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薦了一個一年12%的理財產品,還說低風險保本金,真的有那麼好嗎?

琅琊榜首張大仙


這很可能是個理財的陷進,如果你選擇此類產品就容易掉入“高收益+保本”理財的“坑裡”。因為沒有什麼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達到12%的前提下,還敢向投資者承諾“保本”。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低風險且保本。試問天底下哪有那麼好的事呢?



何況目前根本就沒有“保本”理財產品一說,打破剛兌和淨值化是今後銀行理財產品的趨勢,隨著去年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相繼落地後,所有保本型理財產品都面臨著逐步退場的情況。而且目前國內銀行理財產品中,在售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7.0%以上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共1款,為江南農村商業銀行的“富江南之盛富添盈A計劃S1812期4-10”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為7.0%。其他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基本都是在4.26%附近。

顯然,12%的年化收益率已經完全超過當前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點,最關鍵的是對方向你承諾保本,請問它憑什麼保證是低風險呢?


投資理財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盲目追求較高收益而忽略產品安全性,這是很多普通投資者過去常犯的錯誤。要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因為P2P平臺跑路、爆雷而蒙受巨大本金虧損呢?這不就是輕信了“高收益+保本”理財的承諾嘛!

總之,我建議你謹慎選擇,尤其是超過10%以上的理財產品,遠遠高於你想象中的投資風險等級,這近乎於權益類產品的投資。如果你不是冒進型的投資者,還是提高自己的風險防範意識及時剎車為好。


東震木


這是一個騙局!你這個朋友給你推薦的12%的理財產品,低風險保本金,這樣的理財產品基本上就是騙局,根本就實現不了的。下面來分析一下。

12%的理財產品不存在

能夠達到12%的理財產品是正規銀行機構沒有的。現在正規銀行理財產品,一般也就是4%左右的年利率,根本就沒有達到12%年利率的理財產品。下面是建設銀行5月份的理財產品表,從中可以看出來357天的理財產品,10萬元起購,也就是4.3%的年化收益率,。還有266天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也就是4.15%。

而且,就是這樣的4%左右年利率的理財產品,現在根據最新的資管規定,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也不能保本金的。

因此,12%的理財產品正規銀行等機構是沒有的。

銀行貸款年利率也就是6%左右

現在根據人民銀行的規定,五年以上的貸款,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也就是4.9%。一般貸款也就是上浮20%左右,也就是5.88%,最多也就是上浮30%左右,也就是6.37%。大家可以看到一般銀行貸款年利率也就是6.37%左右。


你這個理財產品12%的年利率遠大於銀行貸款利率,如果是正規的投資項目,那麼肯定是從銀行貸款成本更加低。既然是不能在銀行貸款,那就意味著,這個理財產品的投資項目可能存在這很大的問題。因此,這樣的理財產品就是個騙局。

綜上所述,12%的理財產品就是一個騙局。因為正規的銀行機構理財利率才4%左右,而且貸款利率也才保持在6%左右。




睿思天下


看到這個12%的理財產品以及低風險保本的承諾,首先想到的就是P2P理財!

很多P2P公司宣傳是這樣的

很多P2P理財,最開始的時候收益是能達到12%的,而且還是按月給付利息。而且,很多P2P理財公司銷售人員的宣傳就是保本還說是低風險!當然,最開始的很多理財產品是保本而且有收益的,但是這並不能說他們就是保本的;

P2P理財並非是保本的

保本的前提是有足夠的資本,也跑路,也不出現大規模的逾期等現象。這個和銀行存款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銀行存款是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的,而P2P理財,還是有風險的;

保本不等於保收益

P2P理財平臺,也只是說收益相對固定,也有可能發生項目逾期、平臺跑路等風險。因此大家選擇P2P平臺時,要仔細考察平臺是否像房易貸平臺這樣公示資金走向,借款人信息是否透明真實。

收益多高就有風險

“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2018年6月14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中發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主旨演講中如此提示非法集資風險。


