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个发现人是谁?如何发现的?

一炊之梦


莫高窟不存在发现一说,它自修建第一个洞窟起,就一直存在于敦煌。莫高窟中唯一能与“发现”挂上钩的,就是沉睡了八百多年的第十六窟中的藏经洞。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演化

说起敦煌莫高窟,大家都是如雷贯耳,他是敦煌著名的旅游景点。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

莫高窟共有洞窟735个,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地。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之后法良禅师等人又继续建洞。

这些洞窟原本被称为“漠高窟”,最后将“漠”改为“莫”,意在说明没有任何修为能高过修建佛窟。北魏时期,盛行佛教,莫高石窟开始了大规模修建。

唐代时期,莫高窟迎来了发展巅峰,时有洞窟千余个。到了两代时期,随着中原政权对河西控制力的减弱,莫高窟渐趋衰落,主要是以维护前朝洞窟为主。

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开凿新的洞窟,已有的洞窟也逐渐荒废。明朝时的敦煌为塞外之地,与内地交流很少。到了清初,敦煌城被重修,莫高窟再次兴盛。

清朝末年,莫高窟再次迎来萧条之气,当时的洞窟是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很多的洞窟已经坍塌被风沙掩埋。尽管有几个僧人居住,但并无看管洞窟之意。

藏经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发现莫高窟藏经洞的人名叫王圆箓,184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是一位能认识少量字的农民,自幼因灾荒逃难到肃州一带(甘肃酒泉)。

光绪年间,王圆箓成为肃州巡防营的一名兵勇,离军之后受戒成为道士,道号法真,时人称其为王道士。之后他开始云游新疆,于光绪二十三年来到敦煌。

(王道士)

王道士在云游途中积攒了一些钱财,在看到莫高窟破败的景象后,他决定自发看护这些洞窟并自费清理洞窟中的泥沙。

这时的王道士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不忍看到这些洞窟继续破败下去。这时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仅仅第十六窟中的泥沙,就清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为此王道士专门雇了一个名叫杨果的贫穷士子,来为自己做些文案工作。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天,有些乏困的杨果在第十六洞窟甬道内,抽起了旱烟。

解乏之后的杨过起身在洞窟北壁上磕烟锅头,突然发现墙壁声音有些不对,好像不是实墙的声音。警觉的杨果将此事告知王道士,两人猜测到墙厚有密室。

半夜时分,王道士和杨果偷偷将墙壁扒开,结果正如他们所料,眼前出现了一个堆满经卷和佛像的密室。这一发现,揭开沉睡了八百多年藏经洞的面纱。

藏经洞遭遇了哪些浩劫?

公元十一世纪,西夏统治的敦煌一带被蒙古军所占领,莫高窟僧众将寺院中的经卷、文书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第十六窟的密室中,之后便各自逃难。

就这样,藏经洞被封存了八百多年。王道士第一时间向官府报告了此事,而官员们在得到了一些经文、画像之后,将此事束之高阁,此后更是无人问津。

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很快传遍国内外,外国探险家开始接踵而至。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第一个来到莫高窟,他想尽各种办法取得了王道士的信任。

斯坦因最终用四锭马蹄银,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二百多捆文书。此后,斯坦因又分两次得到二十九箱经卷和五箱绢画和刺绣,全部存放于本国博物馆里。

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买走六千多件写本。精通汉语的伯希和,挑走的经卷更有价值。之后的经卷不断被探险者买走。

之后的莫高窟偷盗成风,大量经卷出现流失现象。清政府在1900年,将剩余经卷运往北京保存。藏经洞在发现之后的十年间,经卷文书散落到世界各地。

王道士被国人指责为倒卖莫高窟国宝的罪人,他后来因为害怕而精神受到刺激,有人说他在晚年得了精神病,也有人认为他是在装疯,为给自己留活路。

(伯希和)

但无论如何,经卷都是经他手而丢失,他是难逃其咎。当然,官府的不闻不问,也是国宝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1931年,王圆箓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在王圆箓去世后,他的弟子们给他莫高窟大泉河东岸修建了一个很气派的土塔,并立了一个功德碑。这个塔现在是莫高窟一景,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野史也是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莫高窟在清代已经废弃,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他的徒弟杨某,才发现了有藏经洞。

王圆箓多次向清政府反应,但当时国家大乱,庚子事变慈禧太后逃出北京流落到西安,哪里还有心情研究什么文物古迹。

然而,西方学者和考古学家去知道这件事,开始向王圆箓购买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其中的雕像和部分壁画,将其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损伤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所以说,王圆箓应该是莫高窟最早的发现者,但也是最早的破坏者。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考古路过莫高窟,花费区区200两白银,从王圆箓手中购买了高达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

