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为何会在绍兴?

小康叔叔-


一、有关大禹葬会稽的记载

1、《史记.夏本纪》记载,太史公曰: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2、清人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初,禹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至是禹巡狩江南,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禹崩于会稽,因葬焉。

3、《吴越春秋.越王无余》记载,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州慎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 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州慎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

4、《吴越春秋.越王无余》记载,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余。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

二、为了给禹祭祀,封无余建越国

以上罗列了这么多资料,均是有关大禹葬于会稽的记载。后来夏朝少康帝的时候,“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即是越国开过君主。

说起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大家并不陌生。其实,越国是大禹的后裔。史书上记载是夏王朝的少康帝的庶子无余。其他的信息,就再也不容易看到了。

我们不禁要问,那个时候夏朝的疆域非常有限,少康帝怎么会把自己的儿子支到那么偏远、蛮荒的地方去呢?我们都知道古代君主把两件事看的非常重,一个是祀,另一个是戎。话说,少康帝即位以后一直有一个烦恼,那就是祭祀先祖大禹。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大禹的葬身之地远遥远的蛮荒之地会稽。为了这个事情,少康帝没少费脑筋,整日茶不思饭不想,一直也没有想出好办法。

有一天,有个大臣看出了他的烦恼,就给他出主意说:“大王,这事儿,太简单了,派个人过去就行了。”少康帝一听,眼前一亮。那个大臣立即又补了一句:“祭祀这种事情,最好是王族的人。为了表达您的诚意,在您的儿子之中选一个去就最为合适了。”听了这个大臣的建议,少康帝立即将他的儿子在眼前过了一遍,最后锁定在他的庶子无余身上。在古代,庶子常常被拿出来作为牺牲品。很快,少康帝就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将无余分封到会稽,主要工作就是给先祖大禹守灵,早晚上上香、上上供品,还有就是定期扫扫墓。

无余带着老大的不愿意离开了京城,来到了当时还未开化的荒蛮之地会稽。刚到会稽的时候,可是一点也不轻松。他的状况可能要比后来奔吴的泰伯、仲雍还要困难。当时的会稽荒蛮到什么程度呢?赤身裸体,披头散发,他们还习惯在树上搭窝居住。没有办法,到了会稽以后,他也不得不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短发文身,甚至也像原始人那样赤身裸体。为了遮羞,也为了给当地人做区分,就在身体的关键部位绑上点树叶什么的。由于当时交通的不便,再加上无余对夏王朝也没什么好感,到了会稽之后,犹如石沉大海,此后数百年也没给历史留下一点可供参考的资料。

话说,到了春秋时期,原来的会稽,春秋时期的越国,突然出现了一个叫允常的越国国君。允常自称是少康帝庶子无余的后代,此时的越国已经传了二十代。此时我们才能在春秋的历史上隐隐约约看到一点越国的影子。说到这个允常,大家不是十分熟悉,但是他的儿子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那就是越王勾践。


历史倪说


今天绍兴有大禹陵,作为一处著名旅游景点。当然就有朋友不理解了,大禹不是生活在黄河流域,他的陵墓为何在江南绍兴呢?我们要看史料。关于大禹在绍兴的说法,一般引用的是《史记》的说法,《史记》中太史公说大禹东巡死在会稽,又说会稽山在越国,司马迁自己也去会稽山探访过禹穴,那么会稽山在绍兴当然是没问题了。但是如果我们看早期史料,会发现这个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墨子·节用》:“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这应该是大禹葬在会稽最早的出处,大禹去的是东夷,《史记》说大禹东巡其实也一致,方位都是东而不是南!江浙一带对于中原人来说当然是南方,比如“泰伯南奔”的说法;而大禹时期的东夷当然也是在河南东部、山东一带。有趣的是,《史记·封禅书》说“禹封泰山禅会稽”,封禅的山一般都在一起,比如“封泰山禅梁父”,所以会稽应该也在泰山附近,属于山东地区。

这样问题就很清楚了,战国时期《墨子》提到大禹葬在会稽应该是山东会稽;但是随着秦汉国家统一,会稽山又被搬到南方去了。至于这两个地方为什么同名,应该是和族群迁徙有关。先秦史学家董楚平先生即认为越族来源于山东一带。


林屋公子


大禹陵上有个禹陵庙,庙里有个夏禹皇,据老一辈人说,老三江原来的塘叫禹陵大塘,这海塘原是夏禹的领导下建造的,没有这塘前海潮涨潮时房子淹设,庄稼淹死,人们很难生活,从有了禹陵大塘后,人们才能平安生活了,所以后来老百性都敬重他,记念他,我懂的只这些,因为这化低,谢谢。


A不倒翁878


正如题主所言,大禹主要的活动区域在黄河流域,绍兴在他的领地之在。那大禹陵为何会在绍兴呢?

