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這個春節,有兩個人成了我們最信任的人。

1月18日,84歲的鐘南山和73歲的李蘭娟,臨危受命趕往武漢,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去一線研判疫情,之後火速趕回北京彙報。

1月20日面對記者問答,鍾南山再次成為揭露真相的發聲者:肯定的人傳人!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推翻了掩蓋疫情的“不會人傳人”,對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治,才在全國範圍內積極展開。

之後,有些家長“不聽話”,死活不戴口罩,

但鍾南山院士的話,他們聽: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當人們有了恐慌情緒,半夜聚集搶購雙黃連,

李蘭娟院士的硬核闢謠,他們聽: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好像這兩位院士一出來說話,我們就安心。

他們的話,我們愛聽,也願意聽。

一個原因,當然是他們不打官腔,說百姓聽得懂的大明白話。

但更重要的,還是他倆都是做實事、說實話的人。

能成為今天讓人信服的發聲者,他們的故事曲折而精彩,且鼓舞著人心。

鍾南山 敢醫敢言

鍾南山出名,在2003年非典期間。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當時他是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以下簡稱呼研所)的教授。

被叫去北京開會,有人特意向他打招呼,讓他不要說太多。

因為當時的主流言論,是非典已經被控制住。

但當記者把話筒伸到他跟前,多次追問,他實在忍不住:根本就沒有控制!病情還在傳染,怎麼能叫控制……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這番大實話,第二天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引起極大轟動。

當時的鍾南山,不知道自己會面臨怎樣的後果。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但好在,一席真話,讓非典的真相逐漸被揭露。

而當真相讓社會越來越恐懼時,他又站出來:“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廣州的很多重症病人,轉院到呼研所。

由於過度疲勞,鍾南山發燒了……

但他對非典的熟悉,讓他預估自己只是普通肺炎,在家隔離治療了5天,果然痊癒。

然後就趕回非典一線,繼續救治病人……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非典過後,鍾南山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200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但他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出名,會是因為說話。

“我的名不在這出”,因為他是一名醫生。

自1971年,鍾南山成為一位臨床醫生以來,他對於呼吸科疾病的研究,持續了快50年。


新冠肺炎爆發前,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呼研所,研究致死率第三高的慢阻肺病,並堅持為重症患者治療。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80多歲的他,還保持著每週出門診,每週查房的習慣。

他去看望病人,詢問病情後,還會細心安撫病人情緒:“你還年輕,不著急。”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這段時間,網上流傳著鍾南山健碩身材的照片。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他差點成為專業運動員,

讀大三時,就在1959年的全運會,打破了男子400米欄的全國記錄。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80歲後,他依然每週堅持跑步、拉力、仰臥起坐等健身運動。

“每週爭取4次,但太忙了,一般只能達到3次”。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80歲的鐘南山做拉力訓練)

但很多人不知道,2004年鍾南山曾經因為身體嚴重透支,得過心肌梗塞,心臟上還裝著一個小支架。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所以每週健身,不只因為愛好,還因為他必須保證身體素質的一定強度,才能繼續工作。

鍾南山的敢言敢醫,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出生於醫學世家,爸爸鍾世藩是著名兒科專家,媽媽廖月琴是廣東省腫瘤醫院創始人之一。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從小,爸爸要求他,講老實話、做老實人;

媽媽教會他,對人要有同理心。

後來,鍾南山母親去世。他75歲的父親,開始寫一本書,想把自己幾十年的臨床經驗留給中國兒科。

鍾南山則認為父親年紀大了,還有眼疾。勸他:別寫了,算了。

父親回問他:不寫,你讓我幹什麼?等死嗎?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之後,鍾南山父親成了每天最早去圖書館、最晚回來的人。

兩隻眼睛看東西有重影,就輪換著捂住一隻眼睛寫,最終編寫出了一本40萬字的兒科著作《兒科的症狀學》(即《兒科疾病鑑別診斷》)

“這件事對我的刺激特別大”,鍾南山說。

應該也是他至今奔波在醫療一線的,一個巨大動力。


李蘭娟 一個赤腳醫生的快樂

和鍾南山出生於醫學世家,大不相同。

李蘭娟出生在浙江紹興的農民家庭。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李蘭娟家鄉夏履橋村)

