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幼儿教育的重点是认知和情感还是学知识?

Sarah阅读


这个问题提的好专业哦,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个不错的重新思考的机会哦!

首先先给父母们普及下其中的概念:

1、幼儿教育一般指对3-6岁各年龄段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工作。

2、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的幼教是以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3、目前国内幼教主要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来执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提出相对应的教育建议。

4、从执行层面来看,幼教需重点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尊重幼儿身心发育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个性化发展。

5、从物理基础来看,幼儿时期的大脑发育可以满足以上的目标和要求。

6、从心理层面来看,幼儿时期也更加需要为将来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各项心理基础。

7、从教育内容来看,幼儿时期需要从人的各个方面进行启智,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系统教育。认知、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社会化、生理、心理、能力、技能等等方面都有涵盖。而知识从广义来讲,有学问、有道理常识,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等,而不止是书本上的数字和文字,所以从广义来讲,无论认知、情感、知识都会在幼儿教育中涉及。

8、从教育内容的横向维度来看,从幼儿园到大学会越来越窄,但是同时又伴随越来越深的特点,所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无论缺了任何一块都是非常严重的。


现在提出的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规律和学习特点考虑的,比如写字和算术,这只是知识学习的一些基础技能,因为生理和大脑在幼儿时期还未发育到能学这个的阶段,所以不能提早,但并不代表就不阅读不接触数的概念和意义。

由此可见,我们在解释和分析很多教育理论时,需要正确地、客观地、尽可能广义地、长远地来解读对于教育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

愿您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幸福一生!



旮旯里的神仙洞


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男73岁左右,女76岁左右。人一生不长。成长的黄金时期为0-11岁,一生的身体健康、认知、情绪/社会性的基础。当前,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8岁左右,2022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40岁。人到中年,父母接近70,子女为0-15岁之间(1-2个),家庭结构中,4个老人,1-2个孩子,2个中年人。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前提下,孩子教育的专业化,成为家长主要的诉求,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也愿意省吃俭用。

遗憾的是,我们对孩子的认知太少。孩子的身体、认知、情绪的成长在0-2岁,2-6岁,6-12岁每个阶段,需要的能力的内容不同。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9-16小时,剩下8-15小时,如果除去心理学上亲人陪伴和进食的时间3-4小时,剩下4-10小时。再去掉孩子群体玩耍的时间(或者上幼儿园的时间)4-5小时,孩子剩下的时间只有5小时左右,如何科学规划,适应孩子成长的需求,便是核心。但是由于家长没有太多时间学习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需要的能力与实际参与的培训方式不匹配,人云亦云,特别是英语和音乐等课程占用时间较多,因为这些课程商业化较强,所以容易形成群体效应。所以,把孩子的成长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内容,是关键的。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是美国发展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顶级教材,被哈佛大学、杜克大学等600所全球知名大学广泛采用。书中务实的介绍了人一生的几个阶段:婴儿和学步期、幼儿期、小学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人一生的身体、认知、情绪和社会性的需求,也是相应教育内容的指南。

孩子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再到小学期,成长的重点依次是:身体、认知/语言、情绪/社会性。三者都需要,同时三者在三个时期依次侧重。

0-2岁,婴儿和学步期,身高比出生时增长75%,体重是出生时的四倍。大脑发育将达到成人的70%,神经元和突触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开始初步的条件反射和模仿。做爬、站立、走等动作,主动的知觉(听觉、视觉、联合知觉等)。12个月开始说话。2岁时词语可以达到200个。在情绪和社会性上,与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对人初步的信任萌生。

2-6岁,幼儿期,孩子成长重点为认知(包括语言)。1.区分外表和真实能力增强;2.注意力持续改善;3.再认、回忆、情节记忆和自传式记忆增强;4.对错误观念的理解增强;5.会顺数、倒数和简单加减;6.词汇量达到10000左右,使用许多复杂的语法形式,理解字母和读音有系统相关。使用自创的拼字法。同时,在情绪的社会性上,这段时间,孩子比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孩子能解释和预测别人情感反应的能力增强,更多依赖语言表达共情,习得许多与道德有关的规则和行为。性别成见观念和行为持续增多,理解性别恒常性。这段时间,阅读和舞台剧非常重要。

