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谁写的,他看到了什么?

晕导和小籽月


立水来回答。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至始至终都是一个迷。

有相传说这部书是大禹和伯夷合著的,对于这个传说我觉的不可能,大禹治水的时候得到九鼎,但也只是一个传说,没有实物作为依据的。《山海经》可以说是一部包含九州的地理巨作,是实实在在传承下来的。

分析下:《山海经》内的地理描述,虽然算不上细腻,但绝对要有现实来作为参考。大禹治水,主要是黄河流域,其治水时间,短则4年长则13年,与书中的地理环境不服。依照当时的交通环境,大禹不可能游历九州。

对于说这部书的作者是大禹,我觉得不现实。

当然,还有一个传说这本书是世世代代共同完成的产物。我觉得这个说话倒是有可能。但是,细致琢磨一下:书中所呈现出的场景及内在描述的实物,想要把它世世代代的传承更新,如果没有当时官家的统筹安排,依照当时的社会背景,编写这部著作的人力支撑在哪?我想不到,对于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合出这种精神产物,有点不现实。如果是官方安排,历史文案中也会记载的。

所以,对于这个说法想不通。

书中记载的,怪兽也好,神兽也罢,有些体型比较巨大,有点感觉回到了侏罗纪时代,而那个时代,说不定会有其他的文明存在。

综上所述,我觉得不能完全排除,这时另一个文明的产物。

以上,都是用最基础的理论分析的,个人看法。


立水


历史提问

《山海经》是谁写的,他看到了什么?

答:《山海经》,一部上古传世奇书,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多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人物以及四百多种神怪异兽,其所构造的包罗万象、奇诡瑰丽的世界,几乎是后世绝大部分神话小说的源头。

《山海经》既神奇又神秘,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很多人想要去探究它、剖析它,但迄今为止它仍是一个谜。《山海经》的神秘之处在于它的出身,究竟何人所写、何时所作、所作为何,这些都不得而知,甚至直到如今人们都无法给这本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能将它称作“奇书”。

一、成书之谜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成书年代,至今都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古往今来的说法却不少。最早西汉的刘歆在《上表》中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刘歆认为《山海经》应是大禹治水之时,大禹与伯益等人遍历山河之后的成果

<strong>

清代的毕沅在《山海经新校正序》中称《山海经》“作于禹益,述于周秦”,大禹和伯益最开始是口述,在周秦之时才被后人整理成著作。毕沅同样认为大禹、伯益首开《山海经》之先河,自西汉至清代,都有学者持这一观点,可见禹益作《山海经》的说法在古时颇为盛行。

今人蒙文通先生曾对《山海经》的各个篇章作了具体分析,他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大荒经》五篇写作时间最早,约在西周前期,可能为巴国的作品;《海内经》四篇约在西周中叶,可能是古蜀国的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最迟,写于春秋战国之际,可能为楚国的作品。

还有说法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虽然对于《山海经》的成书问题还存有很多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山海经》并非成于一人一时。

二、遗失的另一半

我们现在所见的《山海经》仅仅是它作为文字的那一部分,且文字部分也已多有佚失。实际上最早的《山海经》不仅是有图的,而且是一部先有图册,后有文字的著作。

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人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而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在注中又有“图亦作牛形”、“今图作赤鸟”等语;在唐代,山海经图被视为“述古之秘画珍图”,可见那时的《山海经》尚存有图。

但不知从何时起,《山海经图册》就从世上消失了。《山海经》的图也不只有一个版本,最早的图册成于先秦时期,后世因为原图的遗失,在汉代、南朝、宋代、明清时期又有不少画家为《山海经》配图,不过这时的图则多半来源于画家的想象。

三、内容之谜

既然《山海经》本是以图记文,这就涉及到作者最初到底看到了什么的问题,也就牵扯出后世对《山海经》所述内容真伪的争论。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我们现在所见之《山海经》是经过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版本,已非原本。

据现今已经证明确实存在的山河地理及异兽的情况来看,作者最初所画的图像应是亲眼所见,但由于《山海经》并非成于一人之手,故而也不能排除后世掺杂有虚构的成分在其中。相信最初,作者是想将其所见如实记录下来,可为何我们现在看《山海经》却是虚实相杂呢?

