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即將迎來“拐點”,旅遊業的路又在何方?

導語

2020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舉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為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採取了居家隔離等防控措施。疫情之下,整個文旅產業被按下了暫停鍵,旅遊業遭受了不可估量的重創和衝擊,成為重災區。本文詳述了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低谷期的反思,同時分析了疫情對旅遊業發展趨勢的影響。


疫情對旅遊業的衝擊有多大?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面前,很多行業遭受到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旅遊業作為主要依靠人口流動經濟的產業,受到的影響首當其衝。


旅遊業是一個環境敏感型的產業,自然與人為災難類型中的流行性傳染病對旅遊行業的影響範圍最廣、衝擊最嚴重。這是因為,旅遊行業中的幾乎所有細分領域均涉及人群聚集與社交。不同於其他危機事件僅對某具體細分影響,例如國際關係僅影響出入境客流,流行性傳染病窗口期對旅遊行業會構成全面衝擊。

疫情即將迎來“拐點”,旅遊業的路又在何方?

流行性傳染病對旅遊行業的全面影響


疫情之下,旅遊業的每一個細分領域,無一不受到重創,尤其是旅行社、酒店住宿和景區的損失最顯著。


成都的一位民宿經營者表示:“我經營了兩家民宿40間房,房子都是租來的,這幾年一直打理的不錯,現在都退掉了,較大的成本是提前付給房東的租金,如果接下來6個月生意不行,這個房租就是白白支付,壓力挺大的,也不是我一個人,成都的民宿圈都在炸鍋,這個年過的一點都不輕鬆。”


國內某景區負責人表示:“疫情帶來了暫時全旅遊行業的停滯,景區全部處於停業狀態。即使疫情恢復後,旅遊業都需要很長的待興時間,很可能會影響全年一半的收入。”


景鑑智庫創始人周鳴岐認為,團隊遊暫時取消,不少旅行社可能會受到重創,對整個旅遊行業也將產生巨大沖擊。一些大型旅行社和OTA(在線旅遊)此前為了控資源降低成本等目的,往往會參照往期客流量,提前半年、一年和不少境內外供應商簽下合同,包郵輪、控房間、切機票(提前簽訂協議拿票),而如果沒有接到訂單,旅行社自身就會承擔巨大損失。


以2019年春節黃金週的數據來看,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假期,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相比2019年旅遊業6.52萬億的總收入,這個收入數據佔到全年旅遊總收入的7.88%。


疫情即將迎來“拐點”,旅遊業的路又在何方?


從目前情況看,2020年的春節黃金週的收入幾乎全部減少。文旅市場急劇縮水,短期(1個季度或6個月)經營慘淡甚至顆粒無收,整個行業全年業績縮水估計縮水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左右,旅遊從業人員收入隨之下降。作為一個環境敏感型的產業,此次疫情對旅遊業帶來的衝擊毋庸置疑。


低谷期的反思


疫情中的旅遊業低谷,給我們帶來一個絕好的反思機會:大災後怎麼辦?是依然循老路前行,還是謀劃結構優化?在供給側應該如何調整?如何創新旅遊產品形式,增加盈利能力,以應對各種危機?以及應該如何做好風險控制,做好危機應對?在危機中把握和調試好方向是企業和行業的生存發展之道,用顛覆性的思維來破局,這次疫情對文旅產業也是一次洗牌。


北京的一位營地教育經營者表示:“這次疫情其實提供了一個很罕見的反思機會,如果將來活不下去了,原因是什麼?不能簡單的就說是意外。也許經過這輪疫情,大家不得不去更深入和認真思考商業模式的問題,這樣才能活下來,也許就逼迫更好的商業模式冒出來,更有成功概率。”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笑宇表示,疫情過後,未來10年旅遊市場的分水嶺將逐漸顯現。他指出,面臨已經變化的市場、早已改變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以及後經濟發展高速時期的發展環境,旅遊業應利用當前的低谷反思過去幾年旅遊行業發展中的問題,反思旅遊投資、開發、運營中不太成熟、過於激進或已經過時的產品結構與開發、運營方式,進而重塑產品和服務,打造長期的優勢產品和優質服務。


正如“潮水退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這次疫情所暴露的旅遊業長期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全面反思,之後好重整山河、藉此新生。


1.供給需求錯配


供給是滿足遊客需求的產品,在需求呈現新特徵的情況下,供給也應適應這種變化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隨著人們旅遊消費需求的多元化,現有的旅遊產品並沒有優化升級,無法滿足日益增長、變化的消費需求,而行業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更影響了供給的質量,旅遊投訴事件層出不窮。當前旅遊業供給端存在的時間、空間、產品上的錯配問題,究其根本在於企業與用戶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受這次疫情影響,旅遊業進入了低潮時期,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調整存量,進行存量資源整合。在資源供給端做輕重資產平衡,優化存量資產;在消費需求端做跨界融合發展,軟硬結合開發。


疫情即將迎來“拐點”,旅遊業的路又在何方?


