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康熙除掉鳌拜的方法,如果汉献帝也照做,可以对付曹操吗?

历史痴


不能。曹操不同于鳌拜,汉献帝也不同于康熙。曹操心思缜密,生性多疑,其谋略与胆识是鳌拜无法比拟的,鳌拜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导致其在朝中树敌过多,才给了康熙除掉鳌拜的机会。同时,康熙有来自于皇祖母孝庄太后的支持和三朝元老索尼的支持,实力不容小觑。而汉献帝即没有军权,朝中支持实力也所剩无几,自然不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对手。


读史冠今


首先呢我们要对这两个阵营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再进行一个比较。曹操和鳌拜来比较,曹操是一个工于心计并且手段非常狠辣的枭雄,政治头脑非常丰富,并且手握重兵,手下精英云集忠心耿耿。反观鳌拜,他作为四大辅政大臣,权利并不能说是只手遮天因为他的上面还有一个索尼,下面还有遏必隆、苏克萨哈,这四个人可以说各自为政,鳌拜的权利与曹操相比就没有那么集中,而且鳌拜是武将出身,领兵打仗冲锋陷阵是一把好手但是说到政治手腕就和曹操以及曹操的智囊团无法相比。综合比较,鳌拜不如曹操。

我们再来对汉献帝和幼年康熙进行一个比较,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汉献帝和孝庄文皇后进行比较,康熙能够制服鳌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他的祖母,而并不是他自己,汉献帝手里的权利少得可怜,人身自由人事任命甚至衣食起居都严格掌控在曹操手里一点兵权都没有,而孝庄文皇后所掌握的权利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她能够调动京城部分兵力并且能够对朝中大臣产生足够的威慑,综合对比,康熙掌握的势力完虐汉献帝掌握的势力。

幼主遇到强臣,幼主更弱强臣更强,汉献帝即使用康熙的方法也是自取灭亡根本不能成功,自身和敌人的实力差距决定了一切,即使把汉献帝换做康熙,那康熙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皮皮虾小黑屋


从《康熙大帝》和《三国演义》两部电视剧中可以看出:两个皇帝不可同日而语。康熙能除掉鳌拜,但汉献帝是无论如何也除不掉曹操的!原因如下:

1:两个朝代处于的时期不同。

一个是朝代末期,一个是朝代初期。汉朝末期百姓都早已被汉统治者折磨的苦不堪言,早想改朝换代了,这时曹操的出现虽然不能说顺应人心也算顺应了历史变迁。而康熙除掉鳌拜处于朝代初期刚刚结束了明朝的黑暗统治,百废待新,首先人民就不希望再改朝换代了。

2:两个事件人物的背景不同。

汉献帝当时早已没有实权没有军队,他身边的人也什么也没有,根本没办法同曹操抗衡。而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实力要比当时的鳌拜强很多,鳌拜虽然势力大,但他只是首付大臣之一还有另外三个首付大臣都不是和他一起的。相比起来汉献帝的势力几乎为零,而康熙虽然年幼,但挺他的人非常多,比鳌拜势力大多了。

3:两个皇帝本身能力有差别。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汉献帝没有魄力软弱无能,而康熙从小就非常优秀,读书读的好练武骑马射箭也样样出色,到后来成为了一代圣主名垂千古的皇帝。而反观汉献帝连名字人们都叫不上来。

综上三条所述,千年康熙能除掉鳌拜,但汉献帝用什么方法也是无法除掉曹操的。


小小皮皮电影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要从二人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进行分析。

01

先来说说康熙,康熙八岁登基,他在除掉鳌拜前虽然同样是一个傀儡皇帝,但他的政治环境却与汉献帝大为不同。首先康熙是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其次,当时的满清八旗军队绝大部分都是服从皇权的统治与管理,这就为康熙日后除掉鳌拜奠定了基础条件。

并且在康熙执政早期,国家虽未完全统一,但基本已成统一的大势,三藩虽只是表面臣服于满清的统治,但起码在康熙除掉鳌拜前,他们未发生过叛乱,而国家只要不出现大的动乱,权臣就很难完全把持朝政,彻底阻断皇帝的政治资源。

因此康熙才得以一方面虚与委蛇,处处示弱以此来麻痹鳌拜,令他疏于防范,另一方面则暗中调兵遣将,秘密布置,随后召鳌拜入宫,一举将其拿下,交刑部议处。

02

反观汉献帝,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一时间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十个诸侯割据的势力。此时国家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动乱,遂造成皇帝手中的权力还不如一个小小的诸侯,皇权的公信力严重下降。