1914年,他有花费500两白银,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是西方最早发现莫高窟的人。

随后,西方各路考古人员都赶来,从王圆箓手中以低廉价格购买这些稀世珍宝。

比如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花费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

他在公布这些文书是,在1909年震惊了世界。

清政府由此才重视这件事,甘肃布政使何彦升立即保护莫高窟。

然而,王圆箓狡诈的将一部分珍贵文物藏了起来。而何彦升这个贪官又自己贪污了9000多件中最值钱的1000多件。

于是,莫高窟5万件文物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其他的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然而,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所谓艺术文化无国界,虽然当时英国人是掠夺走了这些文物,但毕竟保存了下来。

1931年,80岁的王圆箓去世,留下千古骂名。


萨沙


莫高窟在366年由僧人乐尊发现的。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366年的时候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扩展资料: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

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比从前增加了许多,不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更加丰富,还出现了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因缘故事。

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深深地吸引了游人。

《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讲述了尸毗王历经的一场血淋淋的考验。为了从鹰口中救出鸽子,又为了不让饥饿的老鹰饿死,曾发誓普渡一切众生的尸毗王,甘愿割下自己身上的鲜肉喂饱老鹰。

然而苛刻的老鹰要求割下的鲜肉不得轻于鸽子,尸毗王割尽了全身的肉,却仍然不够,虚弱的他使尽最后一点力气,自己站到了秤盘上去。

结果大地震动,宫殿摇摆,飞天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尸毗王也恢复如初。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是莫高窟所有这个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幅。


五年的前与后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有一个举世无双的世界瑰宝—敦煌莫高窟,从五胡乱华开始,这里就一直在修建佛洞。

具体的建造时间是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过此地,忽见金光闪耀,就开始开凿第一个洞窟。此后很多人开始在这里修建。到元代末年,随着丝绸子路的废弃,莫高窟渐渐没落。一直到近代才重新被大家发现。

  • 那么莫高窟第一个发现的是谁?如何发现的?

莫高窟的辉煌

莫高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知识宝库,在这里可以见到很多古代的佛像,也可以见到很多佛教经典。自从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建造,一直到元朝末年,敦煌莫高窟一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集中地。这里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一千多年之间始终是辉煌无比的。

敦煌莫高窟有一千多个洞窟,从北魏时期到唐朝时期,这里是佛像洞窟开凿的重要时期,每一年带这里来朝圣的僧人络绎不绝。可是随着丝绸之路的消失,这里曾经的辉煌也尽数被淹没。

莫高窟被谁第一个发现?

在历史的洪流当中湮没了600多年之后,敦煌这个古代驼铃悠悠的重要城镇,迎来了很重要的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道士,名字叫做王圆篆,来自于湖北的麻城。在四处游历之后,他在敦煌莫高窟旁边的一个破落地方住了下来,之后就发现了藏经洞。

莫高窟是怎么被发现的?

在1900年5月的一天,王圆篆在发现莫高窟可能存在宝藏之后,就四处集资化缘清理沙排土。施工过程当中,发现甬道北壁出现门框式裂痕,当即开墙入室,发现四五万件文物。从此之后,敦煌莫高窟就举世闻名。

如今,还可以在莫高窟内看到道士塔,但是藏经洞内的文物几乎全被外国人抢走,十分可惜。

结语

莫高窟是我们全人类的艺术瑰宝,但是自从没落到重新发现,可谓是经历了战火到抢劫,所以我们应该深深的进行珍惜和呵护。


草木皆史


敦煌莫高窟曾经辉煌一时,后来却突然陷入沉寂,被人们遗忘。那么,后来又是谁再次发现了莫高窟。发现以后,他是怎么对待莫高窟的呢?

(王圆箓旧照)

这个重新发现莫高窟的人,是一个道士,他叫王圆箓。

因为余秋雨写过一篇《道士塔》,这个王圆箓变得臭名昭著。但实际上,王圆箓曾多次呼吁政府保护莫高窟,甚至还试图给慈禧写信。但为什么最后,他却成了盗卖国宝最起劲的人呢?

