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是合格的皇帝嗎?為什麼歷史上對其爭議不斷?

南渡唐後人


明英宗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先後於1435~1449年和1457~1464年兩次執掌大明王朝,但每一次都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明英宗一生最令人詬病的是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和1457年的”奪門之變”,英宗在位期間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其年僅九歲的嫡長子朱祁鎮在祖母張氏的庇護下繼承大統,由太皇太后張氏攝政,政局穩定,1442年張氏崩逝;朱祁鎮寵信大太監王振,開啟明朝宦官亂政的先例,1449年朱祁鎮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監國,與其母孫太后和太子朱見深共同留守京師,自己則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率領50萬明軍親征瓦刺,毫無軍事統帥之才的朱祁鎮最終兵敗土木堡,被瓦刺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此役直接導致明朝精銳盡失,明都北京處於瓦刺軍事重壓之下,一時間山河破碎,國土淪喪;在危機關頭,朱祁鎮之弟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是為明代宗(景泰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朱祁鈺在於謙等人的輔佐下力挽狂瀾,終於穩住局勢,大敗瓦刺,形勢一片大好!

1450年瓦刺提出議和,將囚禁一年的朱祁鎮釋放,從此朱祁鎮和原配妻子錢皇后一同被站穩腳跟的朱祁鈺軟禁於紫禁城南宮中達七年之久,1457年病榻之上的明代宗,因無子嗣,被蓄謨已久的明英宗取而代之,並將擁立代宗和抗擊瓦刺的忠臣良將殺戮殆盡,民族英雄于謙慘遭滅門!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秉性難移的朱祁鎮再次寵信宦官曹吉祥,排除異己。大明朝堂掀起腥風血雨!

明英宗是276年明史上唯一被俘虜的皇帝,也是唯一復辟成功的皇帝。受盡牢獄之苦的朱祁鎮在二次登位後盡然想起了被囚禁55年的皇叔~建文帝之子朱文圭,在文武大臣的反對聲中將2歲便囚禁於中都鳳陽的朱文圭釋放,並賜予錢財與侍從;樹立了皇室血親不忍相殘的仁慈典範,也為朱棣一脈贖罪。公元1464年,人之將死的明英宗不僅將囚禁半個世紀之久的下令廢除”人殉”,終結延續千年的殉葬制度,從此明一朝再也沒有發生過活人為主殉葬的悲慘惡行,為自己荒唐而又庸碌的一生贏得千古美名,這也許就是後世為之爭議的緣由吧!

然而明英宗廢除人殉的初衷卻是為了保護伴隨自己一生榮辱與共的結髮妻子—錢皇后,阻止朱見深生母加害於妻而已!但不管怎麼說,明英宗此舉足矣印證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好丈夫,是一個是非分明的好人,也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朱家子孫!


前程HAN


小編個人覺得明英宗朱祁鎮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之所以後世歷史評價對其褒貶不一,爭議不斷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太多傳奇的色彩。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曾經對明英宗朱祁鎮有過比較中肯的評價,他是一個好人但卻不是一個好皇帝。我個人對這種說法非常認同。



明英宗朱祁鎮一生只活了37歲。這期間他當了7年的太子,先當了14年的皇帝,在敵國做了1年的俘虜,緊接著做了7年幽禁南宮的太上皇,復位成功之後又做了8年的皇帝。

拋開1年的太子生涯和8年的太上皇生涯,明英宗朱祁鎮先後來做了22年皇帝,前14年年號正統,後8年年號天順。



而這兩段皇帝生涯中朱祁鎮都不能被稱之為合格的皇帝。在正統年間,隨著張太皇太后和三楊的先後離世,少年熱血的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寵信宦官王振並對其言聽計從。結果就直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這樣的驚天鉅變。

在土木堡之變中,由於英宗的瞎指揮和貿然進攻導致了數十萬精銳明軍全軍覆沒,隨從的文臣武將也大多枉死。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當大明王朝面臨同北宋王朝一樣的亡國危機之時,于謙站了出來力挽狂瀾,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才化解了由英宗過失導致的這場危機。英宗在石亨和徐有貞等人的擁護下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登上皇位。