并且由于原先的都城被董卓所焚毁,汉献帝和官员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曹操迎回许昌,而许昌正是曹操经营多年的老巢,献帝进入许昌后就等于失去了自主权。

再者,曹操在长期的南征北伐中,不断积累自身势力和他的威望,在当时他不仅拥有了自己庞大的军队,而且大规模的文武官员都被团结在了曹操麾下,形成了曹操的政治力量。汉献帝此时完全是寄人篱下,手中无兵无权,威望又比不过曹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献帝自保都成问题,又怎么可能能够像康熙除掉鳌拜那样去除掉曹操呢!


渔公子读史


您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新青年历史,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曹操迎帝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成了曹操的傀儡,眼看着自己的大汉江山被曹操一点点的蚕食,除了不靠谱的“衣带诏”之外,就没有任何对付曹操的手段了,那么为啥汉献帝不能像康熙对付鳌拜一样对付曹操呢?我认为有一下这几点。

一、曹操&鳌拜,实力和地位不同

曹操通过不断地发展,不仅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还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形成了曹魏集团。比如文臣有司马懿、郭嘉、荀彧,武将有典韦、张辽、许褚、曹洪等。这些人都是跟曹操一路杀过来的,没有受过大汉的恩惠,如果汉献帝把曹操杀了,那么这些人肯定会扶持曹操的子嗣继位,也饶不了汉献帝,也就是说曹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曹操有一个军事集团。所以,汉献帝动曹操也得颠颠这些人的分量吧!

鳌拜呢?鳌拜不过只是一个托孤大臣,手中的权利跟曹操是不能相提并论,除了自己的亲信外,真正忠于他的人是很少的,平常表面上对他恭恭敬敬的人,不过是恭敬于他手中的权利,一旦鳌拜出了事,他们一定会落井下石出来踩上鳌拜一脚的,所以鳌拜被康熙干掉后而不会发生内乱。

二、国家形势不同

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蜀汉凭险据守,东吴有三江之固,在外有强权威胁的时候,如果汉献帝干掉了曹操,自己有没有能力迅速平定内部,不过是从曹操的傀儡变成其他人的傀儡罢了,况且曹操对汉献帝也还不错,既然还是傀儡,还是继续做曹操的傀儡吧!正如曹操所说:

“设若国家无有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然有些狂妄,倒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到1662年康熙做皇帝以后,除了郑成功台湾以外,清朝已经统一了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力量能跟大清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会放手一搏没有后顾之忧。

三、康熙&刘协,两人的性格不同

不同的人生遭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性格,汉献帝是在董卓废掉少帝刘辩之后强行推上帝位的,从小就是董卓、郭汜等人的玩物,刚强好斗早就跟他无缘了,只能混吃等死,对他来说能活着就不错了,更别说掀起啥风浪了!

而康熙呢?从小就没吃过苦,然后就顺利的登上皇位,16岁的少年,一腔热血,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没有顾及!于是就扳倒了鳌拜,到后来平三藩、打准格尔、战沙俄,这哪是屈居别人之下的人呢!


新青年历史


曹操迎帝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成了曹操的傀儡,眼看着自己的大汉江山被曹操一点点的蚕食,除了不靠谱的“衣带诏”之外,就没有任何对付曹操的手段了,那么为啥汉献帝不能像康熙对付鳌拜一样对付曹操呢?我认为有一下这几点。

一、曹操VS鳌拜实力和地位不同

曹操通过不断地发展,不仅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还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形成了曹魏集团。比如文臣有司马懿、郭嘉、荀彧,武将有典韦、张辽、许褚、曹洪等。这些人都是跟曹操一路杀过来的,没有受过大汉的恩惠,如果汉献帝把曹操杀了,那么这些人肯定会扶持曹操的子嗣继位,也饶不了汉献帝,也就是说曹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曹操有一个军事集团。所以,汉献帝动曹操也得颠颠这几个人分量吧!

而鳌拜呢?鳌拜不过只是一个托孤大臣,手中的权利跟曹操是不能相提并论,除了自己的亲信外,真正忠于他的人是很少的,平常表面上对他恭恭敬敬的人,不过是恭敬于他手中的权利,一旦鳌拜出了,他们一定会落井下石出来踩上鳌拜一脚的!

