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要养成过度消费的习惯,信用卡少办些”,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当然,钱要花的有意义些吧,不过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习惯是会慢慢改变的,会变得务实也能结合实际情况来消费。


Ai比毕


信用卡💳还是少用为好,我说一下我的经历,我最早的一张是招商银行信用卡,下卡额度是10000元,用到现在涨到6万,因为19年生意不好做赔了,无法偿还最后还了最低,到最后最低都还不起了,银行不管我们还不上还是怎么着。这就是有了透支额度自己把不住光想花,老人有句话说得好,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终于明白这个道理了,原来看到什么东西都想买,现在想想那真的太幼稚了,其实买的东西大多都是无用的,希望不要透支额度太多了。一定要理性消费。


盜梦先森


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

我记得我刚毕业租房子的时候,我的房东告诉我,她说,她老公攒不住钱,有钱就花,她非常苦恼,后来,就自己想办法,偷偷攒钱,每天精打细算的过日子,那时候,家里也穷,孩子还小,还有老人,常常想到钱就夜不能寐,慢慢日子好过点,看到别人把房子盖房子可以出租,她就把自己偷偷攒下的6万元交给老公,说是借的,让他盖房子。她说,要不是自己那几年省吃俭用攒钱,房子都盖不起来。

我大姨,家庭妇女,没有工作,就是在家带孩子,我姨夫买了运输车给别人送货,我姨夫就属于有今天没明天的那种,下雨不去,货主说话不好听不去,我大姨没办法,雇司机自己跑,挣的钱也不给我姨夫,她都拿着,短短五六年就在当地买了两套房,还换了一辆大点的新货车🚚。

这都是我身边真实的例子。

如果家中的女主人也像男人一样过度消费,她们的生活也不会像现在过的那样好。

平时节俭一点,手里有钱,关键时候不会发愁。



扣禾


作为一个在招商银行多年的从业人员,

回答这个问题要看清楚信用卡的商业本质,另外看一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不单要谈信用卡的好处也要谈信用卡的问题。

我在后面会重点聊下信用卡对个人金融信用的作用,以及如何最大化的利用个人金融信用利用好你的金融杠杆来加速自己的财富获取速度。

信用卡的商业本质+功能

信用卡的本质是"支付工具+个人信贷工具"。

先来看信用卡的支付功能:

各家银行的信用卡基本都支持快捷支付,扫码支付,银联闪付,银联云闪付(Apple Pay,小米Pay,华为Pay等各种Pay)。

但是在支付宝和微信的移动支付在国内已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扫码支付基本覆盖了大多数支付场景,所以大家在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时候基本上绑定微信和支付宝使用,信用卡的支付功能其实是藏在了微信和支付宝后面的。

但是在国外移动支付没有这么发达,所以信用卡在国外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付工具,带有VISA、万事达、JCB、美国运通等标识的国际信用卡可在境外消费,也可在国外网站上便利购物

2. 再来信用卡的信贷功能:

信用卡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可先消费后还款。持卡人使用银行的资金刷卡消费,只要在到期还款日前全额还款,即可享受免息期。

信用卡具有强大的分期功能,不仅可以分期买家电、买汽车。招商银行信用卡还能申请现金分期,即申请一大笔现金,并分期还款。

3. 信用卡的其他功能:

信用卡消费可按规则累积积分,持卡人可用积分兑换各类积分好礼。

招商银行信用卡优惠商户遍及全国,还经常举办各种打折、抽奖等促销活动

以上是信用卡的商业本质+功能拆解,下面重点聊下:

如何使用信用卡构建个人金融信用体系,成为个人资金的放大器

2014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要求要在2020年之前建立并完善一个统一的信用体系。届时,每个公民和企业都会得到一个独立的信用评估得分。中国现在越发地在向美国的信用社会体系在靠拢。

一般而言,个人信用体系分两部分,社交信用和金融信用。

前者是一个人财富积累的前提,后者 决定着一个人财富积累的高度。

我们先来谈什么是金融信用:

金融信用是一个人在金融机构那里值多少钱。

再通俗易懂点解释,就是金融机构如果愿意借给你10万元,你在金融机构那里就值10万元,金融机构如果愿意借给你1亿元,你在金融机构那里就值1亿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的数据,全国成年人在银行有贷款的比例为39.78%,农村地区为35.86%;

对于中国的成年人而言,超过6成的成年人是根本没有获得过银行的贷款服务的。

可能你要问:我为什么要获取银行的贷款呢?我完全不需要。

这里有两个概念:

