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在吉林省长白山深处的铁路线上,有一座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隧道——老岭隧道。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隧道里常年渗水。每到冬季,巡守隧道的打冰人队伍,每天都要冒着风雪严寒对隧道进行除冰作业,保证列车线路的畅通,守护着旅客们的出行安全。

这些铁路打冰人每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中工作,严寒都是家常便饭

凌晨1点50分,刘传双和工友们准时起床,准备夜间的打冰作业。他们都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工务段通化桥隧车间的桥隧工。穿戴整齐,准备好工具,工长刘传双照例给大家开个简短的班前会。开完会,检查完设备工具,刘传双他们在铁轨前列队,等候允许进入隧道作业的指令。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老岭隧道

收到指令后,四名工友拿着各自的工具,开始了今晚的巡查作业。老岭隧道,修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每天,有三对客车和一对货车从这里通过。由于隧道内设备老化严重,有些部位还存在石头和水泥块掉落的风险,如果不加处理,就会危及列车的行车安全。进入隧道五六百米,刘传双他们发现拱顶有一处水泥块松动了,他们赶紧处理,以免水泥块脱落下来砸到机车。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水泥块松动点

今年43岁的刘传双,属于老岭隧道打冰队伍的“少壮派”。班长王卫友,已经在老岭隧道巡守了37年。处理完这一处险情,刘传双他们又继续往前巡查。十几分钟后,终于到达第一个除冰点。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第一个除冰点

这个除冰点距离隧道出口五六十米远,一道近两米宽的冰墙从隧道底部一直延伸到隧道侧壁的顶端,冰层最厚的地方有三四十厘米。刘传双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昨天夜里,他们在 6 点之前就打完了,结果今天又变成这个样子了。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除冰作业

已经58岁的王卫友刨起冰来一点也不含糊。数九隆冬,凌晨的室外温度已经达到了零下三十多度,他们顾不得这些,坚持打冰作业。不一会儿功夫,下半部分的结冰都被刨掉,他们赶紧把所有的冰块都搬到四五十米的洞外。搬完大块的冰,剩下的要装到编织袋里,一袋袋背出洞外。这些四五十斤重的冰袋,他们至少要搬运上 20 多趟,多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搬上五六十趟。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将冰块背出洞外

清理完隧道侧壁底层的结冰,刘传双站在冰袋上,把隧道壁高处的结冰用铁镐凿下来。一镐下去,冰碴飞溅到脸上,钻到衣服里。虽然戴着专门的护目镜,但工作中被冰块砸伤、被冰碴划伤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刘传双用铁镐凿隧道壁高处结冰点的冰块

清理完了这一处结冰点的所有冰块,刘传双他们顾不上休息,继续赶赴下一个除冰点。他们巡查的老岭隧道,由三座隧道组成,完成一次巡查除冰作业需要走23公里,结冰多的时候需要进洞作业两三次。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除冰巡查结束后回到巡守房

凌晨5:50,近四个小时的除冰巡查结束了,刘传双和工友们回到隧道旁的巡守房。长时间的野外作业,刘传双他们的脸都冻得通红。休息两个小时后,他们起床出发到一公里外的河边打水,准备做饭。河水结冰,他们只能把冰敲掉才能取水。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凿取水口

老岭隧道巡守房地处偏远,条件有限,每个班三天都是职工自己从家里带菜。锅里的面条煮好了,刘传双他们就在火炕上支起简易小桌,开始吃早饭。夜间除冰巡护,白天修整,一天忙活下来,他们只顾得上吃两顿饭。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吃早饭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 ,极寒天气下,这些铁路人每天行走 20 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同样是极寒下的作业,在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8000公里运营线上,也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冬季最低气温达到了摄氏零下42度,他们爬冰卧雪、翻山越岭、春运期间在小兴安岭的深处保障着通信线路的畅通、守护着列车的安全。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汤林铁路线

2020年1月5日,距离2020年春运还有5天。哈尔滨通信段伊春通信车间作业工队工长付正强今年已经50岁,在作业工队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0年。付正强作业工队负责的是汤林铁路线,这是一条全长257公里的线路,穿行在小兴安岭的脚下,是连接哈尔滨、伊春、乌伊岭的唯一铁路,每天有8趟旅客列车通过。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付正强和工友们在野外巡查

油锯、砍刀、脚扣、斧头等近50斤的工具装备十分笨重,每次上岗前,凌晨4点开始,工友们就要开始准备这些工具。目前铁路通信使用了光缆,但受自然环境限制仍有部分裸露在外的电缆明线路。进入冬季,风吹雪压极易造成树枝倾斜、侵限压断明线电缆,导致通信中断,影响相邻车站正常接发列车。为了防止通信中断,付正强会带着工友们提前驻扎在野外,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他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对光缆、拉线故障隐患等一一排查。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通信段伊春作业工队工长 付正强:夏天的时候蚊虫叮咬,会经常碰到蛇、蛇窝。东北最难熬的就是冬天,平均温度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我现在都穿两条棉裤,一条棉裤风一打就透,每天的工作量特别大,每次巡检都得行走20公里左右。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一棵树压在山崖下的通信线路上

早晨6点半,付正强和工友们开始了巡检工作。伊春车间管辖汤林线222.3公里铁路通信线路,其中,一条名为“十八拐”的山路是出山的必经之路,这条单线铁道建在半山腰,通信电杆也架设在铁道旁。付正强和工友们刚刚走到这里就看到,一棵树压在山崖下的通信线路上,严重危及行车安全。而此时,从伊春开往哈尔滨的K7128次旅客列车已经出发,2个小时之后列车就要抵达这个地方,付正强立即组织工友,下到15深的悬崖下,处理倒斜的大树。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处理倒树

刘师傅和工友们赶到倒树地点,迅速清除周围灌木,用手锯对大树进行处理。在山崖下,他们继续用手锯、砍刀、斧头等砍伐工具,对这棵倒斜的大树做最后清理,经过30分钟紧张协同处置,终于排除了安全隐患。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处理有故障的电线杆

树倒以后,造成了通信混线故障,大家气喘吁吁从山崖下上来,来不及歇一会儿,刘洪克、孙铭强两位老师傅就系上安全带,穿上脚扣,又爬上了有故障的电线杆进行处理。这场抢险如同一场战斗,工友们刚刚坐下来喘息片刻,K7128次旅客列车就从这里呼啸而过。

12点10分左右,付正强带着作业工队翻山越岭走了近8公里的山路,跨越5处陡坡,巡检到汤林线110公里720米处,他们的午餐只能是点篝火烤面包来充饥了。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付正强和工友们烤面包

每次巡检,付正强和工友们来来回回至少要走上20公里,今天他们的最后一项工作,对一座近30米高的无线中继铁塔进行检修。50岁的孙铭强取出安全索,带好工具袋,在工友的帮助下,手脚并用地爬上了铁塔,塔高风大、寒风一吹左右摇晃,站在铁塔的顶部孙师傅挂好安全索全然不顾,按标准化作业仔细认真地检查起来。

爬冰卧雪、翻山越岭...零下30多度,这群人坚持每天走20公里守护列车通信安全→

检修铁塔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平均年龄已经46岁的通信工,每天就是这样翻山越岭,爬上爬下,保障着我们返乡路和我们出行的安全。2020年春运,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预计发送旅客1429 万人,安排开行临客73对,日均 35.7 万人,同比增长 3.1%。当我们乘坐火车阖家团圆的时候,不要忘记在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之间,还有许多铁路人坚守在偏远、艰苦的铁路沿线,默默守护着游子们回家的路,守护着我们的团圆、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