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练毛笔行书是先在格子里单字练习还是整体练习?谢谢?

湖邊農夫


能够练习行书,大部分书法学习者都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之前都练习过楷书、隶书或者篆书,经历过书法的占格训练,所以再写行书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在格子里练习了,要跳出格子练习,不要再被格子束缚了。

什么是书法的占格训练?

很多书法爱好者不知道占格这个词汇,所谓占格就是在书法学习之处,为了规范书写,会在田字格、方框格或者米字格里训练,通过格子让学习者控制好字体的大小、笔画的长短、正斜,从而提高书写者的控制毛笔的能力。

经过系统的占格训练,从米字格到田字格再到方框格,书写者可以自由的掌控字体的大小,将来不用格子书写一样可以把字体写的大小一致,所以很多高手写字都不需要折格子的,都是直接在白纸上书写。

学习行书为什么不需要田字格了?

首先是因为练习行书的时候,已经经历过楷书的训练,可以自由掌控字体大小、粗细和长短了,有了一定的用笔基础。

第二,行书并不是单个字的排列了,它更加注重字和字之间的关系,上下字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个时候再用格子书写则限制了上下字之间的流畅性。


所以,即使是初学行书也尽量不要用格子书写,可以只叠竖格,不叠横格。


不二斋


行书为何要脱格子?

行书与楷书的要求不一样,楷书打格子书写是为了写的整齐划一,这是楷法严谨的要求,但行书讲究的大小有致,参差错落,行气贯通,如果打格子书写反而影响了行书的这种特点。

从上图《集字圣教序》中我们可以发现,字势有长有扁,有收有放,字与字之间讲究避让、错落,因此与楷书相比,章法布局更加活泼灵动。

先单字练习,再整体

练习的时候肯定应该先单字练习,题主临的应该是《圣教序》,《圣教序》是怀仁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圣教序》有2000字左右,怀仁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王羲之的字,因此有一部分字是通过找到的王羲之的字,把偏旁部首拎出来重新组合的,有的干脆就是模仿王羲之的用笔自己写的。

再加上反复拓刻,细节失真很多,现在最好的版本也是宋拓本,里面有很多字说实话并不是很好看。所以临摹的时候先单字练习,找出其中比较好的字,清晰的、美观的字多练练,熟悉行书的用笔。等这个阶段练的差不多了,再去整体临写,整体临写关键是体会章法布局,和字势的连贯。

《圣教序》学完之后,建议还是多临写墨迹本的行书范本,对行书的用笔会更加清晰。以上是翰墨今香的一点拙见,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翰墨今香


练习行书,不要在方格子里练。练成了楷书式行书,将来再想纠正,比初学还难。

行书本来需要有行气。字与字之间,笔意相通。或形断意连,或形相连。如果在格子里练行书,就好比我们要进行跑步,却把自己的双脚用绳子绑住。还跑什么?

行书的练习,开始时对两个笔画的连续写法进行练习,然后字的两个部分的连接练习,楷书我们可以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来组合成字,但行书首先要有速度。速度不光是书写动作的动作快,还要在没有笔画的两个笔画间,使毛笔在最短的空中运行。这样上下笔间的起止环环相扣,一笔之终,为另一笔之始。

行书的连带,并不是要笔笔形质相连才算行书。意连为上,形连为下。所以,笔在空中的运行就不可以没有轨迹的运行。要让观看的人看到你无形的地方,笔意是相接的。在你的临作中,形断的字,意也随之终断,“二,儀,像,以,形”等字,看不到两个分开部分间的联系。上一笔指向的方向,下一笔本应接住这个方向,你却不是,而是在另外一个地方起笔。这就是没有注意无笔画处的空中运笔。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就更联系不上了。

行书不需要如楷书那么拘谨。要让自己的情性随着笔尖流露于纸上。如果把行书写的和楷书一般的工整排列,就没有了行书特有的灵动性。











子衿书法


其实就是说的临帖应该怎么临才能出好效果,临帖讲究方法,首要记得要对临,别拿些描红本来糊弄自己,陈忠健老师的免费视频教学我看过好多次,他总结出的临帖方式,我一直觉得效果非常好。

首先,刚到手的字帖,从头到尾通临一遍,慢慢写不要太快,也不要太在意写的好不好,这第一遍的通临并不能让你马上知道这个字怎么写,也不需要写的太像,主要是让你对这本字帖有一个大概的概念,让你先明白字帖的一些特性。

然后进一步,这一遍应该是最吃力最枯燥的了,精临。每一个字你都要认真对待,一遍练不好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一直到你能把这个字写好写准为止。精临最是累人,也是最考验人的耐心与毅力,如果碰到难一点的字,可能让你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都写不好一个字,这个过程,有个必须前提,就是一定要像,忠于原帖。

