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豐清虛自然太極拳理法闡真十三勢單操手

習者在對清虛自然太極拳的手法(陰陽乎)、步法(五行步)、身法(混圓球)和功理有了一個初步瞭解之後,按照現代練拳的習慣,都會急著學習套路器械等等內容。但在玄真神劍門修真次第中,卻非常人想象的那樣去練套路,而是練習單操手。什麼原因呢?清虛自然拳只是整個玄劍門修真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必須服從於整個玄劍修真次第,又因世傳

太極未得到玄門丹道法乳,根本就沒有整套的內修法門,零星小功法,根本不能彌補其缺陷。太極拳是不行氣的,拳譜早就說的明白,“在意不在氣,在氣在滯”。太極拳講究“意到”,氣到和力到是“意到”的結果,循經導引不分時候,必定引起氣血紊亂,有違“氣血子午流注”,其結果是逆亂經絡,走火人魔,修丹不但無益而實有大害。玄真門修真功均多用觀照,而不導氣,可除此弊也。

依照《玄真神劍門修真次第》的要求,練習清虛自然太極拳劍,必須結合“黃庭育嬰功”和“劍廂通玄”功兩部功法(詳見另文),經手法、步法、身法練習,和掌握初步功理之後,進入單操手十三勢的練習,然後是先天法(拳),連環法(拳)和八卦轉的練習,再後則是九連環、十二消息、三十六洞天,最後才能習七十二勢太極拳套路,再練劍法十三訣等內容。為還玄劍門修真原貌,筆者將按修習次第依次整理,以期學者能夠全面系統地學習玄劍門修真法,而非單純的一套拳法。

清虛自然太極拳是玄劍門丹道修證體系中動練金丹術之一,十分講究“火候”。知道拳的練法,就是知道練丹的藥物,不知道“火候”,不知內息動靜開合,不知氣血子午周天流注(與醫家子午流注有很大區別)與內丹、拳法的配合,枉自循經導引,既不分節氣,也不分場所、時刻,胡亂練習,無有不入魔走火者。未得真傳,雖苦勞一生而不得人道,多由此種原因造成。

凡是正脈法傳的九真傳人,在練拳時大約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師傅教你一勢,總是讓你一邊練去,你練他看,不正確處隨時糾正,滿意了再教一勢,每個弟子一般都不會一樣(傳完就一樣了)。你常會暗自思忖:為什麼師傅知道這裡錯了,為什麼錯?為什麼師兄做的對,我這樣做又不對?為什麼教師弟那一勢,卻教我這一勢?想學卻遭師傅呵斥,總言“那不適合你!”,豈不知此中暗含修煉火候,師傅是不會說的。玄劍門(所有九真)均有“丹法傳二不傳三,劍訣洩露遭天譴”的誡訓。一般每代只有二名弟子得聞此中玄秘,在吾門中稱“執符真人”或“執劍真人”。即一人得煉丹火候,一人得鑄劍火候,有時也會是一人或兩人火候全得。本門七世祖靈劍子幸得全訣,傳人吾李氏回春堂,現吾祖父得丹訣,吾自幼隨習;吾叔祖得劍訣,於文革前人道門(實為火龍居士),後來雲遊各地,回鄉後傳我劍訣。由是知之,玄門丹道不但講究機緣,而且更講究火候。因此,能否因材施教,是辨別真師的一個重要標誌。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保守只能妨礙玄門道法的弘揚。吾今不避天譴,甘破道戒,說句真言,也許是“下士笑之,中士思之,上士行之”。清虛自然太極拳每年練的套路都不一樣,每個人練的套路也不一樣。但功法與操手都是一樣的。只能點到為止,盼習者自悟。太上曰:“無名,強名之,曰道。”套路實無套,依路而行,路路皆通無極。玄門拳法實內動而外動成套成拳,皆依天然,死套拳法何能契合活潑天機!然拳無套則似無路可循,學者又怎知自尋天梯?

太極拳的套路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呢?筆者在《悟道寓五秘弘法涵九真》一文中已有介紹,在此僅說明一點,即清虛自然太極拳有漸頓兩種修習方法,“一點關竅,則自發打出”的功效,是建立在對玄真神劍門丹道實修基礎之上的,貴在心心相印,神機契合,不是憑空追求就能得來的。

清虛自然太極拳的動作,是內導外行的結果,是內息內意的外化。因此,內氣息是否暢通,決定著勁力是否連貫暢達。先修內後修外,是清虛自然太極拳的獨特風格。但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或學習技擊方法,也可以先學動作,以外導內。兩條路都可以修習清虛自然太極拳,從外向內修習,效果要慢得多,但內丹修習也不是速效的,筆者認為兩途並無優劣。因為單獨練拳與系統學習玄劍門丹道修真術是兩回事。