2.產品結構失衡


隨著中等收入群體增多,休閒消費需求會發生諸多變化:休閒需求增多、主題文化藝術需求增多、社交互動需求增多、提高認知持續學習需求增多等。這一方面是新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凸顯了我國旅遊產品結構失衡的問題,即觀光居多,休閒匱乏;硬產品居多,軟產品很少;美景很多,文化稀薄等現象。


這一結構性痼疾並沒有隨著過去五年的旅遊投資熱潮減緩,反而愈發嚴重。本次疫情將影響到中國旅遊投資業未來的產品和內容開發創新,長期性、多功能的剛性需求應該被優先考慮,純休閒度假的旅遊產品已經被證明非常脆弱。


3.低效投資過熱


縱觀過去幾年火爆的旅遊投資市場,往往是開始高高舉起、中途慢慢飄移、最終不知所蹤。投資項目或者策劃缺位主題不清,或者罔顧產業發展實際,或者同質化嚴重,都沒有照顧到本地特色資源與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以致最後半途擱置、往往一地雞毛。低效投資過熱,忽視中等收入群體真實休閒需求;有效旅遊產品投資較少,市場用腳在投票。


本次疫情客觀上加快了行業競爭的過程,將倒逼旅遊投資企業必須提升自身的投資能力和產品打造能力,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否則將會面臨淘汰。


4.行業免疫力低


這次疫情給旅遊業帶來了一個的新課題:提高旅遊行業免疫力。“新冠”的肆虐給旅遊業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即旅遊行業的免疫力問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市場的波動和各種外來因素的影響,使不確定性的問題成為一種常態。在各種日常性和突發性的風險之中運行,就需要不斷地增強危機意識,建立應急機制,完善應急儲備,形成資金儲備。危機來臨的時候,資本越充足,資金鍊越健康,現金流越充裕的企業越能扛過這個疫情的寒冬。


在隨之到來的5G時代,旅遊不代表一定就是人群聚集。堅持流量思維,堅持做新產品和新流量會變得越來越難,各個多功能、個性化的旅遊領域應當構思出更多貼心的產品和服務,並有效降低人群的聚集所帶來的風險,如火爆今年春節黃金週的“雲旅遊”。


疫情即將迎來“拐點”,旅遊業的路又在何方?


疫情過後,旅遊業會好嗎?


危機事件並非即生即滅,往往伴隨著一系列後果。雖然由於事件在性質、強度上的不同,導致對旅遊產業影響上的差異,但危機發生的生命週期依然是有規律可循的。


這次疫情屬於絕大多數危機事件的範疇,以SARS為例,影響的高峰期為2003年3-6月,恢復期半年,全程影響時間約1年。從03年下半年,客流有所反彈,但是並沒有出現井噴式增長,也就是說,整個03年幾乎沒有增長,從04年才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


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構成全球突發衛生事件,雖然世衛組織不建議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但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發布了旅行警告,並取消或者大幅減少了來往中國內地的直飛航班,所以此次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比SARS還上了一個臺階。


另一個不容樂觀的原因就是經濟的增速放緩。2020的經濟增速可能會比2019更緩,雖然目前貿易戰已達成第一階段的協定,但是第二階段的協定是關係到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合作、國企競爭、中國製造2025、可核查機制等,這些涉及到中國的體制,中美貿易談判可能重新陷入僵局。加上“新冠”病毒事件,中國產品在國際上的出口受阻,國內消費也被抑制,第一、二季度的經濟增速堪憂(或低於6%),第三、四季度經濟增速奮起直追的最好結果就是,全年穩在6%以上。而經濟增速放緩,對旅遊的影響巨大,由於可支配收入的減少,用於旅遊支出的彈性消費也會相應減少。


雖然2020年無疑是旅遊業的低潮期,但是我們有一個已經可持可待的進步:現在的旅遊市場比17年前的層次多,再生能力強。當時入境旅遊市場是唯一市場,受到西方國家的抵制後,恢復起來十分困難,而現在三大市場並存,特別是國內旅遊市場,需求旺盛,將以強大的內吸力,帶動旅遊企業的再生。再者,促進旅遊消費必然會成為疫後救經濟的首選手段之一。中國已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旅遊生產力規模,在低谷狀態下,這一體系的規模會帶來沉重壓力,但市場一旦恢復,也意味著旅遊業有足夠的韌性和能力滿足市場需求,可在短期內形成新的擴張局面。


中國旅遊業發展了四十年,我們已經經歷了七次衝擊,三次危機,一是1989年,二是2003年,三是2020年。1989年,世界普遍認為,中國旅遊需要5年時間才能恢復,我們當時的分析是兩年,最後是一年半恢復。2003年,普遍的看法是兩年恢復,實際上就是半年。充分反映了旅遊的敏感性,也反映了旅遊的韌性。


從長期來看,旅遊已經成為民眾的剛需,這不會因為疫情衝擊而改變。旅遊業是“敏感”產業,但不等於是“脆弱”產業,因為市場需求是巨大的。只要旅遊業的市場需求在,旅遊業重新崛起的基礎還在。


疫情即將迎來“拐點”,旅遊業的路又在何方?