郭一鳴


年化12%的理財產品還保本保息,低風險,世界上哪有這麼好的事兒。

做為從事投資和全職交易,7年的職業操盤手,我可以很肯定的說。除了銀行的存款是保本保息無風險的,其他世界上沒有任何無風險的投資或者理財。

是的,就是這麼肯定,誰跟我講我也不信。

投資能夠獲利的邏輯,最基層的邏輯,就是用風險換來回報。

題主所講的,12%的理財產品沒有風險保證本金;如果真如題主所講是對於題主而言是沒有風險的,那一定有人給你兜底;這個兜底的人,就承擔了你的資金,理財風險;而對於你而言,最大的風險是這個東西的人能不能兜得住底?如果他都不如的風險就會轉嫁到你的身上,也就不存在所謂的保本,12%的產品收益,可能你的本金都會損失。

我們看一下市場上主流的理財產品是什麼狀況。

第一,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這都屬於儲蓄類的理財,這種理財根據存款保險條例的規定,只要單一賬戶,低於50萬人民幣都是可以獲得保險理賠的,也可以這樣理解低於50萬的賬戶,是絕對沒有本金風險的。這是真正的保本的理財產品。

。定期存款的利息會因為選擇的銀行不同,存款的週期不同而不同。市面上比較高的定期存款利息,是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商業銀行的,3~5年定期存款,能夠達到平均年化5%左右。

大額存單的存款利息,也有不同的級別。三年期的大額存單,存款利息能夠達到年化4%。

第二:銀行理財產品

國家已經打破理財產品的剛兌。銀行保本理財已經成為歷史。我們從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雖然風險比較低。通常銀行的理財產品有90天和180天可選擇,收益率一般都在4%左右。4%的理財產品收益是比較常見的理財產品收益。

理財產品相比較定期存款的優勢,在於它的流動性好。

總結:總體而言,4~%5%是理財產品的風險線,在這條線之下,理財產品通常是安全的,在這條線之上理財產品就具備了一定的風險。因此其住所將年化12%,保本保息,這種投資還是要謹慎的選擇;前兩年p2p爆雷還歷歷在目吧。


世界太蕪雜,唯有關注我不可辜負。


八位數花園


2018年6月,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上說,在打擊非法集資的過程中,應當讓群眾認識到,收益率如果超過6%就應當打問號,收益率超過8%就會很危險,如果收益率達到10%,就應當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如果說一年12%的理財產品是銀行發佈的話,或許還有銀行的信譽保障。但是銀行更加註視自己的信譽,絕對不敢承諾,這是低風險和保本金的。

國家將理財產品劃分為PR1~5級,1~3級屬於謹慎、穩健和平衡型,屬於保本理財產品和非保本低風險之間,往往收益率不會超過6%。

4~5級才能夠收益率達到10%以上,但是像網絡貸款、股票基金、期貨現貨交易,都是會有違約可能,而且會造成本金嚴重損失的。

朋友之間推薦的理財產品,宣稱12%並且低風險、保本金,這種情況不外乎民間借貸、傳銷騙局、P2P平臺這樣的三種情況。

民間借貸還好說,一定要知道借錢方是誰。至少錢被卷跑了,還知道是誰。現在普通民間借貸的利率在10%~15%之間,高的能在20%。

傳銷騙局,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用你的本金支付給你利息,最後卷跑你本金的情況了。一般來說12%的利率是為了取信,有的利率能達到40%~50%,但是往往持續不了多久就會倒塌、跑路。

2018年8月29日,河南警方在查處一特大網絡傳銷團伙涉案資金時,直接在浙江金華一所千萬別墅內,查封了專門藏匿的13億現金。

P2P平臺,大家非常熟悉,2018年是他們的爆雷之年。數以百計的平臺倒掉,處於清算階段,很多人本金都取不回來了。

所以,沒有什麼天上掉餡餅的事。在借貸或者理財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風險防控,充分了解有關接待內容,不要輕易相信他人。


暖心人社


民間金融陷阱中,“殺熟”的現象比較明顯;購買保險也是如此。正因為是熟人朋友,所以導致投資者放鬆警惕;沒有仔細考察理財產品的可信度,最後不得不承受由此帶來的投資風險。