6-11岁,小学期,情绪/社会性是孩子成长的重点。自我概念开始加入人格特质和社会比较;自尊分化为等级结构,并下降到更现实的水平;自我意识到的自豪和内疚,感受到个体责任感的制约。9-11岁,自尊上升,做成败归因时能区分能力、努力和运气。能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看待自己。责任感和独立性更强;分配的公平性推理从绝对平等发展到论功行赏再到平等和慷慨。能从第三方角度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能辨别道德规则与社会常规。孩子有了友谊,所以这个时期,群体活动非常重要。

无论在哪个阶段,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双方的陪伴,对孩子安全的依恋和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父母任何一方都不可缺少。教育的专业化,不是把孩子放手给幼儿园或者早教机构,这些只是补充,重要的是,以孩子成长生涯为视角,各个阶段有的放矢。


春蚕妈妈


你认为幼儿教育的重点是认知和情感,还是学习知识?

幼儿期一般指儿童从3岁到6岁或7岁这一时期(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这通常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这一时期幼儿的教育直接影响学龄期的教育结果,是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

幼儿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的发展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幼儿大脑结构和內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任务在于积极引导幼儿认知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从而为幼儿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学习做好准备。

情绪体验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4岁,5到6岁儿童大多数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在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研究发现,民生型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形成高自尊。相反,对儿童越溺爱,教育方式越不一致,则越容易使儿童形成低自尊。自尊心是学龄期发展的关键。

幼儿在这个时期认知与情感各有不同,都很重要,它是奠定一个人智商与情商的基础。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的开始。个性与社会性是进入学龄期得到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比单纯追求成绩好更重要。

学习知识方面,幼儿的学习主要通过游戏来学习。书本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学龄期。


104号渡老师曹爱田


幼儿园教育教学在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没有重此轻彼之说,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设计中,也是三个方面都同时要兼顾的。

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性和启蒙性的。在幼儿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把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教学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是不同的,因着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且是保教并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学习后又应用于生活,内容比较散,不象中小学的知识具有环环相扣的逻辑性。但这些看起来比较散的内容却能让幼儿在获得认知的同时,还能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并且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是素质教育,没有在领域目标上厚此薄彼,而是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我来说教育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六岁才开始上学的,我那个时候的孩子没有什么幼儿教育,都是到了六七岁的时候才去上学。但是现在的小孩子两三岁就开始上学接受教育了,可能幼儿教育的存在让宝宝们很享受体验上学的感觉,更多的家长都是跟着时代和潮流,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是不是就好了,还要打个问号。


网络上有很多的宝妈宝爸说过自己的想法:自己是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想把他送去幼儿园的,想让孩子接受幼教,但是孩子太小了,全家人也不放心,全部反对告终。不管宝妈宝爸们是怎么看待幼教这个问题的,但现在的孩子这么早接受幼教确实让很多家长担忧,但同时又害怕别人的孩子都去了,自己不去会落后别人的孩子。

现在的父母认为,生孩子不仅仅是给他吃饱饭,穿暖衣就可以了,还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其实幼教就是让孩子与其他的小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一起交流和玩的乐趣,还有独立的性格和分享感恩的心,不过这些东西如果父母用心的话,一般孩子都学的会。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而不是幼教的问题。


育儿手记365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都有遇到过一些这样的家长,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数123,或着背古诗等,特别是有些时候,家长特别喜欢跟孩子说:来,给老师说说红色用英语怎么说,给阿姨唱个ABC歌等等。虽然每每看到一些孩子他们很小就能掌握很多的知识,不由得也是会惊叹宝贝真的是太厉害了,但也会有点担心是孩子真的兴趣使然,有天赋呢,还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而让孩子填鸭式背下来的。

孩子在小的时候求知欲是很强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教幼儿学知识,只是幼儿学知识一定要以引导孩子的兴趣为主,可以的话尽量还要让知识生动形象起来,达到能跟宝贝之间有互动就更好了。

不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讲,幼儿阶段孩子学习的知识还是相对有限的,这个阶段的重点要给孩子的是为了他们的将来的发展做准备的教育,是应该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各个方面的潜能。除了问题中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外,还应该包含比较基本的,比如良好的习惯、规则感、语言沟通及协商能力,社交及情绪管理,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的生活安全常识等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的规律,一定要慢慢来,切忌过度教育,会使孩子长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大圆小圈创始人Amanda


我个人认为幼儿教育的重点无疑是前者,是认知和情感的教育,而绝对不是学知识!

