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常常賜姓給臣子,可明朝皇帝姓朱,為何賜的姓是“鄭”?

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給小孩子取名字的時候都特別的慎重,尤其對於古代人而言,一個人的名字是由三個要素組成的,“姓”、“名”和“字”,不過“姓”和“名”很普遍,但是對於三要素的“字”來說,不識字的窮苦人家大多數人是無“字”的。人的姓一般情況下來自於自己所在的家族或者是部族,,名字則是用來區分個體,是一個人特定的名稱符號,而“字”對於古代人來說是和“名”之間有一定意義的聯繫的或互相映襯或互相補充。


古代皇帝常常賜姓給臣子,可明朝皇帝姓朱,為何賜的姓是“鄭”?

受歷史、社會、民族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姓名都有其一定的意義,一般來講,姓代表的是一個人的來源,告訴大家這個人出生的家族是哪個,代表的是哪方面的勢力,在中國古代都隨父姓,即使是現代這樣開放的社會,一個家庭裡想讓孩子隨母姓都會產生軒然大波,除非有什麼特殊情況才會被允許。因為在中國人看來,如果孩子隨母姓,就代表這個人連自己的祖先都丟失了。


古代皇帝常常賜姓給臣子,可明朝皇帝姓朱,為何賜的姓是“鄭”?

更何況是在隨父姓的情況下不要自己的姓氏,無異於欺師滅祖,會被人戳著脊樑骨罵的,並且死後都不會讓這個人的靈位進家族祠堂,不能享受子孫後代的香火供奉。不過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即使不使用祖先的姓氏,還會被認為給整個家族帶來了極大的榮耀,這就是皇帝賜姓。在封建社會,上至王室貴族,下至黎明百姓,都認為皇室是天潢貴胄,鳳子龍孫,皇位天授,所以能夠擁有皇家姓氏是無上榮光的事情。

皇帝親自賜姓,是關乎整個家族從祖先到後代每一個人的大事,需要舉辦很大的慶典和祭祀告慰祖先和世人,整個家族後代都會以皇帝賜姓為榮,很講究的人家在正房中堂會掛上匾額,上書“御賜國姓”四個大字,如果這四個字是由皇帝親手寫就的,那對這個家族來說真的是極度榮耀的事情了,夠家族幾代人吹幾輩子的了。不過這樣的殊榮不是一般人能夠享有的,甚至還有賜了國姓最後還被收回的情況。


古代皇帝常常賜姓給臣子,可明朝皇帝姓朱,為何賜的姓是“鄭”?

比如唐朝名將李勣,他本名為徐世勣,效力瓦崗歸順李唐王朝以後因為功績卓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被李世民封為英國公,還賜他李姓,可謂是榮寵至極,後來武則天收回了李姓,命他改回原姓,這一事導致他的政治生涯呈斷崖式下跌,跌落了谷底,姓氏的改變也預示著他的家族由盛及衰。


古代皇帝常常賜姓給臣子,可明朝皇帝姓朱,為何賜的姓是“鄭”?

而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也有給大臣賜姓的行為,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明朝賜姓和其他朝代是不同的。比如鄭和,他本命叫馬三保,是個太監,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立下大功,為了表彰他朱棣賜他姓鄭,為什麼賜鄭這個姓呢?這有什麼特別的說法嗎?

有人認為從鄭和的身份上來說他是太監,不能算是正常的男人,如果賜朱姓於他,是不是說朱家要斷子絕孫嗎?並且太監這個身份本就不是什麼上得了檯面的,現在把他和皇家相提並論,讓他和皇室子孫地位平等,朱棣認為這有點侮辱自己,所以朱姓肯定是不能賜的。但為什麼偏偏是鄭,而不是其他的姓氏呢?


古代皇帝常常賜姓給臣子,可明朝皇帝姓朱,為何賜的姓是“鄭”?

一種說法以為這個鄭和立功的地方鄭村壩有關,為了表彰他以地名冠之姓氏,另一種說法是這是朱棣給三寶太監改的名字,靖難之役以後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三寶太監建議派人去尋找他的下落,以外交的名義出使西洋,還能彰顯大明國威,朱棣認為這個辦法好,一開口就說“朕和你去”,大臣們不願意了,皇帝走了國事誰來主持?但是皇帝說出的話不能收回,大臣們集思廣益建議朱棣給三保太監改名字,叫“鄭和”,是“朕和你去”這句話的諧音。這樣一來既保全了皇帝的顏面又達成了下西洋的目的。


古代皇帝常常賜姓給臣子,可明朝皇帝姓朱,為何賜的姓是“鄭”?

再比如大家熟知的國姓爺鄭成功,他原名鄭森,但是直到他去世都頂著“國姓爺”的榮譽還用自己的姓,這是為什麼呢?當時的皇帝確確實實賜予了他國姓“朱”,按理說這是很榮耀的事情,但是他並沒有用朱姓,他的後代子孫更是沒有人使用朱這個姓,這就讓人比較奇怪了。

他因為效忠南明朝廷被賜予了朱姓,不過看上去他對這個事並沒有多麼重視,其實賜國姓這件事還要看是誰賜姓,像是朱元璋、朱棣這樣有魄力有能力的皇帝賜的姓,大臣肯定求之不得視若珍寶,全家都會跟著姓朱,但是南明政權是明朝滅亡後偏居一隅的小政權,並沒有多少的威信力,鄭氏家族或許還看不上南明皇帝賜姓這件事。


古代皇帝常常賜姓給臣子,可明朝皇帝姓朱,為何賜的姓是“鄭”?

事實上鄭成功能抗清只是為了替母報仇,他對南明朝廷沒有多少的感情,南明也只是想借助鄭成功的勢力而已,雙方實際上是因為利益聯繫到一起的,某種程度上來說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對於鄭成功來說賜姓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