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正是甜椒嫁接高產的好時候,送上高產栽培技術

甜椒又名菜椒,與普通辣椒相比,其味道不辣或微辣,適合鮮食,其含豐富VC、VB及胡蘿蔔素。按果皮顏色分有紅色、黃色、深綠色、紫色等。在烹飪方面,甜椒不但能自成一菜,還被廣泛用於配菜以增加菜餚的美感。

隨著近幾年的發展,種植喜溫作物甜椒,大多采用設施栽培,並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但是連作障礙嚴重製約了甜椒的生產安全,如根腐病、青枯病、莖腐病等頻繁發生,致使甜椒的產量及生產效益下降。2013~2015年鄒城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採取了甜椒嫁接栽培技術措施,結果表明,甜椒嫁接栽培能在規避各種土傳性病害的同時,達到增產的目的。


砧木、接穗選擇

在山東省的西南地區採用日光溫室栽培的甜椒一般1月中上旬定植,10月下旬才收穫完畢。一定要選用生長勢強、不易早衰、高抗土傳性病害、與接穗親和力強的茄果類作物作為嫁接砧木,如‘卡特188’‘臺灣PFR-R64’等。依據當地銷售市場需求,或銷售目的地的消費習慣,選用適合銷路的甜椒品種。受大眾歡迎的甜椒品種有,成熟後果皮顏色金黃色的‘HA-831’‘考曼奇(HA-1134)’等;成熟後果皮顏色為紅色的有‘麥卡(HA-1005)’‘安託尼奧(FAR-3)’等;成熟後果皮顏色為紫色的有‘熱甜3號’‘M12xF14’等。


育苗

種子處理

一般砧木比接穗提前10天育苗。育苗前做好種子處理,其方法:浸種前1~2天曬種,利用太陽的紫外線殺滅附屬在種子表皮上的部分真菌和細菌。浸種前用55℃溫水燙種,燙種時要不斷攪拌,待水溫降至30~33℃時浸種10~12 h,用無油漬汙染的棉布瀝乾種子表皮的水分,放在溫度為30~34℃的環境下催芽,催芽期間每天用33℃左右的溫水分別在早晚將種子淘洗1次。

苗床處理

選擇常年沒有使用過除草劑的土壤地塊作為苗床。苗床土的配製:木質素菌肥與過篩的細土以1:1的比例摻均拌勻,加入白僵菌5~10 g/m³,可防止害蟲對甜椒幼苗的為害,如地老虎、蠐螬等。施入苗床後,整平備播。

播種

早春嫁接栽培甜椒一般在11月中旬,在有加溫設施的日光溫室內育苗,砧木比接穗提前10~13天播種。播種密度為砧木5 cm×5 cm,接穗4 cm×4 cm,種子寬幅播種技術有利於培育壯苗,提高嫁接成活率。種子上覆蓋厚度為1 cm過篩的細土。播後用80%福美雙WP 400~500倍液均勻地噴施苗床,防止猝倒病、立枯病等對砧木、接穗幼苗的為害。

播後管理

出苗前,苗床應採用塑料薄膜覆蓋,一般不通風。如白天苗床溫高於30℃,採用覆蓋物給苗床適當遮陽;夜晚苗床溫度以不低於18℃為宜。60%出苗至第1片真葉顯露逐漸通風,防止胚軸徒長,形成高腳苗。白天砧木苗床的溫度控制在23℃左右,接穗苗床的溫度在25℃左右;夜晚砧木13~16℃,接穗4~16℃。幼苗真葉完全展開前一般不澆水,防止苗床內土壤以及空氣溼度過大,引發有害真菌、細菌對幼苗的為害。前期如果苗床較乾旱,可採取噴壺灑水的方式滿足幼苗對水分的要求。2~3片真葉出現後,保持苗床土壤見幹見溼,特別是促進砧木根系的生長,為嫁接甜椒搭好豐產架。


嫁接與嫁接後的管理

嫁接

接穗長出4~5片葉,砧木長出5~6片葉,莖粗2 mm左右時嫁接最為適宜。目前辣椒嫁接方法有劈接和靠接,生產上多采用劈接的方法,該方法操作簡便,成活率高。嫁接時,將砧木苗上端的2~3片葉切掉,保留2~3片真葉,用嫁接刀在斷莖頂端自上而下垂直切下一刀,刀口長0.8~1 cm;接穗苗選擇長到5~7 cm,生長健壯、節間長短適合、不徒長、組織充實的辣椒苗作為接穗,保留2~3片心葉,在半木質化處除掉下端,將切口處削成楔形,楔形面長與砧木的切口大小相當,然後將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使砧木與接穗切口兩端對齊緊密結合,用圓形嫁接夾固定。將嫁接苗定植在8 cm×8 cm營養缽內。營養缽內營養土的配製為:木質素菌肥5~8 kg/m³,64%磷酸二銨0.8~1 kg/m³,50%硫酸鉀0.8 kg/m³,白僵菌20~25 kg/m³,與過篩的大田土混合均勻後培成堆,用塑料薄膜蓋嚴壓實,5~7天后裝入營養缽。

嫁接後的管理

嫁接定植後澆透營養缽,搭建小拱棚保持密閉狀態,小拱棚上採用草苫或者毛氈遮陽,4~5天后早晚見散射光並逐漸加大見光時間。嫁接後7天內一般不通風,小拱棚內空氣溼度保持在95%以上。小拱棚內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於傷口癒合,適宜的白天溫度為23~28℃,夜晚溫度為18~20℃。白天溫度高於32℃,夜晚低於14℃都不利於傷口癒合,直接影響嫁接苗成活率。嫁接苗成活後,要保持營養缽內土壤溼潤,防止出現老化苗。


