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简单地认定个体是天使还是魔鬼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认定个体是天使还是魔鬼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遭受了炼狱般的痛苦,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术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他对自身经历的陈述,也是他在人性史上留下光彩的见证。

书如其名,本书最核心思想为: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但作为当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其传达的思想绝不仅仅只有这个。一部伟大的著作之所以经典,在于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认定个体是天使还是魔鬼


弗兰克尔在书中说:“在任何团体里,都能发现人的仁慈,哪怕这个团体整体上应该受到谴责。团体的界限会有交叉,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哪些人是天使,哪些人是魔鬼。”

这是我再读本书时,从书中得到的收获。简单来说,我们不能以某个人所属群体的好坏为依据去评判此人,把群体的对外印象强加到群体内的个体,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1、不要因群体印象,而去评判群体中的个体

  • 群体中个体的“天然标签”

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很多时候也无法选择自己所属的群体。事实上,个体属于哪个群体有时候是由外界裁定,而非由个体主动选择。比如农村人和城里人这两个群体,并不是其中的个体所能自由选择的。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认定个体是天使还是魔鬼


无论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这两个群体中的个体身上都有“天然标签”,即会被外界打上“农村人”和“城里人”的标签。

除却这两个群体外,人类社会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群体,一个学校、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都可以是一个群体,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自然会被群体之外的人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 不要因“群体印象”评判个体

个体被贴上群体的标签,人们便会透过这副有色眼镜去评判此人,由此自然不能保证结果是客观和公正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地域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个别河南人民的所作所为,于是国人便把河南这个群体贴上“素质低”的标签。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认定个体是天使还是魔鬼


不仅河南,东北、广东等地区也都被贴上了各自的标签。而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自然也被贴了标签,前几年发生的中国大妈在日本攀爬樱花树、中国女游客在泰国景点洗手台洗脚等事件,直接导致中国人这个群体被很多外国人认为“素质低”。

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这是外界以群体中某些个体的所作所为为凭借而冠以的错误“群体印象”,在公正性、客观性上就无法站稳脚跟。

如果人们凭借这个非正确的“群体印象”去评判个体,其带来的结果又何来公正一说?退一步讲,就算“群体印象”相对客观公允,但那也只是代表群体里的一部分人而非全部。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某群体的个体做了好事,就认为该群体的所有个体都是好人。也不能因为某群体的个体做了坏事,就认为该群体的所有个体都是坏人。

2、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

在一般意义中,受害者和加害者是泾渭分明的两种身份。但在现实中却不是如此,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在某些时候二者的身份会互相调换,受害者成了加害者,加害者反而成了受害者。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认定个体是天使还是魔鬼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电影《三块广告牌》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道理,女儿惨遭奸杀的母亲无疑是受害者,一开始受到了旁观者的同情。影片的前面,当地警长的“不作为”是对这个母亲的又一次伤害,从这方面看他无疑是加害者。

不过,当偏执的母亲做出火烧警察局的举动,患癌警长说出自己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苦于没线索之后,两者的身份在这一刻发生了转变。母亲对警长的咄咄逼人无疑是一种加害行为,警长自然也就成了受害者。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认定个体是天使还是魔鬼


而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无疑是受害者。在他们被解救后,弗兰克尔曾和一个朋友穿过农田往集中营方向走,在经过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时,他本能地想要绕道,但朋友却拽着他径直从中穿过。

当弗兰克尔阻止朋友的行为时,朋友生气了,“你甭说啦!他们夺走了我们多少东西?我老婆和孩子都被毒死了,更别说其他的了,你却不许我踩几根庄稼!”

对这种现象,弗兰克尔在书中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获得自由后,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随意而轻率地运用自己的自由了。对他们来说,唯一的改变是现在他们由被压迫者成了压迫者。他们是暴力和不公的施予者,而不是接受者。他们痛苦的经历成了为所欲为的借口……”

由此可见,无论是可怜之人还是可恨之人,都会随着人们看待事情之角度的转移而发生身份上的转变,或者会因当事人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往往是矛盾但又充满合理性的。

3、个体的高尚与龌龊与其所在的群体并无因果关系

人们常常会凭个体所处的群体而对此人匆匆做出判断,事实上,这也是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的主要提供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个体是高尚还是龌龊与其所属的群体并无因果关系。我们可以说一个坏的群体里大部分人是坏人,但不能说全部都是坏人,反之亦然。换句话说,坏群体出现坏人是大概率问题,而非必然问题。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认定个体是天使还是魔鬼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弗兰克尔认为任何地方都有高尚的和龌龊的这两类人,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任何群体均存在这两类人,没有哪个群体是纯粹由高尚或龌龊的人组成的。

书中纳粹和犹太人鲜明地分为加害者和受害者两个群体,而根据弗兰克尔所言,龌龊者并非均出自加害者群体,在受害者群体中也存在。高尚者也并非都出自受害者群体,在加害者群体中亦存在。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认定个体是天使还是魔鬼


有些囚头本身是犯人,但他们对犯人更狠,一有机会就殴打其他犯人,这些囚头就是出自受害者群体的龌龊者。而纳粹并非都是龌龊者,他们中间有些人会对犯人表现出仁慈的一面。集中营的司令虽然身处纳粹群体,却自掏腰包给犯人买了不少药品,从这个角度看,他无疑是仁慈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哪些人是天使,哪些人是魔鬼。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当人们在身份上发生转变时,便能更容易分辨出谁是高尚者,谁是龌龊者。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认定个体是天使还是魔鬼


正如书中所说:人类在本性上就善恶交织,所有人心里都有一道划分善恶的分水岭,它一直延伸到人性深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谨记的是个体的人性光辉与否与其所处群体无关,不能凭借“群体印象”对别人的品性草率地做出结论。恐怕这也是弗兰克尔想通过本书告诉读者,以及想让读者思考的又一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