精临一遍之后说明你差不多吃透这本字帖了,这时你就应该来一遍背临。一篇文章那么长你不一定能够背下来,但是这本字帖的内容你应该能够从网上查得到吧。相当于你找来这篇文章的内容,按照字帖的写法写下来,当然许多行书字帖都有这么一个特性,相同的字都有几种写法,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你不一定记得这个字在这个位置是用的哪一种写法,只要你记住其中一种写法也算是合格了,背临其实就是检验你对这本字帖的了解程度

再到意临,也相当的武侠小说里所说的,得剑后忘剑的境界一个意思。意临就是让你在字帖的基础上加上一点自己的东西,或者改变,毕竟写得再像也不是你的字,也只是别人的字

最后是出帖,就算是毕业了。但是一本字帖能流传至今肯定有其独到之处,过个一两年或者几个月之后,你拿来再临一遍你会发现还有许多你以前没注意到的地方,毕竟临帖是一辈子的事,就算你再强也不可能强过几千年的传承,人的一生最多也就百年而已。

最后给个总结:通临--精临--背临--意临--背临--出帖。


缘来斌哥


练习毛笔行书,先在格子里练习单字,或者先整体练习,都是可以的,二者各有利弊,因此最好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一起练习。

我以前练习行书的时候,是从整体练习的,每一遍都是从头到尾,尽量按照原帖上的布局去安排,我看过大部分书法爱好者也是这么写的。这么写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从总体上把握章法,但是在单字细节上就会有所放松,写不好的字有时候也一笔带过,下次遇到还是一笔带过。

后来我也尝试用带格子的毛边纸来写,却发现有另一种好处——就是特别注重单个字的质量,一个字一个字去突破,写不好可以反复写,直到满意为止。后来常备一些格子纸,不方便用毛笔的时候,就用粗一点的硬笔写,反复去琢磨每一个字。

总结:

上述这两种办法,前者注重整体,后者注重单字,二者结合起来,是较为理想的练书法状态。比方说你以前都是整体临摹的,不妨用练格子的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去突破;如果你以前是单个字练习的,不妨尝试从整体上去临摹,这样可以加强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更好把握章法布局。

更多书法技巧,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初练毛笔字行书,不建议用带格子的纸写。

首先,行书是讲究行气的,要求上下字之间有一定的连续关系,需要交待好笔锋的起承关系,有时甚至需要用牵丝引带来连贯。如果用格子纸一个字一个字的写,互相不作连贯,就失去了行书的“行”意。

二者,行书书写要求灵动流畅,字的大小不再象楷书那样规整,而是随章法的需要来确定,有时甚至会出现夸张性加大或缩小,有的字可能会占用数个字格,比如有些长竖的写法。如果用格子纸来限制,则肯定流于死板,失去行书的流畅性。

因此,书写行书尽量不用格纸。即使上下字之间不作连笔处理,也不要用格纸。但是,写行书时可以叠竖行线来控制行与行之间的间距,防止写歪了或写大了,等写到一定程度时,最好连竖线也不用,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章法效果。


方圆居书法与诗词鉴赏


格子里练笔画也就是说要先练笔画,永字八法,通过八个点画的形态的临摹练习是,初步熟悉毛笔的性能和书法点画的基本造型。以及点画的表达技法,是用什么对应的技法来实现点画形态的表达的。为了能够精准掌握永字八法技法,当然是在界格里练习书写,能够在格子中正确书写,就是只写一个点画,实际上也同时开始了结构技法的练习,开始初级的字形与结构整体的临摹练习。为什么呢?这时候就不仅仅是点画的问题了,还有点画的位置或者说一个点画的经营位置问题就要考虑了。


如柳公权的字体。我们在格子中临摹练习,不仅仅有利于找寻点画和偏旁部首位置,同时也能够找准点画的长短粗细,斜正角度,包括起笔到收笔过程中的曲直等的变化。



翰墨书道


不论是任何的书体,和任何阶段的书者而言,都不建议用格子书写,原因如下。

任何的书体都是有行气和左右顾盼的,对书者而言,带格子的纸张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其对书法行气及左右关系的表达,尤其是行书,字与字之间的映带呼应相对含蓄,加以横竖隔离,则这种呼应关系会被削弱,虽然题主习愦了在格子里书写,但想写出自我,自由表达却很难,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是否有同感!

书法的本质是自由的,众多先贤的习字之法及经典作品不胜枚举,这其中就包括一些石刻,各种书体应有尽有,尽管当时这种界格的方法是出于实用,又或者以显示其正式感,但对于书者而言,不论何种形式,都想往尽美的方向表达,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名家单字是一流的。

建议抛开枷索,表达自我,尽管很痛,很难适应,但有什么是容易的呢?

快收麦子了,写点标语。见笑!






读书耕田人王七


如果是零基础,可以在格子里练习。这样有助于字形的把握。但是只局限于单字练习或是部首笔画练习。

如果有了基础,就不用格子了,用无格纸一个词组或是几个字、一行字的练习,写完之后可以用制图工具做成对比图,找出差距,进一步有的放矢的练习!


泉涌水自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