整地施肥與定植

整地及施肥

甜椒在覆蓋草苫的日光溫室中,一般在1月中下旬定植。由於甜椒採收期較長,底肥一定要施足,一般每667 m²施充分腐熟晾曬7天的雞糞5000~6000 kg(不晾曬會出現消毒雞舍而殘留在雞糞中的消毒液,對嫁接甜椒造成影響),15-15-15硫酸鉀複合肥75~100 kg,12%過磷酸鈣100 kg,50%硫酸鉀15~20 kg,木質素菌肥100 kg。其中木質素菌肥2/3撒施,1/3在起壟時條施。壟距90 cm,壟面寬30 cm,壟高不低於30 cm。

定植

嫁接後15~20天嫁接苗完全成活後即可定植,定植前及時打掉砧木萌發的側芽。由於甜椒生長勢頭較強,因此定植密度應小於普通辣椒,採取一壟雙行單株定植,株距28~30 cm,每667 m²定植2400~2700株。


定植後的管理

溫度管理

甜椒要求保護地的溫度高於其他茄果類蔬菜,定植後10天內一般不通風,保護地內溫度:白天26~30℃,夜晚14℃以上。當白天溫度高於30℃時適量放風,當保護地內溫度降到26℃時關閉放風口。進入4月份應逐漸加大通風量,溫度以白天25~30℃、夜晚不低於15℃為宜。4月份之前,夜晚均覆蓋草苫保溫,防止因溫度過低,甜椒出現停止生長的現象發生。

地膜覆蓋

為了提高地溫防止雜草的危害,甜椒緩苗後中耕1次,並結合中耕,修復栽植壟,然後採用寬1.2 m的黑色地膜覆蓋,覆蓋時一定要邊覆蓋邊掏苗,防止高溫燒苗。

水肥管理

門椒坐住開始膨大後,結合澆水衝施富含硫酸鉀的肥料20 kg/667m²,以後則每間隔7~10天衝施肥1次。

植株調整

門椒以下的側枝以及砧木萌發的不定芽應及早摘掉,結果期摘除植株下部的老葉、病葉。進入炎熱季節,植株生長茂密時,在晴穩天氣剪除多餘枝條以及結過果實的枝條,疏除病果、病葉,並及時帶出田園,保持田園清潔。


病蟲害防治

病毒病的防治

採取嫁接栽培方式種植的甜椒,一般根部經常發生的病害有根腐病、青枯病、莖腐病。植株經常發生的病害有病毒病、綿疫病、灰黴病、軟腐病等。特別是近幾年刺吸式口器的害蟲猖獗,如蚜蟲、白粉蝨、灰飛蝨以及茶黃蟎等對植株的為害較為嚴重,致使甜椒花葉病毒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甜椒的產量及品質。病毒病以預防為主,可採用2%寧南黴素水劑300~400倍液與30倍豆汁混合均勻後葉面噴施,每3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3~4次。蚜蟲及飛蝨類害蟲可用70%吡蟲啉WP 1000~1500倍液防治。用5%唑蟎酯懸浮劑2000倍液防治茶黃蟎對甜椒的為害。

灰黴病的防治

灰黴病多發生在3月之前,發病嚴重時,秧苗成片死亡。典型症狀:病苗色淺,子莖、子葉和葉片發病處呈水浸狀,子葉前端變黃,後擴展到著生子葉的幼莖,幼莖染病,病部縊縮灰白色,組織軟化,表面生有大量灰色黴層,病部擴展繞莖一圈時病苗折倒,其上端枝葉枯萎、腐爛或枯死。別於猝倒病,甜椒幼果被灰黴病為害後腐爛,其上密生灰色黴層。防治方法:緩苗後每天注意通風,澆水應在晴穩天氣的上午進行,4月之前適當控制澆水量以及澆水次數,切忌一次性澆水過多,造成積水。發現病株及時將病葉、病果摘除後帶出溫室;連陰天時採取15%腐黴利煙劑燻殺防治,每667 m²用量為2000 g左右,分多處點燃。晴天採用50%多黴清WP 500~600倍液或者50%嘧黴胺WP 400~600倍液葉面噴霧防治。

綿疫病的防治

綿疫病及軟腐病多出現在6月之後,綿疫病與軟腐病的最大區別是,果實腐爛後,在保護地內溼度大時,腐爛的果實表面密生白色黴層即為綿疫病,有難聞氣味即為軟腐病。採用50%甲霜靈WP700~800倍液或者72%杜邦克露WP 500~600倍液防治綿疫病。採用72%農用鏈黴素WP1000~1500倍液或者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800倍液防治軟腐病。

蟲害的防治

甜椒的蟲害主要有棉鈴蟲以及甜菜夜蛾等,蛀食甜椒果實,採用50000 IU/mg蘇雲金桿菌WP 750~1000倍液或5%甲維鹽WGD 3000~4000倍液葉面噴霧,對棉鈴蟲及甜菜夜蛾均有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有條件的地方可採取懸掛頻振式殺蟲燈的方式防治害蟲,一般每1000 m³懸掛3盞。


適時採收

採收青甜椒一般在開花後40~45天,果實長足,果肉變厚,果皮變硬有光澤時採收最為適宜.黃色或者紅色甜椒在果實由深綠完全變黃或紅時為最佳採收期,果實重量大,耐擠壓,有利於長途運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