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笔力是怎样练成的?

幻化成风_不能言说的伤


书法的笔力,指书法线条及造型的骨骼及肉所呈现的蓄气及释气程度。

线条,骨骼指中锋之芯,肉指墨法。

字法,骨骼指字的间架站立与取势,肉指墨气。间架之中,主笔为君,次笔为臣,转使为佐,字境为使。

章法文法,章法指写字的谋篇包括整篇及局部与细节布局的大体安排,文法指文章情感思想的起承高潮转合,以意驭笔,以意驭字,以意驭形,以意化形,以意驭文。

意之高下,气之所徵,乃笔力之高下。

怒则重气笔沉,喜则清气笔轻,忧则浊气笔滞,逸则灵气笔活,宁则静气字淀。一蓄一放,笔力乃现。并非把字写得骨骨如铁石,方有笔力,这只是外形。



urna风之度0


说到书法的笔力,我想谈一下“入木三分”这个成词。我们那时上学不像现在的小学生就有书法课了,我到高中才有书法课程,那时候也才知道什么是书法。课堂上经常得老师夸我字入木三分,过后查证便知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有次在板上写字让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板有三分深,顿时轰动了京城,“入木三分”便成了如今人人皆知的成语。而要达到笔画入木三分,笔力刚劲有力,能达到一定的书法层次档次、书法造诣,便可信手拈来。而在学习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某个笔画、某个字也能有笔力,也能入木三分。因此,书法就应该多写多练,取长补短,熟能生巧,那时的笔力,自然呼之即来了。


抚慰我心音乐社


首先要练就笔力,就要先弄明白什么是笔力?书法中的笔力就是毛笔书写出的线条给我们的视觉产生出的力量感。因此书法中的笔力是通过具体的形来体现的

因此要练成笔力就不得不说到中锋,中锋是书法最简单也是最核心的用笔方法。那么为什么书家都提倡中锋为主?因为中锋书写出来的线条富有立体感,显得力量十足!

为什么中锋线条会有立体感?因为中锋的时候笔尖是在笔画中间行走,而笔尖是墨水集中灌注的地方,因此墨是从中间往两边扩散,所以会有立体感。古人将之形容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是很形象的。



第二要表现出笔画的力度还可以通过笔画的俯仰向背,这些都是弧线,而弧线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富有张力,比如拉个弓箭,拉个弹弓等等。



第三就是通过章法来表现笔力。单字来说就是字的开合聚散,从字和字之间或者行和行之间就表现为间距,比如欧体的风格是中宫收得非常紧,那么把字距和行距拉开,线条内收的张力就会更加的明显。与之对比的是颜体,颜体以外拓为主,要增强他气势磅礴的特点就是要把字距和行距拉进,使得字在有限的空间内线条极力向外膨胀



以上观点仅为个人体会

欢迎关注我的每天下午五点后发布的书法教学视频,也许对您有所启迪,谢谢


小宝的思考


个人认为,笔力的表现为书法作品增色不少,但是,若要表现的酣畅淋漓,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

聊一聊传统笔力与现代人眼中的笔力,望对书友有所启发,看完需要点耐心哈。首先说现代人眼中的笔力:


笔力——笔毫在运行时与阻力对应的反作用力。即阻力越大,笔力越强。所以可以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

怎样才能增加阻力呢?

1、选择表面毛糙或质地松软的纸,以增加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

2、增加手对笔的垂直压力,即重按,但此法对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没有作用。 

3、运腕,使笔毫呈逆势涩行状,即笔杆的倒向与笔画的走向相反。

这些是一般的表现手法,下面对之逐一分析:

1、选择表面毛糙的纸,书写时会有轻微的“沙沙”声,说明笔毫运行时在克服阻力,写起来感觉非常过瘾(这样比较伤笔,好笔慎用),而如果拿一块表面光滑的玻璃,感觉是滑,笔留不住,阻力微乎其微,笔力就无从谈起了。