王圆箓是湖北麻城人(一说陕西省汉中人),出身贫苦农家,家里一贫如洗,衣食无着。为谋生计,王圆箓外出四方游走。

大约在光绪元年后的某一年,王圆箓辗转来到甘肃肃州当兵。当时的肃州,正是甘肃的道教活动中心,当地的道士喜欢在兵营中传播教义。

也就是在这短暂的当兵过程中,王圆箓接触到了道教教义,并皈依了道教。从兵营出来后,王圆箓就成为了一名云游四方的道士。

大约在1892年,已年近不惑的王圆箓来到敦煌莫高窟,感叹此地不愧为“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遂决定在此定居。

看到残破的莫高窟无人看管,一片荒芜,正在遭受着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王圆箓心中感慨良多,决定以一己之力,将莫高窟保护下来。

起初,王圆箓居住在莫高窟第344号窟中,担当起了看守和修复莫高窟的重任。他白天四处奔波,布道募化,省吃俭用,筹款修窟,清理洞窟积沙。晚上则甘于寂寞,供奉香火,与经书佛像为伴。

就这样,王圆箓甘当莫高窟的守护神,这一干就长达8年。

(莫高窟)

1898年,王圆箓清理到了第16号洞窟,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后,他终于将这个洞窟内的积沙清理干净了。

6月22日,王圆箓偶然间在北侧窟壁上发现了一个复洞。打开洞门后,里面重重叠叠堆满了大量的文物。经过王圆箓的清点,这些文物包括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大约六万余件,涵盖中国佛教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王圆箓的墓志铭上,明确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王圆箓发现这些巨量的历史文物后,庚即带上两卷经文,徒步近50里,向敦煌县令严泽报告了此事。但是,浅薄昏庸的严县令,不识得这些经书的珍贵,竟然将它们当作发黄的旧书,视而不见,一扔了之,草草打发了王圆箓。

1902年,王圆箓又向敦煌县令继任者汪宗翰报告了莫高窟发现珍贵文物的情况。汪宗翰抱着猎奇的心理,亲赴莫高窟视察。在大饱了一番眼福后,还顺手牵羊拿走了几卷经书。临走时只留下一句“王道士就地保存,好生看管”后,便再无音信。

王圆箓还是没死心,他又精心挑选了两箱经书,雇了一头毛驴儿,风餐露宿地赶到了数百里之外的肃州,找到了道台廷栋。

但廷栋对经书内容一点都不感兴趣,翻来覆去地查看一番后,只得出了一个结论:经书上的书法还不错。

王圆箓在陷入困境后,曾提笔给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写了一封信。但由于敦煌落后闭塞,交通十分不便。直到最后,这封信都没能寄出去。

就这样,敦煌莫高窟里彰显着中华灿烂文化的国宝,竟遭到了清政府一众官员的全体漠视。

但有人却对这些珍贵文物趋之若鹜,不远千里而来。

(斯坦因)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听闻莫高窟发现价值连城的文物后,心急火燎地赶到了敦煌。以200两白银从王圆箓手里,购走了200捆经书、24箱文书和5大箱绢画丝织物。7年后,斯坦因又一次以白菜价从敦煌带走了近600卷写本。

缺口一旦被打开,要再想堵住就困难了。此后,西方人蜂拥而至,加入了骗购和抢夺经书文物的行列。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以500两白银,骗购了6000余卷写本和200多幅纸绢画、20余件木雕,几乎将其中的所有精华文物洗劫一空。

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到敦煌搜刮了近两万余卷写本和百余幅绢画,还窃取了十余幅壁画和十余尊塑像。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70两银子贿赂王圆箓,粘剥了12幅壁画,带走两尊唐代菩萨彩塑。

当政府终于对莫高窟的文物引起重视,下令将剩余的敦煌文物运往北京保存时。当初6万余件文物几乎已损失了80%,只剩下区区不到18箱。

更为可悲的是,在文物运送途中,几乎所有经手的官员都要雁过拔毛。抵达北京时,文物已寥寥无几。

王圆箓虽然在无意间发现了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让中华文明光耀于世,但同时也对文物的流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资料:《劫尘遗珠——敦煌遗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敦煌一直都有看守的僧人!到民国时期才被关注!

1900年,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道士王圆箓发现。 十九世纪末,道士王圆箓到莫高窟。此时莫高窟十分荒凉,崖间上的通道多数已经毁于战火,一些洞口已经崩塌,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这里只有一些粗通汉语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对道教的理解来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 1914年至1915年,俄国奥登堡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 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1924年,美国华尔纳曾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山羊四万元


世人都怪王道士,但我要替他喊冤,王真的很冤,保护敦煌是他,毁了敦煌也是他,但这不是他一人之错,是时代造就的!!!

