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为何多数喜欢把权利交给舅舅而不是叔叔?

螳螂Movie


这还用问?叔叔要和他争王位的。都有继承权。舅舅想争王位,名不正言不顺的,只有把外甥推上王位才能背靠大树好乘凉。


红糖凉白开


秦昭襄王在位近六十年,就是因为他有个舅舅。秦二世胡亥在位仅仅三年就被杀,就是因为胡亥没有把权力交给舅舅。

胡亥继位后为什么要屠杀自己的兄弟?因为胡亥觉得这些哥哥们才是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就是这样,死了的扶苏还被陈胜等人用来大做文章。

当这些哥哥们被屠杀殆尽后,胡亥居然忘了还有个叔叔子婴。赵高杀了胡亥之后,就拥立子婴为帝,因为胡亥的这个叔叔也有资格做皇帝。

胡亥继位后,如果自己的亲生母亲还活着,胡亥有个舅舅可以依靠的话,怎么也不会落个如此下场。

胡亥在自己舅舅的辅佐下,可能历史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了。

没有任何一个帝王愿意把权力交给别人。像秦始皇、汉武帝、朱元璋等有能力的君主都是尽可能地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即便是刘禅这样的君主,在诸葛亮死后,也取消了丞相一职,把相权给分散开来。

只有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才会采用他人来替自己分担。这时候替自己分担权力的人,一般只有宗室、后宫和权臣三类。

对一个帝王来说,其实很不愿意造出一个权臣;对于自己的宗室一般也不愿选择,因为对自己威胁最大的还是宗室。剩下的就只有太后或者皇后的势力可以选择了!

即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会让他有太大的权力,一般会在宗室、外戚和大臣之间搞个平衡。让他们互相制约,尽可能地不让一家做大。一但失去平衡,他的帝位也就差不多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相对于自己而言,叔叔与舅舅在遗传学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一个是父系的兄弟、一个是母系的兄弟。但这仅仅是遗传学的定义,在中国社会中,父系才是亲、一表三千里!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只有同宗才算一家人,舅舅再亲,理论上也是外人,于帝王之家就是宗室与外戚的区别。

何为宗室

除了清王朝之外,皇帝的同宗都被视为宗室。清朝的所谓觉罗只是将同宗按照血缘进行了二次分类,其本质与宗室并没有本质区别,这里就不去赘述了。在中国古代的宗法层面,同宗才算是真正的一家人。因此,在帝王之家,宗室理论上都具有皇位继承权,只是因与大宗血缘远近,其顺位继次序不同而已,这是宗室与外戚最大的区别。

何为外戚

外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外戚指的是皇太后、皇后的娘家人,即前面所提到的皇帝的舅舅等等。广义的外戚则非常广泛,皇帝所有侧室(妃嫔等)的娘家人都能被视为广义外戚。除此之外,公主的婆家人有时候也被纳入了广义外戚行列。但不管是狭义外戚还是广义外戚,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他们与皇帝不同宗!在中国古代,同宗不通婚是铁律,除了刘宋皇帝刘子业那些变态之外,中国古代的皇帝没有娶、纳同宗女子的。换言之,理论上外戚是没有皇位继承权的。

当然,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例,他就是周世宗郭荣。但周世宗的身份准确说并不能算作外戚,因为他已经被过继给了自己的姑父周太祖郭威为嗣子,连姓都改成了郭。在中国古代宗法层面,过继嗣子等同亲子。因此,周世宗虽然血缘上是外戚,但宗法层面并不能算外戚。除此之外,除了王莽那样篡位、改朝换代的外戚,外戚是不可能“合法”成为皇帝的!这是也外戚与宗室最大的区别。