而英宗復位成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殺了曾經挽救自己過失的大功臣于謙。雖然天順年間英宗的統治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就殺忠臣于謙這件事來講是他皇帝生涯當中怎樣都抹不掉的一個汙點。





總體上來說,英宗可算得上是一個糟糕的皇帝!但是明英宗朱祁鎮卻算得上是一個好人,尤其是其個人魅力簡直達到了讓人不可思議的程度。

無論是對自己身邊的手下,還是對待自己的敵人英宗朱祁鎮都能保持有一顆平等仁愛之心。以至於在英宗被俘瓦剌的一年當中他與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結成了深刻的友誼,在朱祁鎮被迎回國之際伯顏帖木兒率領貼身馬隊含淚送別明朱祁鎮幾十裡。


發生在明英宗朱祁鎮身上另一件值得後世稱道的一件事情是他廢除了嚴重違揹人道主義精神的殉葬制度。即使在他彌留之際仍然為他人著想,其仁愛之心可見一斑!

假如生活當中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一個人存在,那我們肯定會多一個知心的朋友。但是好人成為皇帝對一個國家來說卻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相反很可能會是一場災難!明英宗朱祁鎮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那好生動的詮釋了這個道理。


亙古懷念說史


所謂的爭議不斷,大抵也只是“得益於”或者說肇始於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之中對朱祁鎮“好人,不是好皇帝”評價所帶來的在誤判。

作為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朱祁鎮出生伊始,便被敕封為太子,其母親孫氏也母憑子貴晉為繼後。其弟朱祁鈺由於生母吳氏,一說為明宣宗為 太子時的侍女(《明史》中記載),一說為漢王朱高煦侍妾,總之就是地位卑賤,按照禮法也只能居於宮外,這也意味著大明的皇位承祚他是毫無爭議的“正統”。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皇帝,雖然在即位前夕,確切的說是正統前七年,有著張太皇太后、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內閣輔佐,也保證了宣宗朝的政策延續性,實現了對“仁宣之治”的延續,但隨著張太皇太后、三楊的相繼去世,朱祁鎮的昏聵逐漸暴露無遺。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擅權專政,為禍朝堂,甚至於王孫親故呼之為“翁父”,即便是朱祁鎮都稱之為“先生”,這種畸形的模式所帶來的惡果便是朝堂之上的烏煙瘴氣,而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面對瓦剌大軍的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之下,朱祁鎮決心效法太宗朱棣故事,御駕親征。

就實力而言,這本無可厚非,大明王朝經過幾十年的積蓄,有著當時世界上裝備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可惜的是戰爭的執行者終究是人!雖然在《明史》《明英宗實錄》等典籍之中將這場戰爭的失敗多歸咎於王振的“瞎指揮”“虛榮心”,但縱覽明史,我們不難發現太監,即便是專權太監,所扮演的角色也只是皇權之下的外延,手套的角色。錯誤的行軍路線,錯誤的指揮也終致土木堡之變發生,此戰之中明軍幾十萬精銳損失殆盡,作為君王明英宗朱祁鎮本人 也被俘虜。

這本是可悲之事,但更是朱祁鎮作為國君面目可憎的明證。在被俘之後,他甘為瓦剌充當漢奸,做叫門皇帝,叩關大同、宣府,甚至有語“朕與登有姻連,何拒朕若此?”,面對救援更有“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時不曾死,我命在天,若萬一不虞,如何好?”這樣的昏君,有爭議嗎?

而在接下來大明終於在於謙的帶領之下,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王朝轉危為安。在被俘一年多後,他被迎歸,隨即便被景泰帝朱祁鈺幽禁南宮。在當年明月的描繪中,明英宗此時與錢皇后感情深篤,日後復位更是情深意切,堅持復立眼瞎、腿殘的錢氏為皇后,這無可厚非也基本上屬實,但是隱藏在這背後的更是在奪門之變後,他對於謙的殺害,或許有人會說明英宗本不想殺謙,“謙實有功”是徐有貞的讒言才殺的,但作為君王,他有主觀惡意,本決意在斬刑上再加一等,是薛瑄力言於帝,乃減一等改斬!對於他的“先生”他則刻木為振形,招魂以葬,祀之智華寺,賜祠曰精忠, 他的仇敵也先也獲此殊榮。

