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是清朝的王牌部队,为何感觉清朝却指挥不动这支军队?

柴创6


我从军队的思想统一与控制角度做个解答

虽然北洋军是清朝的军队,但是北洋军的灵魂却不是清朝的。

这里我说的灵魂指的是:北洋军的训练思想、将领的思想以及军队士兵思想。而反观北洋军,中下层军官和士兵的思想却没有和清政府的思想保持一致。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队则是国家暴力机器,是为实现政治目的服务的。清政府要掌握这支军队,须在政治思想方面牢牢的控制住北洋军!

北洋军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洋务运动中催生的清朝新式军队,它和洋务运动一样,换汤不换药,清朝从根本就没有抓住北洋军忠君爱国的思想!

中国古代军队治理与训练主要以教戒为先、严格训练,修道保法、赏罚分明,恤士为本、以身作则等。

那为什么不对军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呢?

首先,中国古代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基本是沿用儒家思想,经过千年的完善与发展,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奴化普通百姓、统治文人武将的有利思想武器。

然而作为军事大国,古代的军事家与军事将领并没有发展出一套军事政治思想体系,这个就导致统一军队思想没有了理论可依,儒家思想依然占据军事家与军事将领思想的主导地位!

受制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的军队士兵普遍文化水平地下,包括将领都有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的,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军队思想很好掌控。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与三观的养成无不与他的文化水平有关,接受的教育与学习的能力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自由与思想独立,因此,古代的军队治理很少会涉及政治思想层次!

以上讲到了两点:

  • 0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儒家思想是应用在治国安邦领域,与军队政治思想的统一有区别!
  • 02.封建专制社会,军队的士兵与将领普遍文化水平地下,个人思想麻木固化,受制于儒家思想,因此军队政治思想容易统一起来!

现在回到清朝的北洋军,北洋军是清朝的新式军队,虽然北洋军的管理层还是以满清皇族为主,载沣、荣禄等,但是这些人不懂兵,不会训练军队,更不懂如何去掌握军队,他们只会通过撤换将领来改变现状,而这种情况已经从淮军与湘军那会改变了。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湘军、淮军起初是发展与团练民团,而这些民团当中大多数都是亲戚关系,兄弟与堂弟,叔叔和父子,如此一来发展到士兵只对将领负责,对国家责任被严重削弱!

后来,平定了太平天国,湘军与淮军相继解散,但是这种军对将兵关系模式被延续了下来!同时,也影响到了北洋军。

清政府受命于李鸿章训练新军,而李鸿章推荐了袁世凯,1881年袁世凯加入淮军,朝鲜兵变发生后,他随军去了朝鲜,从此崭头露角,后来掌握了在朝鲜的驻兵的兵权,1895年甲午战败,袁世凯组织翻译西方的军事著作,他主张清朝军队要进行改革。随后他就被李鸿章推荐为清朝训练新军的重任。

可见,袁世凯出身于淮军,他父亲,祖父都曾是李鸿章的同僚与部下,再加上他的军事才能,李鸿章推荐他也不奇怪了吧!

袁世凯在近代历史上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相比曾国藩与李鸿章,他更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一个缩影。

袁世凯继承的是传统的政治军事思想,然而他又受到近代西方军事政治的影响。袁世凯受命训练北洋军,他请请来了德国人,军队按照德国体制与训练方法。袁世凯在原武,定军四千多人的基础上又招募了两千多人,共计7000新军,新军屯兵于天津小站,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建成北洋新军六镇近10万人。

在北洋军内部,由于袁世凯的提拔和任用,徐世昌,王世贞,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重要将领成为他的亲信。袁世凯从此拥有了一支号令严明、装备齐全的近代化军队。

袁世凯在新军的日常训练中,他重视对军队思想的控制。有一次,荣禄来视察新军,他让新军高喊“吃大清的饭,穿大清的衣”,当荣禄走后,立马改口为“吃袁家的饭,穿袁家的衣”的口号。

另外,在他与张之洞的谈话中,袁世凯说道,练兵其实很简单,主要是练士兵的绝对服从命令,这和今天军队如出一辙“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在当时的新军中,每个班中都会供奉袁世凯的肖像,早晚跪拜,再加上袁世凯会笼络军心,不断地向士兵灌输袁世凯是他们的衣食父母等话,让士兵迷信般的崇拜袁世凯!这和近代史上搞得个人崇拜类似,都是从思想上控制军队!

