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工潮临近,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将重启!应对疫情二次扩散风险?

随着节后离乡返工返学潮日益临近,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将重启,如何应对疫情二次扩散风险?

01

节前500万人流出武汉扩散疫情

节前从武汉流出的500多万人口约59%流入省内,其中23%流入黄冈、孝感,这与当前68%的确诊案例在湖北省内、和黄冈孝感疫情突出基本对应。新冠肺炎疫情的发源地在武汉,当前发现的绝大多数病例为武汉输入型,疫情扩散与人口流动显著相关。

武汉市现有常住人口约1100万,户籍人口近900万,实际管理人口(含短期流动人口)约1400万,节前从武汉流出的500万人口主要分为非武汉籍高校学生、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外来商务旅游人员、反向春运人员、外出旅游人员等。实际上,考虑到武汉的九省通衢位置,节前返乡在武汉中转的人口或还有数百万级,这意味着从武汉流出的人口规模实际更大。

返工潮临近,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将重启!应对疫情二次扩散风险?


返工潮临近,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将重启!应对疫情二次扩散风险?


节前流出湖北的人口中55%流向河南、湖南、重庆、江西、广东5省,47%流向重庆、南阳、信阳、九江、长沙等20城;这与浙江、广东、河南、湖南、江西5省确诊案例居前、合计占全国的15%,重庆、温州、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10城确诊案例居前、合计占9%等大致对应。

从人口情况看,2018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917万,其中常住湖北的外省户籍人口约300万;湖北户籍人口6173万,其中常住外省的湖北籍人口约600万。节前从湖北流出的人口包括常住外来人口、户籍常住人口、短期流动人口,主要分为非湖北籍高校学生、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外来商务旅游人员、反向春运人员、外出旅游人员等。

从其他省的疫情情况看,截至2月4日,除湖北外,确诊案例最多的前10省份分别为浙江、广东、河南、湖南、江西、安徽、重庆、江苏、四川、山东,合计占全国确诊案例的22.9%,其中前5省合计占15.3%;确诊案例最多的前10城分布为重庆、温州、深圳、广州、上海、北京、长沙、杭州、信阳、南昌,合计占全国确诊案例的9.4%。

返工潮临近,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将重启!应对疫情二次扩散风险?


返工潮临近,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将重启!应对疫情二次扩散风险?


02

返工潮背景下人将往哪里去?

1、 疫情影响下节后返工潮明显推迟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人口长期持续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每年春节前后出现规模约30亿人次的“回乡潮”和“返工潮”。

由于户籍及“过年回家”情结,春运呈现显著“钟摆式流动”特征,即年前停工回乡、节后返城复工,此外部分城市存在“反向春运”现象,每年春节前后出现人次约30亿级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流动人口规模在2014年达2.53亿的峰值,2019年降至2.36亿人,其中主要为外出农民工,2019年达1.74亿人;与流动人口情况对应,2014-2019年春运发送旅客数量从36.2亿人次下降为29.8亿人次。

2020年春节回乡潮较往年提前,但受疫情影响节后返工潮明显推迟,正月初一至初九客运量合计1.41亿人次,同比减少78%,预计节后返城高峰将在2月8-9日前后开始出现。

从历史数据看,2016-2019年铁路客运量高峰均出现在正月初七和正月十六,正月初七多为白领返工潮,正月十六是元宵节后农民工和大学生返程。随着元宵节(2月8日)及多数省份复工时间(2月10日)临近,预计2020年节后返城高峰将在2月8-9日前后开始出现。

返工潮临近,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将重启!应对疫情二次扩散风险?


2、 超6成省际迁移人口流向粤浙沪苏京

在省级层面,户籍与常住地不同的省际迁移人口中64%流向粤浙沪苏京,50%来自皖豫川湘赣鄂。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省际迁移人口主要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从目的地看,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省际迁移人口流入规模前五位的地区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五省合计占全国的63.5%。

返工潮临近,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将重启!应对疫情二次扩散风险?


