中華經典之《三十六計》第十六講:欲擒故縱

《三十六計》起源於南北朝,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豐富的戰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不朽的經典名著,是中國古代兵家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全書共分六章,即

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前三章是自己處於優勢時所用之計,後三章是自己處於劣勢時所用之計。每章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清初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今天我們來講攻戰計第四計:欲擒故縱,希望大家能真正學到古人智慧的精髓,並用到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事業有所幫助。


中華經典之《三十六計》第十六講:欲擒故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攻戰計·欲擒故縱: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文】如果把敵人追得無路可走,它就會拼命反抗。讓敵人逃路則可以消減它的氣勢。對逃跑之敵要緊緊跟隨,不能過於逼迫,藉以消耗其體力,瓦解其鬥志。等到敵人士氣低落,軍心渙散時再去擒獲它,這樣就可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犧牲。總之,不進逼敵人,並使其相信這一點,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中華經典之《三十六計》第十六講:欲擒故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解析】打仗,只有消滅敵人,奪取地盤,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窮寇”狗急跳牆,垂死掙扎,己方損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馬,不等於放虎歸山,目的在於讓敵人鬥志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

【古代實例】司馬昭平諸葛延

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頗有父風,在曹髦時期任兵馬大都督。諸葛亮的族弟,在魏國淮南任鎮東大將軍、總攝兩淮軍馬的諸葛誕與東吳串通謀反。司馬昭挾天子隨征討伐。初戰擊潰諸葛誕並將其圍困在壽春城後,鍾會獻計:“諸葛誕雖然敗了,但守在壽春,城中糧食很多,吳兵又屯安豐成為犄角之勢;我們如果四面攻打,敵人緩則堅守,急則死戰;吳兵可以乘勢夾攻,對我們不利。不如三面攻之,留南門大路,讓他們自己走,走的時候我們再攻他,即可大獲全勝。吳國的軍隊從很遠的地方過來,我們用輕騎抄在其後,可以不戰而自破。” 司馬昭非常高興,學著曹操贊荀或的樣子,用手撫著鍾會的背說:“君真吾之子房也!”並馬上撤退南門的軍馬。輔以其他手段,司馬昭最後平定了諸葛誕叛亂。

中華經典之《三十六計》第十六講:欲擒故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現代實例】可口可樂佔領中國市場

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不是一開始就向中國傾銷商品,而是採取“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的辦法。先無償向中國提供價值400萬美元的可樂灌裝設備,花大力量在電視上做廣告,提供低價濃縮飲料,吊起你的胃口,使你樂於生產和推銷美國的可樂,而一旦市場打開,再要進口設備和原料,他就要根據你的需要情況來調整價格,抬價收錢了。10年來,美國的可口可樂風行中國,生產企業由一家發展到8家,銷量、價格也成倍增長。美國商人賺足了錢,無償給中國設備的投資早已不知收回幾倍,這就是先讓你嚐到些甜頭割捨不掉,然後再實施自己的計劃,這種欲擒故縱之術,在商場中比比皆是。

中華經典之《三十六計》第十六講:欲擒故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感悟:

人們常常希望迅速成交,然而,欲速則不達。人們在接受一項嶄新的事物時,都需要一段適應的時間。談生意也是這樣,雙方在開始的時候,往往都會懷著一些不大實際的想法,抱著各種固有的己見,去希望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標。可是,磋商的過程常常是會使雙方突然地醒悟過來,買方所希望的價格竟然成了不可能的事,賣方所期待的迅速成交也成了泡影。事實證明,買方與賣方都不可能馬上適應這些新發生的且不為他們所理解的現實。一般來說,買賣雙方在談判過程中,買方總是需要充分的時間來考慮接受出乎意料的高價,而賣方在交易剛開始的時候,也從不準備降低預定的價格,需要足夠的時間使雙方適應,才能最終達成協議。因此,買賣雙方都要多為對方設身處地想一想,不要急於迫使對方讓步。

中華經典之《三十六計》第十六講:欲擒故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