然而袁世凯也会恩威并济,让身边的忠实为他。袁世凯收下有个写文书之类的官员,他特别喜欢一个妓女,就想纳为小妾,这被袁世凯知道后当面痛骂了一顿,但是背后,袁世凯秘密让人赎出那位妓女,并且买了房产等,全部赠给这个文书官员。

1898年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他严厉镇压了义和团,1901年在李鸿章的保荐之下,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就了他的军事地位!

袁世凯对军队的控制从思想和平日的细节,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这也是很多人始终追随袁世凯的原因,更是清朝指挥不动北洋军的原因之一!


南山居史


北洋军是清朝末期的王牌部队,成军后不仅成为清朝军队的主力,而且很大程度上主宰了清末的时局(特别是慈禧太后死后)。

北洋新军(陆军)是袁世凯创办的,以德国陆军为模式,聘用德国教官训练,采用德国武器装备,包括步、炮、骑、工、辎等兵种的近代化军队。成军后实际领袖是袁世凯。北洋新军成军后袁世凯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就实际形成了一个军事政治集团,即便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以足疾开缺(罢官)后,他羽翼丰满,他的部属段祺瑞、冯国璋、王世珍、曹锟等以袁为马首是瞻,清廷指挥不动这支新军是必然的。

这个 渊源要上溯到剿灭洪杨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的湘军,清廷主力军队虚弱不堪的八旗军和绿营被太平军打的丢盔卸甲,清廷不得不号召各省发展团练(民兵)对抗太平军。团练经费自筹,因此团练大臣拥有很大自主权。曾国藩的湘军以门生、朋友、老乡等为纽带组成,形成了兵为将有的传统。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建立的淮军也是这个模式。剿灭天平天国后湘、淮军成为国家的正规军,军饷自然朝廷发,但组织模式和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继续保留下来。不仅在军队,就是地方各大督抚好多是湘淮系,或和湘淮系密切的人。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东南各省搞的东南互保,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铁路大臣盛宣怀等是湘淮系,四川总督奎俊、胡广总督张之洞是准湘淮系的。他们掌握大半中国的地方军政大权,建新军(包括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办军事工业、设工厂铁路等新政,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贵族既忌惮防范,又不得不依靠的军事政治集团。

它的香火绵延不息,袁世凯掌握小站练兵是李鸿章推荐、荣禄提拔的,又是李鸿章临终向慈禧太后推荐他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所以他继承了湘淮集团的衣钵,创建了北洋集团,是湘淮系的继续发展。

清末满清皇族面对实力雄厚盘根错节的北洋集团,认为免除袁世凯的职就能指挥北洋新军未免太失之天真了。这个集团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各省新军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后来又主宰中国政局二十八年,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冰中火9228079551


北洋军确实是清政府花费了重金打造的最后一个王牌部队,它可以说是支撑清政府统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说是摧毁清政府统治的最后一根夺命稻草。

清政府当时当真指挥不动北洋军了吗?未必指挥不动,实则是指挥北洋军的人能力和威望有限,说到底是摄政王载沣用人不当。

北洋军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小站练兵时期,一个是武卫右军时期,最后一个则是北洋六镇时期。

北洋军的这三个阶段的灵魂人物当然是袁世凯,他从接手了小站练兵事务之后便一直带着北洋军,哪怕是清政府让他以武卫右军扩编为北洋六镇的时候,也有意将以旗人组成的京旗常备军为北洋第一镇,为的便是确保旗人在北洋军中的地位和对北洋军的控制力。

不过,北洋六镇也全是出自袁世凯之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李鸿章和荣禄一死,袁世凯成了清政府高层当中最为“知兵”的一个人,慈禧不倚重他还能倚重谁呢?