《墨子·节用》说:“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史记·封禅书》又说“禹封泰山禅会稽”,也就是说,大禹确是葬在会稽,但远古时,会稽在山东泰山一带,但后来,大禹的后裔越人部族南迁了。关于越国的起源,《吴越春秋》《越绝书》都认为一开始就在江南地区,而成书更早的《左传》《吕氏春秋》则给出了一点不一样的线索。《左传·宣公八年》有言,楚庄王在东方灭掉“群舒”中的舒蓼国以后,在“滑汭”之地(今安徽怀远县一带),与吴越二国结盟。《吕氏春秋》讲孙叔敖向楚庄王为自己儿子请封地的时候,要的也是“寝之丘”这块楚越之间的荒凉土地,这块土地,其实邻近孙叔敖在今安徽寿县一带兴建的水利工程“期思陂”。《清华简·越公其事》中,句践称越国为“雩”,“雩”即是“期思陂”附近的“雩娄之野”,可见,楚庄王时代的越国,已经从山东泰山一带,南迁到了今天安徽蚌埠、淮南之间一带。

大概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强大后对淮南一带展开了攻掠,于是越人可能是先迁皖南山区再东跨莫干山进入钱塘江流域地区。《吴越春秋》记述的“奉禹祭祀”的越君无壬,可能就是在吴王寿梦压制下逃到钱塘江流域的越君。而越国强大后,文种兴建会稽城,名字便是借用越人的祖源之地——山东泰山附近的那个“会稽”,顺便还在此造了个空“大禹陵”以示纪念。

另外,禹也是中原人所崇拜的古代神圣君王,所以越人攀附一下也能显得贵气一点,更何况有关禹的传说,也是越人从当年最初的老家淮河中游地区带过来的。后来始皇帝在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还亲往会稽前去拜祭。这也让后世司马迁编《史记》时,认定越国为姒姓之国。

大概也正因为越人的老家在山东泰山一带,所以越国灭吴后便迁都到了琅琊,一直向北攻略的原因吧


千古名将英雄梦


禹多数人认为在绍兴,也有人认为在江苏与山东间即山东内。大禹在绍兴市遗迹很多,但我认为有禹必有舜。虞舜:姓姚。在绍兴同"姚"字关联的很多,诸暨、余姚丶绍兴、上虞等无论姚,还是姚江等之类遗迹很多。虞舜之中的虞与舜:上虞,曹娥江(舜江因孝女更曹娥江),现二名称混用,舜井,村,庙之类等等,余姚也有舜江之类。因此,绍兴有大禹更可信。

按正常余姚、上虞、绍兴市有舜禹痕迹,萧山(原绍兴)又在钱江口,应该也会有遗迹,杭州(良渚)也应该有一些。


阿宝阳阳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

我觉得大禹的死亡隐隐约约有个特别大的阴谋。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为大家讲四个故事,四个与大禹有关的神话传说。

第一个是女娇和大禹的故事。

半生劳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时治水辛苦又劳累还可能随时丧命,姑娘们都不愿意嫁给他,三十多岁还没有娶到老婆的大龄男青年大禹在路过涂山的时候,娶了涂山美丽的九尾狐女娇姑娘。

大禹这个大龄男青年不知道是不是个工作狂,结婚以后也是经常沉迷于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更方便快捷,大禹真是把时间利用到了极致。

为了空出回家吃饭的时间大禹和女娇商量,以三鼓为号,鼓敲到三声的时候就送饭上山。女娇真是一个贤妻良母,大禹怎么说她就怎么做。

只是没想到大禹是一个极其粗心的家伙,在化身为黄熊治理河水的时候,一不小心将三块石头砸到鼓上面,女娇听闻鼓声之后赶紧上山送饭,却看到一个大黄熊在丈夫工作的地方,于是立马就吓得石化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这个神话故事里面大鱼的真身是一个黄熊。

在鲧窃息壤那个神话故事里面,大禹是从一头死了三年的黄龙身体里面生出来的,根据基因遗传定律大禹的真身应该是一条龙的,可是他还在他成年之后治水的时候明确记载他是变身为一头黄熊。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防风氏的故事,也是山海经里面所说的贯匈国的祖先。