十三勢是太極拳的核心。練好十三勢,可以說是練了一半。三豐真人《太極拳論》中說:“乾坤坎離四正也。巽震兌艮四隅也。金木水火土五方也。合則之為十三勢也。”《太極圖說》雲:“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陽極而靜,靜而生防。”王宗嶽《太極拳論》與此說完全相同,說明世傳太極拳是道門太極拳的宗風泛波。太極從虛無中來,為陰陽之母,有動有靜方生陰陽。太極拳者,由靜而起,若無極之態,太極為元神動體,外不動而內意神行,使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內動帶外動。,由外靜變為外動,自身必有三圓同轉之勢,雙手必隨身體左右擺動,絕無雙手同時前起之勢,故清虛自然太極拳的起勢就絕不同於世傳太極拳的“雙手同時前舉”,即使是抱球前舉,也不是玄門神拳修真法。

在人,左為陰,右為陽,後背為陽,前胸為陰;若面南背北,必先由左向右轉動,由上向下轉動,由後向前轉動,這時的轉動與地球轉動是相反的,面北背南則相同。因此,練拳是非常講究方向的,內氣若能與外氣(自然之氣)相同,可依“日日見破軍”之訣選擇方向。

面南背北,水生木,先出左腳;面北背南,火生土,土又生金,故須先出右腳。依“取得坎位心中實,點化離中腹內陰”之法訣和人體配位,左前下為坎,後右上身為離,太極拳起手必自左前下向右後上方運動。此又證明“雙手抱球同時前舉”的太極起勢,是根本就不知玄門修真心法的。如此練法,誤人誤己大矣哉!

抽坎離離變乾,陽極生靜,身松心靜之後即一陰復生、乾下生陰而成巽。故由右後下方向前方(乾),再向左後下方。風雷相搏,雷為震卦,在身為右上前方。太極者,陰陽之母也。坤生一陽為震。故風雷相搏需由其母相助,子回母位為孝。故由右前上略向右前下落沉,山澤通氣後方能乾坤定位(即先向左前方再向下沉落)。這樣,雙手在身前劃了三個圓,即兩個斜向交叉圓和一個前後立圓。勁氣順布八卦。邁左足,上右足,再復歸中土,再土生金出右足,左足後退水位,右足提腿收回,正好是一個五行相生圖。此即玄門十三勢(加行二五混真,成左右相反勢)。

以上所述沒有說明具體的動作,只說明瞭動作運行軌跡和方向,勁氣意的運行是無跡無痕的。手法、身法和步法的變轉均已說明,僅讀上文似乎不知西東,但練熟前三步功法,弄懂第四篇所述功理,學會十三勢也不是很難。

筆者心得有三:

(1)腰為中軸,三圓同轉,圓中找點。

(2)身形不散,內動外行,協調一致,身手運動不分先後,周身一家。

(3)勁意為先,圓轉松靜,輕靈活變,隨屈就伸,沾連粘隨,連綿不斷。

三圓同轉時最先產生的是棚勁,向外向外。向右後上轉時為採勁,出左足向後轉發出捋勁,身心松靜為中定勁,向前下為按擠,向左前下為採捌勁,轉換向右上為例勁,向左前上為例靠等等,勁力變化,隨敵方勁力而動,不可詳數矣,所謂“一點生出八方線,勁力變化無窮數”。太極名家洪均生先生曾說過:“一個圓周有無數點和線的變化,只要對方動作慢於我的動作,點就暴露出來。我就可以利用我正在轉旋的點對準他的點將對方發出去。”楊氏九訣之“亂環訣”雲:“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此均言及圓,與點的關係。

十三勢單操芋法訣

太極原自無極生;

陰陽雙分二儀成。

動則生陽終復靜,

抽坎填離乾生機。

風雷搏激母相救,

山澤通氣穩如鍾。

五行生剋合一處,

乾坤定位太極功。

掤捋擠按採肘靠,

轉扭換變捌勁生。

道法自然合心易,

入門五步拳勢精。

欲覓神功根何在,

古泉脈傳紫霄宮。

回傳終南無極子,

清虛自然元貞承。

煉丹悟道演九真,

飛步金闕朝玉京。清虛自然太極拳十三勢動作名稱

1、敬無極 2、清太極 3、陽陽雙分4、一陽來複 5、出水芙蓉 6、龍火燒身 7、風雷搏 8、艮如山 9、兌澤復履 10、鳴天鍾11、天地泰 12、歸根元 13、覆命蒂