二、国家形势不同

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蜀汉凭险据守,东吴有三江之固,在外有强权威胁的时候,如果汉献帝干掉了曹操,自己有没有能力迅速平定内部,不过是从曹操的傀儡变成其他人的傀儡罢了,况且曹操对汉献帝也还不错,既然还是傀儡,还是继续做曹操的傀儡吧!正如曹操所说:“设若国家无有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然有些狂妄,倒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到1662年康熙做皇帝以后,除了郑成功台湾以外,清朝已经统一了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力量能跟大清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会放手一搏没有后顾之忧。

三、两人的性格不同

不同的人生遭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性格,汉献帝是在董卓废掉少帝刘辩之后强行推上帝位的,从小就是董卓、郭汜等人的玩物,刚强好斗早就跟他无缘了,只能混吃等死,对他来说能活着就不错了,更别说掀起啥风浪了!

而康熙呢?从小就没吃过苦,然后就顺利的登上皇位,16岁的少年,一腔热血,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没有顾及!于是就扳倒了鳌拜,到后来平三藩、打准格尔、战沙俄,这哪是屈居别人之下的人呢!






游戏人超超


历史不会从演,假设汉献帝能性格开朗强势的话有可能,但成功率不大。汉朝已经衰不堪了,社会结构已经散架,朝中大臣中很多人以对汉献失去信心,离心离德。而康熙时,是清朝新建政权的开始,鳌拜仅仅只是一个鲁莽之夫,虽有功劳但是不到挟天子一令诸侯的地步。再说还有在康熙身后还有一个厉害的人物,康熙的奶奶孝庄,大清朝初期的稳定,孝庄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人不是说,大清成也女人,败也女人。说的分别是孝庄和慈禧。


朱眼看世界


智除吴良辅的聪慧

康熙八年五月的乾清宫,骄横无礼的鳌拜被一群少年捆着,跪在地上不服气的望着康熙。也就是在这一日开始,康熙搬走了首块绊脚石。也许有读者会问,鳌拜可是获得过“巴图鲁”之号的勇士,实在无法想象仅凭几个少年,就能击败他并降服?更何况鳌拜凭借炙手可热的权势,早已暗地遍插亲信在皇宫大院、五城兵马司等处,怎么会对康熙的计划一无所知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说一件事。那是在康熙即位的次月,明察秋毫的他总是发现宫中遗失物品,小到瓷器大到画作,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康熙,于是命人经过数日的暗访,没想到挖出了隐藏在宫中的鳌拜卧底,他就是宫内总管太监吴良辅。更令人恼怒的是他偷走的物品,竟然都拿去给鳌拜做了寿礼。怒火中烧的康熙当着鳌拜的面,活活打死了吃里扒外的吴良辅,并且通过这件事情把宫中可疑的太监、宫女全部调走,换上了魏东亭、武丹、孙殿臣、赵逢春、狼潭、穆子煦六人。他们六人就是日后威名大振的善扑营元老,有建制后的善扑营人数在三百左右,最高长官是总统大臣,人员的选拔极为严格,只有皇帝的父族、母族和妻族的子弟能担任!

——康熙的贴身侍卫魏东亭

藏污纳垢的房子打扫完毕后,就得着手谋划抓捕鳌拜的计策。鳌拜当时是满清第一勇士,先后跟随皇太极、多尔衮立下战功无数。因此对于这样的人物必须一击毙命,不然就会留下无穷后患。心思缜密的康熙决定以魏东亭等六人为基础,然后选拔了数十名身材魁梧的少年,在宫中以陪他练习布库为名,苦练擒拿格斗之技艺,最终顺利趁鳌拜独自进宫之际拿下了他!

康熙大婚背后秘密

上节说到康熙利用魏东亭等少年,光头穿白色上衣及深色靴子,两人为一组练习摔跤,其实这就是满族的角力游戏——布库,把身经百战的鳌拜囚禁了,其实这也说明了鳌拜尽管权势熏天,但也远没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地步,至少有两股势力与之争锋相对。

首先出场的是索尼,他算得上是三朝老臣。其父亲叫硕色早在太祖时期,他就因精通满、汉、蒙三种语言,被努尔哈赤誉为“巴克什”,而此时的索尼也当上了一等御前侍卫。后来在皇太极驾崩后的第五日,在三官庙前痛斥多尔衮的狼子野心,最终与两黄旗的大臣力排众议,拥戴九岁的福临登基为帝!