2、提笔书写时,笔毫与纸面的接触面是小了,纸的受力面随之缩小,但压强没有变(还可表现笔力,只是人很难感觉到笔毫对纸面的压力),这种情况下要想表现笔力就要靠速度,提笔时笔锋抵纸,如果速度慢了,非常难控制(尤其是弹性很小的长锋软毫),无法表现笔力,写出的线如春蚓秋蛇。只有加快速度,如快刀斩乱麻,写出的线才能干净利索,才有力的感觉。

3、倾倒方向与笔画走向相反,这样能充分发挥笔锋的弹性,从而增加笔毫对纸的压力,进而增加阻力。同时,笔头根部墨汁可以充分溢出被纸吸收,产生力透纸背的视觉效果,写出的笔画有厚度,墨像堆在纸面上。  

笔杆的倒向不同,笔毫对纸的压力也大不相同,如笔杆倒向与笔画走向一致(即拖锋),这种情况下笔毫对纸的压力最小,最难写出笔力,故不可取;  

第二种情况是笔杆向笔画两侧倾倒(即偏锋),因为笔画两侧受力不对称,表现笔力也不理想。

最后,还是笔杆的倒向与笔画走向相反最易表现笔力,而这要靠运腕才能做到。这种方法对用软毫笔表现笔力作用更为明显。

以上是一家之言,下面,在看看传统的对笔力的理解,请耐心看完:

笔力,来自笔锋与纸、绢、绫、碑石等书写材质间产生的摩擦力。

这个力同时又受到墨和水融合比例的影响:墨过浓会滞笔,墨过稀会抵消笔力。

我们对笔力的要求有哪些呢?

含蓄而不外露。

王羲之:“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张怀瓘:“若露筋骨,是乃病也,岂曰壮哉!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岂曰力哉!”

力要含蓄而不外露,在线条内部充盈,富有张力,而不外露、外泄。

抛筋露骨不是中国书法笔力的追求。

举个例子,好像炸药包,在无限临近爆炸前,爆破力是最大的,等你听到了响声,看到了火光,力就已经分散了。

也像即将离弦而飞的箭。

越含蓄,越有力。


均一而无差异。

书法点画线条的笔力,还要均匀而没有差异。

不能出现忽弱忽强的状态。笔力不可中断,而要连绵不绝。

唐代中期及以前书家,无论单个点画还是整字、整幅,力度都能保持均一,而不会出现某处有力、某处力弱的现象。

到了唐末及以后书家,笔法衰竭、逐渐失传,法不完备,笔力不再均一,开始强弱互现。

黄庭坚、赵孟頫的笔力分别超过了各自的后世书家,但点画间时强时弱的问题还是不少,笔力始终如一上均未能做到。

笔法不完备,就是这个结果。

现代不少书家也做到了均一。

但那是从头至尾的无力。

活而丰富。

笔力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如飞龙在天,而不是如死蛇挂树。

笔锋有了生命力,便会有多种形态和表现。

像打拳,有太极,有形意,有少林。

点画既要体现阳刚的雄强之力、又要表现阴柔的秀美之力。

具体到点画上,又可分为下沉之力——浑厚而沉实,上扬之力——飘逸而有空间感。

王羲之作为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集大成者,点画笔力丰富多样,雄强、妍媚、清峻、古拙等等全在里面了。

那么,如何做到有笔力呢?

力量大的人笔力就会大吗?

一个举重的世界冠军,拿起毛笔来未必有一个小孩子写的字更有力。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苏轼)

“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林蕴)

显然,笔力跟自身的气力大小关系不大。

当然,如果连一支毛笔都拿不动,也肯定是不行的。

“须棱侧起伏,用笔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王羲之

“侧”,“衄侧下其笔”。——永字八法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

“古人一牵一连,笔皆旋转。”——包世臣

怎样才有笔力?

也就是如何增强笔锋与纸等书写材质间的摩擦力,同时又能使笔锋顺畅无碍?

笔锋顺着笔画方向在中间运行,类似平滑而过,也就是中锋用笔,如何呢?

笔锋在笔画的一边拖动而行,也就是偏锋,又如何呢?

中锋、偏锋都做不到。

想每个点画都能做到笔锋与纸间摩擦力的最大化,又都能旋转,怎么办?

唯有侧锋!

