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鮮為人知的人物撐起了元朝書法的半邊天

​兩位鮮為人知的人物撐起了元朝書法的半邊天

提起元朝書法,首屈一指的當屬大書法家趙孟頫了。他在書法史上是繼往開來的關鍵性人物,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能與三位唐朝書法家並駕齊驅,這種榮譽直到現在也無人能敵。以趙孟頫的家世和藝術成就能望其項背的人屈指可數,不過在當時有兩位書法家足以與之抗衡。

鮮于樞

鮮于這個姓氏在中國極為罕見,一部分是北方的少數民族,鮮于樞這一支是商代遺民的後裔。他的祖輩世代為官,所以屬於書香門第,少年時隨父親南北遷居。成年後他又在各地做官,由於他為人率真所以只是擔任一些低級的官職而無法升遷。37歲時為民請命得罪了上級,終於揮一揮衣袖辭官隱居杭州。

​兩位鮮為人知的人物撐起了元朝書法的半邊天

▲鮮于樞《醉時歌等唐人詩十二首》局部

杭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裡聚集了許多文化名人,鮮于樞在杭州結識了趙孟頫等書畫名家,在這種文化圈層的氛圍之下他的書法日益進步。

趙孟頫長期在元大都任職,因為思念家鄉多次請求辭官,最後終於外放江浙儒學回到了江南家鄉。有人說鮮于樞曾經被趙孟頫嫉妒而遭受陷害,其實這完全違背了事實。鮮于樞年長趙孟頫8歲,二人交往密切,共同切磋書法,如果各自收藏了古代的書畫精品還會一起鑑賞。

趙孟頫非常欣賞其祖先宋高宗趙構的書法,每日臨摹學習,然而鮮于樞提醒應該從王羲之入手學習晉唐的筆法,趙孟頫因此受益奠定了他書法的成就。因此二人是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

​兩位鮮為人知的人物撐起了元朝書法的半邊天

▲鮮於樞草書《石鼓歌》

鮮于樞早年就有良好的書法訓練,但是總覺得不得其法而苦惱。據說有一次他在野外看到一輛馬車陷在泥沼中,車伕奮力將車拉出。當他回想車伕用力的樣子,頓悟出用筆發力的方法。所以鮮于樞每作字,必定氣定神閒,筆墨酣暢,其勢跌宕雄壯。

鮮于樞以草書見長,他曾經豪邁地將自己與歷史上草書大家做了比較。他認為張旭、懷素等各有特色為草書大家。當評論到黃庭堅時說:“大壞,不可復理”,這就有些不客氣了。究其原因,黃庭堅是開創性的突破,把草書的線條破壞性重組,讓草書進入了新的境界。從鮮于樞書法中可以看到的是對於晉唐風格滿滿的崇拜,這是追求復古的神韻。所以他差評黃庭堅也是有其道理的。

​兩位鮮為人知的人物撐起了元朝書法的半邊天

▲鮮于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局部

鮮于樞書風灑脫奔放,但是也是非常仔細認真的。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鮮于樞草書長卷,筆法自然遒勁。鮮于樞在寫此長卷時,為了寫的滿意三次換筆,可見其精益求精的態度。

1989年鮮于樞的墓被髮掘,隨葬品只有十四方硯臺,此外再無他物,說明他對於書法的摯愛程度。鮮于樞的書法成就雖然不能與趙孟頫相提並論,但是他對於後世書法的影響依然重要。

康裡巎巎

相比鮮于樞,康裡巎巎就更不為人所知了。康裡巎巎是我國少數民族中名列前茅的書法大家。由於他身份特殊,因此深受元文宗的器重,任命他為奎章閣大學士。元文宗對於漢族文化非常喜愛,因此建立奎章閣收藏古代書畫、器物,成為元代一座璀璨的藝術寶庫。

​兩位鮮為人知的人物撐起了元朝書法的半邊天

▲元 康裡巎巎草書臨十七帖頁

康裡巎巎盡閱古今書畫名作、飽覽群書,在元朝復古主義影響下,他繼承了“二王”、鍾繇等晉唐名家的筆意。他的草書行筆迅速,但狂放之中又不失沉穩,說明他的功底深厚。有人曾當他的面誇獎趙孟頫,說趙孟頫一天能寫一萬個字。康裡巎巎說:“我一天寫三萬字,也不會因為疲倦而停筆”。

​兩位鮮為人知的人物撐起了元朝書法的半邊天

▲元 康裡巎巎行草書奉記帖頁紙本

康裡巎巎長有濃密的黑鬍子,初見此人都會認為是一位驍勇善戰的蒙古族勇士。但是當看到他清新脫俗、風姿綽約的書法後,想必會令人驚歎無比的。

​兩位鮮為人知的人物撐起了元朝書法的半邊天

▲元 康裡巎巎《李白古風詩卷》

在他書法中的提按、轉折中都能看到古代名家的影子。但是他又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他在草書中加入了章草的筆法,把狂放和雋永兩種不同的風格融為一爐,寫出了新意令人叫絕。

​兩位鮮為人知的人物撐起了元朝書法的半邊天

▲元 康裡巎巎草書張旭筆法卷

在元朝蒙古族的統治之下,對於漢族文化總體是排斥和蔑視的。作為一位少數民族書法家,康裡巎巎對於書法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元史》記載,他的書法即使是尺牘、殘片也會被人們瘋狂收藏。

鮮于樞和康裡巎巎是趙孟頫同時代的書法家,二人都曾學習過趙孟頫,在趙孟頫的光環之下,他們的成就很容易被人忽視。他們二人在元朝復古主義風潮下又保持了個人的藝術特色,對於明代草書的興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清末,書法流滑、媚俗的傾向被大家所詬病,人們才又重新注意到這他們的書法。對於當下書法界看似標新立異,但實際又是千人一面,這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