这就好像一个人都不具备行走的能力你却让快速奔跑是一个道理!

作为一个人早期的认知和情感教育对孩子的整个性格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是构成其一生性情及品格基础的重要决定时期。

人类要掌握的知识它就摆在那,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的是一个外力的作用,而人则是社会会发展的内驱力。内因决定着外因,一个人的好性情远远超过知识对他的作用。

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拿最近很热的话题 吴谢宇杀母逃匿之事来说,一个有着聪明才智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本应拥有美好前途的有为青年却因为性格的缺陷而走了一条永远回不了头的黑道 ,这不仅是他本人的悲哀!他父母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cloud云淡风清


幼儿阶段的孩子,玩,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孩子在游戏中所获得的种种认知,包括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的体验,以及语言行为模式的建立,这些都是孩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

以成年人的眼光看,似乎只有那些需要靠记忆背诵书写的才是知识,这是一个误区。

有句话说:人都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从人的大脑和心智发育的特点来说,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三岁起,孩子才真正具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进入迅速吸收外界信息的阶段,而在此之前,他们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家庭的“养育、育化”,而不是任何压力形式下的“输入”。所以还有句话说:孩子三岁前的家庭养育相当于孩子的“第二子宫”,孩子身体营养和心理营养的来源靠的是父母温暖陪伴下的安全感获得。


朵云流觞


我并不认为二者是重点,幼儿阶段就应该是玩,在玩中学习点知识。重点在于玩。家里有孩子的家长应该看看,家长应该学习怎么教育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家长最担心的大事之一,为了能让孩子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都费尽心思。

很多家长让孩子抢跑

不能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各位家长影响巨大,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帮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谓是操碎了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身心发展有自身的规律

  1. 孩子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遵循顺序性,不能凌节而施。家长过早的让孩子学习与年龄不相符合的东西,这是违背了顺序性,和拔苗助长的道理是一样的。

2.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孩子的身心发展不是平衡的,各种素质在各个时期发展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例如儿童3到5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到5岁的时候就得着重发展语言。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在各个阶段发展什么素质。不能盲目的让孩子学习这样那样的。这样取得的效果并不好。

3.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很多家长在让孩子学习东西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学习某一样东西,自己也要孩子去学习,就比如让孩子学习钢琴,别人家的孩子适合学习钢琴,自己的孩子未必适合学习钢琴。孩子与孩子之间是存在个别差异的。作为教育者来说,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应当因材施教。

孩子的身心发展还有阶段性和互补性。

作为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否则适得其反。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试者是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生子A和B。格赛尔先让A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实验,B则不进行此种训练。6周后,A爬5级梯只需26秒,而B却需45秒。从第7周开始,格赛尔对B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反而超过了A,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A比只练了2周的B好。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孩子需要学习,更应该学习的人应该是家长

关注我,让你更懂教育


教育坛


我觉得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重点还是在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和他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他的认知或者情感很有学知识,这几点都不太好定义和区分。

比如说认知,那就是认识世界的能力,还有很多的知识情感,与人交流的能力,正常的情绪表达。学知识,这是一个最宽泛的定义。仅仅从学知识这三个字上,我们就可以完全定义出我们人的一生,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学知识,所以说单纯的来区分,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孩子来讲,我觉得幼儿园阶段首先运动量应当达标,让每个孩子锻炼好身体,快快乐乐的成长,运动可以消除人的焦虑,可以改变人的性格,是已经得到证明的。

其次应当加强一些行为习惯的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只是一个方面,我们无法左右孩子未来的人生,但是基本的社交能力还是应当有的,虽然说教育部有着一些文件性的指导纲要,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讲,大多数幼儿园来讲,他们基本上都不看这本书,他们有一个具体的教材可以帮助孩子来使用。

学习知识方面尽量的是不要学习小学的知识,虽然看起来小学的知识成系统成系列,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的确不太适合。

总之我觉得在幼儿园阶段,只要孩子能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