為君者,天下為己任,而非一人之憐愛。即便是在當年明月先生大為褒獎的“好人”廢殉葬制中,也只是出自朱祁鎮的一己之私,為錢皇后爾。我們為何這麼說呢?歷史當然是講究證據的,作為復位之君,他在上位後,隨即褫奪朱祁鈺帝號,幽禁,而朱祁鈺之死與他也是關係匪淺,談遷在《囯榷》之中更有“太監蔣安希旨,以帛扼殺王,報郕王薨”兇手何人,也是一目瞭然。

而就是這位當年明月之中的“好人”,在朱祁鈺死後,賜惡諡,葬西山,更可笑的是將朱祁鈺的妃子唐貴妃等人殉葬!

好人如此?昏、壞有爭議嗎?


花開無田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時期一個比較有爭議的皇帝,我認為他不能夠算是一個好皇帝。歷史上對他爭議比較多,主要是因為他重用大太監王振,並且在土木堡之變中讓明朝遭受了巨大的災難,而後來重新登上皇位之後又冤殺有功的大臣。


首先,因為他重用大太監王振,導致當時朝堂混亂。

朱祁鎮剛剛登基的時候,年紀還很小,朝政由張太皇太后和內閣三楊共同主持。由於他們執政經驗豐富,所以把當時的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條,並未發生混亂。但是當這些人都去世之後,明英宗朱祁鎮得以親政,而當時朱祁鎮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並沒有什麼執政經驗,所以朝政都控制在朱祁鎮所信任的大太監王振手中。

王振是伴隨著朱祁鎮長大的太監,所以朱祁鎮對他非常的依賴,朱祁鎮重用王振也開了明朝重用太監亂政的先河。王振執掌大權之後,就開始大肆收受賄賂,並且為了獲取錢財還開放邊境的貿易,走私鹽鐵武器等,使明朝的敵人蒙古族部落勢力得到壯大。王振還在朝堂上大肆排擠異己勢力,于謙就曾受到過王振的迫害,只不過當時因為民眾群起反對,所以王振才罷手。土木堡之變的失敗和王振也有很大的關係,據說當時英宗和大軍在土木堡安營紮寨,就是因為王振害怕自己的財物受到損失,以至於連皇帝和數十萬將士的安危都不顧了。

其次,朱祁鎮冒險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給明朝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當瓦剌大軍入侵的時候,朱祁鎮冒險率領大軍御駕親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是明英宗當時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經過多年的發展,瓦剌實力已經強大起來,而明朝的軍事實力事實上有所下降,已經沒有了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那樣的戰鬥力。朱祁鎮如果聰明的話,就不該自己上戰場,而是派一員大將率領大軍迎擊瓦剌,即使輸了也不會給朝廷帶來多大影響。

但是當時明英宗實在是太年輕氣盛了一點,完全沉浸在祖父和父親當年攻打蒙古的榮光之下,所以認為打瓦剌只是小菜一碟,手到擒來的事情。結果真正到了戰場上,才發覺實際的情況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所以又趕快撤軍。但是幾十萬大軍再加上滿朝的大臣,行走起來自然是相當的笨拙,最後被瓦剌軍隊趕上圍殲,而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被瓦剌俘虜,用來威脅明朝的安全。如果不是當時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堅持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新的皇帝,說不定明朝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滅亡了。

還有,朱祁鎮重新奪回皇位之後,誅殺于謙為等有功大臣,也讓天下人寒心。

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奪回皇位之後,不顧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的巨大功勳,堅持要殺他,主要是因為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讓朱祁鎮利益受到了重大的損失。事實上,于謙的所作所為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明江山的安危,只不過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朱祁鎮自然是利益受損。但是朱祁鎮根本不管這些,只為了自己著想,所以很快就殺了于謙等人,讓天下人都感到寒心。

正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上述的所作所為,所以讓天下人都對他爭議不斷。朱祁鎮給明朝也帶來了不小的災難,實在稱不上是個好皇帝。之所以他的名聲還算不錯,主要是因為明朝後來的皇帝都是他的後代,自然不會在史書上說他的壞話。


平安讀歷史


很多人對明英宗朱祁鎮的評價是: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一個好人。為什麼很多人都討厭朱祁鎮當皇帝呢?