皇帝为何喜欢把权力交给舅舅而不是叔叔

有皇帝心甘情愿把权力交给他人吗?皇权这种东西是极度排他的,别说是叔叔、舅舅,就算是亲儿子,恐怕皇帝也未见得愿意把权力交出去!否则清高宗“禅位”之后也就不会处处强调自己才是清王朝的事实“大当家”了!但事事皆有例外,最无可奈何的情况莫过于接班人年幼了,这样的情况清初最为明显。下面我们就以清初的两位皇帝清世祖和清圣祖为例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清世祖是将权力交给叔叔的典型,因为清世祖即位之时非常年幼,其十四叔睿亲王多尔衮出任了摄政王。多尔衮当政期间,近乎完全架空了清世祖。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一点,多尔衮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子之一,理论上他也是具备皇位继承资格的。如果不是形势所迫、加之多尔衮一直没有生出儿子来,多尔衮会不会取清世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恐怕真的很难说。这就是皇帝不愿意给叔叔权力的原因所在,因为他有取自己而代之的可能性!既拥有权力,又拥有“合法篡位”的可能性。试问,除非不得已,哪个皇帝敢用自己的叔叔?

因为吃过亏,清世祖临终前选择了异姓大臣给儿子清圣祖辅政。这其中就有两位广义外戚,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都是清太祖的亲外孙、公主的儿子。虽然不是狭义外戚,但性质大致差不多。用外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他们的权力、地位就是因为与皇家的这层亲戚关系,除非想要篡位,否则他们只能忠于皇家,别无选择。如果别人当了皇帝,宗室都换了,他们这些外戚又算什么?至于索尼、鳌拜这些非外戚,就更加不可能“改朝换代”了!当然,索尼最终还是成为了外戚,他的孙女赫舍里氏成了清圣祖的皇后。这样的权力配置具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随便外戚如何争斗、弄权,一般情况下最多也就是掣肘皇权,却做不到取皇帝而代之!

虽然前面说到的外戚并不是舅舅,但舅舅的作用其实也一样。作为皇帝的舅舅,他的一切权力、地位都是来自于皇帝。皇帝被拉下了马,除非他自己当皇帝,否则都是“吃亏”!因此,作为舅舅,弄权可以却无法夺权。唐初的国舅爷长孙无忌便是典型的例子,虽然权势熏天却无法自己当皇帝、当“摄政王”都没资格!无处同事,用舅舅还有一个好处,他的权力源自于皇帝,一旦皇帝想要收回,理所当然。除了王莽那样改朝换代的外戚,皇帝收回外戚手中的权力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为他身后还有宗室和其他异姓朝臣,具备借力打力的基础。长孙无忌纵然权势熏天,唐高宗李治收回权力也还是可以收回的!这就是历朝历代皇帝喜欢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的原因所在。

当然,皇帝对宗室与外戚都不是绝对放心,只是外戚相对于宗室缺少了“合法篡位”的可能性,因此皇帝更加愿意用一些。但是,只要不是傀儡皇帝,对于外戚的使用一向都是且用且防,即重用又要防止尾大不掉。因此,中国历史上上重用之后被清洗的外戚不在少数。汉文帝刘恒即位之后为了对抗功臣势力,将自己的娘舅薄昭推向了前台。但是,在薄昭弄权之后,汉文帝毫不留情地逼死了薄昭!这算是喜欢放权吗?无非政治需要、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外戚如果控制不好、使用不当,同样是会“改朝换代”的,中国历史上篡位的外戚也不在少数……


农民工歪说历史


这个就像是在民间,你敢打你的母亲的话,你的舅舅就回来揍你,在皇家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要把权力交给舅舅呢,其实皇帝年纪小,交给叔叔的话,皇帝和叔叔一个姓,随时弄死你,年纪尚小没有子嗣,那只能是同姓的顺位继承人,这时候如果皇帝没有弟弟,没有哥哥,那是不是兄终弟及之后,堂兄弟就是叔伯家的,就来争皇帝位了。权利交给舅舅的话,皇帝家的叔叔们不会吧皇权放任给异姓的。舅舅要是想篡位的话,名不正言不顺,叔叔们还要搞死他,但是叔叔们就不一样了,有的是名正言顺的办法把自己的儿子坐上权利的宝座


西南郎中令


历代帝王其实都不愿意自己的权力跟别人分享。但是在主幼国疑的特殊时期,年幼的皇帝是必然更为信任娘家人的。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叔叔是宗室,而舅舅是外戚。”

有人奇怪历代很多皇帝都在防外戚防宦官干政么?汉朝就是不断陷入外戚和宦官轮替干政的乱局中的么?这就对了,为什么外戚和宦官能干政?还不是因为年幼无的皇帝依赖外戚和宦官么?