主要有几点原因,一是由于图文并非一人所作,在文字描述的二次创作过程中,笔者难免会出现对图画内容的误解;二是先民语言和思维风格较为古朴,这就造成古今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我们看《山海经》时,往往是以今人的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去理解的,这便造成了误解。

三是古今年代相距甚远,时过境迁,很多曾经在历史上存在的事物很可能已经消失,不为后人所见;最后,经过后世的代代流传,版本层出不穷,我们如今所见之《山海经》与其原本已经相去甚远。

参考资料:《上表》、《山海经新校正序》、《成书时地及作者新探》、《的性质与成书》、《山海经图:寻找的另一半》


剁手届的邓紫棋


在谈山海经的问题上是,我先说一个常识,也就是说,地球存在的大概40多亿年,曾经有过五次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大概每6亿年,就灭绝一次。

目前,正处在第六次灭绝高峰,而且,灭绝速度,比前五次,快得多。地球上了物种,现在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灭绝着。

回到山海经,这本书没有具体的作者,而是文字诞生之后,各代人结合自己听到的之前的口口相传的传说,记录下来,并画了一些生物和地理的图型。

虽然有夸张,但可信度,也比较高。这就相当于,有人夸张,这只公鸡特别大,有几米高,但一米高,是肯定存在的。

山海经成书于大周王朝初期,也就是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文字比较发达了,可以记录更多的东西了,基本上,你想表达的意思,都可以表达了。

而之前,不像,次要是文字,主要还是口口相传。

我认为,山海经记载的,都是事实,只不过,略有夸大,而且,还是多以古蜀国的见闻为主,以古蜀国为核心。

也就是目前的四川和重庆地区,还有很多上古谜团,没有解开。

人类,只不过是人这个种属的一种,人类是智人的后代,智人诞生时,地球上还有十几种其他智能人类,只是后来,都灭绝了。

连人类这个诞生最多不过200多万年的生物,都是这样。何况其他生物。

而且,山海经里的生物,也不是怪诞到无法接受。所以,把它看做一本远古地理生物志,是对的。


董江波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姑娘。

我想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回答这道题,由于我大学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小说家,所以从大学开始我就开始了对《山海经》的漫长研究。

经过这四五年的积累,目前对《山海经》来说,也算有一定的认知。

关于《山海经》作者是谁,这也是一直是研究《山海经》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谜题。目前主流认可比较多的说法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作者是刘向父子,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大禹和伯夷写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经过很多年的积累经过无数代人不断的编撰和修改,才形成了今天的《山海经》。

关于最后一种说法啊,我觉得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十万昆仑的一些例证,他从佛经以及中国浩瀚的史籍中,列举了诸多的证据来推论了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那我们就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讲一讲关于《山海经》作者来源的主要支撑点。

一、作者是大禹和伯夷

一个关于山海经,作者是大禹和伯夷的说法,主要是来自于中国的神话传说。传说当年大禹在治理好洪水之后,就被推举为当时的帝王,由于大禹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中国的神话时代,所以在大禹身上所显示出来的神性还是非常强的,所以当时的大禹的身份基本上是等同于人间的帝王家加天上的天帝这个身份与一身的。

在当上至高无上的主之后,大禹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就命令工匠就做了硕大无比的九鼎,在九鼎上面刻上了自己游历山川河流所见到的山海图。这项工作是一件非常劳神费力的工作,所以大禹充当的形象就是一个讲述,而伯夷则作为一个实施者,就像今天大多数有身份的人出书一般就是出书人只作讲述,代笔的另有其人。

当年大禹和伯夷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个说法也是关于,作者是大禹和伯夷比较有力的一个支撑。

二、作者是刘向父子

而关于刘向父子是山海经作者的说法,这源自于后来随着历史的变革,九鼎和《山海图》神秘消失了,只留下了文字版本的《山海经》,而刘向父子作为第一个,对《山海经》进行整理和记录的人,则理所应当的充当了作者这个角色。

三、山海经是几代人合著

那第三种说法则是由于,刘向父子所整理的《山海经》,只有最初的《山经》版本,并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海经》和《大荒经》,东晋时期的玄学家加科学家郭璞先生对《山海经》进行了一个非常深刻和妥帖的注解,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山海经》版本,大多数是在郭璞先生的注解上进行翻译和理解。

郭璞先生所增补的《大荒经》,保留了中国目前流传比较广的神话传说大约80%,为保留中国神话学做出了出突出的贡献。

所以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第三种说法,《山海经》是有不同时代诸多人共同创作完成的一本志怪类地理风俗集。