——孝诚仁皇后「1654.2.3——1674.6.6」

康熙四年九月鳌拜日渐做大,剩余的三个辅政大臣里面,苏克萨哈因是多尔衮旧部不受待见,遏必隆唯唯诺诺不成气候,只有索尼德高望重能与鳌拜抗衡。看着年幼的孙子被玩弄于鼓掌,政治手腕高超的奶奶孝庄,为康熙说了门亲事,把索尼的孙女嫁给了康熙,顺利把索尼旗下的门生,拉到了孤立无援的康熙这边。因而整个清朝十二帝,在紫禁城大婚的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人!

揭露圈地的三忠臣

康熙五年的十一月,鳌拜打算把蓟州、遵化等贫瘠的土地,拿来换走正白旗的肥沃土地。此举遭到了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的坚决反对。说起来鳌拜为自己带领的镶黄旗圈地谋利益,早在顺治元年就已经开始了。公元1644年满清八旗,在睿智的多尔衮指挥下,在一片石击溃了李自成的十万大军,实现了太祖、太宗毕生的夙愿,入主北京统一华夏。与白山黑水相比,富饶的中原让满人是眼花缭乱。为了犒赏战功卓越的将士,多尔衮在顺治元年颁布了圈地令。

它的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北京周边的土地,八旗谁先抢到就是谁的;二是山海关外的土地,旗主可以租给汉人耕种来收租子,收成地的土地可用来换去北京周边的好地;三是明朝遗留的皇庄和无主荒地,一律划归八旗所有。这项令汉人深恶痛绝的政策,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才算彻底废除。

权臣鳌拜「1610——1669」

鳌拜主政的时候,多次纵容属下抢夺地盘,不论是除两黄旗以外的土地,还是已有汉人耕种的土地,他均肆无忌惮的霸占,即使是面对众臣的滔滔骂声,他依然我行我素使汉族官员纷纷站在了康熙这边!

综上所述,康熙能麻溜地除掉鳌拜,与他自身的能力,奶奶孝庄的帮衬,汉族官员的支持分不开,可反观汉献帝则不行。首先整个朝廷是曹操草创起来的,其次汉献帝是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最后他也没有胆量与能力反抗!

——END——


惜缘小历史


汉献帝如果真的除掉了曹操,那可能还真就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真是如此,正是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蜀汉霸业,或许就真的可成了,可惜汉献帝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没能完成“天下有变”的任务,自然匡扶汉室也有就成为了泡影了。

同样是弱帝斗权臣,为啥人家康熙就能一举干掉鳌拜,那可是满清第一“巴图鲁”啊,而汉献帝干掉曹操却做不到呢?根据我的了解,觉得他们之间的情况差距很大,汉献帝想杀曹操可能性太低了。

地理位置不同

康熙那是坐镇帝都的人,在帝都之中,有他自己培养的一群小太监,都是忠心耿耿的小伙伴,这里有康熙的心血在里面。当时大清的国势正旺,紫禁城中有康熙的铁杆粉丝和忠实势力。否则康熙偷偷培养小太监练武的事情早就败露了,有人或许会说,那是因为康熙蒙蔽了鳌拜,让鳌拜以为他在和小太监们玩。其实,这不正是因为有人帮康熙,没有传达康熙真正在做的事情吗?这就是康熙在紫禁城的优势。

汉献帝则不同,他是从洛阳逃亡出来的,就算他曾经有所经营,在洛阳有所准备,但是被曹操接到了许昌之后,他的一切都被剥夺了,就像是一个透明的人一样,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一个傀儡。

那么汉献帝可以培养小太监诛杀曹操吗?当然不能,因为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不能,许昌不是洛阳,他在曹操的地盘上,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门口的侍卫,汉献帝身边的人,所以伺候汉献帝的宫女、太监、侍卫,除了贴身伺候的奴才之外,就再也没有汉献帝的人了,汉献帝有风吹草动,都会立刻被人报告给曹操,这一点与康熙有着本质区别。