父親患有眼疾,全家靠母親每天挑山貨走30多公里,維持生計。

上初中時,母親就告訴她,家裡沒錢供她讀書了。

小蘭娟含淚告別班主任,班主任因為她成績優異,留下她。

後來李蘭娟靠著助學金,讀完了初中、高中。

但還沒等到高考,動亂來了。

她只能回家鄉的小村子,做一名代課老師。

回村前,特意去學了針灸,想回報幫助過她的鄉親。

沒想到因為針灸技術好,還轉行成了赤腳醫生:村裡希望她能專職為人治病。


“很矛盾,家裡已經捉襟見肘,代課老師每月工資24塊,而赤腳醫生每天只有1毛錢……”

但她想了想,還是選擇了做醫生。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全村400戶人家,不論颳風下雨,有人生病她就上門看診。

和村民熟到了“進門狗不叫”的程度,就是說李蘭娟進門看病,狗都認識她了。

認真和勤勞,很快得到回報。

1970年,她以赤腳醫生的身份被推薦到浙醫大,獲得二次讀書的機會。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畢業後,她在浙醫大附屬第一醫院,做了20年傳染科主治醫生。

並用10年,帶領團隊創建了一套“人工肝”系統。

即一套暫時替代受損肝臟,在體外完成解毒、代謝等功能的血液淨化系統。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讓急性、亞急性肝炎治癒的好轉率,得到極大提高。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被治癒的病人感謝李蘭娟)

沒想到,這套技術在2013年H7N9禽流感爆發時,還發揮了巨大作用。

病毒引起的疾病,很多沒有特效藥,是對症治療,減輕症狀,依靠病人免疫力自我修復。

而H7N9的重症患者,在對抗病毒時,很多出現了“細胞因子風暴”。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即身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發起自殺式攻擊,導致呼吸困難和多器官衰竭。

而“人工肝技術”,剛好可以清除炎症因子。

李蘭娟敢為人先,用人工肝技術嘗試治療。

“病人眼看就要死了,能怎麼辦? 試試看!”

沒想到一位昏迷多日的重症病人,真的被救了回來。

後來,李蘭娟又帶領團隊發現,活禽市場是人感染H7N9的主要源頭。

“關閉所有活禽市場”,這一果斷建議措施,也有效控制了感染源。

如果說鍾南山是抗擊非典的領軍人物,那麼李蘭娟就是抗擊H7N9的領軍人。

李蘭娟的丈夫,鄭樹森院士,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婆: 她做事非常自主,非常努力,要做的事她一定要做成。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而且李蘭娟不僅對自己嚴格,對丈夫鄭樹森也從不手軟。

據李蘭娟兒子鄭傑回憶:爸爸當上院士後,偶爾看看電視,都要被媽媽督促去看論文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李蘭娟說,最初從醫哪裡想過國家獎、院士稱號,只是想當一名好醫生。

“看到病人得到救治,把他們從生死線上拉過來,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就是這份信念,讓她看到武漢出現越來越多重症病人後,主動請纓二次馳援。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因為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人們,也有很多出現了“細胞因子風暴”,器官衰竭、死亡……

“希望當初抗擊H7N9時總結的一套經驗,能讓更多的武漢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2月1日,李蘭娟匆匆回家收拾了一些行李,就帶領團隊連夜趕往武漢。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這次是打算長期奮鬥,沒有考慮什麼時候回來。”


當然,還有更多白衣戰士:

第一位勇敢上報疫情的女醫生,張繼先;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在一線奮戰30天,才透露自己漸凍症病情的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八君子之一,後來自己也成了感染者的李文亮;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

甚至更多人,我們來不及知道他們的姓名、看到他們的長相,

他們就已經奔赴戰場,

包裹嚴實,進行戰鬥。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他們都是當下,我們最該崇敬的真·偶像。

可沒有人,生來就必須是戰士。

李蘭娟院士,國家需要,她就會衝在一線。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但同時,她也是一位普通的母親。

兒子鄭傑在送別她二次出征後,幾度哽咽:

“最大的希望,就是母親平安。”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鍾南山院士,非典時連自己生死都置之度外的硬漢,

因為眼見同行救治的辛苦,而在採訪時眼泛淚光。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他們是英雄,也是活生生的人。

是普通的父母、普通的兒女,甚至強迫自己穿上鎧甲的孩子……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所以勝仗要打,

有你們,我們安心。

但請一定平安歸來吧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這一次,我們來吃他們的“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