传说,但与在治理洪水的时候有一次在会稽山召集天下诸神商议治水大册,防风氏不知因何缘故姗姗来迟。这可能是大禹刚当上帝王的那一段时期吧,为了树立帝王的威信和惩罚不太听话的防风氏大禹一怒之下就令人杀了防风氏。

后来防风氏有两个后代在大禹寻游九州的时候,想要杀大禹为祖先报仇,却没想到被大禹身边两条护身的龙给绞杀了,因为这两个防风氏的后裔是被箭矢穿胸疼而死所以他们的胸膛上就有一个洞。

后来大禹不知因何缘故令人复活了被他杀的两个防风氏后裔。

可是因为这个两个人死的时候是被箭穿胸而死复活后身上就留下了两个无法还圆的大洞,而且这两个人还繁衍出来后代,他们的后代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叫贯胸国。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准确的得出大禹其实他是拥有起死回生能力的。

我有一段时间专门研究过山海经里面所有其死回生的案例,这些案列里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所有起死回生的人生物好像就从一种生物变成了另一种生活比如说黄帝颛顼猰貐无一例外。

从龙变成一只熊,大禹身上似乎隐藏了特别多的故事。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大禹死亡的缘由。

传说,大禹在平定九州之后建造了九鼎,九鼎鼎立四方,当上帝王的大禹,可以说他的人生确实已经到达了巅峰,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大于不仅建造了九鼎,还开启了全国旅行模式在,遗憾的时候他在旅行的最后死在了会稽山?

把这四个故事连起来仔细想一下龙变熊、会稽山、起死回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大禹之死没有那么简单?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山海经解密小七


良渚文明始于5300年前,以杭州良渚为核心,北部到达江苏和山东的交界,5000年前已经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全流域治理能力。4300年前,也就是传说中的尧的时代,海平面上升,考古中有疑似拦海大坝,但古人毕竟抵挡不住长时间的海水上升,海拔太低的良渚人向全国迁移,东线到达山东,考古证明四千年前,山东出现水稻。中线经过安徽北上,抵达陕西山西等地,4300年前才兴起的石卯遗址中就有典型的良渚玉器,而许多专家认为石卯遗址和黄帝部族相关。西线良渚人到达四川贵州等地。而舜的传说主要在长三角山东和山西三地,而长三角和舜相关的地名传说全国最多最集中,所以个人认为舜带领着部分良渚人北上山东山西一带。良渚就是虞国,北上的舜的族人在北方建立了虞国。但他们的祖地是南方,所以常常南巡,禹也是良渚人的一支,他们是中线北上,和安徽的涂山氏联盟,但禹也会常常南巡,后来禹就南巡的时候死在了绍兴。然后海水持续上升,整个良渚被彻底毁灭,人们也渐渐淡忘了这一文明,同时毁灭的还有印度河口的哈拉帕文明和苏美尔文明,他们都建立在大河入海口,都在北纬三十度。


林3958885


“尧”禅位于“舜”,“舜”禅让给“禹”,承继天子之位,建立夏朝。

执政第十年,大禹东巡,视察工作。到了“会稽”,结果病逝了。


古代的帝王陵,都讲究“依山傍水”,就葬在了“会稽山下”,前临“禹池”(鉴湖一部分)。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

早在夏朝的“少康帝”,就选派他的一个小儿子去为“大禹帝守陵”,封于“会稽”,世代相传。著名的“越王勾践”就是“守陵的后人”,历代都有所修缮和保护,且举行祭拜大典!


内求安己


大禹葬在会稽,许多古代典籍确有记载。会稽为古代郡名,东汉中期之后,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城区)。

汉司马迁《史记》有云:“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藏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遂以死于外,藏于会稽。”

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有云:“(禹)因病亡死,葬会稽。”

《墨子·节葬下》云:“禹。。。道死,葬于会稽之山。”

《吕氏春秋·安死篇》云:“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


你不知道的文学历史


我们的历史学有许多误区,应该是夏朝以前还有个虞朝,尧舜应该是那个朝代的国君,中心就在浙江的绍兴,余姚一带,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是最好的印证,到了禹、启时代,也许是气候的变迁,洪水泛滥,虽然经过大禹治水,但众多的河流湖泊已不适合当时落后的农业生产,所以中国的中心慢慢转移到了黄河流域一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