袁世凯当时虽说也有通过手握重兵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的想法,可他也同样知道手握重兵不仅可能会让他受到慈禧的猜忌,也会让他受到满族王公贵胄的排挤。

所以,他很识相地交出了北洋第一、三、五、六镇的指挥权,由陆军部直接统辖,他自己自己只保留第二镇和第四镇。

慈禧活着的时候,她能够压得住袁世凯,袁世凯也还几乎一门心思地给清政府收拾残局,更没想过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只可惜慈禧一死,当时只有25岁的载沣自知经验不足,威望更不足,所以一来认为自己压不住袁世凯,二来又认为袁世凯将来必成清政府的威胁,所以一纸诏令下来便罢免了袁世凯的所有职务。

载沣当时一度想过杀了袁世凯以绝后患,但是在张之洞等朝中重臣的劝说之下,载沣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

袁世凯被罢免了之后便回老家钓鱼去了,只是他可从来没有真正地放下过一切,虽然在老家钓鱼,可仍然时时关注着朝廷的动态和天下的形势。

载沣能够轻轻松松地罢免袁世凯,这说明袁世凯当时并没有绝对地掌控北洋军,从1908年罢免袁世凯到1911年再度起用袁世凯,这三年时间里倘若载沣能够用人得当的话,难道还不能消除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影响力?

倘若袁世凯已经绝对地掌控了北洋军的话,以六镇之兵力,绝对能够让载沣投鼠忌器,不敢对他下手。

拿冯国璋来说,冯国璋当时南下打起义军的时候打得很起劲,很想为清政府立功,甚至在袁世凯半打半停的时候,他还绕过袁世凯直接找隆裕,让隆裕拿钱出来继续支持他打起义军,结果被袁世凯给收拾了。

北洋军中像冯国璋这样效忠清政府的人绝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大多数,载沣真要有能力的话何愁不能将北洋军彻底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载沣用人却只看“成分”,不看能力,所以他用了一个不该用的人——荫昌,载沣之用荫昌一如他用胞弟载涛统领禁卫军一样,倘若禁卫军换成良弼来统领,则袁世凯未必能够夺走禁卫军的控制权。

载沣之所以用荫昌,除了因为荫昌是满人之外,还因为他是北洋老人,还因为他是留德归来的“高材生”,只是荫昌这个人的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也许正是因为荫昌是北洋老人的缘故,他还可以算得上是袁世凯的拥趸者,所以当他意气风发的南下却遭到了当头一棒之后,他便急急忙忙地向清政府报告,让清政府赶紧请袁世凯出山了。

荫昌之所以在南边被打得狼狈不堪,原因既在于他难以控制和指挥北洋军,也在于他指挥能力实在一般。

荫昌都说自己指挥不了北洋军,只能让袁世凯来了,载沣还能指望谁呢?所以载沣也只好低声下气地去请袁世凯。

袁世凯原本便一直心有不甘,时时静待机会,因为载沣用人不当的缘故,致使北洋军中处处是袁世凯的嫡系,所以他一出山便能够顺顺利利地掌控北洋军。

清政府之所以难以指挥北洋军,除了载沣用人不当导致没能消除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影响力之外,也是因为时势使然。

时间到了1911年,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谁还看不出来清朝已经大势已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谁还不想着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或者谋一条后路?

换句话说,当时已经人心思动,已经人心思变,之所以未动,之所以未变,只是还差一个导火索。

显然,武昌起义成了人心动和变的导火索,所以很多人开始动摇了,开始观望局势了,这些人当中当然也有北洋军中的将领,须知北洋军将领可是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人,他们的眼光自非常人所能及也。

这也是清政府后来难以指挥北洋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也是清政府给自己挖的坑,是清政府要练新军,要培养新型人才。

最终,清政府花费了气力和钱财培养出来的新军和新型人才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拿云919


题主你的感觉是错误的。

不是清朝指挥不动北洋军,于清朝来说,慈禧是完全指挥的动北洋军以及袁世凯的。

指挥不动北洋军和袁世凯的只是溥仪和他的老爹摄政王载沣而已。

1906年,慈禧一句话让袁世凯交出北洋五镇军权,袁世凯也就马上老老实实交出了军队,然后老老实实去“办外交”去了。

袁世凯为什么服从慈禧呢?

因为慈禧这个女人不简单。

因为慈禧是一个深得“帝王要术”的天生女政治家。

当她只是26岁的一个娇滴滴少妇的时候,她就可以趁着她的儿子同治皇帝幼小,拿着咸丰皇帝临死赐给她的制约八大顾命大臣的“御赏”印章权(圣旨需要盖上此印章才有效),联合了被排挤在“顾命大臣名单”之外的咸丰皇帝弟弟恭亲王,一举掀翻了咸丰皇帝的政治遗命——诛杀了“八大顾命大臣”。

人头滚滚呀!心狠手辣呀!杀伐决断呀!