叔叔一旦获得权力,因为宗室的关系,所以他本身就是先帝的血统,在特殊情况下,他若取幼主而代之,就极有可能变得理所当然。孙权如此,赵光义如此,朱棣更是如此。


孙策死时才20几岁,自己的唯一的儿子孙绍太小,让孙权继位是无奈之举,要为尚未稳固的江东考虑。孙权上位后,对待孙绍处处防备,处处打压,最后郁郁而终,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赵光义更是“烛光斧影”,赵匡胤本身有自己的儿子,结果莫名其妙,暴毙身亡。即便拿来做幌子的"金匮之盟"也被爽约了,到最后选太子也没有选太祖一脉。不过赵光义没想到的是100多年以后,自己这一脉竟然绝后了,不得已还是把皇位还给了太祖一脉。


朱棣实际上还是通过武力夺取的自己侄子的皇位,打着“靖难”的旗号,结果硬是把朱允炆搞得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允炆的儿女们被圈禁了多少代,放出来的时候,连草和麦子都分不清。

但是舅舅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舅舅是外戚,自己即便擅权,也要考虑下影响的。他必须还要维护自己的外甥。因为他的权力是依附于外甥的。


东汉末年的何进,其实出发点是不错的,诛杀宦官,自己当了大将军掌握实权。但是自己杀猪出身,水平有限,方法错了;还有就是何太后实在脑子不够用,竟然帮十常侍,不帮自己哥哥。


还有唐朝的长孙无忌,选嫡别的没意见,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长孙皇后的孩子,文武双全的李恪因为是杨妃之子,就没那么幸运了,还是舅舅给力啊。


王莽绝对是舅舅中的另类,有人说他是穿越的。但是他绝对算是外戚,按族种论,也算是个舅舅。但是他把汉平帝给杀了,自己当皇帝推行改革,这恰恰就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结果天下共讨之,他最终也万劫不复,脑袋被后世皇帝轮流收藏了几百年。


胤礽的舅舅索额图对胤礽那绝对掏心掏肺。但是拱早了,康熙说收拾就收拾了,换个角度,胤礽若是上位,索额图就是“索半朝”;康熙的舅舅(兼老丈人)佟国维深受康熙重用,人称“佟半朝”。这些都是皇帝重用依靠舅舅的具体表现。

所以通常来讲,一般舅舅的权力是依附于皇帝的,所以只要他没疯狂到王莽这个程度,是更容易受到皇帝宠幸的。


炒米视角


一、这个问法本身就有问题,成年皇帝不喜欢把权力分给他人,舅舅也好、叔叔也罢,成年皇帝都不十分相信,成年皇帝都只相信自己。

二、之所以母舅比叔叔更有权力,往往是皇帝年幼,皇太后不相信他人,想借哥哥、弟弟掌控朝政而已。如何进何屠夫竟成了汉大将军。

三、母舅比叔叔改朝换代的概率小得多!

皇叔本是帝胄,无非长幼有序、庶嫡有别,再大权在握,危险系数五颗星。皇太后和自己的兄弟关系更亲近些,更信任些,再说弄个叔子、伯子掌权也是个麻烦事儿,两人挨近了,群臣要说闲话;离远了,又可能屁股相对,麻烦。更怕叔子皇袍加身,把侄子赶下台,甚至逼死,如赵光义对赵匡胤之子。当年慈禧、慈安联合叔子“鬼子六",干掉肃顺等八名顾命大臣后,把鬼子六还是架空了!


苍茫大地顾炜斌


为何皇帝更相信舅舅,要防着叔叔呢。

其实不止叔叔,伯伯堂哥都是要重点防范的对象。

古代皇家是家天下的制度,刘邦当年和大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不王。

这就限制了皇族之外的人对皇家权力的染指。

但是,却无法限制皇家内部人对权力的觊觎,大家都姓刘,一笔写不出俩刘字来,为啥你能坐皇帝位,我就不能?