一、作為皇帝,不顧天下蒼生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結果明軍大敗朱祁鎮被俘。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可謂是歷史上明朝最大的恥辱。隨後瓦剌不斷用朱祁鎮要挾明朝,但幸運得是大明還有于謙這樣的大忠臣,保住了明朝最後的希望。

朱祁鎮最為大明帝國的統治者,他想要擊敗瓦剌,這當然是好事。但是,他卻沒有自知之明,明知沒有金剛鑽,卻偏要攬瓷器活。明知他自己沒有統兵和作戰部署的能力,卻偏要御駕親征,結果不但明軍大敗,他本人也被俘虜。

他被俘虜沒什麼關係,但卻苦了明朝的大臣。他們既要考慮朱祁鎮的安全,又要想辦法安撫百姓,這就是為什麼于謙會成為民族英雄的原因。朱祁鎮草率親征被俘,就是不顧蒼生的表現。

二、冤殺忠臣

朱祁鎮被俘虜之後,明朝內部全靠于謙等忠臣的支撐。後來朱祁鎮被放了回來,由於朱祁鈺的私心,將朱祁鎮軟禁了8年之久。景泰八年,朱祁鎮成功奪位,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於謙等人全部誅殺。

雖然站在朱祁鎮的角度來看,于謙等人擁立他人登基,害得他自己被朱祁鈺軟禁8年。但這隻能怪他自己太無能了,而於謙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大名江山。但,沒想到朱祁鎮卻冤殺功臣,令人寒心。

三、不思悔改

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就是因為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所導致的。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朱祁鎮復位以後,不思悔改,竟然又寵信另一個宦官曹吉祥。據明史記載:“石、曹二家,專權恣肆,無復畏忌,生死予奪,皆在其手。”《明史》是這樣評價朱祁鎮的:“英宗始任王振,繼任吉祥,凡兩致禍亂。”,可見朱祁鎮此人是多麼的無能。

如此看來,朱祁鎮當皇帝,是明朝最大的失敗,所以很多人評價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一個好人”,確實沒有冤枉他。


公元前


明英宗怎麼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呢?所謂歷史對其爭議不斷,一是因為“土木之變”,二是因為殺了于謙。

關於“土木之變”明史說的含糊其辭,一切都推給了一個太監背鍋,這正常嗎?難道就沒人能靜心思考下,明英宗親征的大軍還沒走出大明國境就缺糧,更是在大明的腹地被伏擊包圍遭到殲滅。瓦刺的軍隊深入大明境內就跟逛自家的菜園子門一樣,大明的邊軍都去哪裡了?

明英宗在“土木堡”這裡被圍殲,明史給出的理由是“太監王振要等待他的上千車財物而強命大軍在此等待”。而實際上呢?瓦刺的阿剌知院的軍隊早就佔據了懷來,切斷了明英宗的後路。守衛這裡的宣府總兵楊洪的兒子楊俊不戰而逃,楊洪隱瞞而不向明英宗告知,就這麼看著明英宗走進瓦刺的伏擊圈。事後一兵不發,拒絕救援被包圍的明英宗。景泰帝上臺後,楊洪一家在於謙的力保下不但無事,而且一家封侯加官進爵。這裡面到底有沒有貓膩就很難說了。

“殺于謙”,我想誰處在明英宗的位置都會毫不猶豫的殺掉他吧。都說于謙“忠”,那麼于謙忠於誰了呢?明英宗?明代宗?恐怕他只忠於自己的利益吧。誰能給他帶來更大的利益,他就忠於誰!不要抬槓說于謙忠於國家,在封建王朝,是家天下!


手機用戶76884995676


毫無疑問,朱祁鎮不是一個合格的好皇帝!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錯殺于謙,任何一條都是最好的證明。

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可以說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間開創了仁宣之治。但是他還是疏忽了一點,隨便找了一個有才的太監(王振)當自己兒子的老師,還未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就在38歲意外病逝了。這才造成後來明朝中衰的局面,確實是很遺憾啊!!