目前我家关于《山海经》的版本不多,大约有二三十种版本,这些出版刊物署名的作者比较多的是郭璞,排名第二的是刘向父子,署名最少的是大禹和伯夷,现在连夏朝存在都是史学界争论非常激烈的一个问题,所以署名大禹和伯夷是一个非常不严谨的做法。

除此以外,明朝的蒋应镐,由于画了明版《山海图》,所以也是被署名作者比较多的一个人。

至于他看到了什么,是在太离奇了,我建议你《山海经》来看就知道了。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山海经解密小七


嗯,这部奇书究竟是谁写的,我也非常好奇。

无所不包,几乎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典藏。

最重要的是其用地理概括的叙述来描绘这个世界,而且详细记载地标位置的矿产、动植物药用功效和林木,最后是以该区域的山神为注解。

假设一下,该书的知识来源于史前文明。

好吧,传承人与接受者之间如何沟通,怎么记载?

进一步假设,也许传承人已经达到油尽灯枯的阶段,无法用最完整的方法将自已的知识传下来,只能采用口述。

呵呵,还有什么办法?

理解能力的问题呗。

现代的科技到古代就是不可思议的玩意,足够引发精灵神怪的想象,然而古人用自已的语言描述注定会用其自身的语言系统进行描述。

所幸那些矿产和动植物药用描述还算齐全,至于其余就没法子啦。

地球的历史应该不只是我们人类文明是唯一,这是我回答问题的出发点。

所以我的答案是山海经应该是前代文明的回忆,奈何传承出现问题,导致如今需要稽考和验证。


鸿哥iouyh福小铺


近日有网友提问:《山海经》是历史上谁写的?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书里有那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东西,会不会是关于另一个文明的记载或回忆?

1、《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按传统说法,《山海经》被认为是大禹亲眼目睹并讲述,伯益起名,上古时博物贤人夷坚所记录的。大禹在治水中,足迹遍布山海,“布土以定九州”后向臣下讲述了自已的见闻。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这些见闻起名为《山海经》,口口相传下来。

那么,记录者夷坚是何来历?对此史料并无太多记载,只是在《列子》、《庄子》中一笔带过,后世多认为他是上古通晓博物知识的贤人。不过,对于夷坚是否真实存在人们也有争议。因而连带着大禹、伯益作《山海经》一书也不被广泛认可。

关于《山海经》作者还有“无名氏杂取而成”说法,因为书中人们能看到《穆王传》、《庄子》、《列子》、《离骚》、《周书》……的影子,这种说法同样得不到公认。目前人们对此书作者多持“不可确认”的观点,这也为《山海经》涂上一层神秘面纱。

2、《山海经》里写了些什么?

尽管作者不详,但是书中所写内容目不暇接、难以置信。如果不是作者真实所见,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胡编乱造之作。如果,真是编造出来的,那也要佩服作者的脑洞开得如此之大,大到超乎常人的想象。

历朝历代的儒家学者,对此书的评价均基于“子不语乱力怪神”的基础,甚至带有诸多不屑,司马迁评价此书“太过荒诞无稽”。不过细读此书,多数人会认为,作者具有丰富的地理、人文、物产等知识,绝非一味编造。

《山海经》原书22篇32650字(现存18篇),有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主要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内容。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志怪书,被冠以“经”之名,本身也是荒诞不经的。

3、《山海经》的荒诞之处有哪些?

为了加深对《山海经》荒诞不经的认知,下在就举例来说明几处:

——西北海外,赤水北岸的章尾山有神人,人面蛇身,通体红色,身长1000里,面正中有竖长的眼睛,闭眼就是黑夜、睁开眼就是白昼,不吃不睡不呼吸,能呼风唤雨,照耀到阴暗的地方,人称“烛龙”。

——有人称“苗民”,其地有神,人面蛇身,身躯如车辕,长有两个脑袋,穿紫衣戴红帽,名叫“延维”,得到它的人只要奉飨祭祀,便可称霸天下。

——氐人国建木的西边,人面鱼身,没有脚。此处的巴蛇能吞大象,3年才吐出象骨,有才德的人吃巴蛇肉,不会得心痛、肚痛的病。

——朝阳谷里有神叫“天吴”,就是水伯。他长着兽身,八首、人面、八爪、八尾,背部是青中带黄的颜色。

4、《山海经》是世前文明的回忆?

