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11,散氏盘 ,西周

又称夨(z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至嘉庆十五年一直在民间收藏。

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12, 毛公鼎 ,西周

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13, 祭侄文稿 ,唐,颜真卿

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14,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该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该画作画幅右上角上有明末书法家董其昌用楷体工整写就的“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个字,在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有“范宽”字题款。

在该画上还有很多收藏者的题款,包括具有明显宋代特点的“御书之宝”方的印文、印色,画卷上还有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御书之宝”的印鉴。

明代画家唐寅的《山路松声图》受到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影响。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15,双喜图 ,北宋,崔白

共有两幅,一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另一幅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画面略有不同,皆绢本,设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本纵196.8厘米,横1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纵193.7厘米,横103.4厘米。

《双喜图》原名为《宋人双喜图》,曾一直被认为是宋人佚名的作品,直到20世纪才有研究者于画面右侧树干上发现有“嘉辛丑年崔白笔“”的墨笔题款,这才被认定为崔白的作品。“嘉佑辛丑年”为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由此可推断出这正是崔白晚年绘画风格非常成熟的时期。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作品描绘出深秋时节,寒风萧瑟,枯木衰草,落叶调零,呈现出一派秋风肃杀的冷峭凄凉景象。整幅画面当中两只灰喜鹊之间,灰喜鹊与野兔之间,鸟、兽与自然环境之间,刻画的生动自然,情景交融,充分的表现出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的关系。 画中各物在作者的笔下蠢蠢欲动,大得自然野趣。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16,汝窑无纹水仙盆 ,北宋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椭圆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稜,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稜角釉薄处呈浅粉色。

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晴的宁静开朗的美感,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17, 寒食帖 ,北宋,苏轼

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18,画梵像 宋代,张胜温

南宋孝宗时期,云南大理国画工张胜温为大理国王所绘长卷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全画共绘佛、天王、菩萨、尊者、罗汉、飞天、龙王、力士、群臣,官贵、僧人、供养人、妖魔、十六国王众、南诏诸王及主后等六百二十八余貌。此昼卷将大理国时期从国王大臣至民间百姓虔诚信奉佛教崇佛祀佛的盛况详细描绘展现无遣。后面的跋文为后人所题,记述了画卷流人中原的情形及收藏和欣赏者对此昼的鉴赏。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19, 鹊华秋色图, 元,赵孟頫fǔ

赵孟頫于元贞元年(1295)回到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所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鹊华秋色图》画中是一片辽阔的泽地和河水,从近景直伸展到远处的地平线。在这好像无际的平远景上,最重要的是两座山:右方突立的是三角形,双峰笔直的华不注山;盘踞在左面的是鹊山,形如面包,又如水牛的脊背。画题就是由这两座山而起的。鹊华二山与近景之间,树木紧多,疏落散布,有杨树、稚松及其他各类。画的左方,可见山羊四五只,在几所简陋的茅舍简啮食。水边轻舟数叶,舟中渔叟正安静地工作。其时正是秋天——一片宁静,有的树叶已脱落了,有的亦赤黄相间。然而村人对这些美景混然不觉,只埋头于他们日常的生计。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鹊华秋色图》上存在收藏者的众多题跋和印鉴

20, 秋林群鹿轴,五代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秋林群鹿》主要在描写鹿群于秋林中活动的各式神情,作画的人已经佚失,只知道曾经是属于元代皇帝的收藏。从作品的形式风格而言,充满装饰趣味的空间陈置,用如此丰富的色彩勾填,专家推断,这件作品与邻近国家如辽国,甚至更远的中亚之间,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台北故宫的一些当家宝贝--二十件镇馆之宝 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