慈禧搞起“与人斗”的政治艺术来,端的是一个“稳、准、狠!”

慈禧一夜之间掌握了最高权力!

然后呢?

马上收起了杀气腾腾的凶恶状,大肆封赏满族权贵,停止了对八大顾命大臣亲属部下的瓜蔓杀,一举收服了八旗武装,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

然后,又开始有意无意的扶助汉族的能臣大将,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还有北洋军的灵魂人物袁世凯。

这一通操作下来,她变了成八旗武装、湘军,淮军的“恩主”了!当然也变成了北洋军的“恩主”了,也变成了袁世凯的“知遇之主”了。

慈禧活着的时候,大清朝各方力量虽然是互相制约的,但是也都视慈禧为主呀!慈禧是中心点。

慈禧一死,天地为之一变。

慈禧死后,溥仪掌握大权,他只是一个毛孩子,真正掌握大权的是载沣!摄政王载沣!

载沣是什么样的人呢?

载沣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有名有节的中华儿女。

载沣他曾经严词拒绝过日本人的引诱,他曾经大骂过溥仪和日本人合作。

载沣他是一个识时务的人,一个清醒的人,张勋复辟他不参加不表态,却主动配合新中国政府开展工作,因为他认识的明白“谁才可以得到中国。”

但是,载沣不是一个政治家,从性格来说,他完全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

首先他心不够狠辣。

对于那群颟顸的满族亲贵总是念着亲戚面子下不去狠手,让他们占据着位子不干活,他拿什么“新位子”赏给他的手下呢?

他当上摄政王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大赏自己的得力手下们呀!不然,人家跟着你鞍前马后的干什么呢?

然而,他找不到位子给手下,寒了人心。

至于被他饶过的“颟顸满族权贵”呢!当然也不会感激他,他们认为他怕他,动不了他们呢!


载沣倒是也认识到了袁世凯的危险,也准备弄倒袁世凯,但是,他的手段温吞吞——给了袁世凯一个“足疾治病”的理由,让他回家去了。

孰为不智也!

袁世凯这种人,要么收服他重用之,要么杀掉他以绝后患,没有中间路线的。

要么恩威并施,暗中辅助其他力量和袁世凯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自己站在中间做裁判;要么直接办他个贪污造反的罪名,杀掉了事。

载沣依然温吞吞的烂做好人,选了中间路线。

和慈禧的做事风格比较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也!

袁世凯是多么聪明的人呀!袁世凯玩政治的水平多高呀!在朝鲜那是玩转朝鲜皇族和日本人的人!

袁世凯马上看穿了载沣的“五脏六肺和九窍”——这小子傻兮兮呀!

谁会愿意听一个傻子摆布呢?

任何一个具有袁世凯水平的人也不会愿意听任载沣摆布的。

人之常情,事理所在。


葭明通半瓶历史


先说结论,因为大清对北洋军队的控制权完全被袁世凯架空,所以北洋成了袁世凯的私军,所以指挥不动。

(1)为何会有北洋军?

北洋军队是因为在北洋六镇练兵,所以才被叫做北洋军,是大清在1901年1月开始才筹办的,也就是说对于大清其他的军队来说,只是十足的后生仔。想要弄懂为什么会有北洋军,那要搞清楚大清以前跟人打仗靠的什么!

大清最早用的是八旗军,也就是后金立国时的武装力量,有满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八旗军在清廷立国之时勇猛善战,但是承平日久,到后来就毫无战力。在太平天国之时,被洪秀全带的太平军打得不成样子。清廷眼看太平军就要打到北边来了,无奈之下就只能启用士人组织军队,叫做团练,这就是湘军和淮军的起源。

堕落的八旗军

但是这些封疆大吏也不老实,看着大清不行了,就开始有割据的意思。封疆大吏们对朝廷的态度是,你要是给钱,我还是奉你是皇上,我还给你打个工;你不给钱还要我去送死,那你就什么都不是。可以看出,大清对基层的控制力不行了。所以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慈禧太后叫东南省份的封疆大吏们来勤王、打洋人,被李鸿章为首的大吏们直接一句“此乃乱诏”给顶了回去。

