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风景如画的映秀镇

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千古岷江,奔腾不息。

映秀地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南部,岷江与渔子溪河在这里滋养出秀美的山川。这里河谷深切,山势陡峭,水流湍急,是大自然馈赠给水电人的珍贵礼物。

在新中国“备战、备荒”年代里,“大三线”国防建设急需用电。四川水力发电工程局1965年3月,即着手进行映秀湾电站建设施工准备,施行导流明渠开挖。

1966年5月,水电部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四纵队整编办公室,负责整编和领导管理水利水电系统内的基建工程兵部队。

1966年8月1日,国防部长林彪签署命令:授予水电部所属四川水力发电工程局整编为基建工程兵第61支队(正师级),所属四个大队番号依次为第601、602、603、604;同时命令:61支队在军事行政上受成都军区领导,业务上则接受国家建委和水电部领导,继续承担四川映秀湾水电站建设任务。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当年61支队战士开挖山洞

61支队是由基建工程兵组建的第一支水电队伍。

这支部队与映秀湾有缘。当年修建映秀湾电站,他们立过汗马功劳;几十年后电站被地震损毁,又是他们率先赶来抢险并参与恢复重建。

年逾九旬的辛发老人,是映电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元老”级创业者。到映秀前,辛发一直在吉林省集安市的云峰水电站工作。作为水电六局干部支援“三线建设”,他和另外7名同事,被指派到四川工作。

1966年8月12日的午后,辛发从遥远的吉林省来到中摊铺(现在的映秀镇)。当时的映秀,还只是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口的小村庄。当地居民甚至没见过汽车,辛发下车后,几名村民兴奋地过来摸着那辆吉普车,高兴地大喊:铁牛,铁牛!辛发到此地时,四川水力发电工程局已经开始修映秀湾电站。报到后,被指派前往建设渔子溪电站。他和几十名工人一起,在团结桥附近的岷江边上,搭建了一个工作基地。一切从头开始。在河滩的鹅卵石上,他们用砍下的竹子搭成竹棚,棚顶盖上牛毛毡。在这样的基地里,辛发作为负责人,着手筹备渔子溪电站的建设工作,并遵从指挥部的命令,招募4000名工人。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当年施工场面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捆扎钢筋

那一年的秋天,阴雨一直持续了48天。辛发老人回忆说:“牛毛毡透水,晚上睡觉前把鞋子放在床前,早上起床时,鞋子里全是水,完全不能穿了。被子也总是湿的,怎么晒也晒不干。”持续的阴雨天气引发了泥石流和塌方,道路被大量损毁,建设者还没修电站,已提前成为修路工。入夜,岷江哗啦啦的流水声,让竹棚里的工人很难入睡。河滩边上竹林里潜伏的竹叶青毒蛇,也随时可能对他们发起攻击。辛发说:“许多工人都被蛇咬过,幸亏救助及时,才没有发生死亡事故。”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动荡年代,水电六局大部分领导被“打倒”,辛发也未能幸免。1969年,辛发被认定为“特务”,遣送至学习班强制劳动。一年后他得以平反,并被指派任“红卫发电厂”(当时的映秀湾电站)党支部副书记,负责电站的筹备工作。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映秀湾水电站首台机组吊装转子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最后一台机组安装

1970年3月25日,辛发履职上任。辛发告诉我说:“去的时候,整个筹备处只有30多个学生,全在山上打石头,我告诉他们不要打石头了,都跟我筹备电厂吧。”

学生们很高兴。紧接着,辛发又从长寿、泸州、广元等水电站调集专业技术人员,原本一盘散沙的局面总算是被扭转过来了。

在映电离退休办公楼专门拜访长者时,我有幸与童登信、刘士中和王祥庭三位老人攀谈。1933年出生的童登信,是1966年8月的“工改兵”进驻映秀的,他1983年任电厂副书记(主持工作),1986年任书记,1993年退休;1943年出生的刘士中,1961年在四川长寿电厂工作,1971年5月调入映秀湾电站“运行大队”;1947年出生的山东人王祥庭,是泰安电校学生,1967年分配到了“红卫电厂”,1988年任副厂长,1990年任党委书记。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当年映秀湾电站“运行大队”的刘士中

说起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粮和肉都是限量供应,辛发和几位老人都摇头叹息。他们说:工友们生活极其艰苦,许多人家里的主要菜品除了咸菜,还是咸菜。辛发老人感慨地说:“有一天,老朋友从成都开会后过来看我。拿什么招待呀,人家可是松潘县的县长?想办法去食堂讨要了2两腌肉,从家里拿了10个鸡蛋,勉强打发了这位县太爷”。

水电之乡:“好个映秀湾,成都亮半边”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办公楼

岷江与渔子溪河在映秀交汇,这里便命里注定会成为“水电之乡”。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开发岷江水电的第一声炮响,映秀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继而成为享誉全川的“水电重镇”、“高原明珠”。 到八十年代,竟有“好个映秀湾,成都亮半边”的佳话流传。

特定历史时期在映秀地域先后建成的三座水电站,分别是:映秀湾电站、渔子溪电站和耿达电站,共11台机组,总装机45.5万千瓦,年均发电20多亿千瓦时。这三个电站,都隶属于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映秀湾电站大坝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机组大厅

映秀湾水电站,是岷江上游的一座中型径流引水式电站。装机容量13.5万千瓦,年发电量7.13亿千瓦时。该工程由成都勘测设计院设计,基建工程兵 00619部队施工。于1965年9月开工,1971年9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2年全部建成。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渔子溪水电站

渔子溪水电站,位于岷江支流渔子溪下游,为高水头引水式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9.6亿千瓦时。电站于1966年9月开工,1972年7月首次蓄水,同年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76年1月工程竣工。

映秀湾传奇:大会战,毛毡房升腾“办电”炊烟

耿达水电站

耿达水电站,是渔子溪的第二个梯级电站,亦为高水头引水式电站。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74亿千瓦时。电站勘测设计工作由原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始于1966年10月,先后研究过高坝、低闸等多种方案;1976年水电部确定在原坝址修建低闸的方案。之后,设计工作由成都勘测设计院负责,电站由水电部第十工程局负责施工。1986年5月14日并网发电,1987年12月21日全部投产,1988年6月工程竣工。

水孕明珠,明珠映秀。大规模的水电建设推动了映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昔日冷清的山村逐渐变成人丁兴旺、楼房林立、繁华时尚的小城。工作于斯、生儿孕女于斯、快乐成长于斯、颐养天年亦于斯的映电人,莫不深切感受着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生活舒适。

伴随着“高峡平湖”紫坪铺水库和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建成,位于库区上游边缘的映秀,已成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