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孩子“眼神”走红,神态动作仿若40岁,网友:孟婆汤掺水了

前言:

生活中,相信许多网友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明明只有几岁的孩子,可是讲话、做事的风格却一点儿都不像和小孩子,有的时候略显成熟,有的时候也让人觉得好奇,为什么孩子会像成年人“学习”呢?

案例:

这天刚好在朋友圈看到了这样一张图,图中,有一个坐在婴儿车上的孩子,他双手交叉抱举在自己的胸前,然后眼神斜视着前方,左边的嘴角微微上扬,一副福布斯排名第一的老大模样,让人看了觉得搞笑又可爱。

1岁孩子“眼神”走红,神态动作仿若40岁,网友:孟婆汤掺水了


1岁孩子“眼神”走红,神态动作仿若40岁,网友:孟婆汤掺水了


1岁孩子“眼神”走红,神态动作仿若40岁,网友:孟婆汤掺水了


其实这位小朋友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火了一次,那时候大家都是在平台上看到这样一张图,然后配上不同的文字内容,有的说孩子这样了么是像极了在老婆面前得瑟的老爸,<strong>也有网友说,孩子这么小就这么像40岁的大叔了?孟婆汤是不是掺水了呀!

搞笑归搞笑,为人父母,当我们看到其他孩子有一些特别行为时,就该响起思想的警报了,不论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和利弊影响,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第一部分:如何理解孩子的模仿能力?

0-3岁的宝宝,属于“婴幼儿时期”,大部分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里还没有太大的自我意识,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总体而言还是非常基础的阶段。等到孩子长大了一些,也就是进入3~6岁的儿童年龄段时,他们正是进入幼儿园学习的时期,我们常称这一时期为幼儿期。

在幼儿园期的儿童们在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时,开始接受有计划、有目的幼儿园教育,开启了正式的学习生活。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生活环境的也在改变,生活范围的扩大,接触的事物与人都大有不同,孩子生活的圈子从只局限和亲人的接触转向和更多的同龄人及成年人接触。

生活环境的改变提高了孩子的活动能力、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等到即使3~4岁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孩子,由于独立性的增强,活动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在各种场合和更多的人接触。这些变化对儿童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开始慢慢的“模仿”。


1岁孩子“眼神”走红,神态动作仿若40岁,网友:孟婆汤掺水了


第二部分:为什么小孩子喜欢模仿大人,而且模仿能力很强?

<strong>1、 自我意识觉醒

都说3岁的孩子会叛逆,这是因为在婴幼儿时期与幼儿园时期过渡的过程中,儿童的自我意识会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更迭,他们会更加需要自己做主,喜欢自己做主,这是我们说的“叛逆”。

正是因为孩子们开始想要自己动手,所以他们在很多方面会开展自己的学习路程,其中就包括了对家长、周边的人的模仿行为,这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strong>2、 环境的变化

孩子的模仿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兴许他们的内心和记忆里会存留他人的行为记忆,但是这样的影响是不够明显的,比如带着孩子出门的时候,他可能会看见一个人在吃糖果,那么撕开糖果的动作,会让孩子马上学会吗?不会。

环境的变化给了孩子反应的条件,比如刚才那位被网友调侃,忘了喝“孟婆汤”的孩子,就很明显的因为在这样的场合里,才会把这样的行为呈现,做出这些动作。

1岁孩子“眼神”走红,神态动作仿若40岁,网友:孟婆汤掺水了


<strong>3、 动作的重复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怎么教会孩子说“爸爸”、“妈妈”的呢?是每天和宝宝说话,重复我们的话,然后一句句的教孩子,从原来不怎么标准的发音,到现在能够清晰的说出每一个字。是重复的动作,让孩子们学会了怎么开口喊爸爸妈妈。

那么其实孩子会出现模仿性的行为,和“重复”的关系是非常大的。动作的重复不仅给了孩子记忆的机会,也给了孩子充分的学习动力、时机。

第三部分: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对孩子有哪些好处?

<strong>1、 由较强的模仿能力延伸到学习能力的发展

但就模仿这一点来说,可能无法联想到任何孩子成长后的行为特点或者有所帮助的方面,但是和“表演”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我们可能就会更好的理解模仿的作用对于孩子的积极影响了。

很多演员一开始不会演戏,尤其是非科班出身的人,没有接触过正经的学习,他们只能从开始的时候用模仿来代替自己的创作。所以模仿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延伸为一种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多一点有用的能力和特长、素质。

1岁孩子“眼神”走红,神态动作仿若40岁,网友:孟婆汤掺水了


<strong>2、 认知能力的提高

3~4岁的小朋友在听别人讲故事时,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动作。比如,当讲到小猫的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发出“喵喵喵”的声音或者双手握拳在脸颊附近的动作。同时,3~4岁幼儿的注意力和具体的动作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又比如,当小朋友看动画片的时候被某种事物吸引的话,总是会用手去指点着看。因而,模仿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孩子的认知能力在一步步的提升。

在这里提醒大家,孩子的模仿过程也是他们思维及学习能力独立性的过渡方式,是他们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和缓冲,家长们别忽视了。


<strong>今日话题互动:大家对于孩子爱模仿这件事是怎么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分享。

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