第一:你当前不需要,并不意味着你这一生都不需要,人这一生总有现金流紧张的时候,比如刚毕业时需要租房的钱,工作几年后需要买房买车结婚的钱,家庭遇到重大变故时需要用的钱(比如疾病,大多数中产 家庭和贫困的距离就只有一场大病而已),你总需要这一生都有可以应急借到钱的时候。

第二:一个人能支配的资金量决定一个人财富的天花板。

很明显的一个逻辑,银行愿意借1万元的客户和银行愿意借100万元的客户,他们的能量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获取财富的速度是完全不同的。

在银行业有句很有名的段子:只要万科的祝总在,冲着祝总(万科前CFO,现CEO),随时授信一个亿。这就是祝总本人的金融信用。

看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分析师一般会看三张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总资产=净资产+负债;

2、利润表:净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3. 现金流量表:现金资产=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其实个人财富的经营也要看这三张表,但是现实中大多数人一般就只看利润表,

看利润表的思维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在大多数人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勤劳致富的思想。

就是个人付出了多少劳动力,就赚多少钱,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思维陷阱。

因为对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标的经营才是财富能力的体现,才是加速财富增长的能力。

以现金流举例:

公司经营当中同样离不开现金,如果没有这些现金,可想而知,公司的经营将是多么糟糕,流动资金为什么重要,因为它在每周转一次都能产生营业收入和利润,所以本质上说流动资金就是公司利益的创造者。

一些小公司,比如个体户的个人创业,一开始的创业资金本来就天然不足,为了生存,虎口夺食,展开低价竞争,货物发出去以后,账款被客户拖欠,公司房租都已经一次性支付,员工薪资及各项固定费用都无法拖欠,几个资金不流动的合同做下来以后,这些公司就面临关门倒闭了,他们没有输给对手,输给了“钱”。

普通人如何构建自己的金融信用:

转变观念,放大的你的金融格局

掌握金融资金运转和盈利的基本概念和知识,需要有正确的积极主动的负债观念,明确个人和金融机构的双赢才是正确的合作方式(用利息换取资金使用权),金融负债只能用于正规的、 有较大把握的投资(如房产等)。

培养自己个人的征信,不断放大银行对你的授信

正确使用信用卡,在银行那里留下个人的信用记录是构建个人金融信用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甚至说是唯一的一个渠道。

征信的重要性:

普通人借钱,除了亲朋好友外,一般只能通过银行或者小额贷款公司(现在的很多网贷)。如果银行不接,选择民间或者不正规平台,一般都会把你拖入无法自拔的泥淖中。

而你从银行的每一笔借钱记录,都会体现在你的征信报告上。

简单来说,一个人的征信报告就是一个人的金融简历。

好的简历就是敲门砖,银行风控严格,鄙视风控松懈的小贷。所以,不要轻易使用网贷。

同时,在培养授信的过程中,杜绝过高负债率和负债金额,负债率 20%以内为佳,负债金额 5w以内为佳。

授信顺序很重要:

普通人优先考虑中信,招行、浦发,广发、花旗等容易提额且具备提额规律的行,在你达到5W额度后,再考虑拿下工,建,中,交等介意持卡数量的银行,最后拿下其他上市商业行和地方性行。 在一二线城市或省会城市,一般都有二十多家bank 可供选择 。

一般而言,优质的工作人员是可以在银行拿到50W的授信额度,有房有车的优质工作人员一般可以到70W额度,70一般就是一个比较难以突破的门槛了。

信用卡常见的盈利渠道

信用卡的各类活动:日常生活优惠活动,航空里程兑换,五星酒店权益等

套-利活动:资金短期过桥(比如创业资金的早期来源等),不过风险较大,需要自行考虑斟酌

其他:我认识的不少朋友的购买投资型房产的差额资金都是通过信用卡来凑齐的,房子租金可以相当程度覆盖信用卡周转的成本。此处不建议杠杆过大,对于地段时机都有要求。

最后还是要辩证地说下信用卡不好的地方

其实我一般认为,工具无好坏,是使用的人的好坏决定了工具的用途。

信用卡作为支付+信贷工具,对于我们而言,也只是银行提供的一种工具而已。

但是在此处还是要提醒一下各位:

信用卡分期的真实年化利率在12%—15%左右,

信用卡循环(也就是如果你每期还最低,千万记得还最低有不少隐形收费的,包括利息的复利等),真实年化利率在18%左右。

在使用银行的信贷工具时一定要记得量入为出,根据自己的实际的现金流情况来使用。


正义阳光小青年


这句话是极其正确的。

  身边有朋友在收入可观的情况下,还继续办理了两张信用卡,一边工资消费,一边信用卡消费,在收入尚可的基础上,可以承受信用卡还款。

  结果由于朋友行业在近一两年间陷入低迷的状态,收入不如从前,因而欠下的信用卡账单,越来越难以维持。这边收入大幅下降,那边又要还的信用卡欠款,朋友天天发愁。

  这位朋友现在后悔了:早知道不办那么多信用卡了,早知道不超前消费了。人一定要在自己收入范围内进行合理消费,千万不要过度消费。一旦某天辞职了或收入没有以前的高或者遇上突发的状况,没有自己一点的备用金,教训是很惨痛的。

因此,“过度消费”一时爽,到了真正需要还信用卡债务时候是很难受的,不可取。

此外,所有问题都有两面性,例如经常出差的我,有时身上现金不够需要个别应用卡应急,可以办理1-2张。但一定不要像例子中先过度消费再拿工资去偿还。

加油少年,天空依然美丽。





不懂文章的大叔


“人,不要养成过度消费的习惯,信用卡少办些”,你怎么看?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会;以前没有移动支付,随身带现金时,花起钱来缩手缩脚的,很节约。

特别是去一次菜市场或超市回来,带去的几百元,回来后没有了,很是心疼,经常听到街坊邻居在一起聊天时,埋怨钱不经花,去下菜市场,兜里的钱就没了,盘算着下次花钱要注意点。

后来有了移动支付,先是刷卡,后来是微信、支付宝,把想要的东西装到购物车里,掏出手机,“滴——”的一声,就付了钱,特别是支付宝推出“花呗”,付了钱,卡里的钱还不减少,所以花起来,大手大脚,急需的和不太想要的,只要心一动,都统统带走,那叫一个字“爽”!

可到了“花呗”还款时间了,一看提示,我的妈呀,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全部用来还款。那一刻,心里有点难受。可没过几天就忘了,手机拿着,这里扫一下,那里扫一下,继续着“花呗”的爽快感觉。

信用卡,其实和上面的“花呗”一个道理,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如果办得越多,消费的激情就越高,这张额度到了,再换一张,很容易养成消费过度的习惯。

要知道,所有借给你的钱,都是要偿还的,逾期要承担比较高的利息,而自己的收入是有限的,过度消费很可能造成偿还不起的后果。

所以,我的看法是信用卡少办些,千万不要养成过度消费的习惯,与己、与家庭及社会都是极为不利!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谢谢!——@王洵785.


王洵785


钱,本来就是流转开来的,流动起来的钱才可以称之为钱。

作为我们做小生意的人,最怕的就是资金资金链断了,所以偶尔进货会用信用卡,当时刷卡的时候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但是等到还款的时候,尤其是几个信用卡需要一同还款的时候,还是会炸毛的,会不知所措,但是也不会过度消费,以自己能达到的消费水平来实现自己的生活品质。

过度消费是一个最坑害的自己的行为。开始,你会为之而窃喜,虚荣心使自己对金钱的依赖处于无法自拔的地步,如果不急时收手,就会想方设法去找诸多的理由,找不用的机构或个人借钱来消费,但是,资金总会有一天断掉,虽然开始就会知晓,但是被金钱和用金钱虚构来的纸醉金迷生活会崩塌不再,往往,到了无法偿还的时候,或许心里才会后悔不迭,从下一刻开始告诫自己不应该如此消费,或许这就是人生,追逐大起大落的生活,不甘平庸的生活,如果能逆袭,就是涅槃,如果不能翻身,破罐子破摔,生活一塌糊涂。所以,要控制自己对金钱的渴望,不要变成金钱的奴隶。


向日葵印务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说之前很多人都喜欢用支付宝里的“花呗”,“借呗”,可以先花后还,方便;现在已有不少人在陆续的关掉这个功能。以为是支付宝支付出现什么问题,好奇心往下看,原来这些人群,尤其年轻人,喜欢追逐时尚,跟风,猎奇,每月拿着三四千的工资,却没有节制地透支,月底帐单一看,傻眼了,七八千过万,不关不行啊!