局势不同

我翻阅资料发现,康熙擒杀鳌拜的时候和汉献帝对付曹操的局势不一样。

康熙对付鳌拜的时候,大清朝是大一统的王朝,外患还没成长到可以威胁大清的地步,在这样的时候,为了自身利益之争,在朝廷之中是有一批大臣制约着鳌拜的,虽然权利没有鳌拜大,但是一旦有机会,这批人是愿意帮助康熙收拾鳌拜的,苏克萨哈的死,给康熙上了一课,也证明了我的观点,苏克萨哈是忠臣吗?我看未必,但是他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拼一次,这是关键所在。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绝对的忠臣,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拼搏,所以有的人要上位,有的人下台,这古已有之,并不奇怪。

汉献帝就不同了,当时的情况是乱世,而且汉献帝不是大一统的皇帝。刘备匡扶汉室是为了有借口起兵,后来自己不也当了皇帝了么,因为汉献帝死了他的口号已经没用了啊,大喊不在了,还匡扶什么汉室。

难道曹操集团就是铁板一块吗?就没人想反吗?不是,曹操集团也有异心之人,但是究竟怎么做,还要权衡利弊。汉献帝没用权利、没有兵权、帮汉献帝杀了曹操,能得到什么好处?可以得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而已。受不受汉献帝的感激和分封有什么用,在乱世没有兵一个称号的用处不大。这个时候谁会帮汉献帝杀曹操呢?他们没有争霸天下的能力和野心,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给他人做嫁衣。再说了,在曹操手底下吃香喝辣挺好的,没必要冒险亲手毁了自己的生活。

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去冒灭族风险,毁了自己的生活,就为了后世留芳?没人会这样选择的,这也是汉献帝内外无助的原因。

曹操不是鳌拜

鳌拜是第一“巴图鲁”,但是他只有四肢八大,大脑却简单的很,他其实根本造反的决心就不够,只不过是受到了班布尔善的蛊惑,鳌拜哪有那么多的心眼呢,他就是单纯的觉得自己牛,欺负年少的康熙,谁得罪他他就收拾谁,但是这样的一位类似“猛兽”的大臣,很容易就被班布尔善利用了。

他出入皇宫和走平地一样,他也没把孝庄和康熙放在眼里,一个寡妇、一个小孩,鳌拜就是这样想的,结果发现不敌康熙的时候,已经晚了,一个权臣就这样的被收拾了,死在自己的愚蠢上。

曹操就不一样了,曹操那是人精,“乱世奸雄”,有勇有谋,他敢刺杀董卓,当时谁敢?汉献帝落到了曹操手里,曹操自然不会给了他败中求胜的机会。

最重要的一点,曹操是看着何进咋死的,他可明白着呢,独自进宫可不是啥好事,这事他早防着呢,公里也都是他的自己人。不可能重蹈覆辙。曹操有能力,有野心,会控制人心,属下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他自然不是汉献帝一个孤家寡人能够搞死的了。

曾经身边的人也不在了

其实汉献帝还是有过抗争的,虽然宫中遍布眼线,但是伏皇后、董贵人还是自己人吧。

董承得到了汉献帝的衣带诏,他一看机会来了,可见董承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决定为了人生搏一搏,结果失败了,消息走路了风声,于是董承一干人等统统被杀,刘备命大,跑了。此事自然牵连到了董贵人,当时的董贵人有身孕,汉献帝苦苦哀求曹操,没有用,曹操还是把董贵人宰了。

据我所知,当时看到董贵人的下场,伏寿皇后有点害怕了。她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爹伏完。信中内容无非就是,女儿在危险之中,这曹操太可怕了,爹你要救我之类的话。伏完没敢动手,过两年就死了。

但是这件事情后来被曹操知道了,于是就把伏寿皇后也给杀了。曹操发现宫中虽然都是自己人还不稳妥,连汉献帝床上的人都应该是自己人才行,于是曹操干脆把自己的三个亲生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这回汉献帝彻底没招了。

汉献帝的悲哀

汉献帝的聪明头脑未必比康熙差,但是他的运气是太差了,或许这就是宿命吧,一生悲惨的皇帝生涯,不如寻常百姓活的痛快,可悲!










隔壁的老王呢


东方文化,将功劳全归于领导的英明,完全忽略掉背后的本质!

少年时的康熙,鳌拜只是专权,但并非完全掌控整个帝国。

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整个曹魏集团是曹操一手打造的。

康熙亲政前的清王朝

顺治“因董鄂妃的死”,悲愤而“染天花”死去。在“临死之前”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同时顺治的母亲孝庄太皇太后,虽然没有临朝称制,但实质在此期间也施行了垂帘听政之实,全力辅佐八岁的康熙。

这也就是意味着,满清八旗中的上三旗依旧掌握在康熙这帝王之手,并非完全将军权旁落。同时,由于孝庄太皇太后早年与汉八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汉八旗并非是满清嫡系部队,可人数众多,依旧是当时不可忽略的一支政治力量。

顺治立下的四大顾命大臣中也是有玄机的!