尽管《山海经》里有许多被认为荒诞不经之处,但是很多现代研究者(包括西方学界)认为,《山海经》里蕴藏着大量世前文明的密码,如果破解才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事情:

——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故事,与西方记载的史前大洪水历史多有相似;共工怒撞不周山引发的“天倾西北,日月星辰西转;地倾东南,百川之水东流”的记载,与现代研究中世前曾发生的地理大变迁、大陆漂移说不谋而合……

而且似乎为了证明大陆漂移说,《山海经》里所述的山川志怪、地理奇态,有学者已从美洲、欧洲得到印证。基于这种研究结果,有人大胆猜测:

——《山海经》确实是世前文明的记载或回忆,所述内容不为后世所接受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谁也没有在上古时期生活过。这些上古的事情经后代相传发生增改、删减的变化,甚至由此充满了神秘和荒诞。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用户769288457696924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的古籍,主要记述的是中国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内容,还包括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及其历史传说。传说作者为华夏文明草创之初的大禹和伯益。作者看到的,应是当时华夏民族征服自然,认识自然的足迹,更有前人的传说,及记载的史前物象。


《山海经》留存的最早版本,为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校刊。清代的考证注释者有状元毕沅等。我小时候看到祖父的藏书,就是毕沅注释的版本。 全书十八卷,分为《山经》五卷,《海经》九卷,《大荒经》四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个邦国,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550座山,300条水道。

《山海经》有条有序地记载了中国先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风貌,如水文、山系、动植物、矿藏、经济、文化、民俗等。描写的地域,分为中华圈(海内圈)和世界圈(海外圈),其中《海内经》五篇,《海外经》四篇。


宇宙洪荒,世事沧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山海经》中描述的故事,有夸张色彩,记载的动植物已无从考证。凤凰,鲲鹏,青鸟,飞廉,天马,麒麟,青龙,烛龙,九尾狐,天狗,狰,兕,蛊,诸犍,独角兽等灭绝了,未见遗迹,而存在于楚辞等诗歌文献中,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其中的很多东西,并非随意编造,而是曾经的存在。

《山海经》中的“黄帝大战蚩尤”,“大洪水”,“大禹治水”,是历史的记载。“公共怒触不周山”,“夸父追日”,“盘古开天劈地”,“精卫填海”,“女娲造人”,是神话传说。这些遥远的故事,动人心弦,我辈读之,思接远古,浮想联翩!



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我们的祖先,跨越不了高山,渡不过大海,于是凭借超自然的智慧,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凭借想象揣摩遥远的地方,同时将对祖先的崇拜,写进神话传奇的世界……中国古代神话的源流,古典文学的既往,就是《山海经》,神迹延伸致远……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时世轮转,文化一脉相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春风秋月相续,物景转换不停,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犹照今时人,古老的华夏大地,留下很多历史的记忆,诸多动人的故事,演绎着人类文明,承载着人文历史内涵,薪火相传,文化演进……



当你,洪水大爆发,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足迹遍布山海,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其间所见所闻稀奇古怪之事物甚多,等洪水治理完毕,“布土以定九州”后,向臣下讲述了自已在治理洪水时的见闻。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这些见闻起名为《山海经》,口口相传下来。

其中博物贤人记夷坚是什么来历,史料中无从考证,只是在《列子》、《庄子》中一笔带过,后世多认为他是上古通古博今学识渊博的圣人。所以,大禹、伯益、夷坚三人作《山海经》一书有了这样的传说。

另外,也有这样的说法,《山海经》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楚国或巴蜀人所著。但《山海经》作者可能是一人或多人所为,因此,无法介定作者是谁。







东岳隐仕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过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但我们可能还不知道这些在《山海经》中都有涉及。说起《山海经》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的书,事实远不止于此,《山海经》还是一部与地理、异兽、植矿、巫术、宗教、神话相关的古代书籍。

1、《山海经》是谁写的?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最早面世的版本是经西汉历史学家刘向与其子共同校刊而成。它的作者是谁至今未有定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 作者不明:最早提及《山海经》的是西汉司马迁,“至《禹本记》,《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表明了《山海经》作者不详。


· 大禹,伯益说:历来观点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禹,史称大禹,为夏朝开国君王,黄帝的玄孙。其父名鲧。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益,史称伯益,禹的助手,协助禹治水有功。


· 出于众人之手,作于战国,成于西汉说:历代学者认为,《山海经》不是同一朝代的著作,五藏山经成书要早于海经和荒经,且作者不只一人,是一部长期的集体著作,并提出除了《海内经》四卷作于西汉外,其余均成书于战国时代。


