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称这个人为老师,怕死贪便宜爱抱怨,却被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从一个穷人家的浪荡子,到中国第一名相,他身上不乏缺点。

胆小怕死、爱贪小便宜,喜欢炫富,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抱怨。

但是,比他小了172岁的孔子说他:“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司马迁称他是中国第一贤者。

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百家争鸣的源头。

他是安徽颍上人,距今已有近三千年之久。

他的名字,是管仲。

孔子称这个人为老师,怕死贪便宜爱抱怨,却被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成就一生功业只因为交了个朋友

管仲一生被历史铭记的只有两点:一个是他的思想和成就,还有一个就是他会交朋友。

管仲本是穷小子,家中太穷,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出去找活儿,却病倒在异乡的客栈,已经濒临死亡的线上。

一个同乡恰好也住进这家客栈,知道这个情况,什么也没说,贴身照顾了他一个月。

病好之后,管仲和这个同乡做生意,拿的本钱少,却在每一次分红的时候拿大头。

连伙计们看不过去,同乡则说:他家贫,多拿一点是为了补贴家里,很正常。

生意失败了,他们一起参军,每一次冲锋,要么装死,要么还没遇到敌人就逃跑,每次都是同乡帮他掩护。

同袍看不下去,同乡则说:不肯拼命是因为孝顺,家有老母,他一旦战死,就没人奉养。

后来,管仲做了官,每次都因为表现一般而被免职。

认识的人都耻笑他,同乡解释说:并不是干不了,只是这些小事并不适合他的才能罢啦!

孔子称这个人为老师,怕死贪便宜爱抱怨,却被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日后他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时候,周围迎合的人不少,他的心底却知道,他的这个同乡才是他真正的朋友,并让这个同乡一生富贵。

因为这个飞黄腾达的位置也是同乡推荐和相让的。

你读到这儿的时候,当然知道我说的就是三千年前的伟人管仲,他的同乡就是鲍叔牙。

或许没有鲍叔牙,他被历史湮没如同粉尘,病死在客栈,穷死在山野,战死在沙场,还有可能因为贪污被杀头。

至少,没有鲍叔牙推荐他辅佐齐桓公,他已经因为刺杀就在监狱中被杀头了。

如果这样,大概也没有人知道这个成就春秋第一霸业的名相。

他们之间的友情也传诵了三千年,被称为朋友之间最高的情谊。

孔子称这个人为老师,怕死贪便宜爱抱怨,却被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被娼妓行业奉为祖师爷

管仲的名字叫夷吾,“仲”老二也,所以孔仲尼,也被称为孔老二。

辅佐齐桓公的几十年,他是最牛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留下了其在政治方面最宝贵的思想和成就。

最有意思的事情则是他开创了中国的娼妓机制,办了中国第一所妓院,一直到解放后消灭娼妓制度之前被奉为祖师爷。

因为齐国在管仲的管理下,基本上不需要齐桓公做什么,以至于当个一方诸侯只需要享受即可。

男人,酒色财气四个字,美酒、财富应有尽有,剩下享受的就是美色,“后宫佳丽三千”据说就是从这而来。

等到厌倦美色之后,就想享受权势的威风,微服私访成了一大爱好。但是走到街上才发现,很多青壮年竟然没有结婚。

齐桓公就问管仲这是什么原因,管仲开玩笑说:大概是女人都在后宫吧。

这种事情当然有原因,齐国富裕,自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这里寻找机会,另一方面是战争中女俘仍然集中在大量贵族手中。

管仲也意识到大量单身男青年对社会治安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战国策·东周策》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因“女闾七百”之说,“女闾”一词也就成为娼妓居处或妓院的代称。

《韩非子·说难》云:“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三百。”妇闾即女闾,“女闾七百”亦常传为“女闾三百”。

孔子称这个人为老师,怕死贪便宜爱抱怨,却被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从国家妓院到最后开放的私人妓院,出现了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娼妓行业。

娼妓从业者对管仲作为祖师爷崇拜起始时间无从考究。

但在考据学出名的纪晓岚明确指出,娼妓祀奉的行业神是管仲,且管仲作为娼妓的行业神,可看作各种行业神信奉的典型:

“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倡族祀管仲,以女闾三百也。伶人祀唐玄宗,以梨园子弟也。此皆最典。”

一想到写下洋洋洒洒的十六万字《管子》,并被孔子认为是思想开蒙的著作者,竟然被千万娼妓膜拜,让人啼笑皆非。

孔子称这个人为老师,怕死贪便宜爱抱怨,却被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阜阳管仲齐桓公对饮像

他是传统文化的开源者

在从西周王室衰落到春秋过渡的时代里,还没有出现百家争鸣,也没有所谓的孔孟、老庄,儒家、道家还没有出现。

一个巨大的思想空白的中国,出现了一本思想巨作,24卷,85篇,16万字,记录了管仲一生的思想和功绩。


管学是中华国学之祖。主席曾近十次引用管子名言谈治国理政,他引用管子的话说:“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在主席多次谈到核心价值观和管子理论的关系时,认为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源于管子。

谈到经济繁荣和民本的思想,大概很多人会想到儒家孔孟。

事实上,管仲做了齐相后,第一件事是发展经济,认为治国必先富民,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传世名言。

管仲还第一个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重视商业发展,很多人会想到让秦国一统六合霸业的商鞅。

在奴隶制没有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里,管仲就提出了重视商业交易,甚至通过商业的交易,财富逐渐从其他国家流入齐国。

这也让齐国称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这个人为老师,怕死贪便宜爱抱怨,却被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关于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但在《管子》一书中,基本上将后世的“黄老思想”进行了完整的概述。

在没有法家的时代里,他提出“依法治国、富国强兵”。在逐步流动的社会化中,他开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年的户籍制度。

孔子的《论语》中四次提到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人。”

傅咸《感别赋》中说:“悦朋友之攸摄,慕管鲍之遐踪。”后人常用以比喻交谊深厚的朋友之情,并有“管仲乐毅”之美誉。

梁启超评价管仲为“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之思想界一巨子也。”

管仲这位春秋初期的先哲,被评价为中国罕见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为一身的历史人物。其理论博大精深,罕与伦比,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伦理、道德、外交、教育等方面。

孔子称这个人为老师,怕死贪便宜爱抱怨,却被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安徽颍上县管谷村的管鲍祠

两千年来,中国形成的三条文化线中,黄河文化的代表:齐鲁文化;楚文化的代表:长江文化;中原文化的代表:淮河文化。

管子思想代表着淮河文化,孔孟思想代表着齐鲁文化。管子文化是孔孟为代表的齐鲁文化的先驱和来源。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颍上,专门到管谷村,进行访问,还要住上一宿,代表师礼。

如今,三千过去了,百家争鸣中,管子学说出现大量的分支:农学、商学、儒家、道家、法家、桑家......

经历三千年的变迁,从浩瀚的中华文化中,再看那个站在山东海边的瘦高的老人。

仰慕、膜拜、钦佩、感恩。

孔子称这个人为老师,怕死贪便宜爱抱怨,却被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