赫舍里·索尼和鳌拜,与摄政王交恶,虽然他们当时并未倾向顺治(太小了),可至少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摄政王多尔衮没能与夺取皇位和大玉儿。也使得后来的顺治,获得登上皇位的基础。

因此顺治立四个顾命大臣之中,索尼,遏必隆,鳌拜是上三旗中的正黄旗、镶黄旗的,唯有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正白旗。

这里先说下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其实一直存在着上下之别的,其中在入关之前,由王位继承者直辖的有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皇太极时期),也就是皇帝的亲兵,称为“上三旗”,其余的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各地。

多尔衮携幼帝顺治入关之后,为了加强其本身的统治地位,不断打压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找出各种理由来剥夺豪格的牛录(军权),编入多尔衮掌管的正白旗。后来多尔衮找到机会幽禁了豪格之后,并将正蓝旗降为下五旗,提高正白旗为上三旗。

多尔衮“因情所困”“坠马”身亡后,顺治并没有将正蓝旗恢复成为上三旗,反而因为苏克萨哈卖主,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使多尔衮被追黜(据说顺治被鞭尸),因此正白旗从此也就成为了上三旗之一。

为什么顺治要提拔鳌拜成为顾命大臣?

有多种因素,其中一条就是正黄旗索尼老了。作为正黄旗最勇猛的将军,且对皇室忠臣、又是三朝老臣、能压制住正白旗的,就是镶黄旗的鳌拜了!

另外,大玉儿(孝庄)早就为康熙留了多手准备了。

让少年康熙早早就娶索尼的孙女,并立其为后,然后又娶了遏必隆的女儿为妃。这就意味着,索尼家族和遏必隆家族就成为康熙的嫡系了。这样正黄旗跟着康熙,而镶黄旗又被分化,只剩余鳌拜和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就可以势均力敌了……

“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鳌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鳌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苏克萨哈以额驸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亚索尼,与鳌拜有姻连,而论事辄龃龉,寖以成隙。”——《清史稿》

《清史稿》就已经点名了四大顾命大臣的关系,其实就是鳌拜在冲锋陷阵,做皇室家族的那条恶犬去疯狂咬人,大玉儿和索尼在背后数钱,同时为年少、力壮的遏必隆和康熙铺平道路。

所以当鳌拜与苏克萨哈内斗时,其实也是大玉儿和索尼在“怂恿”康熙去纵容、偏袒鳌拜,支持鳌拜击垮苏克萨哈。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当时多尔衮刚死去不久,苏克萨哈就卖主,举报了多尔衮所谓的不法行为,致使多尔衮被顺治鞭尸。但是顺治当时为了能安抚人心,也并未对正白旗进行大规模清洗,因此当时的正白旗内部有人将仇恨转化到大统领苏克萨哈身上。

当鳌拜去搞出“换旗风波”时,又让正白旗内部的人怨恨起鳌拜的镶黄旗,这样当康熙长大后亲政之时,若是鳌拜不听话,不让权,没有索尼这样的老臣压制之下(当是索尼已经快要病死了),康熙依旧拥有京城内部的绝对力量——皇后家族的正黄旗、遏必隆的镶黄旗一部、恨鳌拜的正白旗。

最为关键的是老谋深算的索尼,在临死之前为康熙铺好最后的道路,挖了个深坑给鳌拜和苏克萨哈——临死前上了一道让康熙14岁就立刻亲政的奏书,结果被压制的苏克萨哈立马也跟着上了道奏折,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

其实就是索尼在试探,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的权利欲望,遏必隆是皇亲,且比他们年轻,就算去守灵,其家族依旧荣华富贵,而苏克萨哈被压制了那么多年,也跟着坑了一把其他人,就只剩下鳌拜了。

结果鳌拜入坑,不想这么早退出政治舞台,逼康熙诛杀了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完美地为康熙争取到正白旗的全面支持,立康熙于不败之地了……

