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我的討好型人格?

我家小兒郎


討好型的很容易受到傷害,因為總要看別人臉色行事,想說的話不敢說,明明不想做的事還要硬逼著自己去做。為了維護和周圍人的關係,每天都是笑臉相迎,在“好好好,行行行,沒問題”中失去自我。

想要拯救自己的討好型人格,就要先了解問什麼你成了討好型的人。

討好型人格的背後有幾種原因:

1、原生家庭的影響,也許你在成長的過程中曾經有過被忽視和冷落,你為了自身成長的需求,不得不做一個乖孩子,聽話的孩子,所以討好就形成了你固定的特徵。

2、你害怕失去,因為恐懼失去的感覺,也沒有力量去我接受失去的現實,所以選擇委屈求全,犧牲自我也要保全現在。

3、自我價值感低,不自信的時候就會用討好的方式去取悅別人,以換取別人對你的肯定,以增加自信。

要想擺脫你的討好型人格,你可以做到:

1、充分的瞭解你自己,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的成長經歷是什麼?我的興趣特長是什麼?我除了討好別人我還可以做什麼?

2、持續學習,不斷學習,給自己的內在增加能量!

3、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比如一天表達一次你的真實想法,或者2天做一次拒絕別人的事等等。

4、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併為之傾注熱情,努力奮鬥,讓自己在不斷的成長中完善自我,做一個真實的自我。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加油!


金魚瞪瞪


做諮詢久了,我發現,“性格好”的門檻實在是太高了!其實,性格好指的並不是脾氣好,脾氣好,很有可能是“討好型人格”。

真正的“性格好”指的是人格健全。而絕大多數的人,都帶著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傷痛,若他不去系統地學習心理學,不去提高自己的覺知,他的人格不可能健全。更何況,絕大多數人的父母,人格也都是不健全的,怎麼可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呢?這全要靠孩子後天的悟性和修煉了!

所以呀,後天的“修身養性”實在是太重要了!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一點都沒錯。

修身養性,首推《論語》,這部書,我打算讀一輩子。

——劉語絲Angela


劉語絲Angela


討好型人格的特點是關注點都在別人身上,事事為別人考慮,委屈自己,忽略自己的感受。極度敏感脆弱,害怕得罪人,害怕和對方起衝突,極力維護關係。

造成這種人格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安全感,有可能和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有關。討好型人格內心都住著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孩,他們內在對自己的評價不高,覺得自身價值感不高,對自己不夠自信,害怕失去關係,所以對別人的要求都一一滿足,可是卻沒有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在與人的交往中會很累很辛苦。

想要改變討好型人格首先要找到形成這種人格的深層次原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才能主動改變。如果是一個從小就生長在被父母忽略,被父母批評的家庭的小孩首先就要提高自己的膽量和自信心,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所在,從而不再看輕自己,儘量找尋完整的自我。

其次就是要感知自己的內在感受。要有自知力,對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要有一個清晰的感知,顧及自己的內心感受,尊重自己的內心。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前提就是要感知自己,所以要把關注點放到自身,尊重對方的同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的感受。

討好型人格改變的過程就是看見自我,尋找自我,建立自尊,懂得自愛,迴歸自我的過程。因此培養自信,看見自我價值,關注自我內心感受,對關係重新認知,這些都是改變討好型人格需要去做和要去面對的問題。





暢享心理ENJOY


朋友,你沒有必要拯救自己所謂的“討好型”人格。人格大致包括九種: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理智型、忠誠型、活躍型、領袖型、和平型。每一種人格都有積極的一面,又有相對消極的一面。例如,完美型的人,事事苛求完美,過了反而會焦慮;助人型的人,因為喜歡主動幫助人,很討人喜歡,人緣較好,但有時候因為過於幫助人,只考慮對方利益而忽視自己,反而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了;理智型的人,考慮問題全面理性,但有時候又因為過於理智而耽誤了時機;等等。

其實,不管你是什麼性格,發揮自己性格的長處就好,不要討厭自己的性格,更不需要拯救自己的人格,你只需要悅納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好,因為沒有完美的個人。


果進


首先呢,讓自己懂得拒絕,別人一有要求,你就立馬答應,時間久啦,別人都覺得你好說話,有事沒事都找你,而你覺得不好意思,就答應,其實,心裡憋得慌,然後,學會對自己不認同的事,表達出來,不要什麼好的壞的都收下,不想,不行,不幹,都要大膽表達出來[握手][握手]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鳳Love璐


現在到處都是這樣的人,為的是少幹活,多拿錢,好升官的心理狀態。怎麼拯救。就是別踩著別人肩膀上,體諒別人的感受吧。

這不是長久之際。


然自利人陳全孝


你要勇敢的說不,你要勇敢的亮出你的紅線。


業餘文化仁


樹立自己的信心,做人生的強者。去把握自己的命運與幸福。


藍貝29420556


改變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