一直被朝廷暗算的李中堂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清肯定要搞新的军队啊,旧的湘军、淮军都靠不住。

(2)北洋军不姓大清而姓袁

大清有了湘军、淮军的前车之鉴,肯定不敢将军权全部交给汉族士大夫,而是组建了北洋三巨头:总理练兵事务大臣庆亲王奕劻、练兵会办大臣袁世凯、练兵襄办大臣皇族铁良。

大清这样的安排肯定是有道理的,以皇族为主,但是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皇族没有这个能力,被袁世凯吃的死死的。其中奕劻年老体衰,根本不是很想管。而铁良是个冒失的年轻人,一点手段都没有,还把同为皇族的奕劻给得罪。铁良不懂世故,做人没有手段,在奕劻生日的时候,头铁的送过去万两礼金,这样低端的行贿直接惹怒了奕劻。

被袁世凯吃的死死的铁良

所以在后来的斗争中,奕劻直接站在袁世凯这边整铁良,这样的情况下,大清对袁世凯的制衡完全失控。在这样的情况下,皇族被架空,袁世凯就在北洋军队中大肆扶持自己人,就算后来大清把袁世凯给撤了也没用。到了练兵后期,整个北洋军里都是袁世凯的人,大清陆军部如同摆设。

北洋成了袁世凯私军

所以大清之所以指挥不动北洋,和他自身腐朽无能有着直接关系,皇族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就算没有袁世凯,也有张世凯、李世凯来架空清廷。


蓝白旗帜


提问者提到了北洋新军是根据德式练法改编。那就应当了解,一战前后的德奥土俄四大帝国都是兵变亡国的。所以那个时候兵变是主流。清朝可以说真的是早死早超生。比较一战前后灭亡的四大帝国。俄皇室灭门,德奥土三国皇帝流亡海外。清朝简直太幸运了。这四国带头造反的也是皇家军队。而且也都是不愁军饷的皇家精锐部队带头造反,这其中最著名的造反头子凯末尔还是土耳其朝廷的帕夏。


超哥侃古今


说到清朝的军队体制,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清朝最早的军队编制八旗军,而不是北洋军。这是因为在清朝初期,八旗军是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清朝中前期的国家精锐部队。

“八旗”最开始是努尔哈赤创造的一种制度,后来到皇太极时期,又将八旗势力进行了扩张。最后在清军入关后,也就是顺治时期,可能是受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八旗军人开始贪图享乐,不愿意拼命,所以八旗的战斗力就开始逐渐下降了。

于是,在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军无力镇压国内起义,只得借助地方武装才能平叛。事后,清朝那边又担心地方汉族武装实力过大,所以进行运动镇压后,这些军队的实力都遭到了削弱,很多都被裁撤解散掉了。

随着湘军、淮军等汉族武装的削弱、裁撤与解散,清朝到了无兵可用的状态。所以,在此情况之下,清廷不得不命各省创建去新军,建设现代化的军队。

这里面清朝耗资最大的就是“北洋军”,当时全国共编新军十四镇,北洋军就独占六镇,总计七万多人,成为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王牌军队。

初入军界,他曾在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任命,最后却成为了,编练北洋新军的负责人

袁世凯能够踏入军界也是得益于吴长庆的扶持,而吴长庆不仅是淮军的将领,还是袁世凯养父的结拜兄弟。在吴长庆的心里,他是非常信任袁世凯的,所以在吴长庆受命平叛朝鲜的时候,还让袁世凯任前敌营务。

而吴长庆调防奉天金州的时候,他将自己的部众留下一半给袁世凯进行统领,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扎朝鲜,并帮助朝鲜训练新军。

也就在这个时候,袁世凯有了跟李鸿章接触的机会,又因为袁世凯平定了朝鲜内乱,所以李鸿章非常的赏识他,并且向朝廷申请给袁世凯加官。升官后的袁世凯,不仅与李鸿章建立了交情,还与朝廷里其他大臣交好。

尤其在训练“北洋新军”的人选上,朝中大臣纷纷向翁同龢推荐袁世凯,这里面也包括李鸿章,所以袁世凯很顺利的成为编练新军的负责人,开始在小站练兵。

因此,“北洋军”训练的帷幕正式拉开。

凭什么清朝耗资建立起来的“北洋军”,到了最后却指挥不动,成为了袁世凯的“私人武装”?