2、《山海经》讲了些什么?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

其中,《山经》以山岳山系为纲目,分别记载了每一山系的地理方位,异兽,植矿,山神特征和祭祀内容。


《海经》和《荒经》根据古图描述而来。海经和荒经介绍了一些奇特的国家,如我们比较熟知的青丘国,还有大人国,女子国等。

另外还记载了一些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以及一些神奇的异兽,神人。黄底,炎帝,水神共工,火神祝融,这些神人在山海经中均有提及。电影大鱼海棠中的祝融,《山海经》中也有描述。

大多数学者认为,《山经》极有可能是真实的,它更像是古人们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进行描述而形成的,因而具备较高的地理价值。

相比之下,《海经》和《荒经》所描绘的世界与现实相去甚远,更像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其中的神话故事可能是远古历史的投射。无论如何,《海经》和《荒经》所创造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十分吸引我们深入探究。

3、《山海经》中的重要神话传说都有哪些?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如: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


还有一些是人们不大熟悉的。


如《海外北经》中载: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译文: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个头,九个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氏所触动之处,便掘成沼泽和溪流。大禹杀死了相柳氏,血流过的地方发出腥臭味,不能种植五谷。大禹挖填这地方,多次填满而多次蹋陷下去,于是大禹便把挖掘出来的泥土为众帝修造了帝台。


这帝台在昆仑山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这个相柳氏,长着九个脑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为敬畏共工威灵所在的共工台。共工台在相柳的东面,台是四方形的,每个角上有一条蛇,身上的斑纹与老虎相似,头向着南方。


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


《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


译文:巫咸国在女丑的北面,那里的人是右手握着一条青蛇,左手握着一条红蛇。有座登葆山,是一群巫师来往于天上与人间的地方。


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



4、《山海经》中的一些神话传说经考古发现,并非神话。


《山海经》中,华夏第一王朝的圣王夏启的形象是“珥两青蛇,乘两龙”,而且手持玉环、身佩玉璜。


仰仗今天的考古发现,人们终于能够亲眼目睹夏启时代甚至更早时代的龙形玉璜与蛇形耳饰了。


图中的“蛇形耳饰”,即红山文化最新考古发现的玉耳坠。2012年3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三年的考古发掘,首次出土了一枚位于墓主人右耳部的蛇形玉耳坠。


《山海经》中有关佩戴蛇形耳饰,即“珥蛇”的记载,共有9处,涉及5神2人共7位,珥蛇之颜色主要是青、黄两色,如《大荒北经》中描述的夸父就是:“珥两黄蛇,把两黄蛇。”


由于《山海经》原本图像失传,后人无从得知“珥蛇”的模样,只能根据后世的文字记载来判断。完成《山海经》18卷定本和注释的东晋郭璞说:“珥,以蛇贯耳也。”


《山海经》描述的夏启珥蛇、乘龙,是一副能够驱遣蛇龙而升天的形象,就华夏的观念而言,古人龙蛇并称。


“珥,瑱也,从玉耳,耳亦声。”在《说文解字》中,“玉”字旁共有126个字,数量之多,令人惊奇。


总结


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我们无法避开这本《山海经》。《红楼梦》开篇便引用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背景,而后世的文学作品更多以《山海经》为创作素材。


《山海经》具备极高的文学价值,其世界观,神话体系不断为后世诸多作品借鉴,更是构成我国神话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山海经》所描绘的世界,是一个现实与虚幻交杂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天地。


悦读越乐


一部如雷贯耳却又不知作者是谁的千古奇书、只要有人提起它,几乎看过它的人都说它是一本神话书。

甚至有人会说、所有武侠、仙侠小说中的神兽、几乎都出自于《山海经》。

这也不得不让喜欢创作的作者们热衷于这本古老的书。

司马迁说:“这本书太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鲁迅说:“这就是一本漫天乱谈的迷信书。”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位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

而从神话学的角度看,它更是一本价值不菲的书。《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

其作为神话学文献,《山海经》至少有三方面价值:

1、对七大类中国上古神话做了程度不同的记录;

2、留下了关于神话世界空间的可靠的文字根据;

3、保存了大量的凝聚着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蕴含着潜在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

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而对于历史,它更是一本奇书。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

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

总而言之、读《山海经》,能够了解远古的珍奇神兽、山川大地、能够从历史中寻找神话、从神话里寻找历史、从虚无中看到真实、从荒诞中看到愚昧、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时光书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