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為何會在紹興?

小康叔叔-


一、有關大禹葬會稽的記載

1、《史記.夏本紀》記載,太史公曰: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2、清人吳乘權《綱鑑易知錄》:初,禹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至是禹巡狩江南,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禹崩於會稽,因葬焉。

3、《吳越春秋.越王無餘》記載,禹三年服畢,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三載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觀示中州諸侯,防風后至,斬以示眾,示天下悉屬禹也。乃大會計治國之道。內美釜山州慎之功,外演聖德以應天心,遂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 三載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觀示中州諸侯,防風后至,斬以示眾,示天下悉屬禹也。乃大會計治國之道。內美釜山州慎之功,外演聖德以應天心,遂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

4、《吳越春秋.越王無餘》記載,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於越,號曰無餘。餘始受封,人民山居,雖有鳥田之利,租貢才給宗廟祭祀之費。乃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無餘質樸,不設宮室之飾,從民所居。春秋祠禹墓於會稽。

二、為了給禹祭祀,封無餘建越國

以上羅列了這麼多資料,均是有關大禹葬於會稽的記載。後來夏朝少康帝的時候,“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無餘即是越國開過君主。

說起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大家並不陌生。其實,越國是大禹的後裔。史書上記載是夏王朝的少康帝的庶子無餘。其他的信息,就再也不容易看到了。

我們不禁要問,那個時候夏朝的疆域非常有限,少康帝怎麼會把自己的兒子支到那麼偏遠、蠻荒的地方去呢?我們都知道古代君主把兩件事看的非常重,一個是祀,另一個是戎。話說,少康帝即位以後一直有一個煩惱,那就是祭祀先祖大禹。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因為大禹的葬身之地遠遙遠的蠻荒之地會稽。為了這個事情,少康帝沒少費腦筋,整日茶不思飯不想,一直也沒有想出好辦法。

有一天,有個大臣看出了他的煩惱,就給他出主意說:“大王,這事兒,太簡單了,派個人過去就行了。”少康帝一聽,眼前一亮。那個大臣立即又補了一句:“祭祀這種事情,最好是王族的人。為了表達您的誠意,在您的兒子之中選一個去就最為合適了。”聽了這個大臣的建議,少康帝立即將他的兒子在眼前過了一遍,最後鎖定在他的庶子無餘身上。在古代,庶子常常被拿出來作為犧牲品。很快,少康帝就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踐,將無餘分封到會稽,主要工作就是給先祖大禹守靈,早晚上上香、上上供品,還有就是定期掃掃墓。

無餘帶著老大的不願意離開了京城,來到了當時還未開化的荒蠻之地會稽。剛到會稽的時候,可是一點也不輕鬆。他的狀況可能要比後來奔吳的泰伯、仲雍還要困難。當時的會稽荒蠻到什麼程度呢?赤身裸體,披頭散髮,他們還習慣在樹上搭窩居住。沒有辦法,到了會稽以後,他也不得不學著當地人的樣子短髮文身,甚至也像原始人那樣赤身裸體。為了遮羞,也為了給當地人做區分,就在身體的關鍵部位綁上點樹葉什麼的。由於當時交通的不便,再加上無餘對夏王朝也沒什麼好感,到了會稽之後,猶如石沉大海,此後數百年也沒給歷史留下一點可供參考的資料。

話說,到了春秋時期,原來的會稽,春秋時期的越國,突然出現了一個叫允常的越國國君。允常自稱是少康帝庶子無餘的後代,此時的越國已經傳了二十代。此時我們才能在春秋的歷史上隱隱約約看到一點越國的影子。說到這個允常,大家不是十分熟悉,但是他的兒子卻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那就是越王勾踐。


歷史倪說


今天紹興有大禹陵,作為一處著名旅遊景點。當然就有朋友不理解了,大禹不是生活在黃河流域,他的陵墓為何在江南紹興呢?我們要看史料。關於大禹在紹興的說法,一般引用的是《史記》的說法,《史記》中太史公說大禹東巡死在會稽,又說會稽山在越國,司馬遷自己也去會稽山探訪過禹穴,那麼會稽山在紹興當然是沒問題了。但是如果我們看早期史料,會發現這個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

《墨子·節用》:“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這應該是大禹葬在會稽最早的出處,大禹去的是東夷,《史記》說大禹東巡其實也一致,方位都是東而不是南!江浙一帶對於中原人來說當然是南方,比如“泰伯南奔”的說法;而大禹時期的東夷當然也是在河南東部、山東一帶。有趣的是,《史記·封禪書》說“禹封泰山禪會稽”,封禪的山一般都在一起,比如“封泰山禪梁父”,所以會稽應該也在泰山附近,屬於山東地區。