袁世凯在淮军多年,深知“兵为将有”的重要性,所以他一心把军队变成私人武装,并且除他之外,任何人不能驾驭。所以,1895年末,袁世凯奉命赴天津小站接任训练新军。后来经过他招募扩充,改为“新建陆军”。

而新建陆军的军官骨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袁世凯的个人亲信

2、袁世凯的老部下

3、袁世凯为消除清廷满族权贵疑心,特请的军事骨干,如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

初此之外,袁世凯在练北洋新兵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他不仅把控参军的身高体重,还经常向新兵进行思想灌输,连口号都是大喊袁世凯的好,袁世凯就这样在这些北洋新军的脑子里慢慢的植入了,只知有袁世凯而不知有清朝的思想。

最重要的一点,袁世凯在新军的待遇上考虑的很周到,在每月发放饷银时,袁世凯都亲自点名,按名发给。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冒领的弊端,从而能够让那些贫穷出身的新兵,每月都能拿到足额的饷银。

那些感恩戴德的北洋新军,正是每天被袁世凯进行这样的训练,所以才让北洋新军的实力不仅堪称一流,还成了除袁世凯外他人无法调动的军队。并且这些北洋军的眼里,只知道袁世凯而不知道大清。

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谁的能力强谁就是老大。而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所有的北洋军将领都是袁世凯的亲信,无论是“北洋三杰”王世珍、段祺瑞、冯国璋,还是曹锟、卢永祥、徐世昌等重要人物都只服从与袁世凯。

虽然是现代化的军队,但是这样的军队只服从于个人,谁都调动不了这样的军队。因此,袁世凯死后,在没有人带领北洋军的情况下,北洋军的分裂也就在所难免了。


秋原历史


清朝自从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原有的八旗和绿营军都腐败不堪使用,遂靠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撵军。这湘军淮军的组织都是靠乡亲关系,遂私人军队兴起,朝廷无法遏制,因为官军不堪使用,维持朝廷又不能没有军队。后来小站训练新军不得不依赖袁世凯,袁世凯依方抓药,把北洋军变成他的天下,清廷无法指挥。


鬼谷先一


一个牧羊人有一群羊,为了牧羊方便,他养了一只牧羊犬,为了将牧羊犬训练的足够优秀,牧羊人将这只牧羊犬交给了训狼高手,并且让他一直带领。后来,羊群受到了其他狼群的袭击,这只牧羊犬却没有果断出击,直到羊群之中的公羊开始躁动,直接开始攻击其他羊。

牧羊犬一边维持着羊群几经奔溃的秩序,另一面却哑巴巴的瞅着牧羊人,要求获得羊肉做补偿。牧羊人又气又恨,却无可奈何。最终,牧羊犬用学来的狼性杀害羊若干,还活生生咬死了牧羊人。

这就是晚清军事精锐部队“北洋军”与晚清政府的关系,而那只贪得无厌的狼性牧羊犬就是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

既然北洋军是晚清政府直属的战斗部队,为什么晚清政府却不能指挥这只部队呢?北洋军队与袁世凯的密切关系究竟是怎么建立的呢?

袁世凯的飞黄腾达直接来源于李鸿章。袁世凯在没有出道之前为李鸿章的手下,在朝鲜镇守,后来有机会回京述职,在李鸿章出一片献媚,被李鸿章委任了小站练兵的重要差事。

李鸿章与晚清政府投资了新军,聘请了德国教官,训练了最新式的陆军。但是李鸿章与晚清政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观念难以转变,对陆军的重视程度不够。

北洋新军的基础为李鸿章的旧部,外加早年外出留学的军事人才,袁世凯出任之后,恩威并济,收复李鸿章旧部,并在留洋人才之中确立了威信。李鸿章辞任之后,荣禄继承了李鸿章的位置。荣禄一上任,对袁世凯的提防就被提上了议程,他亲自前往小站阅军。此时的袁世凯面临了最后而且最重要的挑战。

