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紮根農村當“豬倌”

李園,一個出生在無為縣的“準90後”。2012年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後,他響應國家號召返鄉創業,當起了“豬倌”。經過7年多的努力打拼,他不僅將養豬生意經營得風生水起,還當起了當地養豬行業的“領頭人”。

李園返鄉養豬並不是一時興起。1992年,他的父親李志華響應無為縣“鳳還巢”工程號召,在無城鎮倉頭社區建起了一個200平方米的傳統養豬場。從那以後,李園就和豬結緣。“小時候,我常常幫父母割豬草、給豬餵食喂水、打掃欄舍,不知不覺也對養豬有了濃厚的興趣。”李園回憶說。

正因此,李園在考大學時,報考了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和動物醫學專業。4年苦讀,成績優異的李園得到學校伸來的“橄欖枝”——留校工作並保送研究生。此時的他,作出了一個讓外界不可思議的決定,放棄繼續深造、留在城市的機會,選擇子承父業、回鄉養豬。

“一方面,國家號召年輕大學生到農村去開闢廣闊天地。另一方面,父親養豬10多年,但因為技術跟不上,一直收益甚微。我應該發揮所學,作出貢獻。”李園說。

“父親經營的是傳統養豬農場,養有種豬60頭,商品豬1000頭,不僅規模跟不上,也很難達到環保要求。”李園回鄉後,在父母的支持下,關閉原有農場,轉而建立無為縣首家良種供精站“無為縣科前生態農場”,走上了現代化養豬之路。

為了改進養豬品種單一、良種率低的現狀,李園多次到外地大型豬場調研,深入考察論證各品種在無為地區的適應性,最終確定從武漢、上海等地引進優良品種。該品種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抗病毒能力強。他還投入資金,購買現代技術設備,提高工廠化養豬水平。如,通過喂料自動化設備,直接將攪拌好的飼料輸送到指定區域;利用生產產床,提高母豬生產安全性及仔豬成活率;採用人工受精,大幅度增加母豬的受胎率。通過一系列舉措,豬場出欄種豬增加到500頭,商品豬達到2000餘頭,年產值400萬元左右。

“科前生態農場”的名聲越傳越響,不少人前來慕名求教。李園總是毫無保留地把生豬養殖技術傳授給大家。據統計,近兩年來,他舉辦培訓班34次,培訓養豬技術10000多人次。他還被推選為無為縣養豬協會秘書長,通過建章立制、規範管理,改變了養豬戶土建、土種、土養的傳統方式,解決了會員生豬養殖產前信息、產中技術、產後銷售等一系列問題,推動了無為縣生豬產業的發展。在李園的帶動下,僅倉頭社區就新成立規模化養豬企業5戶,他們村成了當地有名的“養豬村”。

在發展事業的同時,李園始終熱心公益,先後為家鄉修橋鋪路、校園建設、扶貧濟困等捐款。他還長期堅持義務獻血,在他帶動下,9年來,全家三口共獻血1萬多毫升,成為該縣義務獻血量最高的家庭。不忘初心、紮根農門、回饋社會,李園用行動告訴我們,精彩人生不僅在高樓大廈、繁華都市,也在田野阡陌、雞犬桑麻。(蕪湖日報 記者 王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