12%的理財產品,屬於高風險品種;不是P2P就是“非法集資”。

目前銀行正規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大都在4.5%以下;風險等級越低,年化收益越少。銀行偶然會對於新客戶許諾5%年化率的產品,都屬於較高風險的品種。

以前的民間“非法集資”以及現在的P2P,通過“熟人”、“朋友”推薦的做法很普遍。這種做法的“欺騙性”在於其產品推薦者的信譽度,能夠使得投資者因此失去風險防範意識;認為“朋友”不會老坑自己的。

於是在沒有充分了解產品的情況下,就貿然購買了這些產品;而且還礙於面子,不好意思經常關心產品的進展及風險變化。

本人在《悟空問答》的評論區裡,發行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多客戶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喜歡聽業務員解說及推薦人的說辭。就是不願意自己親力親為,去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或者到互聯網上查閱產品的資料及風險等級。

本人在《悟空問答》中一再強調:任何理財產品,都要仔細研判,絕對不能聽人的一面之詞。在2021年“資管新政”實施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將打破“剛性兌付”,再也沒有保本型的理財產品了。

很多購買保險的客戶,就是礙於“親朋好友”的面子,買了根本不應該買的保險。由於相信他們,自己沒有認真閱讀保險條款及“健康告知”,等到出現事故的時候,因為不符合投保要求,被保險公司拒賠。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去年曾經告誡老百姓: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

金融界領導一條紅線已經劃給我們,我們好之為之吧!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順祝工作順利!


陸燕青


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您,12%的理財產品不可能是低風險理財,更不可能承諾本金保證。

實際上,這是一個理財常識問題,只要您對國家的相關政策有所瞭解,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財常識和經驗,都能判斷出這種理財產品如果是合規的,那必定屬於中高風險的、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而且很有可能是不合規的非法集資產品。

前幾天新聞剛剛報道了一個非法集資的案例,說的是華夏銀行北京公主墳支行的一個客戶經理,把43名投資者5000萬資金飛單投資非法集資項目,年化收益率就是11-13%之間,投資者由於缺乏常識,誤認為保本低風險理財項目,結果損失慘重。這樣的案例可以說比比皆是,去年的P2P暴雷也是同樣的問題。

普及兩個常識,幫助您辨別此類理財風險。

  • 關於保本:國家監管明確要求,理財產品不允許承諾保本,雖然文件要求過渡期到2020年年底,但是,現在市面上已經沒有保本保息的資管類理財產品了,如果您確實對保本情有獨鍾,投資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銀行存款,另一種是國債。除此之外的保本產品都要打問號。

  • 關於風險: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同志曾經說過:“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非常危險了,超過10%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這絕對是金玉良言。6%是低風險理財的收益率上限,超過了就一定會有風險,像您說的12%還低風險保本,即便是正規資管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您也要有損失本金的預期才行。

很多人理財上當受騙,就是因為自己缺乏應有的常識,輕信於人,對產品不瞭解,對風險不瞭解,對政策不瞭解。如何打問號?這也是一個學問,我可以簡單的向您說一下,您可以通過這5個問號來確定是否有風險。

  • 1、理財產品的發行信息公開嗎?

  • 2、理財產品是哪個單位發行的?
  • 3、這個單位是否具備理財資質?
  • 4、他們把錢投向什麼項目或者產品?
  • 5、歷史上他們的類似投資是否都100%還本付息了?

以上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互金直通車!


互金直通車


年12%收益率的理財還能是“低風險保本金”?一聽這話就知道這款理財不靠譜。

首先,可以確認,這是款理財是財富公司在線下推廣的理財。這裡有三個明顯的特徵:第一,靠口口相傳。因為這種理財多是違規宣傳,因此無法在公開渠道宣傳。第二,靠一級級發展下線。所謂的“熟人推薦”,這個熟人無非是為了佣金,據我所知,佣金最高能給到10%!第三,靠違虛假宣傳。所謂的低風險保本金,本來就不符合理財的邏輯,高收益的理財不可能保本金,這就是為了銷售而編的故事。

其次,可以肯定滴說,這款理財不可能保本。第一,誰來保?就是財富公司。如果理財爆雷,財富公司也活不下去,拿什麼賠償?第二,怎麼保?所謂的理財有擔保,實際都是忽悠,銀行的抵押貸款都會有損失,更何況普通的理財公司?第三,誰願做這個發理財的冤大頭?12%的收益還要保本,還要給銷售人員佣金,還要給理財公司佣金,髮型行這款理財的成本得有多高?哪個企業傻到付這麼高的成本,除非它根本就沒想還!!

