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这个春节,有两个人成了我们最信任的人。

1月18日,84岁的钟南山和73岁的李兰娟,临危受命赶往武汉,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去一线研判疫情,之后火速赶回北京汇报。

1月20日面对记者问答,钟南山再次成为揭露真相的发声者:肯定的人传人!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推翻了掩盖疫情的“不会人传人”,对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治,才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展开。

之后,有些家长“不听话”,死活不戴口罩,

但钟南山院士的话,他们听: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当人们有了恐慌情绪,半夜聚集抢购双黄连,

李兰娟院士的硬核辟谣,他们听: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好像这两位院士一出来说话,我们就安心。

他们的话,我们爱听,也愿意听。

一个原因,当然是他们不打官腔,说百姓听得懂的大明白话。

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俩都是做实事、说实话的人。

能成为今天让人信服的发声者,他们的故事曲折而精彩,且鼓舞着人心。

钟南山 敢医敢言

钟南山出名,在2003年非典期间。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当时他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呼研所)的教授。

被叫去北京开会,有人特意向他打招呼,让他不要说太多。

因为当时的主流言论,是非典已经被控制住。

但当记者把话筒伸到他跟前,多次追问,他实在忍不住:根本就没有控制!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叫控制……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这番大实话,第二天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起极大轰动。

当时的钟南山,不知道自己会面临怎样的后果。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但好在,一席真话,让非典的真相逐渐被揭露。

而当真相让社会越来越恐惧时,他又站出来:“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广州的很多重症病人,转院到呼研所。

由于过度疲劳,钟南山发烧了……

但他对非典的熟悉,让他预估自己只是普通肺炎,在家隔离治疗了5天,果然痊愈。

然后就赶回非典一线,继续救治病人……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非典过后,钟南山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但他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出名,会是因为说话。

“我的名不在这出”,因为他是一名医生。

自1971年,钟南山成为一位临床医生以来,他对于呼吸科疾病的研究,持续了快50年。


新冠肺炎爆发前,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呼研所,研究致死率第三高的慢阻肺病,并坚持为重症患者治疗。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80多岁的他,还保持着每周出门诊,每周查房的习惯。

他去看望病人,询问病情后,还会细心安抚病人情绪:“你还年轻,不着急。”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这段时间,网上流传着钟南山健硕身材的照片。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他差点成为专业运动员,

读大三时,就在1959年的全运会,打破了男子400米栏的全国记录。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80岁后,他依然每周坚持跑步、拉力、仰卧起坐等健身运动。

“每周争取4次,但太忙了,一般只能达到3次”。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80岁的钟南山做拉力训练)

但很多人不知道,2004年钟南山曾经因为身体严重透支,得过心肌梗塞,心脏上还装着一个小支架。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所以每周健身,不只因为爱好,还因为他必须保证身体素质的一定强度,才能继续工作。

钟南山的敢言敢医,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出生于医学世家,爸爸钟世藩是著名儿科专家,妈妈廖月琴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从小,爸爸要求他,讲老实话、做老实人;

妈妈教会他,对人要有同理心。

后来,钟南山母亲去世。他75岁的父亲,开始写一本书,想把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留给中国儿科。

钟南山则认为父亲年纪大了,还有眼疾。劝他:别写了,算了。

父亲回问他:不写,你让我干什么?等死吗?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之后,钟南山父亲成了每天最早去图书馆、最晚回来的人。

两只眼睛看东西有重影,就轮换着捂住一只眼睛写,最终编写出了一本40万字的儿科著作《儿科的症状学》(即《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这件事对我的刺激特别大”,钟南山说。

应该也是他至今奔波在医疗一线的,一个巨大动力。


李兰娟 一个赤脚医生的快乐

和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大不相同。

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农民家庭。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李兰娟家乡夏履桥村)