微知道一点敦煌的人,便知道有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传统的敦煌文化史上,王道士被定格为一个卑鄙、贪婪、愚昧的罪人。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首篇《道士塔》里痛心疾首、百般嘲弄的“肮脏的”“罪人”“小丑”就是此人。王道士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陕西,早年逃荒他乡谋生,后来既无师承,又无寺观,却做了道士,年过不惑后辗转到了敦煌千佛洞。王道士近乎文盲,从现存的照片看,他身材瘦小,相貌平平,穿一身棉袍,无一丝仙风道骨,实在是个极其平常的小人物人,甚至有些猥琐。

据专家考证,王道士是1892年前后到莫高窟的。这时的莫高窟无人看管,年久失修,洞中大量积沙,一片残败。王道士凭着对宗教的虔诚,发下大愿,四处化缘,筹集资金,清沙修窟。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和他雇来抄写经书的人清理16号窟甬道积沙时,发现了右墙壁画有裂缝,敲击有空洞声。打开墙壁,再打开一扇土坯封闭的小门,一间长方形的小石室展现眼前,里面一层一层堆满了遗书、绢画及其它艺术品等数不清的“古物”,大致有五万多件。

一个震惊世界的中华文化瑰宝的密室,在沉寂900多年后被一个默默无闻的道士偶然打开了,一段中华文化的“伤心史”随之也被打开,“一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拉开了序幕。王道士也因大量文物流失国外而落下千古骂名,似乎被永久地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与之相反,被国人痛斥为“文化强盗”的斯坦因、伯希和等却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化大师和世界“敦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一个对世界文化史所有领域都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与一个近乎文盲的小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又恰逢当朝政权风雨飘摇之际,其结果必然是悲剧。把王道士归结为“愚昧”、“贪婪”、“勾结”、“盗卖”、“罪人”等等,基本代表了包括许多大师的当代专家、学者的观点,并为国人普遍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与王道士同时期的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们并未简单地下如此断语,这绝对不是大师们的疏漏,因为他们更了解当时的国情和事件的全貌。随着对相关资料的研读,我逐渐地感到当代多数学者对王道士的评判,大都采用了当代的规则和标准,并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某些历史事实,以民族情感取代了科学判断,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不是以当权者的意志以及站在时代潮头上的文化。

天悯人的噱头就可以改变的。不以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系统地、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最终会陷于历史的尴尬。

不是吗?请看事实。不论出于何种目的,王道士曾为解决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问题,奔走呼号。

从发现藏经洞到1907年斯坦因来的7年间,他先后历经艰辛,拿着经卷找到敦煌县令严泽、继任县令汪宗翰,甚至赶着毛驴单程800多里找到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可笑的是,廷栋只认为经卷的书法不如他的好!几年后,时任甘肃学政的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通过汪县令奉送的少量藏经洞文物、拓片,进行了准确地考证,认识到了这批文物的价值,并充实了他的《语石》。但省府要保管这批文物,光运费需花几千两银子,只好作罢。

他口喻汪宗翰,让王道士就地封存。于是乎,各级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管理、保护的责任一推了之。万般无奈,王道士又斗胆写了“上禀当朝天恩活佛慈禧太后”的密报,但在“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朝廷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会有什么结果呢?可以说,一个不拿朝廷一分钱俸禄,靠化缘维持生计的道士,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单从这点讲,王道士并非愚不可及。可悲的是,几年的努力,这批文物的管理权和实际处置权仍然落到王道士手中。

事实上在当时看来,王道士发现的只是一批“古物”,到底有多大的价值谁也没说清。倒是1907年以后,斯坦因、伯希和等人,陆

续从他手中以低价大量买走,王道士才知道可以换银子。

也正是因为伯希和于1909年8月将部分经卷在北京六国饭店展出,引起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重视,国内学者才发现了此批文物的价值,从此才有了国内敦煌学研究的意识。随着国外敦煌学的兴起,才逐渐被国人视为“国宝”。

王道士是卑微的小人物,但他的本性并不贪婪,人格并不低下。他“自奉极俭”,对捐款和卖经卷的钱,从未攫为己有,并自觉地做了收支账目,“积三十余年之功果,费二十多万之募资”,悉数用于莫高窟的清理和修缮,比之利欲熏心的那些达官贵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尽管他也请来低劣的匠人,在少数洞窟将一些古代的佛塑,“改造”成为粗俗不堪的“作品”,在一些壁画上重新画上花花绿绿的“西天取经”的故事,干了极其愚蠢的事。但是,莫高窟繁重浩大的清沙工程,敦煌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以及“三层楼”、“古汉桥”、“太清宫”等设施的修善,莫不与王道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我认为责任不全在王道士,当时清朝的衰败,官员的不重视都有很大的关系。

