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關於過年的回憶(作者:李天泉)

往事如煙:關於過年的回憶(作者:李天泉)

打了春,我就七十又五歲了。回憶小時過年的情景,一些事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當時剛解放,家鄉仍處在貧窮落後狀態,人民生活沒有多大的改善,仍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山芋乾子是主食的日子。可到了過年,無論家庭貧富,人人都要忙碌起來,家家都有過年的樣子。


過了臘月十五,集市上就漸漸地有了年集的景象,大紅的對聯、大紅的燈籠、鞭炮噼裡啪啦、市場上人聲鼎沸、雞鳴鴨叫。人們趕年集、辦年貨,過年嘛,無論如何,也要買上二斤肥肉讓一家老小拉拉饞。老年人說,過年能吃上兩塊肥豬肉,也算沒白過一年。


到了臘月二十四祭灶,我們孩子都會唱:灶老爺,早老孃,今晚祭灶沒有糖,孩子爹沒在家,磕個頭算了吧。此兒歌雖是戲謔灶王爺,但從中也可窺見當時多數人們清貧的家境了。


祭完灶,人們幾乎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辦年貨中去。男人要趕集上店,罄其所有,擠在人群中,俗話說,陪不盡的閨女,辦不盡的年。最忙碌的要數家中的主婦了,要推煎餅、做豆腐,家道殷實點的還要炸丸子、蒸年糕,每一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滿滿的。我記憶最深的是推煎餅,這可是一件最苦的事啊!因為要抱磨棍推,準備過年推的又多,一人不行,還得兩三個人一起上,圍著磨轉呀轉的。有個謎語說,雷聲隆隆不下雨,日行千里沒出家。這就是指當時的推磨。而我一拿起磨棍,推不了幾圈,就天旋地轉,睜不開眼,渾身直冒冷汗,光想吐,實在稱不了了,丟下磨棍,倒在一旁。為此,我不知挨啦啦多少打,而我甘願捱打也不推磨。


過年了,孩子們都會唱: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花帽。是的,一年了嘛,總得給孩子添件新衣裳晃晃年,實在做不起的,就把舊衣服縫補連連,洗乾淨也就湊乎了。記得鄰居家的六孩,才從他姥姥家回來,從頭到腳換了一新,我們真是羨慕極了,他還拿出不少鞭炮在門前放,嘻嘻哈哈向我們炫耀。不多時,他的褲腳冒煙了,急得直哭喊,他爸跑來滅了火,揍了一巴掌,收了場。真是樂極生悲呀!


年三十晚上,家家都要做一頓好飯菜過除夕。我記得那年家中買了二斤多豬肉,母親要留一半包餃子,父親說都熬了吧,一年到頭,讓孩子們過年拉頓饞。正當我們兄妹幾個為將要到嘴的一頓美餐暗暗欣喜之時,不料,從外地逃荒趕回家過年的一門親戚幾口人路過我家,正好是飯時,怎好讓他們走呢?留下來,就這一小鍋菜怎麼能夠十多口人吃的呢?這時,天已晚了,街上也收市了。父母親嘀咕了一下,就把做好的菜倒進大鍋裡,加上半鍋水,放進一大把粉條,又剁了兩棵大白菜,熬了一大鍋,才算招待了親戚,打發了這頓年飯。


那時,我們孩子是最喜歡過年了。因為平時,我們只能玩跳繩、踢毽子、丟手絹、貓逮老鼠,沒有活動場所,更不要說器材了。俗話說,懶漢巴寒,孩子盼年。一年到頭,孩子們除了吃好的,穿好的,有壓歲錢,還能看鄉會。每天,只要聽到聽到傳來鑼鼓聲,大家就拼命往村頭跑,去迎看鄉會。聽那接二連三的鞭炮聲,看那拼命演奏的樂鼓手,真讓人過癮!有獅子、旱船、高蹺、落子……節目繁多,自編自演,有說有唱、有歌有舞,充滿了濃厚的鄉音鄉情,讓人心花怒放。有時遇上精彩的鄉會,我們能跟著跑幾個村莊看,太陽落山還不回家。記得有一年正月十五,聽說火車站放電影,這可是頭一次呀。我和幾個小夥伴,拿了煎餅邊走邊吃,跑了十多里路,總算看到了電影《白毛女》。第二天,我還神乎其神地講給別人聽呢!


轉眼間五六十年過去了,而對比今日的過年,真是天壤之別呀!所以,我們怎能不更加珍惜改革開放後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