朱祁鎮繼位時還太年輕,重用王振,可以說朝事完全依賴自己的老師。以至於被王振忽悠親征瓦剌,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差點把大明帝國給搞滅亡嘍,真是痛心。

幾經周折好不容易回到大明。又被弟弟朱祁鈺(朱祁鎮被俘期間,朱祁鈺掌權)軟禁。朱祁鎮經歷了太多,這一次次的磨難中,鍛鍊了他,磨練了他的心智,讓他一步步成長。

經過奪權之變後,朱祁鎮又當了皇帝。期間被人矇蔽又錯殺了于謙,真是荒唐。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信任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兒服了,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朱祁鎮皇帝對朱見深說出了他最後的遺願,正是這個遺願,給他的人生添加了最為亮麗的一抹色彩。

廢除殉葬制度。每逢皇帝去世,後宮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這就不必說了,連老實巴交的朱高熾,寬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沒有例外。現在這一毫無人性的制度終於被這位歷史上有名的差勁皇帝廢除了,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啊!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評價朱祁鎮的一生,他是一個好人,卻不是個好皇帝。


知行合一2020


明英宗不是合格的皇帝。他偏聽偏信、獨斷專行、才能庸劣,導致“土木堡之變”。自己被俘、國家蒙羞。後被贖回,又參予“奪門之變”,明知于謙再造“大明”、被徐有貞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而殺害於謙。重登皇位卻不能吸取經驗教訓。甚至追封“土木堡之變”禍首王振。後世對於他的爭議,僅是他臨死廢了“殉葬”這個帝王魔規。


劉滿嗲


很可惜並不是,明英宗朱祁鎮昏聵無比,在歷史上評價很低。而且歷史上對他也沒有爭議。即使是現在熱銷的《明朝那些事》也沒有給明英宗翻案,也只敢說一句話明英宗是一個好人並不是一個好皇帝。

其實正史《明史》這樣在帝王評價讚語裡面拼命讚美明朝皇帝的史書,也是隻能評價到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明史》也只有找到了明英宗的兩個善舉:釋放建文帝的後裔,罷除嬪妃殉葬的傳統。

我們先看看這兩個善舉:

第一個善舉,釋放建文帝的後裔。建文帝一共兩個兒子,大兒子朱文奎從小就被立為皇太子,朱棣進入南京的時候,當時的朱文奎七歲,和建文帝一樣不知所終。幼子朱文圭。當時年僅二歲,朱棣把他幽禁在明朝中都鳳陽的廣安宮,賜號建庶人。從此朱文圭一直在廣安宮生活,從明成祖生活到了明英宗時期,由於長期被關閉,朱文圭連牛和馬都不認識,一個皇室後裔活活被逼成了傻子。明英宗復辟之後,想要釋放朱文圭,廷臣認為不行,他們覺得這會引起某些建文餘黨和野心家的覬覦,但是明英宗說:

“有天命者,任自為之。”最後讓太監牛玉前往鳳陽釋放了朱文圭,讓他居住在鳳陽,同時賜給朱文圭守門人二十個,婢妾十多人,當時朱文圭五十七歲,被釋放自由後不久去世。

第二個善舉,廢除嬪妃殉葬。在明代前期明朝有著殘酷的殉人制度。明朝皇帝死後,其妃嬪要為其殉葬。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也曾這樣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明成祖朱棣下葬時用妃嬪16人殉葬,明仁宗用5人殉葬,明宣宗死後用10個妃嬪殉葬。其實到最後殉葬的嬪妃越來越少,到了明英宗駕崩之後,下達遺詔廢除嬪妃殉葬。從此之後,明朝的這種制度被廢除。

但是這種給予個別人和皇室後宮嬪妃的待遇並不能夠證明明英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它只能說明英宗做過善舉,接下來我們要看明英宗的惡政,這些政策是如何影響明朝的國政。