更多精彩回答与文章,请关注


黑白史


不要问敦煌莫高窟是谁发现的,说起来就心痛,就丢脸,让人抬不起头。

王圆箓,湖北麻城人,为衣食四方逃生。在肃州巡防营当兵勇时迷上了道教,后受戒为道士,四方远游。1897年到了敦煌莫高窟,在此供奉香火,布施度日。

1900年,王圆箓的“生意”做大了一些,便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清除淤沙时,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

他取了一部分卷、佛画等分赠肃州兵备道廷栋及本县官员乡绅, 是为藏经洞文物流出之始。此后不仅国内、国外的人也盯上了莫高窟的宝贝。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找到王圆箓,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尝到甜头的他,在1914年又来了,这次用500两银两向王圆录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可笑地成了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

1908年,法国人汉学家伯希和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

1910年,清政府这才引起了重视,将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此时1900年发现的5万多件藏经洞文献,只剩下了8757件。

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后来又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当然,我们不能把敦煌文物的流失的全责归因于任何个人,我们也不能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王圆箓。他就是那个年代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或许只有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藏经洞发现之后,他还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

王道士先徒步行50里,找到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知县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搁置一旁。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汪宗翰的县令,是位进士。得到王道士汇报后,汪县令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不过他也只是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留下一句“就地保存,你要看好藏经洞。”的话一样没了音信。

县令不行,王圆箓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风餐露宿,行程800多里,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可笑,可笑的是,这位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就这样,王道士也丧失了信心,没了门,既然政府都不重视,他个穷道士又能如何?所以后面的事情也就不奇怪地发生了。

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提起这段,他们宁愿敦煌莫高窟一直就那样沉寂着,哪怕到今天还在默默无闻,至少不会让我们承受这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之痛。


古今说史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代,第一个洞窟是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由一个名叫乐僔的僧人开凿的。当时他路径此地,突然看到万丈光芒,就好像看到了万佛朝宗的盛况,于是就在岩壁之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后来虽然朝代更替,但是莫高窟的兴建和修复并没有停歇,直到元朝以后,丝绸之路开始没落,莫高窟才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莫高窟重新被世人所关注,不得不说一个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此人是一个居住于莫高窟的道士,名叫王圆篆。1900年的时候,王圆篆想要把一部分莫高窟改成道观,就在其进行清扫的过程中无疑中发现了一个“藏经洞”,洞中藏有从4世纪到11世纪,也就是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历代文书、画卷、刺绣等各种文物超过5万件,考古价值非常的高。

起初,王圆篆发现了藏经洞之后,曾多次通报了清政府。但是清政府当时焦头烂额哪有心思理会什么莫高窟、藏经洞的事儿。

但是清政府不重视,可是外国人却把莫高窟当宝啊,于是一批一批来了很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这些人从王圆篆手里买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并将其源源不断运出了中国。就这样,莫高窟中的文物被搬空了,壁画和雕塑也遭受了严重的损毁。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莫高窟虽然因为王圆篆在次映入世人的眼帘,但也是因为王圆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大狮


这个问题不大准确,应该问近代莫高窟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

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开凿以来,直到公元1368年才停止,整整持续一千年。但这并不是说停止开凿后就没有人了,实际上莫高窟一直都有僧侣,道士,喇嘛在窟外的寺院居住,只是1368年以后,由于陆上丝路的废弃,被外面世界遗忘了。

直到1900年,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才逐渐被外人所知。由于当时清政府的不重视,导致第一个到莫高窟考古的是个外国人,叫斯坦因,他受到印度总督的资助来到中国西北考古。从藏经洞带走了40箱文物,其中20箱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另外20箱在印度收藏。

自斯坦因之后,又陆续有法国人伯希和,美国人华尔纳,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奥登堡等取走了大部分经书,绢画,信件等,导致总数50000多件的文物,只有8000多残卷留在了国内,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

所以说,使莫高窟重新被国人和世界所知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藏经洞的发现,王圆箓是个值得我们记住的人,在莫高窟17窟的甬道南侧墙壁上,还保存着王道士的弟子为他立的功德碑;在莫高窟石窟保护陈列中心广场的对面,还保留着王道士的塔,今年敦煌研究院刚刚修缮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凭吊。

莫高窟旺季的门票很紧张,尤其是暑假,需提前一个月预约,不过在暑假是有一种叫“慢享莫高窟”的参观莫高窟的新模式,需要深度体验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