皇族作乱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比如汉景帝时候的八王之乱,比如明朝的靖难之役。

这些都是皇家内部为了争夺权力,展开的内耗运动。

东汉开国,已经是平民的刘秀能够当上皇帝,只是因为他姓刘。

三国时刘备和皇族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但是,就靠着这个刘姓。他拉起了自己队伍,愣是在三国这个乱世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皇帝和叔叔亲近蛮危险的,一旦这位叔叔有不臣之心做大了,很可能取而代之,而且这种取代能获得法理上的支持。

大家都是皇族。

继承皇位有天然的合理性。

但是舅舅就不同了。

舅舅是外姓。

即使再权利熏天,也无法取皇帝而代之而代之,因为这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娘亲舅大,舅舅是外戚,能在关键时刻给皇帝提供帮助,一旦皇帝觉得这位舅舅有点危险,搬开他也比搬开叔叔要省力些。

毕竟舅舅是没有出兵清君侧的特权。

历史上著名的舅舅就是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

雍正被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所以对隆科多一口一个舅舅,因为康熙朝隆科多长期担任九门提督,掌管京畿防务,这职位太重要了,相当于京城文武百官的性命都捏在他一人手中。

雍正一口一个舅舅的叫着,隆科多为他日后登基,迅速稳定局面巨功甚伟。

毕竟有枪才是草头王。

但是即位之后,朝政稳定下来,雍正第一个下狠手处理的人也是这位舅舅。

雍正不想自己的性命捏在隆科多手里,他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所以舅舅用好了就是一把利剑,用不好也是一把钝点的利剑。

但是叔叔有时候就是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会爆。



薛白袍


帝王的叔叔就是帝王父亲(先皇)的兄弟!

叔叔疼爱自己的侄子,仅限于普通人家!

帝王家的叔叔伯伯只是跟你有血缘关系的潜在敌人罢了,自古帝王家最持久的伤害永远来自最亲近的人!比如:

二叔杀人啦!

宋太祖赵匡胤得了天下,按照皇室规矩应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结果二弟赵光义晚上来聊天,“斧声烛影”,太祖赵匡胤暴毙,留下千古之谜,“弑君嫌疑犯”赵光义登基,成为宋太宗,当了皇帝的二叔,不疼爱自己的侄子,还逼得二侄子赵德昭自尽,四侄子赵德芳命运还是不错的,世称“八贤王”,佑护包青天,估计情商很高,而且在民间颇有贤名,二叔也是杀之不易!

四叔放火烧我!

明太祖朱元璋原本计划传位给大儿子朱标,可朱标早亡,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也就是“明建文帝”。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尤其是四儿子“燕王朱棣”就很不开心,因为传位给大哥他没意见,立长立嫡是帝王家的传统。可是大哥驾崩,怎么轮不到自己呢?毕竟朱棣曾经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指挥作战,而且立下战功!所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窃取皇位,成为明太祖,而侄子建文帝却不知所踪,一说死于战火,一说出家为僧。反正朱棣是个坏叔叔!

关爱生命,远离叔叔!

所以侄子当皇帝,叔叔都不开心,要么篡位,要么乱政,因为都是一个姓氏,即使篡位弑君,文武百官,老百姓也只是看热闹,杀来杀去说到底,都是你们的家务事,只要没有江山易主就行,叔叔当皇帝还是侄子当皇帝,无球所谓!

所以开国明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功臣,给下一代君主扫清威胁,但是都没狠心杀自己的兄弟,遗祸后代!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大将的威胁,却没看到二弟赵光义在门外偷笑!

明太祖朱元璋借“蓝玉案”、“胡惟庸案”,将开国元勋基本一网打尽,结果到了靖难之变,建文帝都没有可以依仗的前朝老将!

娘家有坏人!

都是坏叔叔,哼,找我舅舅“吃猫鼠”去!