再则,蒙八旗和下五旗、汉八旗的元老们谁也不愿意服从鳌拜。鳌拜只是满清权利的暂时管理者,而非拥有者。

所以,当大玉儿让康熙清剿鳌拜势力之后,一场饕鬄盛宴就出现了——索尼家族和遏必隆家族是吃得最多的,苏克萨哈的儿子也获得了一杯羹。

另外,鳌拜只是纸面上的奸臣而已,并非是清王朝的夺权者,这点就连康熙自己都承认——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晚年还给鳌拜家族平反。

宁为太平犬,勿做乱世傀儡王

汉献帝刘协,估计最轻松的时刻就是禅让给曹丕后,曹丕并没有杀他,反而让他去做山阳公的那一刻。

本来皇位就不是他的,而是他哥哥刘辩,只是董卓入京后,自认与董太后(汉灵帝之母)同宗,且刘协小时候一直都是董太后亲自抚养,再则刘协确实比刘辩更有才华,更懂得礼仪。另外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何进的外甥。

所以当董卓废掉刘辩之后,那场一起享受盛宴的饕鬄们,在董卓入京之后,是最支持董卓的这个决定的。

1、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2、公卿以下莫敢对

”十八路诸侯”,并非是清君侧,而是为了自己:

当山东“诸侯”们联络聚集在潼关之外时,除了曹操和孙坚敢出兵之外,其他人都在军营里讨论,怎么分蛋糕的事宜——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当董卓将中央搬到长安时,洛阳的大臣们选择派遣刘和(刘虞之子)到关外求援之时,也只有曹操敢出兵(战败),其他人都置之不理,就连袁绍、袁术的整个家族都京城里,这两位枭雄也当做无所谓的样子,继续争权夺利。

董卓死后,若不是曹操,这位天子可能都要饿死于山野之中:

1、诸将争权,遂杀稠,并其众。汜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傕质天子于营,烧宫殿城门,略官寺,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傕使公卿诣汜请和,汜皆执之。相攻击连月,死者万数。2、傕众叛,稍衰弱。张济自陕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丰、霸陵间。郭汜复欲胁天子还都郿。天子奔奉营,奉击汜破解之。汜走南山,奉及将军董承以天子还洛阳。傕、汜悔遣天干,复相与和,追及天子于弘农之曹阳。3、天子走陕,北渡河,失辎重,步行,唯皇后、贵人从,至大阳,止人家屋中……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从官食枣菜。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粮食尽。4、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董卓死后,一代天子就如同奇货一般,抢来抢去,最后又因军阀们没有太多力气了,又像是快破布一样丢弃掉。

而那些“正气凛然”的关东饕鬄们,谁也不去洛阳接这个落魄的天子,“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尚书一下的官,要么靠自己双手土里刨食,要么就饿死于墙壁之间。

只有曹操,“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

汉献帝刘协所处在的时代,比康熙危险千万倍,且也没有甘心成为傀儡。

康熙能在内廷中训练数十个布库小太监。那是因为鳌拜或其他的顾命大臣只是掌控宫廷的侍卫,但没有全面控制整个皇宫。

刘协到了许昌之后,除了皇后和贵人之外,身边的内侍都是曹操帮忙找回来的。更别提宫中一切用度,就连脸盆,都是曹操集团一手操办。

所以康熙敢用小太监,而刘协可不敢!

官渡之战爆发前夕的衣带诏:

虽然身边没有多少可用之人,但是刘协并不甘心一辈子成为傀儡:

1、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绍败走。《后汉书献帝纪》2、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三国志先主传》3、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带天子离开破落的洛阳,迁都到许昌,五年后的刘协确实不原因一辈子成为傀儡,他也确实很聪明,身边的人也就皇后和贵妃可信,那么就联络外臣,尤其是不是曹操一手领导出来的人员,都是汉献帝刘协笼络的对象。

车骑将军董承、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是这次密谋暗杀曹操的人员,只是这些人里面,除了种辑、吴子兰、王子服有兵权之外,董贵妃的父亲董承、刘备只不过是吃空饷的闲置人员。

就连《三国演义》里都借王子服的嘴,说出来了:“满朝大臣,惟有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吾心腹,必能与我同事。“

曹氏家族算是对汉皇室好的了,若是换成其他军阀,汉献帝可能连傀儡都做不成。

要知道,当初曹丕要求禅让之时,一直标榜自己匡扶汉室的刘备,可是立马就宣布刘协死了,没有所谓的山阳公存在。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