王羲之讲的“棱侧起伏“,永字八法讲的”衄侧“,就是侧锋绞转,也就是侧锋用笔。

但侧锋与偏锋古今以来往往混为一谈。

须知侧锋皆含绞转,偏锋没有绞转。

什么是侧锋?

侧锋是笔锋沿着笔画边缘一侧或两侧的绞转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涵括了点、直线、弧线等多种外形笔画,向内的绞转圆运动,从而使笔锋的各个面次序交替滚动、连绵不绝,得以八面入锋、八面出锋。

想让笔如何旋转、绞转起来,让不少人大费心思。

晃动手腕去转笔,捻管或搓动笔管等等,各种方法都有人用。

这些方法都无法使笔画至始至终都能绞转,只能是旁门小技。

正确地执笔、运笔,不动手腕、不动手指,下笔就能做到侧锋绞转。

侧锋绞转是一种内向绞转圆运动,包括顺时针、逆时针两种。

武术也是这样,每一个招式都是围绕一个内向圆运动进行。

否则,一出拳就露出破绽,就要挨打了。

魏碑书法外形看起来是方笔多,其实本质上还是圆的。

因为唯有圆运动才能涵盖一切形式的运动。

侧锋的笔力分析

侧锋绞转运行的时候,至少有四种力在相互作用:

1、向下的下沉之力。

这个力容易理解,笔锋绞转向下的摩擦力。

2、与下沉力相反的上扬之力。

这个力是下沉之力的反作用力,笔锋富有弹性的时候,上扬之力更强。

3、绞转前行的前冲之力。

笔锋绞转起来,像出膛的子弹一样旋转着前行。

4、与绞转反方向的复原力。

笔锋沿着点画的一侧或两侧绞转,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复原力。笔锋复原的时候也是绞转运行。笔锋富有弹性的时候,复原力更大。

笔力如何最大化?

笔力如何做到最大化?

如何做到像王羲之一样“笔力精绝”,力能扛鼎,像他那样“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刘熙载)

这是每一个书家的毕生追求。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卫夫人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苏东坡

如何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力又怎样传递到笔端?

做到这一点,像武术中的点穴。

使一身之力能集中在手指头的一点,这样才能击中穴位。

否则,按到穴位也没效果,反倒有点像挠痒痒了。

苏东坡讲的“浩然听笔之所之”,讲的是任由笔自己运行。

笔锋怎么自动运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

“此《兰亭诗叙》,笔意清峻和畅,佳石刻也……余旧有淡墨数本,颇见古人用笔起”——黄庭坚

“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董其昌

古人用笔又有“起倒”?

笔锋能“自起自倒、自收自束”?

又能像“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听起来,是不是更玄了?

怎么解释,又怎么做到?

前面讲过,侧锋运行中,笔锋在一侧或两侧绞转时,有两种反作用力:

1与下沉之力相反的上扬之力

2与绞转反方向的复原力

释放这两个反作用力,也就是笔锋的自动上扬与复原的过程中,你所做的只是控制笔锋的方向和角度,令锋自行,它就可以自动滚动着完成笔画,同时又有粗、细上的变化。

为什么笔锋自动运行会更遒劲有力呢?

举个例子,一根弹簧棒,你把它折弯了,然后空手释放,让它弹出去,力度有多大?

是不是快而有力,比你挥动它还有力?

想想就知道了。

而中锋和偏锋由于无法产生这两种反作用力,笔锋自然无法“自起自倒”。

李阳冰及以前的篆书,笔笔皆能收圆,是笔锋因侧锋绞转,释放反作用力而自动复原、收圆。

为什么明清以来很多书家讲,篆书必须要中锋呢?

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

按照中锋去写篆书的时候,收笔的时候只能提按、顿笔,尾部之处愈加软弱,笔力外泄。

李阳冰之后的篆书,也只能讲只懂篆体而不懂篆法了。

笔力的最高境界

“每作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 ——王羲之

王羲之为什么讲“掉之”,而不是“送之”?

这就是王羲之超越卫夫人之处了。

也是笔力的最高境界。

“掉之“怎么理解?