舅舅跟我不是一个姓,他篡位师出无名,天下不服,而且舅舅是母后的兄弟,都说兄妹、姐弟之情浓于兄弟、姐妹之情,断不能毁了妹妹和外甥的江山!

舅舅们也确实卖力,通过太后把持朝政,权势熏天,激天下民愤,最后舅舅们还学会玩火了!

(1)汉高祖刘邦驾崩,其妻吕后“牝鸡司晨”,打破先夫“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遗命,分封诸吕为王,每天皇帝早朝,都要面对一群舅舅狡黠的眼神、还有掩饰不住的狼子野心,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帝王的内心是崩溃无助的!幸亏刘邦旧臣萧何、陈平、周勃铲除诸吕,舅舅们才没成精!

(2)唐中宗李显的命运更坎坷,母亲武则天专横跋扈,逼死自己的二儿子“章怀太子”李贤,剩下两个儿子李显、李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两立两废,真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啊!

武则天嫌弃自己的几个儿子太废物,把舅舅武三思弄到朝中,后来干脆废弃李唐江山,取而代之,开创“武周朝”,成为中国历史承认的第一位女皇!

母亲、舅舅,整个娘家没好人!


乌兰大侠


俗话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有还隔着一道手”。

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到别人那里去保存呢?何况是权力这东西,最好是抓在自己手里,交给谁去管理也不放心哦。

历代帝王而且还是多数喜欢把权力交给舅舅一说,是不确切的,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最多是有些帝王出于无奈,有时候暂时把权力交给舅舅,而不是叔叔,包括他大爷。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帝王希望把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丞相也想把持朝政。秦朝的灭亡,就是因为权臣赵高和李斯控制了皇权,修改始皇遗诏,废掉公子扶苏改立胡亥,控制了胡亥也就控制了朝政。

之所以有的帝王设立左右丞相,就是出于分权的考虑,不想让丞相掌握更大的权力。

这个不是本题讨论的重点,为了回答题主的问题,豹眼从两方面说明一下,帝王为了稳固皇权、削弱相权一般采取的措施,也就是把权力交给谁的问题。

第一,分封同姓诸侯王。

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诸侯王的制度。但在汉朝建立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分封同姓诸侯王的惯例。

诸侯王本身就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权力,这些人都是当朝天子的大爷、叔叔、兄弟、子侄,具有非常亲近的血缘关系。他们的存在,对于家族的政权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威胁中央政权,也就是皇权的问题。

在这个情况下,皇帝如果再把权力交给叔叔们去管理,就缺少了制衡,很容易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是很危险的事。

比如汉初的“七王之乱”、晋初的“八王之乱”,都是帝王的叔叔们在作乱。

第二,帝王把权力交给舅舅,也就是外戚。舅舅掌控了政权,史学家一般会称作“外戚干政”。

这也是帝王不希望看到的结果,那为何不把权力交给叔叔而是把它交给了舅舅呢?

出现把权力交给别人的情况,一般是皇帝年幼,不能亲政。

按照一般惯例,往往是太后临朝听政,也称“垂帘听政”。

为何要“垂帘”呢?还是传统的习惯,女人不方便抛头露面。

那么,在朝堂内挂一个帘子,太后就可以处理公事,但外面的事就不方便处理。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出面,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需要把权力交给别人。

究竟是交给叔叔呢还是交给舅舅?

豹眼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有的友友还不太清楚,那就问一下你的太太,立马就清楚了。

孩子太小,一般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交给娘来保管,而娘保管不了又会把它交给谁呢?她会交给她娘或者她娘家的人。

太后临政,她会把权力交给幼主的叔叔吗?绝对不会。她首先想到的是她娘家那些兄弟,也就是幼主的舅舅。

并不是舅舅就多么可靠,起码太后认为比交给那些叔叔们更放心。

即便是失控,那权力还是在娘家人手里。

看一下吕后专权时的做法就很清楚,她不仅把权力交给吕氏,还想将来吕氏做皇帝。

外戚干政,这是一般的规律。在汉末时期,小皇帝很多,许多二三十岁的皇后就做了太后,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制衡。

