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和理解“經濟”這一概念?又如何讓此概念具有實用性?

人笨就守拙


經濟簡單是看,就是繁榮的程度,他是一個貨幣流通的鏈條體現。比如一個企業效益好,政府稅收利益就大,企業員工的收入和生活的環境就好,相對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也就會不一樣的。


零度空間71636358


“經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卻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你是否認識理解她,她都和你形影不離。下面就從實用視角,談談題主所提的“經濟”概念的理解:

1.生活視角看經濟:生活離不開兩樣東西:物質和精神。具體點講,就是吃喝玩樂、衣食住行。要滿足這些慾望和需求,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要活得有品位、有尊嚴、有檔次,又受種種條件制約與限制。對於不太富有的人來說,就要學會精打細算。怎麼花較少的錢(或物資),獲得更多的物質或精神的滿足,就是生活中“經濟”。吃穿不愁,有住有糧,叫“小康”;有車有房,有錢有閒,叫富足;入不敷出,叫拮据;衣食無著,叫貧困。

2.工作視角看經濟:美滿富足的生活,不會從天而降,需要勞動創造!沒有人種養和生產,哪來的美味佳餚;沒有剩餘和分配,哪來的交換和收入。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自給自足地的生存幾乎不可能;你的生活所需,大多依賴別人的勞動;你的大部分工作,也是在為他人服務。因此,“經濟”就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是對人們生產、使用、處理、分配一切物資這一整體動態現象的總稱。

3.家庭視角看經濟:家庭是構成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是幸福生活的溫暖懷抱和躲避風雨的理想港灣。常言道:勤謹持家好,家和萬事興。柴米油鹽醬醋茶,人情往來婚商娶,教育醫療和保險,處理得當不容易。沒有一點經濟頭腦,不懂點理財知識,一個家庭是經營不好的。所以,從家庭視角看經濟,“經濟”就是對人、才、物的管理,是合理調配各種資源以期獲得理想結果的統籌方法。

4.社會視角看經濟:社會是由長期合作的個體,通過發展組織形成團體,包括機構、機關、企業、公司等組織形式。各行各業,分工協作;各部機關,各司其職。資源企業負責物資供給,生產單位負責產品製造,商貿公司經營商品買賣,監管部門維護市場秩序,消費者消費,企業再生產或擴大再生產。因此,“經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總和,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是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

5.國家視角看經濟:國家屬於上層建築,不同的機制體制決定不同的社會面貌。即使你不關心政治,也免不了納稅義務。國家的貨幣、稅收、財政、就業等各類政策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每一個人。像GDP、PPI、CPI這些概念,以及關稅、外匯、進出口等等這些詞彙,應該都不怎麼陌生。所以,“經濟”是經邦濟世的資源配置與優化以及不同利益系的規範與協調。

總結: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是生產、交換、流通、分配以及再生產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微觀指一個家庭的家務管理,宏觀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


股道真經


經濟的本質是“供應、需求、關係“六個字的不同演繹問題,從宏觀上,“總供給=總需求=經濟總量”,國家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擴大總供給或者總需求,亞當-斯密首先發現了這個現象,就有了後來的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以及各種經濟政策。二大部類,三大產業,三駕馬車,凱恩斯主義,供給側改革等等都是這六個字的不同演繹問題。

回到現實,經濟就是“買、賣、商業模式”六個字的不同演繹問題。做企業,創新創業都是如此。

如果您是供應商,如果沒有相對應的需求方,也就沒有供應商,反之亦然。二是需求有多大,供應也可能有多大。三是關係或者商業模式必不可少。

這就是最起碼的經濟常識。很多企業的困難、或者創業的失敗,就是因為違反了這個常識

當然,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新的關係,使一些傳統企業發生了很大的困難。因為在一定時期內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增長總是有限的!


資本的知本時代


可以這樣來理解:

先把經濟比喻成你手裡的錢,沒有錢,生活會成問題,會填不飽肚子,連安身住的地方也沒有。錢是我們能夠生活的基礎。我們常指的經濟,作為個體的人可以認為是包含一個有錢沒有錢的問題。作為一個企業,經濟可以代表一定的利潤大小的問題,作為一個國家,經濟可以代表其國家的收入水平的增長率。想想六七十年代,我們是不是很窮,因為收入低,所以經濟不是很景氣,到了改革開放後特別是現在,國家的收入也增長了,人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口袋裡有錢。經濟發展了,國家富強了。

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所以說,經濟是基



青海小咖


理解“經濟”首先需要確立“經濟體”的觀念,“經濟體”觀念的範疇大致劃出了(某個、某類、某領域、某國家)“經濟體”的邊界範圍,明確了“經濟體”的界限,才能辯識區別(各種或各類)“經濟體”之間的區別,質的區別、內容的區別、形式的區別、規模的區別等,才能觀察出“經濟體”的內部發展,即“經濟體”內部的物質生產和生產方式(質、量、內容、形式等);和外部聯繫,即各“經濟體”之間的“價值交換”(物質數量值之間的交換)和交換方式。

通過對特定“經濟體”對內對外的認識與瞭解,進而進一步認識該“經濟體”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的必然性等內在規律。


人笨就守拙


經濟這個詞語,往大了講是指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活動;

往小了講指個人的生活用度。

往深了講是人類得以生息繁衍所要遵循的規律,哈耶克稱其為:人類的“擴展秩序”。

如果往實用上講:

那就是一國、一個家庭、一個人,所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福祉?

要達到這個目標和福祉採取了什麼策略與行動?

所採取的策略和行動最終取得了什麼結果?結果與目標的距離有多大?是正收益還是負收益?

以上就是經濟活動的實際作用。貫穿於國、家、人當中。任誰也逃避不了。只能是不斷地調整目標、不斷地實施策略、不停地追求結果!



孫長夫


經濟是人通過勞動產出物質,並與他人進行物質交換從而滿足自我物質需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內容。

所謂人生髮財靠康波,想要在生活中用好經濟這一概念,首先明確自己人生的青壯年處在什麼經濟週期內,自己可把握住的經濟拐點和發展方向大概在哪並好好把握時機。

具體到每一年的話需要經常關注國內外宏觀經濟發展情況,保持對國家政策的敏感性可以在政策上找到很多機會,就比如國內的股市就是一個典型的政策市、消息市,群體的羊群效應非常明顯,是對經濟對政策認知變現的最佳場所。


財經政策集


說經濟,不能不說作為一門學科的“經濟學”。提經濟學學科,不能不說為什麼有經濟學。

經濟學認為:相對於人類的慾望,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是稀缺的。所以在使用每類資源的時候就會有取捨:滿足了這個慾望,使用了某種資源,其他的慾望就可能難以被滿足了。

那麼如何用更少的資源,打到更大的產出,滿足人們更多的慾望,這就是經濟學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所以經濟學就是研究“稀缺”的學問。經濟工作全局來看也是在解決這些問題。

其實我們自己品味一下,現代漢語裡的經濟是不是也有“節儉、實惠、不浪費”的意思?我們買個經濟實惠的商品,一般就是在講“性價比”,這很符合經濟學固有的本意。


力鼎高鳳勇


“經濟”的概念不再贅述,宏觀方面也不再多說,談下與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相關的實際認識。分開掙錢,投資和消費的邏輯關係:掙錢要不違法,不違背規律和能可持續;投資要不存僥倖,不碰不熟悉的領域和嚴苛風控;消費要不提前消費,不過度消費和更不能借錢消費。這樣,生活會和諧於經濟而不困於經濟。


華曄聚壘


用最小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成本獲取最大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