疫情過後,旅遊業的六大趨向研判


疫情結束之後,旅遊業會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恢復期和緩衝期,即疫後創傷時期。那麼,受疫情影響,未來旅遊業會有哪些發展趨向呢?


1.生態、康養旅遊將成主流


受疫情影響,旅遊者會更加趨向到自然清新、健康安全的旅遊地去旅遊,對人滿為患的旅遊地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警戒和排斥。首先,到自然的山水中,呼吸新鮮的空氣,本身就是有益健康的,加上自然景觀一般範圍較大,人員的密集度也不可能太高,能夠讓遊客更放心旅遊,特別是一些新的未經開發或開發程度不高的生態旅遊區將更受歡迎。其次,與康體保健相關的旅遊活動將備受青睞,以親近自然為特色的康養旅遊將在之後扮演重要的角色。


2.自駕車、自助式旅遊方式最受歡迎


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大規模的團隊出遊將變得很少,人們將更加青睞自駕車這種安全的旅遊方式。不僅可以自由安排自己遊程,還能夠避免與他人的接觸。


對“人群聚集”“密切接觸”已經害怕的人們對成群結隊的團隊旅遊,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顧慮重重。對於較長旅途的旅遊行程,人們會更傾向於家庭、朋友、同事之間自助式的旅遊方式,不少人會盡量做到“不與陌生人”出遊。同時,對一些語言能力不成太大問題的人來說,出境遊時更多地選擇“自由行”產品也將在意料之中。所以,對於旅行社來說,疫情過後的經營業務和範圍就必須要進行一定的調整,來迎合市場需求。


3.省內遊、周邊遊潛力巨大


疫情過後,在未來最先得到恢復和發展的將是省內旅遊,長線旅遊以及出入境遊的恢復還有待人們心理恐慌的完全消失,因此在“新冠”疫情過後到旅遊業完全恢復的一段時間裡,相當一部分的旅遊企業必須對自己的營銷策略進行調整。針對遊客心理,旅遊業要積極調整自身的產品結構和組合。將旅遊產品運營的重點轉向本地旅遊景點的組合,它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成為國內旅遊業的主要支撐,尤其是那些過去並不是網紅旅遊打卡地,但屬於自然、生態、安全的小眾旅遊景點,今後將逐漸成為熱門景點。

疫情即將迎來“拐點”,旅遊業的路又在何方?


4.“週末短時度假”整裝待發


疫情結束後,短時度假模式將成為消費熱點。隨著“週末短時度假”的生活方式成為新興度假模式,使其成為越來越多注重生活品質的城市新中產的生活常態,在工作和生活隨意切換的同時,久居喧囂的都市人返璞歸真,親近自然,又不遠離都市的繁華,得到身心的放鬆。因此對於旅遊企業來說,則應該加緊設計出新的“週末短時度假”旅遊線路,針對特定消費客群進行市場開發,如“親子游”“家庭遊”“閨蜜遊”“情侶遊”等,以滿足之後的市場需求。


5.定製化、精緻化旅遊備受青睞


未來旅遊市場的紐帶,將不再是傳統的社會組織關係,而是依賴於網絡社群形成的族群化小眾市場,即私域流量。旅遊市場族群分化的趨勢將益發明顯,具有共同興趣和旅遊偏好的群友一起出遊的現象將越來越多,並因為興趣偏好促成各類旅遊社群的產生,比如,旅遊攝影社群、旅遊登山社群、旅遊滑雪社群等等。定製化、精緻化、小型化的團隊旅遊方式將成為他們的新寵,這種旅行方式充分體現“小戶型”的精良,既降低了旅遊團規模過大帶來的安全隱患,又提高了接待服務質量。


6.“線上+線下”一體化旅遊新模式將成“新寵”


疫情爆發後,旅遊業一片哀鴻遍野,但就在這水深火熱中,“雲旅遊”卻逆風而上、一枝獨秀。面對疫情,景區歇業,博物館閉館,可這顯然不能影響博物館與遊客之間的交流和服務。線下關門,線上展覽不打烊。不少博物館為用戶提供最全最新的線上展覽,包括博物館的陳列展、臨時展覽、精品館藏文物,甚至是線下博物館都沒有的線上3D文物和展覽體驗。網友紛紛表示“在家也能旅遊,不會無聊啦,坐看中國大好山河。”


這次疫情既是旅遊科技類發展的時機,也是文旅產業的一次轉型升級,逼迫旅遊企業轉換和升級經營模式,“線上+線下”一體化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一種新的旅遊模式和趨勢。


疫情即將迎來“拐點”,旅遊業的路又在何方?


結語


雖然旅遊業是一個高敏感度的行業,受到這次疫情的重創和衝擊,但它仍然是一項朝陽產業,其強勁的生命力和活力是其他行業所無法比擬的,相信通過文旅產業的不斷調整和轉型升級,旅遊業一定會重展昨日光輝。在低谷期,我們做好內功,迎合市場做好各類產品、服務創新與升級,期待文旅產業更好的明天!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同業文旅人都做了哪些積極行動?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分享:)希望在眾志成城之下,我們能夠早日取得這場疫情阻擊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