袁世凯利用阴谋阳谋,成功的骗过了荣禄,让他成为了袁世凯的第二个靠山。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个人,那就是徐世昌。作为袁世凯的第一谋士,在应用阴谋阳谋之时,为袁世凯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袁世凯将新军创造成为了“袁家军”,在荣禄视察之时,新军会高喊“吃朝廷的饭,穿朝廷的衣”。但是,在荣禄离开之后,新军便会高声呼叫“吃袁家的饭,穿袁家的衣”。新式陆军俨然成为了袁世凯的私军。

为了强化对军队的控制,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之时选择了倒戈,帮助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篡夺政权。袁世凯成功的成为了慈禧的心腹,升任为总理大臣。

慈禧死后,隆裕皇后掌握朝政,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背叛光绪耿耿于怀,上任之后就罢免了袁世凯,理由是袁世凯有足疾。辛亥革命爆发后,绿营军完全不是革命军的对手。此时为了平反,只能动用朝廷大杀器北洋新军。但是,没有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完全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最后载沣只能重新任命袁世凯。

袁世凯成了主动方,他要挟朝廷罢免载沣,否则就不出山。隆裕太后迫不得已罢免了摄政王载沣,此时此刻,朝廷之中能够干预袁世凯的政治势力全部消失。

袁世凯出任之后阳奉阴违,一边猛攻武昌革命军,一面像朝廷施压。结果大家都已经明白,袁世凯篡夺政权,成为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

朝廷之所以调动不了新军,是因为袁世凯早已经将新军转变成为了私军。

首先,新军已经成为了“袁家军”,新军中的大小将领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包括冯国璋、段祺瑞、王世珍等。

其次,袁世凯虽然有一段时期远离“袁家军”,但是却并没有断绝与新军的联系,这就是得“袁家军”的行动基本上都是袁世凯在暗自操作。

结束语:袁世凯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一生投靠了李鸿章、荣禄、慈禧,表面上看他是一步步被提拔起来,但是袁世凯依赖他们,却并没有隶属于他们,袁世凯骗了他们所有人。到最后,王朝落幕,一个被用来维护统治的暴力工具,却成为了王朝覆灭的推动力,这就是历史的匪夷所思与独特滋味。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对这个问题我来谈谈个人看法。

一、北洋军的前身主要是晚清时“小站练兵"的新军,他的创始人和统帅袁世凯是清未时最著名的政治枭雄,有着非常强的政治抱负和野心,因当时担任北洋大臣,因此由他编练而成的新军又称“北洋军",手下主要高级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都是袁世凯一手栽培成长起来的,中下级军官大部分都是留洋接受过西方现代军事培训的,士兵主要来源于农民、工人、手工业劳动者及城市失业人员,接受的训练是先进的西方军事培训,装备也是最先进的德式军械,从人员构成、成立的吋间来看与清朝其他的八旗军、绿营兵截然不同,对清朝没什么感情,只效忠袁世凯一人。

二、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大气候来看,在历经“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后,西方的先进民主政治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又在全国各地不断起事,清朝虽竭力挽救,但无奈大势已去,清廷的统治可以说是“日落西山,风雨飘摇”。

三、从当时清廷对北洋军的态度来看,一方面要倚靠北洋军的战力来抵御列强和镇压革命,另一方面也担心北洋军成为袁世凯的私人军队,最终尾大不掉成为内患。为此,清廷也采取了渗沙子、抽梯子等各种手段,安排铁良等皇族进入北洋军,对袁世凯各种打压,但已为时太晚,这些都无法改变北洋军己是袁世凯个人军事势力的事实。

四、武昌起义爆发后,北洋军已成为镇压革命的首选力量,但当时的袁世凯因受清廷打压,正赋闲在河南老家钓鱼,武昌的枪炮声对于坐等时机的他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他一面称病不出,和清廷不断讨价还价,一面对北洋军中的旧部暗授机宜,以各种理由拖延行军速度,到了武汉后也是虚张声势、出工不出力,坐等事态扩大以攫取个人最大好处。

后来,袁世凯在清廷满足了他个人的最大私欲后重返北洋,挥起屠刀指向革命,并依靠北洋军上演了八十三天皇帝梦的“复辟丑剧”,但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袁世凯和他一手创立的北洋军也注定在这大潮中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