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黃葉”原因多,分類防治是關鍵,幾招避免“缺素性”黃葉

在蔬菜種植中,“黃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而形成原因也有很多種,譬如根系發育不良以及多種病害、藥害等。“黃葉”會導致植株製造有機營養的能力減弱,從而導致植株生長勢弱。導致葉片黃化最普遍的罪魁禍首是“缺素”,尤其是氮、鎂、鉀。

一、缺氮

1、症狀

因為“氮”是蔬菜生長髮育過程必備的元素,當植株“缺氮”,生長就會變得緩慢,整株蔬菜的葉片逐漸呈現黃綠色,而且容易早衰。初期老葉先是變成黃綠色,再變淺綠色;然後植株葉片的葉脈可能會從黃綠色變紫紅色,尤其是下部葉,後期還可能會出現淺棕色斑點。如果是瓜果類的蔬菜,果實也會發育不良。如果大棚換茬時,沒有及時補充氮肥,就容易出現植株“缺氮”。

2、對策

所以規劃好植株施加氮肥的時期和份量非常重要。蔬菜定植前,一定要施足底肥,才能滿足蔬菜生長初期的需求。因此,大多數蔬菜在坐果前其實是不需要額外施氮肥。

但是當蔬菜進入開花結果的階段,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大量增加,此時需要適當補充氮肥,一般是每畝15公斤左右,才能保證植株的養分供應,還可以採取隨水追肥的方式。

但是當蔬菜進入生長後期,對營養的需求就會再次減少。所以為了避免植株出現早衰的狀況,此時減少氮肥的施加量,同時採用高氮型葉面肥噴灑,這樣既可以滿足部分植株轉色對氮肥的需求,又可以防止後期缺氮導致早衰。

蔬菜“黃葉”原因多,分類防治是關鍵,幾招避免“缺素性”黃葉

二、缺鎂

1、症狀

在實際生產中,由於各種原因,蔬菜植株缺鎂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尤其是植株生長後期。當蔬菜缺鎂時,下部老葉葉脈間會出現黃化,逐漸失綠,然後黃化現象向上部蔓延。嚴重時,葉片會呈現僵硬的狀態,或者葉片邊緣上卷,葉脈間出現壞死斑,最後葉片乾枯或者整株黃化。如果在蔬菜的坐果期,鉀肥過量會抑制植株根系對鎂離子的吸收,從而導致缺鎂。

2、對策

首先大家在使用鎂肥的時候,要先檢測一下土壤的有效鎂的含量,才能有目的使用鎂肥。如果是中性和鹼性土壤,一般選用速效性的生理酸性鎂肥,譬如硫酸鎂;如果是酸性土壤一般使用氧化鎂等緩慢起效的鎂肥。

如果想在基肥中添加鎂肥,在耕地前就需要和其他化肥混合撒施,或者是混合細土撒施。作為追肥,一般需要早施,通過溝施或隨水衝施。如果土壤施足了鎂肥,可以隔幾茬作物再繼續施加,不用每季都施加。在蔬菜生長的前、中期,可以噴灑葉面肥,一般是硫酸鎂或者糖醇鎂等高級鎂肥。

蔬菜“黃葉”原因多,分類防治是關鍵,幾招避免“缺素性”黃葉

三、缺鉀

1、症狀

除了氮,鉀也是蔬菜發育中需求量比較大的元素。當蔬菜“缺鉀”時,初期先是葉緣出現黑褐色斑點,大概針尖大小。逐漸莖部也會出現黑褐色斑點,然後逐漸擴散成片。部分植株葉片的葉緣逐漸呈現鮮黃色,葉脈逐漸變黃。最後,葉子的邊緣開始枯萎。最後葉片變脆,而莖則會變硬或者木質化,植株根系發育不良導致幼果容易脫落,或者畸形果產量變多。嚴重時植株會出現早衰現象甚至是枯死。

2、對策

因為蔬菜對鉀的需求量比較大,但根據鉀元素可溶性、易流失的特點,最好是分階段補充鉀肥。如果是底肥充足的大棚,一般蔬菜幼苗時期是不需要額外施鉀肥的。當蔬菜進入花果期,就需要及時補充鉀肥,以隨水衝施為主,一般是高鉀型水溶肥。保證蔬菜生長對鉀肥的需求,促進果實的膨大。

如果蔬菜盛果期遇上了惡劣天氣導致根系吸收能力受阻時,可採取葉面噴灑的方式,及時為植株補充鉀。此外,通過氮、磷、鉀的配合作用,還可以促進植物對鉀的吸收,平衡植物生長,提高鉀肥利用率。

蔬菜“黃葉”原因多,分類防治是關鍵,幾招避免“缺素性”黃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