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畢業難,德國留學真的太爽了

  想到德國,許多人腦中都會浮現“愛喝啤酒”、“留學免學費”、“生活品質佳”、“日用品價格高貴”等印象。身為世界強國之一的德國,在歐洲的政經上佔據著一席之地。

除了畢業難,德國留學真的太爽了

  對於這個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國家,身在中國的我們其實懷有不少刻板印象。中國人常是通過電影來間接認識他國文化,卻也因此常有許多刻板印象。

  今天,立思辰留學小編為您揭曉德國留學生活的情況,以及國人對於德國留學的誤解。


除了畢業難,德國留學真的太爽了


  1. 德國生活大不易,日常用品價格高?

  多數人普遍認為,歐洲的生活品質被追捧的如此高,日用品價格,肯定也是中國的好幾倍,那你就誤會大了,至少在德國並非如此。德國的日用品並不如想象中昂貴,有些甚至比中國來得便宜。

  在德國,隨處可見超市及藥妝店推出各種自有品牌,透過降低開發成本來壓低價格。舉例來說,德國知名連鎖藥妝店dm,最出色的自家品牌即是Balea和Alverde,這兩個品牌販售產品包羅萬象,從盥洗用品、保養品,甚至是藥用軟膏,都能見到這兩個品牌的身影。

  而價格究竟有多實惠呢?最低能以人民幣4塊錢元,入手一罐300毫升的Balea沐浴乳,且有超過15種香味及清潔、潤膚效果任君挑選。

  如此高的性價比,也難怪Balea能讓許多人當地人及外國人都愛不釋手。

  中國隨處可見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裡頭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連鎖超市的生鮮和零食更是琳琅滿目;相較之下,德國超市種類雖不如中國多,但也稱得上一應俱全,每種商品至少都有五種品牌任你挑選,牛奶和優格更是便宜的嚇人。德國是愛喝牛奶的人的天堂,一公升牛奶不到人民幣5塊錢。大多數日用品,也可以在超市內找到,不必另外跑一趟藥妝店。

  對德國人來說,每週至少逛一次超市是基本日常。儘管只有少數超市,會營業到凌晨12點,商店大多會在8、9點關門休息,每到週日商店都不營業,但人們早已習以為常,對他們來說並不構成困難。


除了畢業難,德國留學真的太爽了

  2. 到了德國都要學做飯?

  德國的物價在歐洲算低,多數餐廳的價位,和中國的餐廳差不多。

  當然,在德國找不到路邊小吃美食,要找到如中國小吃的平價美味更是難如登天。最普通的咖哩香腸也至少要2、3歐,若三餐老是在外,平均花費至少15歐跑不掉。所以才會有“每個人都要會煮飯!”的說法。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倒也不盡然。

  在德國,餐餐外食的人大有人在;比起中國人,德國人對“吃”實在不大講究。即使下廚,也不會像中國餐館一樣蒸、煮、炒、煎、烤、炸樣樣來;更別提許多德國人,甚至沒有每天固定三餐的習慣,餓了才會吃飯了。土司抹果醬、塗奶油或麵包夾蕃茄、生菜和火腿就能當早餐,晚點餓了就帶點生菜色拉出門,生吃蔬果條當零食也很常見。晚上或許會稍微下廚,但頂多是用炒鍋把醬料和食材混合弄熟,能吃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人倒是很喜歡做烘焙,一般超市就能找到各種烘焙材料。比起要特地跑趟專業食品店,才能找齊所有用品的中國,這方面德國實是大獲全勝。

  學生餐廳販售的餐點,炸豬排佐蘑菇醬,搭配薯條,學生價換算成20元人民幣


除了畢業難,德國留學真的太爽了

  3. 在德國念大學不用學費,成本超低超省錢?

  說到德國大學,人們印象最深刻的無非就是免學費。確實,大多數的公立大學德文學程,是無條件免學費,每學期只需繳一筆約2000元人民幣的雜費,憑著學生證,還可以在大學所在的聯邦州邦(省)內,免費搭乘各式大眾運輸工具。但要享受這項優惠的前提是:你必須跟所有人從同個起跑線出發,沒有任何外籍生優待,且學費當中不包含學生保險,須另行辦理。

  另外,在德國16個邦當中,巴登符騰堡邦從前年起,也開始對國際學生徵收相當可觀的學費;英文學程或私立學校就更不用提了,大多都需額外繳交學費。

  儘管在德國花費仍比其他歐美國家低廉,吸引了無數躍躍欲試的熱血青年,但要想從德國大學拿到文憑,可得下好一番功夫。想拿張海外文憑光榮歸國?要畢業,沒那麼簡單!

  德國的大學是出了名的好進難出,延期畢業的學生隨手一把抓;退學機制更是嚴謹,補考第三次還是沒過,就會被退學,而但凡遭退學,便再也無法在相關領域重新開始。

  綜合上述,雖然大部分學生能省下學費,在歐洲實現留學夢,但要想拿到畢業證書,絕沒有想象中容易。


除了畢業難,德國留學真的太爽了


  4. 出了名的守時又嚴謹,遲到絕對是大忌?

  如果你覺得在德國不會聽說任何遲到的現象,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在德國,大眾運輸工具誤點才是常態,連德國人都習慣以此自嘲,甚至有“德國鐵路Deutsche Bahn (DB)”根本是“Delay Bahn”一說;時常維修的鐵道,更常常導致班次突然換月臺、直接取消或延遲一小時以上的情況。

  筆者個人和身邊友人,便有過無數悽慘經驗,更曾在月臺等了延誤快一個小時的火車後,又再度聽到班次取消的廣播,最後只能摸摸鼻子想辦法,找其他車換乘。

  德國人大多非常講究標準化流程和原則,若休息時間已到,很少有機會能讓人再多做停留。若寫明瞭今日休息,就算事件已經火燒屁股、不辦不行,也沒有人會為此開特例。店家和公家機關時間一到就收工,沒有轉圜餘地。

  因此,人們要辦理各項手續、諮詢相關資訊,或只是想到超市買菜,都得事先查清楚營業、時間,看清楚是否需提前預約,時間到了更是絕不能遲到。

  值得一提的是,有原則的制度,不代表辦事效率就極高。儘管德國在歐洲已經算效率好的國家,和中國相比,大概仍是樹懶和猴子的差距。想和公家機關打交道,不僅耐心要十分充足,時間更要保留的十分寬裕。

  奇妙的是,德國人沒有像中國人愛投訴的習慣。即使整個月臺抱怨連天,也不見他們立刻打電話投訴,或衝向服務中心抱怨;大家也早已習慣認命地耐心等待,因為大家都知道,辦事時就算三催四請,也絕不會加快流程速度。或許這也是所謂的文化差異吧!

  或許在此之前,你曾聽說無數關於德國的流言。但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對這個遙遠的歐洲大國,會再多一些不同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