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林:我的一次书法创作过程追忆(三国演义 .开篇词)

李福林:我的一次书法创作过程追忆(三国演义 .开篇词)
今天是春节,也就是大年初一

(2014-1-31 19:17)
一大清早,我就被千家万户燃放的花炮声炒醒,赖在床上,思绪飘扬,想起去年一件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立马起床将它记录下来,与朋友们分享。
这件作品的内容,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这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实,我早就想写它了。总觉得需要花些心思,又没有找到切入点。实在些说,就是情感没打开,灵感又欠缺。画画的人搞书法,不像书法家写字,提笔就写,他们更习惯于画字,喜欢把字当画来画;而我又偏偏是更喜欢把字写出自己心中那份独特意趣来的一个人,这事就一直被挂在了心上。
那天下午,我没想画画,就想起来要写它了。
我很认真地先用钢笔把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下来。
打开电脑,我“百度”了一下它的图片。好家伙哟,竟然出现约8970张的相关图片。眼前大量的图片表明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以横幅的形式来书写,字体基本以行书为主。我随意地翻看着,慢慢地感觉到出现了审美疲劳。

接着,我又分析了一下这首“临江仙”词的情感、节奏和意境。
最后,我决定用直幅、条屏的形式,来创作我的这件书法作品。
开始创作前,我又找来《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这首歌。
随着音乐缓慢地响起。我提笔沾墨、略思,起首时有意识地让笔错下两字的位置,在纸的上面停了一下。
这时,歌曲的前奏结束,就在歌手进入演唱前的几秒钟,我笔上的墨水正好滴落了几滴在纸上,我的情绪瞬间被刺激起来了,顺势往下放笔书之,让自己的情绪融入曲调的跌宕起伏、沾水化墨任其自然之势舒展……
俄倾,上阙写完,刚好是四条屏。
我随手从身后找来一迭宣纸,取出两张,对折成两条。尔后,又铺一张在画桌上,准备继续完成下阙。
猛然间,细心眼尖的我,感觉色彩有些不对。再作一番比较,果然发现与刚才写过的宣纸,虽然同样是白色的宣纸却有问题。
结论是:刚才写完的四条屏,纸质稍微显得黄些。
难道要放弃重写么?
人在兴致上,真是心有不甘!再写下去,又没有那种相同的宣纸了。

该怎么办?我的脑子飞速地转动起来……
几秒钟过去,一道灵光闪过,我想:为何不用小字穿插在大字之间,来表现下阙的内容呢?
对,就用这种对比的办法!
我重新审视着完成的上阙四条屏,寻找着下阙内容穿插的位置,酝酿着自己的情绪,我创作的欲望之火再度在心中燃起。
我换过一支小点的笔,下阙的穿插几乎是一气呵成。
很快,我钤上几方印章平衡了整体布局,作品就算完成了。
我很满意这种心血来潮后激情创作的状态,尤其是在酝酿时,我的心中一直就对此词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上、下阙的不同情绪变化,几乎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者:豪迈临江指点风物吒咤风云激扬文字;后者,满怀悲壮感叹孤独大彻大悟笑谈人世。这种来自心灵深处对文学艺术的直觉,是“画外功”修炼后的一个结果,它是慢慢沉积和生长于创作者潜意识之中的。
冥冥之中,仿佛上天早就注定了我必须用这种方式才能表达出我心中的意想一样!
作品完成后,我一直处于兴奋之中,端详着它,很久、很久。
我想:结果无论成败得失,重要的是我感受和收获了一个过程!

世事如此!我每一件作品的创作也是如此!



李福林写于2014-1-31 (春节)


-------------------------

后 记


光阴似箭,转瞬间,2020年的春节已经过去。

今天,重发这件作品,引发了自己许多的感叹,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待以时日,得空后,我会再努力创作一件更好的作品取而代之。

千言万语说得再多,也不如一句话实在:像人的生命一样,健康永远是第一;于艺术创作而言,作品的艺术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是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