是使笔掉下来吗?显然不是。

这是讲身心放松,自己感觉不到手、肘、肩等关键的存在,手和笔仿佛在做一个垂直的自由落体运动,笔锋接触纸的瞬间,即能绞转开锋。

自由落体运动,靠重力而行,自己不就可以不用力了吗?

不用力才更有力!

想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得做到真正的全身心放松。

这种放松,不是松懈。

蔡邕讲“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越放松,笔力越遒劲有力。

等到了“得大自在”,到了“无我”的层界,就做到了。

找准方向,找对方法,慢慢修行吧。

你的修为决定你的笔力!


游手于斯


书法笔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运笔写字的时候肌肉的力量,此乃人体之力;另外一种是写出来的点画线条具有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感一般都蕴藏在点画之中,通过笔与纸产生摩擦后的墨痕所显示的力。

笔力包涵了书法创作中的多种用笔特征,包括骨力、弹力、平缓之力、柔和之力、绞转之力等等。例如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就是说颜真卿的书法特征是“筋力”,柳公权的书法特征是“骨力”,因此在评价一些书法作品的笔力的时候,也可以阐述其他特征。唐人林蕴的《拨镫序》中说:“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书法的笔力不是靠的蛮力,而是书写时候的经验,否则一个举重运动员一定比一个垂暮的书法大家写的好,而现实恰恰相反。用笔之力是一种巧力,是书法中运笔的技巧,那么如何练就书法中的笔力呢?

其实练笔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临帖,临帖的目的就是学习古人驾驭毛笔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用笔能力。在临帖的时候要细心揣摩古人的书写时候用笔发力的方法。古代传承下来的各种名家法帖,不同书家有不同的用笔特征,即使是同一书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可能用笔不同。

而这些风格迥异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其实就是书写的时候用笔发力的方法有关。所以,我们说临帖的时候务必要求形似,因为用笔发力的方法对头了才可能达到形似的要求。

这一点就非常有感触,因为最近在辅导孩子练书法,我小的时候也学的柳楷,但是觉得自己练的笔法不正确,就没敢教孩子,让她跟老师学的是柳楷,老师录像给我们看,我和她一同又重温了一遍,一些基本用笔的写法确实不一样。我就发现,小孩子如果动作不正确了,那么写出来的笔画就是一种很无力的感觉,而动作正确了,写出来的笔画就是有力量感。

所以,如何练笔力,就是多临帖,临帖的时候要求形似。不求形似的临帖就是自欺欺人,这样学你是不能理解古人的用笔发力的技巧的,临帖当中,一旦动作正确了,写出来的点画自然会笔力充盈。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关于书法笔力的行成,有三点体会,欢迎批评探讨交流,毕竟,每个人的体会与习惯有所不同!

一,入笔有狠劲,杀纸入笔!下面是我对杀笔入纸的分享:1、看图一、二,注意点聚焦在“施”字的右部首第一笔,“贼”字的起笔,“理”字右部第一笔,“杀”字左部“木”第一笔,这些笔画的起笔动作非常精彩,细微处有丰富的动作。如果你是评委,面对同样功力、字法、章法的两幅作品,前者如图一二中诸字笔法细腻、动作丰富,用一股狠劲的力量动作杀入纸面再书写主要笔画,你会选谁?注意,三个关键词:细腻精致,动作丰富、狠劲杀入!

二,行笔的节奏把握与笔锋的调整!行笔中尽可能中锋,偶尔调以侧锋,其中用笔的节奏是一位书法家多年临创中锤炼出来,有很多时候确实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另外,笔尖、笔肚、笔根的综合调整运用也是达到笔力雄健的重要作用……有了上述“杀笔入纸”的运用技巧与经验,这一点相对容易掌握!

三,创作时专注的状态!著名书法家李国胜老师在临创时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嘴部肌肉收紧,狠足了心劲!这是一种卓越的创作状态,和田径运动员起跑前猛吸一口气,奔跑中屏住呼吸狠足了劲一样!我也发现,如果哪一刻因为其他事情吸引破坏了这种专注的状态,写出来的线条常常无力且不入纸!






