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在線教育市場 不要為了獲客而犧牲“成色”

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各地學校都延長了原定的開學時間,教育部也在1月29日曾發文表示,將在疫情防控期間實行“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而家長們出於對孩子課程進度的擔憂,多數會選擇在網絡課堂之後,為孩子報一些其他課程以進行輔助。

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誘發了線上教育市場的一輪增長,在線教育不僅成功吸引了家長們眼球,更引來了資本市場的關注。2月5日,在線教育板塊集體上演漲停潮,上漲幅度超過5%,這也讓很多教育機構乃至非教育機構看到了機遇。

疫情下的在线教育市场 不要为了获客而牺牲“成色”

日前,不少企業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在線課程,我們先來列舉幾款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品:

·新東方在春節期間宣佈,將為全國中小學用戶免費提供100萬份新東方在線春季班直播課;

·網易也在擴大著課程的覆蓋範圍,從1月份僅向武漢市中小學生提供免費寒假直播課程→擴大至湖北省→覆蓋全國中小學學生;

·VIPKID啟動“春苗計劃”,為全國4-12歲孩子免費提供150萬份春季在線課程,同時還有系列外教直播等課程;

·好未來此前宣佈,將於2月10日起,推出從週一到週五與校內時間同步的全年級各學科免費直播課和自學課,並面向全國用戶開放。

基本上,教育市場頭部幾十餘家均推出了自家的免費課程。而除教育機構外,亦有不少跨界企業盯上了這一市場。比如京東雲與AI事業部上線了“我的世界愛與期待”活動,為全國學生和學校免費提供Minecraft我的世界教育版編程課。

疫情下的在线教育市场 不要为了获客而牺牲“成色”

優必選也與優必傑聯合推出精品免費編程課程,意圖在線通過uCode編程軟件,來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甚至連專為企業提供服務的釘釘,也發起了“在家上課”這一計劃。

而線下教育機構也不甘落後,作為此次受衝擊最嚴重的行業,轉型線上成為了唯一出路。一個線下素質教育行業從業者向天極網Yesky表示,疫情對線下教育的衝擊顯然是不容忽視的,正常的教學步驟全部被打亂,線上免費戰略雖然是個不錯的獲客方式,但背後所需負擔的成本卻是難以承受的。但即便如此,Q1季度的重點還是會放在獲客與留存上,至於營收方面,即便是爬也要爬過去。

疫情下的在线教育市场 不要为了获客而牺牲“成色”

線上教育背後的焦慮

在這個線下從業者的朋友圈中,肉眼可見的焦慮充斥著他的工作與生活,而這份焦慮不僅存在於線下機構,同樣也縈繞在線上玩家的身邊。

據此前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1-2017年,在線教育市場呈逐年增長趨勢。其中有一點值得關注的便是,報告的最後指出,未來幾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同比增長幅度將會持續較低但增長穩健。

疫情下的在线教育市场 不要为了获客而牺牲“成色”

儘管在線教育市場規模不斷成長,但是大多數企業至今仍為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以流利說為例,流利說2019年Q3季度營收為2.621億元,同比增長45.2%。淨虧損同比翻倍至2.141億元。

收入越高虧損越大的現象,並不是這個行業的個例。其原因也與背後市場趨於飽和,獲客成本過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據媒體統計,去年7月份為止,多家在線教育公司廣告投放總額高達30-40億元,頭部玩家日投放額甚至高達了千萬元之多。

另一組QuestMobile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6月,在線教育平臺月活躍用戶規模達4.86億,呈見頂態勢。因此面臨獲客如此之難,成本如此之高處境,也讓很多線上教育機構將靶向瞄準到了下沉市場。

但教育不同於電商,在下沉市場的裂變過程中,亦存在著一定的門檻。尤其在K12領域中,教學內容、師資力量如何與市場推廣上實行高度本地化,以適應不同地區的教育水平,都是下沉戰略能否成功的關鍵。

至於其他素質教育賽道,隨著科技不斷的演進,編程、美術等素質類教育在市場中頗受家長青睞。但此類教育機構此前多以線下的方式展開,線上服務模式較之跨界而來的科技企業,依舊是他們繞不開的短板。

教學“成色”永遠是教育機構立足的根本

歸根結底,付費用戶永遠是在線教育機構的核心增長力,免費課程的相繼推出,顯然便是為了獲客與留存。回想非典那一年間,雖然在線教育剛剛具備雛形,但多數學生的重心依舊側重在空中課堂,現今雖然產品與服務較之當年相比更為完善,但我們正經歷的情況卻是相似的。回想當年,新東方也是付完了賬上所有的現金,但在疫情過後卻出現了井噴式增長,而這一次市場終將會迴歸理性,那時才是潮水真正褪去的決勝時刻。

0元課程,雖然能在短期內吸納一部分客戶,但這種燒錢獲客的模式,未必能提升付費用戶的續費率。機構自身提供的課程,一旦無法和線上課堂實現互補,那在課程之中大批用戶便會流失,甚至對品牌帶來負面的影響。

免費不代表著最好,0元也不一定能夠讓學員從中獲益,真正能使他們獲益的,是那些更具“成色”的精品課程。而一些頭部玩家,或許他們有著成功的資本運作,但卻絕不代表著他們擁有最好的線上課程。

因此這一次,並不是在線教育行業井噴的拐點,但卻能讓這些機構真正反思,究竟什麼樣的在線教育服務才是學員所需要的,而不是將其演變成一次吃相難看的獲客營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