這樣問題就很清楚了,戰國時期《墨子》提到大禹葬在會稽應該是山東會稽;但是隨著秦漢國家統一,會稽山又被搬到南方去了。至於這兩個地方為什麼同名,應該是和族群遷徙有關。先秦史學家董楚平先生即認為越族來源於山東一帶。


林屋公子


大禹陵上有個禹陵廟,廟裡有個夏禹皇,據老一輩人說,老三江原來的塘叫禹陵大塘,這海塘原是夏禹的領導下建造的,沒有這塘前海潮漲潮時房子淹設,莊稼淹死,人們很難生活,從有了禹陵大塘後,人們才能平安生活了,所以後來老百性都敬重他,記念他,我懂的只這些,因為這化低,謝謝。


A不倒翁878


正如題主所言,大禹主要的活動區域在黃河流域,紹興在他的領地之在。那大禹陵為何會在紹興呢?

《墨子·節用》說:“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史記·封禪書》又說“禹封泰山禪會稽”,也就是說,大禹確是葬在會稽,但遠古時,會稽在山東泰山一帶,但後來,大禹的後裔越人部族南遷了。關於越國的起源,《吳越春秋》《越絕書》都認為一開始就在江南地區,而成書更早的《左傳》《呂氏春秋》則給出了一點不一樣的線索。《左傳·宣公八年》有言,楚莊王在東方滅掉“群舒”中的舒蓼國以後,在“滑汭”之地(今安徽懷遠縣一帶),與吳越二國結盟。《呂氏春秋》講孫叔敖向楚莊王為自己兒子請封地的時候,要的也是“寢之丘”這塊楚越之間的荒涼土地,這塊土地,其實鄰近孫叔敖在今安徽壽縣一帶興建的水利工程“期思陂”。《清華簡·越公其事》中,句踐稱越國為“雩”,“雩”即是“期思陂”附近的“雩婁之野”,可見,楚莊王時代的越國,已經從山東泰山一帶,南遷到了今天安徽蚌埠、淮南之間一帶。

大概吳王壽夢時期,吳國強大後對淮南一帶展開了攻掠,於是越人可能是先遷皖南山區再東跨莫干山進入錢塘江流域地區。《吳越春秋》記述的“奉禹祭祀”的越君無壬,可能就是在吳王壽夢壓制下逃到錢塘江流域的越君。而越國強大後,文種興建會稽城,名字便是借用越人的祖源之地——山東泰山附近的那個“會稽”,順便還在此造了個空“大禹陵”以示紀念。

另外,禹也是中原人所崇拜的古代神聖君王,所以越人攀附一下也能顯得貴氣一點,更何況有關禹的傳說,也是越人從當年最初的老家淮河中游地區帶過來的。後來始皇帝在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還親往會稽前去拜祭。這也讓後世司馬遷編《史記》時,認定越國為姒姓之國。

大概也正因為越人的老家在山東泰山一帶,所以越國滅吳後便遷都到了琅琊,一直向北攻略的原因吧


千古名將英雄夢


禹多數人認為在紹興,也有人認為在江蘇與山東間即山東內。大禹在紹興市遺蹟很多,但我認為有禹必有舜。虞舜:姓姚。在紹興同"姚"字關聯的很多,諸暨、餘姚丶紹興、上虞等無論姚,還是姚江等之類遺蹟很多。虞舜之中的虞與舜:上虞,曹娥江(舜江因孝女更曹娥江),現二名稱混用,舜井,村,廟之類等等,餘姚也有舜江之類。因此,紹興有大禹更可信。

按正常餘姚、上虞、紹興市有舜禹痕跡,蕭山(原紹興)又在錢江口,應該也會有遺蹟,杭州(良渚)也應該有一些。


阿寶陽陽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

我覺得大禹的死亡隱隱約約有個特別大的陰謀。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為大家講四個故事,四個與大禹有關的神話傳說。

第一個是女嬌和大禹的故事。

半生勞苦,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時治水辛苦又勞累還可能隨時喪命,姑娘們都不願意嫁給他,三十多歲還沒有娶到老婆的大齡男青年大禹在路過塗山的時候,娶了塗山美麗的九尾狐女嬌姑娘。

大禹這個大齡男青年不知道是不是個工作狂,結婚以後也是經常沉迷於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治水更方便快捷,大禹真是把時間利用到了極致。

為了空出回家吃飯的時間大禹和女嬌商量,以三鼓為號,鼓敲到三聲的時候就送飯上山。女嬌真是一個賢妻良母,大禹怎麼說她就怎麼做。

只是沒想到大禹是一個極其粗心的傢伙,在化身為黃熊治理河水的時候,一不小心將三塊石頭砸到鼓上面,女嬌聽聞鼓聲之後趕緊上山送飯,卻看到一個大黃熊在丈夫工作的地方,於是立馬就嚇得石化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這個神話故事裡面大魚的真身是一個黃熊。