陈天哲


答:一友,日写数百字,持续多年,首尾相比,进步甚微。观其书,尽是信笔。如此可见,信笔是书法的大忌。无论是练习和创作,却记不能随便和轻浮。

所谓笔力,不外乎就是作者在创作书法过程中,那种全神惯注地、有重有轻、时快时慢地用笔墨在宣纸上的点线运动摩擦所产生出来的汉字书法作品里呈现在观众视觉中的苍劲有力的东西而已。


姚绍秀


书法的笔力是个什么

  • 书法笔力怎样练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搞清“笔力”是什么先。

  • 顾名思义,“笔力”就是书写时下笔的力量呗。



  • 错!

  • 其实“笔力”跟物理的“力”毛关系没有。

  • 脚后跟想想,要是力量越大,笔力就越遒劲,岂不是膀子越粗,字就越有可能写好?岂不是20-30岁的书法家就应该抵达书法的最高境界了么?

“笔力”指对毛笔的综合性操控力


对毛笔的操控力,在4维空间里有几个要点需要厘清:

  • 垂直运动控制力

即对毛笔提按的控制,按下笔痕粗,提起笔痕细;
  • 水平运动控制力
前后左右,顺峰、逆锋、入锋、出锋、回锋等等;
  • 拮抗运动控制力
即向左行笔要施加一个向右的反作用力,以使行笔略带滞涩;

  • 方向控制力
即转笔和折笔时,控制笔锋写成写出响应书体的理想笔画;
  • 运笔速度控制力
或疾或徐,成就书写的节奏感,除此而外,衄笔之慢,飞白之快等,都体现了良好的速度控制力
  • 调锋控制力加速或减速 含墨量、折笔、转笔、暗笔都会使笔散峰,在书写过程中一边写一边调整笔锋,使其恢复和保持良好的书写状态,是一种颇难掌握的技巧。
平素临帖,不仅要追求字形像帖,更重要的是训练“笔力”,即控制笔的能力,这也是书法的最重要的功力。

闻道深般若


关于书法的笔力,我们先说说笔力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书法线条才能表现笔力。

有这么一个说法,看一幅字的线条有没有力,可以翻过来看背面,因为人们常说某书法作品“力透纸背”,怎么看呢?就是看线条有没有立体感。这种说法虽然能比较直接地说明书法线条的笔力,但也可能误导初学者,认为用笔的时候使劲就会表现出线条的笔力。那书法的笔力到底是什么?人们对“力”的观感其实就是“厚、重、快”,如果书法线条给人这种感觉,那书法线条就已经表现出了笔力。

接下来我们说笔力是通过什么用笔技巧来表现。首先是“厚”的质感是通过中锋来表现,中锋用笔可以让线条显得有立体感,甚至有凸出的质感,而“重”的质感,可以通过焦墨、枯墨的墨相来表现,而“快”的质感,在把握行笔节奏的同时,通过行笔速度的变化,笔锋的换面、使转,用不同的线条形式(比如飞白、折带等)来形成线条的张力。

当然,用笔技巧的融合和驾驭,需要长期的练习和思考。在熟练掌握用笔和用墨后,自然能根据创作需要来表现不同的线条质感。


西廨七叔


问题:书法的笔力是怎样练成的?

笔力是一种感觉,是书法作品给人的一种直观的力量感,我看到一幅书法作品,会说他它笔力雄强或者说笔力软弱,力量感是书法审美的的一个重要元素,书法格调在高,结构再美,没有了力量感就属于下品了。

这和人也一样,这个人有才华、长的帅、而且还有钱有势,但是他做了汉奸,就是没有骨力,就要被国人唾弃了,比如说汪精卫。

毛笔的笔里来自于三个方面:

1、中锋,能不能中锋用笔是体现笔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用中锋书写,笔画饱满厚重、线条匀称,更能体现笔画的力量感。

2、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速度加快,速度感就能给欣赏者来来一种力量感。

3、用墨,用墨太淡是不容易产生力量感的,墨越黑笔画越精神,力量感也更强。反过来,适当的加一点飞白和枯笔也能体现力量感。

但是,最终力量感还是来自于作者多加练习,练的多了,笔下的力量感自然就出来了。

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