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聋哑人,学会了2种传统技艺,是两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自拍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欧阳国均,今年60岁。3岁时因一场重病差点失去了生命,最终成了一个聋哑人。我从小自学传统理发,早年走村串户,为乡村们上门剃头,后来开店经营。几年前,又学会了一项土家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成了两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1959年,我出生在重庆市黔江区邻鄂镇松林村,3岁的时候,患上了人人谈之色变的大病——脑膜炎,在偏远的乡村,由于医疗条件落后,患上脑膜炎几乎就是九死一生,就在我奄奄一息,大人们开始准备后事时,奇迹出现了,昏迷了三天三夜的我奇迹般地苏醒过来。

病魔没能夺走我的生命,但让我从此说不出话、听不见音,成了一个聋哑人。看着小伙伴们结伴上学读书,我十分羡慕,但由于身有残疾无法上学,从未读过一天书。十余岁时,我整天摆弄剪刀自学理发,没多久就可以给乡亲们理发了,记得当时每剃一个头,收费1毛2分钱。


1987年,我在本地一个小型煤矿做烧水工,用锅炉烧热水供井下工人洗澡用,闲着的时候就给矿工们义务理发。因为在煤厂领工资,给工友们理发纯属义务,从来不收他们的钱。1997年,在煤厂当了10年锅炉工后,因煤厂的关停,我也下岗了。

家里上有父母下有小孩,一家人要吃饭,我从煤厂下岗后,便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生活,我决定重做理发的行当,因为没钱开门店,我就背着挎包、装上理发工具,走村串户进行流动理发。

我和周边村寨的老乡们约定,每月上门为他们理发一次,每人每年给我稻谷8斤作为理发的报酬,秋收后兑现。就这样,我连续两年下乡为乡亲们服务,到年底,每次下乡理发,回来时就有一担稻谷,一年下来,收取稻谷超过两千斤。

1999年,我筹钱在邻鄂镇五马顶集市上租了一间房,开了一个简陋的理发店,一干就是20年,不但负担了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剩余的钱还修了一栋两楼一底的房子,花费资金35万元,2017年,我将理发店搬进了自己的门店里。

5年前,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到我的理发店,这次他不是来理发,而是有比理发更加重要的事情。老人叫兰万成,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烟杆”师傅,从事包黄铜烟杆数十年,由于他对徒弟的要求较高,几十年来都没找到一个满意的徒弟。

可能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再不收徒的话,这项手艺就要失传。老人来到我的理发店,决定收我为徒,问我愿不愿意,兰师傅的手艺远近闻名,曾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都未能如愿,这次老人主动上门找我,我满心欢喜,当即表示愿意拜老人为师。

老人说,经过多年的观察,认为我朴实憨厚、吃苦耐劳且做事细心,符合他收徒弟的标准,于是主动收我为徒。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师傅将黄铜烟杆的制作技艺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不久后,师傅就去世了。

烟杆是土家族和苗族烟民吸食草烟的工具,有一个漂亮中意的烟杆是许多烟民一生所求。在武陵山地区,用上好烟杆抽烟的,一般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烟杆一代一代往下传,年代久了,烟杆经过长期烟油的浸润,以及长期在手中的摩擦,就能养出漂亮的包浆。

在制作烟杆上,我首先严格挑选材料,烟杆的原材料取自竹子的根部,竹子也分等级,楠竹最好、其余依次为金竹、斑竹等,选材时讲究头部漂亮、竹节也要越密越好,节处要求饱满,但不宜过分突出,更不能凹陷下去。烟杆的长度是有规矩的,从头部第一节开始,按“生、老、病、死、苦”五字的顺序往下数,最后一节要落在“生”字上,其余四字皆不吉利。

然后根据材料的形状构思造型。黄铜烟杆由烟嘴、烟杆、烟锅三部分组成,烟锅是重点也是制作的难点。首先根据烟锅的大小形状剪裁铜皮,在铜皮上刻上花纹和花鸟虫鱼等图案。


包铜工艺很复杂、繁琐,要做好一根烟干不容易,要经过数次的雕刻、打磨,做一根小烟杆就需要一整天,一根大的包铜烟杆少则三四天,多则六七天。小铜皮烟杆加工费用200元,大一点的300元,最大的烟杆需要800或者上千元。

现在,我每年制作黄铜烟杆百余支,在当地小有名气,重庆黔江、酉阳、彭水、秀山以及湖北咸丰、来凤等周边地区的人常常自带原材料上门加工,最远的已到贵州六盘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戒烟的人越来越多,做烟杆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坚守这门技艺,让这项非遗项目好好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