最後,近來一些理財公司不斷爆雷,主要原因就是近來經濟下行,投資標的根本不可能做到那麼高的收益率,現在的企業能有10%的淨利潤已經是非常好了。最後,這些理財公司都是以非法集資的罪名被清盤,負責人鋃鐺入獄,而投資者血本無歸。

所以,千萬不要相信朋友的推薦,你朋友入坑,一來想再拖一個入坑,第二個也想賺點佣金,你可不要上這個當。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財譚


朋友們好,投資理財,理性的分析往往能夠看出一些,風險的端倪。比如標題中所言的這個理財,一年,12%的收益率,正好是一分,投資理財,收益都是預期,未到期之前都是不能確定的,的也有這麼巧嗎,每個月1%,低風險更不用說了,至於保本兒是拍胸脯保本嗎。看來這個產品經不住推敲。

首先,來了解,低風險理財產品,以及他們的收益率。

我們以銀行的理財產品為例,眾所周知,銀行主要是面向大眾理財,因此它的理財產品,基本上都在PR2低風險,或者PR1,極低風險。

如上圖,這是銀行,近期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總體在4.27%左右。這對,低風險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有很大的參考指導作用。很顯然年化12%的收益率,遠遠的高於這個水平,近乎三倍,低風險的可能性無限趨於0。

小結:通過分析,結合市場實踐,12%的年化收益率,不可能低風險,很顯然,也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的。

其次,來了解目前,正規可信,明確保本,或口碑極好的理財產品,及其收益率:

1,國債。由國家提供擔保,三年期,年化票面利率在4%。

2,大額存單。保本保息剛性兌付,一年期年化利率在,2.22%~2.29%

3,結構性存款。保本,浮動收益,正規銀行產品一年期,預期收益率3.8%~4.3%。

小結:很顯然,目前,正規可信的保本,存款理財收益率,年化在百分之至4.3%之間,無法做到12%。

最後,來做總結分析:

投資理財多賺收益,最好能保本,是每個投資人的想法。

但是結合目前市場的實踐,以及正規可信的理財產品真實的收益率,我們有理由質疑標題中的這款產品:

1,無法保本,違規承諾,至於產品是否正規,還有待於進一步詳細考察。

2,風險等級總體較高,有可能隨時損失本金,達不成收益。

友情提示:還有一個解決方案,即讓對方以,夫妻家庭名譽,打一個借條,並且控制總體資金,不超過1-5萬元(視對方的財產情況而定),只收取固定的借款利息,例如10%,受法律保護。對方投資,與己無關,多賺的歸對方所有,兩全其美。


理財迦


一般來說,在投資中收益與風險往往是成正比的,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所以,我們在投資過程中對於高收益的產品一定要保持警惕,題主朋友說的這個年化收益率達12%的理財產品,我感覺不太靠譜,可能是網貸或者民間借貸,正常的銀行理財產品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收益,如果是網貸或者民間借貸的話,雖然收益是很誘人,但是往往本金會有很大的風險,有可能最後連本金都收不回,“你惦記著別人的高利息,別人惦記著你的本金”,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不要過分追求高收益,而應該把本金安全放在首位考慮,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再去追求儘可能高的收益!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自2018年以來,央行發佈的資管新規就明確規定,現在任何理財產品都不得承諾保本保息,所以,你朋友說的所謂低風險、保本金,可能是在忽悠你,你要提高警惕,以免上當受騙!

如果真有這麼好的理財產品,你朋友完全可以貸款去買這個理財產品啊,即便是貸款買這個,也可以賺不少啊,很明顯,你朋友的話經不起推敲!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