1、敬無極 面南站立,兩足距與肩同寬,足尖向前,重心調至湧泉穴上。其它要求同三圓功樁法。心中要敬。

2、清太極 兩膝彎曲135度,頭頸不動,微上領,對拉腰脊,胯根鬆開,臀部下坐,襠內撐圓。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心中要恭。手指不要下墜,勞宮下塌外吐;

3、陰陽雙分 稍微右轉體,再向左轉體,兩次轉動角度為90度,再向右轉45度。雙手隨身的轉動自下向右向左,向左上向前上方擺動,雙手自轉方向為右外左內,右內左外,再右外左內。定勢為雙手心斜向外前下方,雙臂嚴格按照三圓樁身法要求做,雙臂不可向前伸直,亦不可內收太過,身樁構架均成45度。左足劃內弧裡收右足旁約一足寬,成左四右六的後虛馬步,兩手左右分開45度,分別置於身體的左前和右前方,手型不變。呈下收上放勢。

4、一陽來複全身松靜,提左膝,右轉體,雙手隨轉體向右上劃弧,左手微向外撐,收左肘尖於自身45度角處(左肘前方),手心斜向上,手指尖斜向外左上方,左足尖微勾,右膝下曲合住勁,眼看左前方(正南方)。全身皆松,唯左膝尖向上頂勁,似一點元陽生於純陽之中,故名之。

至此,習者多疑而惑之,此三勢太簡,不足以演道。請允許筆者詳言之。臨敵搏擊,其要何在?有言在力者,有言在速者,吾卻言貴在靜、敬、淨,心靜神寧,則能觀敵六路,聽敵八方;心敬神恭,則能令敵知難而退,知恥而卻。唯心淨則招活,若搜腸應敵,思而後戰,孰有不敗者。

應敵之法貴在活變,面對之敵多由右出,故微右轉誘敵出右,左轉化力,再右轉可用右手接敵,左手擊敵右側空虛處。看似招勢無奇,卻簡潔實用,應敵快捷,手隨身動,自然而然,隨手而發,敵莫能應。此非招猛,實為勁宏,不可小視。我上盤虛空,內實意氣,敵若盲然進之,則後引敵勁,左膝正頂敵腹、肋、襠等要害之處,由於我勁領敵向左後上方,使敵勁氣上浮,上下脫節,躲此突然一擊,實有費力之處,一驚之下,身形散亂,既不著傷,亦為我後繼勁力所乘,所謂得機造勢者也。

5、出水英蓉身微右轉,左足向左前方下側橫踢踹出,左胯根沉合,落腳,腳尖向南方,左臂向左前方微沉落,再向左前方揮出,手心向斜右後上方。成右六左四的右側方步,右手外旋向下沉落與右足相合,高與膻中齊,肘微收,眼看左臂外側。

此勢為順敵後退之時打擊法。若敵上勢所進之右手為我右手接,若高勢,我左手置敵右臂下,若低勢,我左臂置敵右臂肘彎處。敵勁後退之時,我則上左足,左發靠、擠、挒、肘諸勁,右手為捌、採、按勁,將敵擊出。不可用肩臂之力,實用右後腰處勁。

6、龍火燒身 左為青龍木,右為白虎金,芙蓉出於水。水生木,木生火,此為本勢之理法。

身順勢向左轉,外擺左足成左盤步,左手內旋向左下後方劃弧,左肘尖沉下,右手向左前下塌按於小腹前,眼看前方。

敵遇我勁奮力抵抗,我則向左轉身化勁,發採、例、擠、肘勁,右手正擊敵之前胸腹部位。

7、風雷搏 左轉體45度,左手向左下捋帶,右手外旋向右前下穿伸,同時收右足於左足旁,兩腳間距與肩同寬,眼看南方。然後向前方邁右足成前(右)回後(左)六的側馬步,塌左胯向左轉體45度,右手向右前上方(南)劃弧揮出,手內旋45度,手心斜向左前下方。左手置於左腳上方相合,左肘與左膝相合。

8、艮如山右手內旋外撐,向右前下方按出,右轉體45度,左腳裡收右腳旁,兩腳間距與肩同寬,置於右腳正東方,左手向右下塌按,手指尖斜向外下,大拇指指向右前上方,手心斜向右前下方。步型為左四右六的右小盤步。右手與肩同高,左手與右脅同高。

上兩勢是連續的化打動作,當敵方攻擊我左手,被我引向左前下方,敵趨我左足在前盤步不便靈活移動之時,順勢向我左後方進擊,以使我背勢,我右手急向左前下方穿伸,截擊敵勁,使其不能繼續攻擊,同時攻擊敵之左肘關節,敵勁後退,我右手順勢向右前上方揮出,靠擊敵左脅部,右手反擊敵面。敵若用右手接我右手,我則沉右肘裡旋右前下引按,左手按敵右肘部,左腳跟進一步向右轉身旋推(切記不可直推),令敵跌出。