重用王振,門達等小人禍亂朝政。

在歷史上明英宗正統年間重用的是王振這個宦官,在復辟後的天順年間用的又是門達這些小人。

王振本是儒生,是一個教書先生,當時犯罪要被流放充軍,王振於是自宮贖罪,最後進入皇宮。當時明宣宗雖然也用一些儒生教育的小宦官,但是畢竟時間短淺,像王振這樣的儒生自宮的人,懂得文墨,自然受到了明宣宗的喜歡。在明宣宗時期,王振進入了司禮監,王振陪伴著小皇帝明英宗,於是在明英宗的縱容之下,就行成了明朝的第一代宦官專權。王振在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之後權勢熏天,他先是拔去宮門內所鑄的禁內臣預政鐵碑。此後大肆打壓異己。

侍講劉球上書王振干政,被王振下獄,王振指使黨羽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支解陳球。大理少卿薛暄、祭酒李時勉因為對待王振無禮,王振藉機陷害薛暄差點死去,最後把薛暄削職回家。李時勉被身帶重枷在國子監門前示眾。御史李鐸遇王振不跪,被謫戍鐵嶺衛。駙馬都尉石璟僅僅是責罵家裡的太監,被王振知道後,逮捕石璟入獄。甚至是于謙僅僅是因為沒有入京向王振送禮,差點被王振處死。

王振最終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勸諫明英宗親征瓦剌,在明英宗和王振的指揮下,明軍全軍覆沒,一度瓦剌軍隊直逼北京,明朝差點南遷,直接使得明英宗的統治結束。但是明英宗復辟之後還修建寺廟給王振招魂。

在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南宮復辟之後,他又啟用門達,逯杲等人充當鷹犬。門達和逯杲是參與奪門之變的功臣,他們當政期間,四面出擊大肆逮捕朝臣,逯杲權勢大的時候,根據《明史》記載:

白遣校尉偵事四方,文武大吏、富家高門多進伎樂貨賄以祈免,親藩郡王亦然。無賄者輒執送達,鍛鍊成獄。天下朝覲官大半被譴,逮一人,數大家立破。四方奸民詐稱校尉,乘傳縱橫,無所忌。

他最後甚至誣陷寧王府一脈的弋陽王朱奠壏和自己的母親淫亂,明英宗派人前去察探,結果發現逯杲是誣陷,而且靖王朱奠培也說沒有,結果逯杲堅持自己的意見,最後明英宗下令殺死朱奠壏母子。逯杲最後得罪的人太多,在曹吉祥造反之後被曹吉祥侄子曹欽殺死。門達在逯杲去世,也學習逯杲益布旗校於四方。告訐者日盛,中外重足立。最後是明憲宗繼位,把門達貶去充軍。

明英宗復辟之後,為了一己私慾清除眾多的朝廷人才。

明英宗復辟之後,將北京保衛戰的第一功臣于謙殺死,抄家,家屬戍邊。北京保衛戰的功臣範廣被凌遲處死。內閣輔臣王文被殺,吏部尚書王直,內閣輔臣商絡紛紛被貶或者停職。

明英宗重用的都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貞這些奪門之敗的功臣,比如石亨,很多企圖升官的人都拜在他的門下,時有“朱三千,龍八百”的歌謠。明英宗在他的引導下把曾給得罪過石亨的給事中成章、御史甘澤等九人貶黜官職。不僅如此石亨還誣陷耿九疇、嶽正入獄,將楊宣、張鵬趕至邊關。再比如曹吉祥,此人和石亨又多次公開佔奪民田,最為重要的是曹吉祥還試圖發動兵變,這在唐朝之後屬於第一次的宦官兵變。

可以說明英宗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的很多行為都說明他並不是一個明君。也不能夠因為他的一兩件好事就否定他昏庸的事實。


人者仁義也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3]),明宣宗朱瞻基長子,生母孝恭章皇后,景泰帝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是明朝的第6位和第8位皇帝;最初使用正統(1436年-1450年)年號,復辟後使用天順(1457年-1465年)年號,在位22年。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