在鯀竊息壤那個神話故事裡面,大禹是從一頭死了三年的黃龍身體裡面生出來的,根據基因遺傳定律大禹的真身應該是一條龍的,可是他還在他成年之後治水的時候明確記載他是變身為一頭黃熊。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防風氏的故事,也是山海經裡面所說的貫匈國的祖先。

傳說,但與在治理洪水的時候有一次在會稽山召集天下諸神商議治水大冊,防風氏不知因何緣故姍姍來遲。這可能是大禹剛當上帝王的那一段時期吧,為了樹立帝王的威信和懲罰不太聽話的防風氏大禹一怒之下就令人殺了防風氏。

後來防風氏有兩個後代在大禹尋遊九州的時候,想要殺大禹為祖先報仇,卻沒想到被大禹身邊兩條護身的龍給絞殺了,因為這兩個防風氏的後裔是被箭矢穿胸疼而死所以他們的胸膛上就有一個洞。

後來大禹不知因何緣故令人復活了被他殺的兩個防風氏後裔。

可是因為這個兩個人死的時候是被箭穿胸而死復活後身上就留下了兩個無法還圓的大洞,而且這兩個人還繁衍出來後代,他們的後代組成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叫貫胸國。

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可以準確的得出大禹其實他是擁有起死回生能力的。

我有一段時間專門研究過山海經裡面所有其死回生的案例,這些案列裡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所有起死回生的人生物好像就從一種生物變成了另一種生活比如說黃帝顓頊猰貐無一例外。

從龍變成一隻熊,大禹身上似乎隱藏了特別多的故事。

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大禹死亡的緣由。

傳說,大禹在平定九州之後建造了九鼎,九鼎鼎立四方,當上帝王的大禹,可以說他的人生確實已經到達了巔峰,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大於不僅建造了九鼎,還開啟了全國旅行模式在,遺憾的時候他在旅行的最後死在了會稽山?

把這四個故事連起來仔細想一下龍變熊、會稽山、起死回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大禹之死沒有那麼簡單?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山海經解密小七


良渚文明始於5300年前,以杭州良渚為核心,北部到達江蘇和山東的交界,5000年前已經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全流域治理能力。4300年前,也就是傳說中的堯的時代,海平面上升,考古中有疑似攔海大壩,但古人畢竟抵擋不住長時間的海水上升,海拔太低的良渚人向全國遷移,東線到達山東,考古證明四千年前,山東出現水稻。中線經過安徽北上,抵達陝西山西等地,4300年前才興起的石卯遺址中就有典型的良渚玉器,而許多專家認為石卯遺址和黃帝部族相關。西線良渚人到達四川貴州等地。而舜的傳說主要在長三角山東和山西三地,而長三角和舜相關的地名傳說全國最多最集中,所以個人認為舜帶領著部分良渚人北上山東山西一帶。良渚就是虞國,北上的舜的族人在北方建立了虞國。但他們的祖地是南方,所以常常南巡,禹也是良渚人的一支,他們是中線北上,和安徽的塗山氏聯盟,但禹也會常常南巡,後來禹就南巡的時候死在了紹興。然後海水持續上升,整個良渚被徹底毀滅,人們也漸漸淡忘了這一文明,同時毀滅的還有印度河口的哈拉帕文明和蘇美爾文明,他們都建立在大河入海口,都在北緯三十度。


林3958885


“堯”禪位於“舜”,“舜”禪讓給“禹”,承繼天子之位,建立夏朝。

執政第十年,大禹東巡,視察工作。到了“會稽”,結果病逝了。


古代的帝王陵,都講究“依山傍水”,就葬在了“會稽山下”,前臨“禹池”(鑑湖一部分)。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

早在夏朝的“少康帝”,就選派他的一個小兒子去為“大禹帝守陵”,封於“會稽”,世代相傳。著名的“越王勾踐”就是“守陵的後人”,歷代都有所修繕和保護,且舉行祭拜大典!


內求安己


大禹葬在會稽,許多古代典籍確有記載。會稽為古代郡名,東漢中期之後,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今浙江紹興城區)。

漢司馬遷《史記》有云:“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藏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禹鑿龍門,通大夏,疏九河。。。遂以死於外,藏於會稽。”

漢袁康、吳平《越絕書》有云:“(禹)因病亡死,葬會稽。”

《墨子·節葬下》雲:“禹。。。道死,葬於會稽之山。”

《呂氏春秋·安死篇》雲:“禹葬於會稽,不變人徒。”


你不知道的文學歷史


我們的歷史學有許多誤區,應該是夏朝以前還有個虞朝,堯舜應該是那個朝代的國君,中心就在浙江的紹興,餘姚一帶,河姆渡文化,良諸文化是最好的印證,到了禹、啟時代,也許是氣候的變遷,洪水氾濫,雖然經過大禹治水,但眾多的河流湖泊已不適合當時落後的農業生產,所以中國的中心慢慢轉移到了黃河流域一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