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为何会出现地主阶层?他们是什么时候走向灭亡的?

四十五度历史


德川时代,幕府按照“士农工商”标准,将各色人等严格等级划分。农民作为“下等人”,只能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不过,要是按时足额缴纳税款,不仅有一部分剩余,还能有机会到外面去旅行。正因此,幕府二百余年的统治才没有出现严重的阶级对立现象。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德川幕府在被明治政府取而代之后,农村却很快出现了地主与佃农两大根本性对立阶级,这与新政府颁行的“四民平等”政策严重背离,很多农民从此跌入深渊,而不少地主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那么,明治时代地主是怎么“冒出来”的呢?他们后来是如何趋于消亡的呢?

明治日本地主的由来

1868年初,明治维新开启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不少农民“嗅”到发家致富的先机,纷纷借贷以便通过对山间荒的开垦,进而种植水稻、种桑养蚕,获得更多财富。

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干的正起劲的时候,政府税务部门竟然闻风而动,开征多个税项,而农民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收益,这不免教他们暗暗叫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继续借贷用于付税。

如果这样也就罢了,谁知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1881年,大藏卿松方正义上台后,为抑制通货膨胀,开始采取严厉的货币紧缩措施,尽管物价得到控制,不过由于同期国际经济低迷,以致于市场物价跌跌不休,导致稻米、蚕丝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50%,但即使这样,政府也没有少收一分钱税,这就让很多农民债台高筑,而那些债主却借机没收其田地,自己一跃而为依靠剥削农民过活的地主。

通过多年的压榨,地主越发有钱有势,他们住在豪华广厦,吃香喝辣,纸醉金迷,还对佃农颐指气使,居高临下,不把佃农当人看。为此,受尽了欺辱的佃农在19世纪20-30年代曾奋起抗争,年均达2100起,从而有力地打击了醉生梦死的地主。

二战时地主经济基础遭削弱,战后更是回到农民位置上

为支援战争,确保军粮供应,从1939年起,政府颁布了多项有利于生产的举措,要求限制地主田租,控制米价,对所有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他们对地主与佃农及小自耕农的稻米采取两种价格,对于“地主稻米”,政府给予50日元/石的单价,而给予佃农和小自耕农的“生产者稻米”的价格虽然也是50日元/石,但后者可以相应获得5日元的补贴。

到战争后期,“地主稻米”价格原封不动,而“生产者稻米”的价格由于补贴增加了40倍,相当于稻米的价格比前者多5倍,这就增强了佃农和小自耕农的劳动热情,而地主的经济基础遭到削弱,其社会声望也降低了不少。

然而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联合国司令部”强力推行土地改革,要求地主将家庭生计所需意外的土地全部卖给佃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地主只好答应,而其所收到的钱仅相当于一条香烟的钱,可谓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