宣德二年(1427年),貴妃孫氏為明宣宗朱瞻基產下長子朱祁鎮(但《明史》記孫氏生平則說她暗中取宮女之子為己子)。出生四個月的朱祁鎮隨即被立為皇太子,其母孫氏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時年7歲的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改次年為正統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張氏輔政,內閣由三楊(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續。

正統六年(1441年),正式親政,同年定首都為北京,結束南京名義上的首都地位。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卒,三楊以年老淡出政壇,宦官王振開始專權,其黨羽遍天下,百官為之側目,這是明朝第一次宦官專權。

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舉南侵,英宗以五十萬大軍親征,沿途鋪張。返師途中,八月十五日(1449年9月1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師也先所敗,明軍“死者數十萬”,英宗被俘虜,附和英宗的太監王振被英宗之護衛將軍樊忠殺死,樊忠殺死王振前曰:“吾為天下誅此賊!”以所持棰擊殺王振,力圖突圍,殺數十人後戰死。史稱土木堡之變。

隨後,也先挾持英宗南下進攻北京,孝恭章皇后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國,不久郕王即皇帝位,是為景泰帝,於翌年改元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

南宮幽禁

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勝利後,瓦剌倡議和談,欲送還英宗。景泰帝不欲英宗還鑾。景泰元年(1450年),鴻臚卿楊善變賣家產,孤身出使瓦剌,又在景泰帝不同意的情況下,說服瓦剌太師也先,將英宗迎回燕京。

英宗回朝後,景泰帝怕失去即位不久的皇位,將其兄長英宗軟禁於南內崇質宮,令錦衣衛防守嚴密。景泰三年,又廢原立為太子的英宗長子朱見深為沂王,另立己子朱見濟為儲君。朱見濟在次年去世,但景泰帝仍不同意復立朱見深為太子。

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1457年2月11日),趁景泰帝病重不能臨朝之機,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聯合太監曹吉祥,率死士攻入南宮,擁立英宗復位。當天凌晨,英宗自東華門進入奉天殿復位,同日黎明時打開宮門諭令百官,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景泰帝被移駕於西內,旋即被廢為郕王,不久後去世,死因不明,有傳言說是英宗密令宦官蔣安以布帛縊死。死後被諡為郕戾王,葬於西郊金山(玉泉山北)。

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位後,即以謀逆罪將兵部尚書于謙及大學士王文等人下獄,初尚言“于謙實有功”,徐有貞言“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遂於五日後斬殺于謙和王文於西市。天下冤之。大學士李賢告知英宗背後秘密,“奪門之變”沒有用處。因為景泰帝無子,擁立朱祁鎮的孝恭章皇后仍在世上,所以皇位遲早是英宗的,不需要奪門。奪門只是小人們的一齣戲,目的是求自己的升官發財。英宗下令宮中不得再使用“奪門”一詞,並且罷除因奪門之變而晉升的一切官職(計四千餘人),疏遠了徐​​有貞等,後來曹吉祥與石亨等人勾結,先設法中傷徐​​有貞,讓徐被流放。而後石亨與曹吉祥因圖謀叛亂髮動曹石之變,石亨被囚至死,曹吉祥則被凌遲處死。

天順一朝,英宗勤於理政,並任用李賢、彭時等賢臣,先後懲治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政治尚算清明。又不顧左右反對,釋放建庶人(明惠宗幼子朱文圭,明成祖發動靖難後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已豬狗不識),並提供飲食住行;聽錢皇后之言恢復前朝胡廢后的位號;病危遺言,取消了自明太祖以來的宮妃殉葬制度。《明史》讚譽道:“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王世貞在《弇州山人別集》中亦稱:“此誠千​​古帝王之盛節。”

天順八年正月(1464年2月)英宗駕崩,享年36歲。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英宗與錢皇后感情頗深,錢皇后無子;因周妃專橫,英宗擔心死後嗣子明憲宗(周妃所生)不尊崇她的地位,所以遺命“皇后他日壽終,宜合葬,後來錢皇后死時,周太后果然不欲其祔葬裕陵,由於有英宗的遺詔,經過大臣力爭方得與英宗合葬。此後,在周太后的壓力下,不得已改變英宗的陵寢設計,周太后也得以附葬裕陵,開始出現一帝兩後或多後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