年幼的皇帝不能主政,有舅舅来辅佐,就会出现外戚、相权(大臣们的权力)、诸侯王三方的势力集团。

都清楚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婚姻除外。

外戚掌权必然与诸侯王、朝廷大臣出现权力分配的问题,也就有了矛盾。相互牵制,彼此协作,这才是政治最理想的状态。

有时候帝王鉴于外戚干政带来的后患,亲政后把权力收回。甚至有些帝王还发狠,立下规矩不许外戚干政,但很快就恢复了原状。

只要是小皇帝继位,太后临朝听政,几乎避免不了外戚干政。

曹丕鉴于汉末外戚干政的危害,曾经专门下诏杜绝太后干预朝政。在整个曹魏时期,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但权力到了叔叔及权臣的手里,小皇帝更危险。曹爽、司马懿专权就是例证。

总之,出于权力制衡及情感考虑,太后做主而不是小皇帝做主,一般喜欢把权力交给舅舅而不是叔叔。这在国人的情感中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是一般的存在,不是个例。反而把权力交给叔叔,却让人意外。

孔子一直推崇的周公辅政,那是把权力交给了叔叔。尽管《竹书记年》的记载,颠覆了一直以来的认知,但不管咋说,那都是个例。兄篡弟位、叔篡侄位的情况,反而成为常事。

但外戚也会出现篡位的问题,王莽、隋文帝杨坚等都是外戚接受的禅让,与叔、兄篡位一样,都是抢占了小皇帝的位置,仅仅是江山姓啥的问题。

因此,只有把权力抓在手里最保险。但由于太年幼抓不住权力,第一选择还是交给舅舅好一些,都是无奈的选择。


豹眼看历史


方圆论坛在线

中国古代并非所有的朝代都喜欢把权力交给舅舅而不是叔叔。一般新皇年幼的情况下,先帝才会把国家权利交给他人代为执掌,直到新皇成年之后才会重新掌握大权。实际上在最开始的时候,一般新皇年幼的时候,朝廷大权皆由新皇的叔叔所掌管。比如周朝开国皇帝周武王姬发,他在灭商后第二年就病倒了。很快姬发到了弥留之际。由于当时周朝刚刚建立,姬发担心自己年幼的儿子姬诵无法掌控国家大局,所以把朝廷大权托付给了弟弟叔旦。而叔旦就是姬诵的叔叔。这就是典型的把权力交给了叔叔。

在秦朝之前,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掌权者年幼,辅佐幼主的一般都是叔叔而并不是舅舅。直到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万世一系地将自己的宝座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自称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也。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是秦始皇开创的皇位传承制度却被汉朝给继承了过去。到东汉时期这种皇位传承制度已经日臻完善。这种皇位继承制度,使储君的范围集中在当今皇帝的子嗣当中,选择余地较小,一旦皇帝早逝,出现幼帝即位的概率就极大,东汉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为了确保皇位传承制度的延续。所以在这个时候起,外戚正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叔叔同为皇室成员。甚至在商朝以前,叔叔也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所以为了杜绝叔叔篡位称帝废立幼主的事情发生。从这个时期开始,叔叔一般就没有了辅佐幼主的权力。从秦始皇之后,除少数朝代皇帝没有血脉继承的情况下,继承人从皇室血脉中择优选取之外,如安、质、桓三帝以刘氏宗族身份即位外,其余都遵从“父传子,家天下”的继承原则。

当然了外戚也就是舅舅掌权也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一方面是因为,外戚并不属于皇室,所以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其夺权篡位的可能性。从这一点来看,舅舅确实要比叔叔强很多。毕竟外戚是依靠皇权来壮大的。并且他一般情况下还取代不了皇权的地位。但弊端也确实很明显,外戚干政容易导致朝廷大权都被外戚所掌控。使得朝廷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比如东汉末年的何进。虽然历史上没有舅舅篡位的先例。但历史上外戚专权篡位的事例也不少。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所以说历史上新皇年幼,权力究竟是归叔叔还是归舅舅都是分历史时期的。并不是一直不变的。但权力归舅舅的时期还是比较长的。毕竟舅舅比起叔叔要好对付很多。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