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2008-2020:俄罗斯十二年发展战略总结

编译:救兵


近期,普京总统主持召开俄联邦安全会议,批准了2020-2035年北极发展规划。去年12月27日,副总理兼远东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特鲁特涅夫通报上这一情况。新战略将取代2008年批准、2020年到期的原规划。回顾十二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反思一下哪些目标已经达成,哪些仍需努力。

北极2008-2020:俄罗斯十二年发展战略总结


一、划界之争

第一个问题,贯穿2008年《2020年前俄联邦北极国家政策基础及发展前景》的一条红线——边界线。毫无疑问,十二年过去了,并未最终明确北极领土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上一个战略的第一阶段(2008-2010年)规定:“开展地质-地球物理、水文、测绘和其他工作,为论证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外部边界准备材料”,第二阶段(2011-2015年)在国际法领域确定北极边界。

但直到不久前甚至北极的内部边界还没有明确。按照之前的《基础》,“根据1989年4月22日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委员会决议,北极地区下辖萨哈共和国(雅库特)、摩尔曼斯克、阿尔汗格尔斯克州、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涅梅斯基、亚马尔-涅梅斯基、楚科奇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领土,根据1926年4月15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议《苏联关于北冰洋领土、岛屿的声明》规定的领土、岛屿,濒临这些领土、岛屿的俄联邦海洋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该文件注明,边界可以进一步明确。2014年,根据普京《关于俄联邦北极地区的陆上领土》总统令,增加了科米共和国,2017年6月27日,新的总统令生效,俄罗斯的北极又增加了卡累利阿的三个地区。

如果说2020年北极地区的内部边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见,外部(海洋)边界目前却尚未达成最终结果。当然这个问题并不完全取决于莫斯科。

没有明确北极法律地位的单独国际条约。按照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每个国家有权向联合国边界委员会提出关于大陆架、距海岸200海里(370.4公里)的边界申请,如果海底是大陆不可分割的延续,还可以向外延伸150海里(277.8公里)。俄罗斯学者的研究确认,北冰洋的海底正属于这种情况。

2001年莫斯科递交了首个申请:要求承认罗蒙诺索夫海岭和与之相连的门捷列夫海岭是俄联邦北方领土的延续。由于“需要进一步精确的研究”没有开始对其审议。首先需要测量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海岭之间沉积层的厚度。“全俄海洋科研所”的学者做了这一工作,证明盆地中没有断裂面。然后又要求进行地震研究,结果也有利于俄罗斯。下一阶段俄罗斯地质局研究了600公里的海底,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的地壳结构与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大陆架地壳结构完全属于同一类型。

从2010年起,俄罗斯科考船不止一次进入北冰洋,建立海底水下地形、各个地段深度补充高程的3D图像。但是联合国委员会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一位俄罗斯科考者问道:“你们究竟想要什么?!我们要求海底,谁会迅速给予我们这些海岭?”

2015年俄联邦递交了新的申请。这一次基于一切现有数据和新的地震研究成果,来自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俄石油”的专家,以及荷兰、美国研究者恢复了北极地质发展的所有阶段。莫大地质系地区地质学与地球历史教研室副主任尼基申指出:“我们再次证明,门捷列夫海岭的地壳是大陆性的”。但是时至今日莫斯科仍未收到联合国根据法律对领土(罗蒙诺索夫海岭、部分门捷列夫海丘、加克利海岭)的正式承认。

加拿大、美国也处于类似状况,他们要求“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的延续),即使得到联合国委员会关于200海里的肯定裁决,与上述两个国家进行海上划界也将是下一阶段争夺北极的主要内容。

北极2008-2020:俄罗斯十二年发展战略总结

二、北方航道、生态与国防

至于北极发展的其他方向,目前北方航道的货运突飞猛进。2008年文件中,宣称利用北方航道“作为俄联邦在北极完整的运输交通线”是莫斯科在这一地区的四大“国家利益”之一。十二年后,运输量已从2006年的190万吨猛增至2019年的2600万吨,继续雪崩式增长,而且不仅是因为全球变暖。

增长的主要驱动器——这一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如火如荼,首先是在“诺瓦泰卡”液化天然气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框架内。根据2019年的统计,在北方航道总的运输量中,该公司的份额超过60%。通过北极也运输“诺尔尼克尔”、“天然气石油工业”和煤炭公司的产品,目前外国运输量在北方航道货流中所占比重不大。重要的是,莫斯科通过发展国内造船业取得了上述成就,俄罗斯破冰船队增长迅猛。

2008年的《基础》还有一项关键目的——“保持、保护北极的自然环境,消除过去经济活动的生态后果”。2009年在新地群岛北部建立了“俄罗斯北极”国家公园,2019年旅游者的人数创下新高(来自44个国家的1306人)。

2012年起从北极地区运出、清理了8万多吨危险废弃物——沉没的船只、生锈的设备、老旧的房屋、油桶、化学制品、生活垃圾和其他人类活动遗留物。北极脆弱的自然环境无法消化这些“遗产”。

最后,俄罗斯北极发展战略十分重视安全。从2012年起,俄联邦国防部在这一地区建造了475处军事基础设施,总面积超过71万平米,今天这里部署着大量军人、武器装备。2014年北极地区成立了联合战略司令部,2015年俄联邦安全总局边防局承担了新的任务:保卫从挪威至泰梅尔半岛的边境地段。实际上北极出现了9个新的军事基地(2018年开始在提克西镇建造军事基地),恢复、重建了16个深水港、13个机场。

2019年,新地岛列装了S-400地空导弹系统,未来沿俄罗斯北部边界将建立密集的雷达监视场。北方舰队司令莫伊谢伊夫海军中将宣称:“这意味着,将保卫北极地区免遭敌人任何空袭兵器的打击,包括航空兵、巡航导弹或弹道导弹”。新体系中还将列装“集装箱”型超视距雷达,能够距离俄罗斯边境2000公里密切跟踪航空兵的大量起飞、巡航导弹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发射。

尽管今天的成绩斐然看起来水到渠成,但十二年前挺进北极却像是天方夜谭。目前莫斯科面临新的任务。希望2035年北方航道的货运量达到1.6亿吨,大力发展运输(铁路、航空、海上、河流运输)和通信(高速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提高北极的生活水平,这一点已经勿容置疑。

北极2008-2020:俄罗斯十二年发展战略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