9、兌澤復履左轉體,左胯沉合,右手向下向左前下方劃弧,左手向上向右前上方劃弧,雙手交叉於胸前尺許,右足向右後方邁出,同時右手前穿,指尖向前,手心斜向左上,左手落於右肘彎處。 ’重心後移,右轉身成右反蹬弓步。左手前擠,右手後採。再右轉身,收左肘,手向右平擺,手外旋,手心向上,左足向裡劃弧收與肩寬,再向後邁出,落於中央部位(土)。

重心後移,左手收採捋,右手向右前方略下劃弧自胸前伸出,同時左轉體45度,面向南方,右腳收回,兩腳相距與肩同寬。本勢步法由南斜向西北退,再退至五行中央部位,為火生土,技擊功用為退中有進,防守反擊,退非直退,斜中有橫。退步全靠腰帶動。敵方在受到我向右旋推攻擊時,上左步,左轉腰,右手向我右後方順勢擠靠,我則順其勢後撤右步,左手向右上推擊敵右肘部,右手旋擰敵左手,使敵右臂向左上翻轉。敵松肩墜肘領手化解我勁,我重心向右側撤後,右手順敵手向右前外採引捋,左手橫擊敵肘關節。敵松肩化勁,用左手由後向前擊我面門,我則用左手內接,向右後引棚,敵上右步化我左橫擊肘,墜肘沉肩右轉身肘靠,再上左步繞至我右後方用左手攻我右肘部。我後撤左足,左轉身化敵之靠擊,右手先棚,後撤重心化敵右擊之力,右肘順敵下沉,再向左上合,左手由右肘外擒拿敵左手,右手向左外揮出、下沉,向右前下方斜發肘勁擊敵左肘關節。

此勢勁力多變,粘敵之勁如漆似膠,不頂不丟,步法輕靈,身法圓轉,退中有進,收中有放,棚、捋、擠、按、採、例、肘、靠諸勁皆運,五行步法表現的尤其突出,忽左忽右,似前實後,請習者多多留心。

10、鳴天鍾 重心微右移,右肘微收,然後左轉體,雙手向左捋,變左手收肘向左上、上、右上劃弧,與右手合於胸前。

右轉體90度,胸前正對西南,右胯沉合,雙手隨轉體向有劃弧棚擠捋采,雙肘微合、沉墜,眼看前方(南方)。左腳先向裡收於右足旁,間距同肩寬,再向左前劃弧伸出,成左虛步。

此勢若雙手牽一繩向右引,似左前有一大鐘,鍾錘之繩為我右引而鳴。設左前方有敵用右手擊我,我用左手自下向上棚接之,向右引化,右手採引,右肘橫擊敵右肘部。

11、天地泰 接上勢,右手向右前上方採引,左手向左前下方擠按的同時,右轉體45度,胸前正對西南方,同時左足向左後方退一步。

右手向下向左劃弧,左手向上向右上劃弧,兩手若轉旋一圓球翻轉,同時左轉腰45度,胸前正對南方,重心逐漸移向左腿,右腳微收於右前方成右虛步。

此勢上實下虛,若乾上坤下之泰卦,內氣下沉小腹,上虛而下實,此陰陽和合,天地交泰。

接上勢,敵右肘被我左肘橫擊,敵沉肘挑手,左手搭於右肘彎處,向我擠靠,我後退左足,右手採,左手順敵沉肘下按,同時,左手採拿敵左手向我左前下方,右手擊敵左肘。

敵順我勁,右手前引,上左步插我襠內,右手搭左肘處擠靠。我後移重心,收右足勾掛敵左足,同時,右手採按敵左肘,左手採例敵左手右肘,敵必向我右前方跌出。

12、歸根元雙手向前棚合交叉成十字手,內旋向下外採按,同時,右膝提起與襠平。

此勢最簡,功效最大,在敵雙手封按我雙肘時,我雙手前棚,轉而分別向外下分採,敵必前俯,根盤必拔起,我提右膝攻擊敵襠部或小腹,敵必受重創而失去反抗能力。

13、覆命蒂右足回落於左足右側,間距與肩同寬,雙手前合於腹前,左內右外,內外勞宮相疊。雙臂沉合。

再接走逆五行,左右相交。不再詳述。

十三勢單操以五行生剋、八卦變轉之理,法簡而效宏,不可輕視之。內含手上八潑,足下八法,身法八要,需細細研修,方能悟其玄妙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