中国历来是崇尚节俭的国度,勤俭是美德,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啊!是什么改变了现代人的消费观念,爱慕虚荣,徒有其表,丢失了节俭?是家庭教育的言传身教么,还是老师的谆谆教导?应该都不是吧,如果有,那是少数家长和老师的失败呵!

那风气从何而来?现在有种说法叫“平台”,有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其实平台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也说得通吧,这些信用卡从什么地方来,又怎么取得收益,大家都知道的,发卡的目的为了赢利无可厚非,但这里面是否存在一种引导消费,引导过度消费在里面?或许对方会说客户应该有自制力啊,合理使用信用卡啊!至少我遇到的推销员没有这样告知过,因为这与办卡的利益相背呀!

合理消费,给自己,也给家人一份责任!



关注楼市


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是浅书百物语。

其实,任何事情,“过度”了以后都不好。信用消费这种行为,必须要有,但千万不能养成依赖,更不能成为消费的主要手段。

一、认同“跨期消费”“信用消费”的价值

首先要说,进行跨期和信用消费是正常的,而且很科学,值得提倡。

毕竟,很多时候,即时需求和现有支付能力是不同步的,所以需要在资源上进行腾挪。正如薛兆丰教授所说的:“人要进行跨期的资源调配,才能够熨平终身的消费,使他们终身的幸福感达到最大。”

而且,信用卡对许多资金周转不怎么灵光的小微企业老板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符。哪个小公司不是十几张信用卡来回的补硬撑着的?

所以,办信用卡本身是没问题的。

二、真正有问题的,是欲壑难填的过度消费

无论多么中性的词,沾上“过度”俩字,瞬间就成负面的了:过度睡眠,过度饮食,过度消费,过度SY……

中国儒家讲究中庸,不是说要明哲保身、和稀泥,而是对待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本来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一件事,一过度就药丸。正所谓,樯撸灰飞烟灭,就是这个道理。

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有一本小书《纸之月》,讲述的就是当代人对于消费的失控,而导致了整个人生的失控。还是很震撼人心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

消费是一种本能,看到好的东西难免想要占有,“买买买”本身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但是,所有的“本能”都需要用“本事”去规束。

这个本事,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自制和自律了。
三、信用卡的数量应该和自制程度呈正比

最科学的办法是,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强大的自制力,然后再去办信用卡。

别指望着办了卡之后放着不用,那是不!可!能!的!

最后需要正视的是,过度消费和信用卡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并不是说不办信用卡就一定不会过度消费,但是一旦尝到了过度消费的甜头并且无法自拔,那么信用卡和各种网贷,怕是也就停不下来了。


最后回到问题上来,我的看法是:

信用卡可以办,但过度消费万万要不得。


浅书百物语


大部分人提起信用卡,总是过度恐慌,什么透支消费,利滚利还不清等等。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信用卡,信用卡是银行根据每个人的资质不同,而发行的一种可以提前消费,次月按照账单金额还款产品,这区间是免利息的(当然要提前全额还清,不然利息吓死人),信用卡确实会让人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因为消费的时候会觉得没有花自己的钱,所以不会感觉‘肉疼’。信用卡作为一种提前透支未来的收入的工具,包括花呗,白条都是一样的,很多人会因此管不住自己的手,这是银行和各大平台为了刺激消费而推出的。

其次,我们要想明白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用信用卡,或者用信用卡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第一、缓解目前的经济压力

信用卡专治各种手头紧,找亲戚朋友借钱又碍于面子的人群

第二、消费按时还款给银行留下好记录

每个人总会不可避免的和银行打交道,良好的用卡记录银行也愿意提更高的额度。分期买车、买房的时候,银行会看你的征信报告,看看你这个人有没有信用卡,还款怎么样?贷款给你有没有风险?

第三、各种优惠打折活动

每家银行为了刺激消费,联合很多商家推出每周几折扣,优惠券等活动(如交行每周五沃尔玛优惠等)

第四、消费产生积分

每笔正常消费,银行会给我们1-5倍的积分(按银行卡的等级),积分可以兑换成各种生活用品。

第五、以备不时之需

你确定未来什么时候会缺钱?缺钱的时候能不能借到足够的钱?

(优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不是有信用卡就会过度消费,不如说信用卡只是激发了你过度消费的因子。我觉得人与其畏惧信用卡,不如好好研究一下信用卡,凡事总有好的一面。


当然,如果人实在管不住自己的消费习惯,不办信用卡确实可以限制一部分行为,同时也不要用花呗、白条等透支消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