父亲患有眼疾,全家靠母亲每天挑山货走30多公里,维持生计。

上初中时,母亲就告诉她,家里没钱供她读书了。

小兰娟含泪告别班主任,班主任因为她成绩优异,留下她。

后来李兰娟靠着助学金,读完了初中、高中。

但还没等到高考,动乱来了。

她只能回家乡的小村子,做一名代课老师。

回村前,特意去学了针灸,想回报帮助过她的乡亲。

没想到因为针灸技术好,还转行成了赤脚医生:村里希望她能专职为人治病。


“很矛盾,家里已经捉襟见肘,代课老师每月工资24块,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1毛钱……”

但她想了想,还是选择了做医生。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全村400户人家,不论刮风下雨,有人生病她就上门看诊。

和村民熟到了“进门狗不叫”的程度,就是说李兰娟进门看病,狗都认识她了。

认真和勤劳,很快得到回报。

1970年,她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被推荐到浙医大,获得二次读书的机会。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毕业后,她在浙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做了20年传染科主治医生。

并用10年,带领团队创建了一套“人工肝”系统。

即一套暂时替代受损肝脏,在体外完成解毒、代谢等功能的血液净化系统。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让急性、亚急性肝炎治愈的好转率,得到极大提高。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被治愈的病人感谢李兰娟)

没想到,这套技术在2013年H7N9禽流感爆发时,还发挥了巨大作用。

病毒引起的疾病,很多没有特效药,是对症治疗,减轻症状,依靠病人免疫力自我修复。

而H7N9的重症患者,在对抗病毒时,很多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即身体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自杀式攻击,导致呼吸困难和多器官衰竭。

而“人工肝技术”,刚好可以清除炎症因子。

李兰娟敢为人先,用人工肝技术尝试治疗。

“病人眼看就要死了,能怎么办? 试试看!”

没想到一位昏迷多日的重症病人,真的被救了回来。

后来,李兰娟又带领团队发现,活禽市场是人感染H7N9的主要源头。

“关闭所有活禽市场”,这一果断建议措施,也有效控制了感染源。

如果说钟南山是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那么李兰娟就是抗击H7N9的领军人。

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院士,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婆: 她做事非常自主,非常努力,要做的事她一定要做成。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而且李兰娟不仅对自己严格,对丈夫郑树森也从不手软。

据李兰娟儿子郑杰回忆:爸爸当上院士后,偶尔看看电视,都要被妈妈督促去看论文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李兰娟说,最初从医哪里想过国家奖、院士称号,只是想当一名好医生。

“看到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生死线上拉过来,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就是这份信念,让她看到武汉出现越来越多重症病人后,主动请缨二次驰援。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因为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人们,也有很多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器官衰竭、死亡……

“希望当初抗击H7N9时总结的一套经验,能让更多的武汉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2月1日,李兰娟匆匆回家收拾了一些行李,就带领团队连夜赶往武汉。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这次是打算长期奋斗,没有考虑什么时候回来。”


当然,还有更多白衣战士:

第一位勇敢上报疫情的女医生,张继先;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在一线奋战30天,才透露自己渐冻症病情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八君子之一,后来自己也成了感染者的李文亮;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

甚至更多人,我们来不及知道他们的姓名、看到他们的长相,

他们就已经奔赴战场,

包裹严实,进行战斗。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他们都是当下,我们最该崇敬的真·偶像。

可没有人,生来就必须是战士。

李兰娟院士,国家需要,她就会冲在一线。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但同时,她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儿子郑杰在送别她二次出征后,几度哽咽:

“最大的希望,就是母亲平安。”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钟南山院士,非典时连自己生死都置之度外的硬汉,

因为眼见同行救治的辛苦,而在采访时眼泛泪光。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他们是英雄,也是活生生的人。

是普通的父母、普通的儿女,甚至强迫自己穿上铠甲的孩子……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所以胜仗要打,

有你们,我们安心。

但请一定平安归来吧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这一次,我们来吃他们的“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