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11,散氏盤 ,西周

又稱夨(z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年間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至嘉慶十五年一直在民間收藏。

盤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12, 毛公鼎 ,西周

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

高53.8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700公斤。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13, 祭侄文稿 ,唐,顏真卿

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祭侄文稿》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

《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14, 溪山行旅圖, 北宋,范寬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一瀑如線,飛流百丈。山峰下巨巖突兀,林木挺直。畫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徑上一隊運載貨物的商旅緣溪行進,為幽靜的山林增添了生氣。

該畫作畫幅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范寬”字題款。

在該畫上還有很多收藏者的題款,包括具有明顯宋代特點的“御書之寶”方的印文、印色,畫卷上還有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御書之寶”的印鑑。

明代畫家唐寅的《山路松聲圖》受到了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的影響。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15,雙喜圖 ,北宋,崔白

共有兩幅,一幅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另一幅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畫面略有不同,皆絹本,設色。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本縱196.8釐米,橫12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縱193.7釐米,橫103.4釐米。

《雙喜圖》原名為《宋人雙喜圖》,曾一直被認為是宋人佚名的作品,直到20世紀才有研究者於畫面右側樹幹上發現有“嘉辛丑年崔白筆“”的墨筆題款,這才被認定為崔白的作品。“嘉佑辛丑年”為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由此可推斷出這正是崔白晚年繪畫風格非常成熟的時期。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作品描繪出深秋時節,寒風蕭瑟,枯木衰草,落葉調零,呈現出一派秋風肅殺的冷峭淒涼景象。整幅畫面當中兩隻灰喜鵲之間,灰喜鵲與野兔之間,鳥、獸與自然環境之間,刻畫的生動自然,情景交融,充分的表現出它們之間相互呼應的關係。 畫中各物在作者的筆下蠢蠢欲動,大得自然野趣。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16,汝窯無紋水仙盆 ,北宋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是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

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此種傳世稀少,溫潤素雅的色澤,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過天晴的寧靜開朗的美感,據考證為傳世僅存的一件。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17, 寒食帖 ,北宋,蘇軾

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18,畫梵像 宋代,張勝溫

南宋孝宗時期,雲南大理國畫工張勝溫為大理國王所繪長卷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全畫共繪佛、天王、菩薩、尊者、羅漢、飛天、龍王、力士、群臣,官貴、僧人、供養人、妖魔、十六國王眾、南詔諸王及主後等六百二十八餘貌。此晝卷將大理國時期從國王大臣至民間百姓虔誠信奉佛教崇佛祀佛的盛況詳細描繪展現無遣。後面的跋文為後人所題,記述了畫卷流人中原的情形及收藏和欣賞者對此晝的鑑賞。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19, 鵲華秋色圖, 元,趙孟頫fǔ

趙孟頫於元貞元年(1295)回到故鄉浙江為好友周密所作的紙本水墨設色山水畫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鵲華秋色圖》畫中是一片遼闊的澤地和河水,從近景直伸展到遠處的地平線。在這好像無際的平遠景上,最重要的是兩座山:右方突立的是三角形,雙峰筆直的華不注山;盤踞在左面的是鵲山,形如麵包,又如水牛的脊背。畫題就是由這兩座山而起的。鵲華二山與近景之間,樹木緊多,疏落散佈,有楊樹、稚松及其他各類。畫的左方,可見山羊四五隻,在幾所簡陋的茅舍簡齧食。水邊輕舟數葉,舟中漁叟正安靜地工作。其時正是秋天——一片寧靜,有的樹葉已脫落了,有的亦赤黃相間。然而村人對這些美景混然不覺,只埋頭於他們日常的生計。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鵲華秋色圖》上存在收藏者的眾多題跋和印鑑

20, 秋林群鹿軸,五代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秋林群鹿》主要在描寫鹿群於秋林中活動的各式神情,作畫的人已經佚失,只知道曾經是屬於元代皇帝的收藏。從作品的形式風格而言,充滿裝飾趣味的空間陳置,用如此豐富的色彩勾填,專家推斷,這件作品與鄰近國家如遼國,甚至更遠的中亞之間,存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臺北故宮的一些當家寶貝--二十件鎮館之寶 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