经济发达地区凭借良好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公共资源,吸引大量区外人口就业和居住。分城市来看,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均超500万,居全国前五。

春运期间人口短期流入流出均较多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春运期间人口短期流入流出均较多的城市主要聚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此外,近年来反向春运客流逐渐增多,今年“反向春运”十大热门目的地为重庆、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西安、长沙、郑州,均为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

从民航数据看,根据携程《2020年春运旅客出行趋势报告》,春运期间十大热门中转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武汉、西安、南京、郑州、上海、杭州、成都、昆明。

03

湖北返工人口主要去哪?

1、年后湖北户籍外流人口超5成流向粤浙湘苏豫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15年小普查数据,户口登记地为湖北、现住地为其他省份的人口规模分别为589万、617万。

湖北户籍外流人口约8成居住在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北京等6省市,55%居住在深圳、东莞、上海、北京等10城。

从年前回乡潮流入湖北的人口来源地分布情况,可推测未来返工人口超5成将流向广东、浙江、湖南、江苏、河南等5省,近6成将流向深圳、广州、东莞、上海等20城。

2、流出武汉的返工人口超2成流向粤豫浙苏湘

未来武汉返工人口的近6成将流向湖北其他城市,22%流向广东、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5省,13%流向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6个省外城市。武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源地,未来流出武汉的返工人口流向是关注的重中之重。

武汉户籍人口占湖北省约1/7,且武汉户籍人口外出务工比例应低于湖北其他地区,在封城状态下当前武汉有人口约900万,年后武汉人口流出规模应在几十万规模。但武汉是全国主要交通枢纽,大量人口从武汉中转,因此途径武汉外流的人口流向也值得关注。

 3、黄冈荆州襄阳孝感跨省返工人口将大量流向粤浙苏

除武汉外,黄冈、荆州、襄阳、孝感等湖北人口大市也是确诊病例较高的城市。

 黄冈:未来返工人口44%流向湖北其他城市,40%将流向广东、浙江、江苏、江西、上海等5省,36%流向深圳、东莞、上海、九江等16个省外城市。

荆州:未来返工人口的42%将流向湖北其他城市,43%将流向广东、湖南、浙江、江苏、福建等5省,35%流向深圳、广州、东莞、岳阳等13个省外城市。

 襄阳:未来返工人口约40%将流向湖北其他城市,41%将流向广东、河南、浙江、江苏、福建等5省,33%流向深圳、南阳、东莞等13个湖北省外城市。

 孝感:未来返工人口67%流向湖北省内,20%流向广东、浙江、河南、江苏、北京等5省市,15%流向深圳、东莞、广州、北京等10个省外城市,孝感与湖北省内城市往来更加密切。

总结

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是经济活力之源,但防控疫情需要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政策需要在稳增长和控疫情之间做出合理平衡。

1)考虑到新冠疫情的高传染性和长潜伏期,当前总的战略应是牺牲一定的经济代价将疫情集中消灭在二月,换取疫情的尽快控制、后面的安全复工以及经济的明显恢复,发挥集中动员的体制优势,速战速决。运输、快递、超市零售、关键物资的生产制造业等行业要尽快复工,保障物资运输、人民生活和疫情防控,对部分地方非理性的封路现象尽快清理,国家在贷款和税费相关政策给予支持。餐饮、旅游、娱乐等聚集性行业可以不着急复工。

2)除主要疫区外,对外来人口众多的、处于交通枢纽的以及湖北户籍外流人口集聚较多的三类城市重点布防,探索灵活办公机制、错峰上下班,发展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新冠肺炎的潜伏期最长约为14天,并且部分感染者为无症状或轻症,这意味着在已进入名单的确诊、疑似、观察患者外仍可能存在感染者。湖北17地于1月23-26日陆续封城,随着后期封城解除和2月14日湖北企业复工,尽管超过14天,但主要疫区流出人口仍不能完全排除未感染情况,仍需落实居家隔离观察,不过绝不能以有色眼镜视之。

3)加强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消毒、通风及一线人员防护,严格落实进出场站乘客体温检测,加强途中及事后疫情防控,合理安排客座率为途中隔离区域创造条件。

4)通过工作学习场所消毒、健康监测、防护物资和人员配备等做好复工复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

5)大力补齐医疗短板,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等机制。

6)民企、小微企业、弹性薪酬制员工、农民工等受损更大,肯定会特别困难,又是就业主力,财税货币政策应重点纾困。

7)通过加大减税和财政支出力度、适度降准降息等措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以稳增长稳就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