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重臣解缙为何被朱棣冻成“冰棍”而死?解缙在为官期间犯了什么错?

福垊


解缙,与徐渭、杨慎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少便有“神童”之称,更是曾担纲《太祖实录》总裁,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其著述《解学士集》等亦是流传后世。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励精图治,亦是一位明君圣主。可就是这样的一对君明臣才的组合,却在解缙47岁时被打破。永乐十三年(1415年),当朱棣阅览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的奏疏时,见其上有解缙名讳,一句"缙犹在耶?" 为这位已经因为身居牢狱数载的才子的性命划上了句号。纪纲会意之下,解缙被用酒灌醉然后被埋入雪堆之中,被冻成“冰棍”而死。

那么又是何种原因,会导致朱棣痛下杀手,以致一代大才有此结局?

事实上,纵览史册我们不难发现,但凡明君圣主大抵都喜欢才华卓绝之人。目的论下,他们可以襄助自己治理国家,稳定朝局,解缙便是这样一个人才。少有才名,被称为神童,十八岁时在才子之乡江西的乡试之中,名列榜首,次年高中进士。这一系列的成就无不让人仰视。

在初入仕途之后,身为皇帝的朱元璋竟有“你我遂名为君臣,实际义同父子”这样不顾纲纪的话语,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宠爱。

事实上,年少成名的解缙也着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不仅有万言书,更有《太平十策》上陈,这些举措并非没有道理,但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之上为官又绝非至清至明,缺乏人情世故的解缙此举一出很快便遭到了沈潜等人的诬告。

出于保护大才的目地,朱元璋命解缙归乡,并立下十年之约。十年后,你长大了再重用你。这对于朱元璋这样一位杀伐果决的君王而言,纵览洪武一朝,无论是胡惟庸、李善长均无此般待遇,唯有解缙一人尔。

在家乡期间,解缙笔耕不辍,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可惜的是十年之约未至,明太祖朱元璋便驾鹤西游,这也让解缙悲伤至极,遂进京吊丧。

在历经波折之后,在建文四年,解缙终于得以起用。但此时的大明王朝,燕王朱棣经过将近四年的靖难之役,竟兵指南京。

此时的解缙历经十余年人情练达,面临抉择。是成为建文帝的忠臣,随侍而去;还是良禽择木而栖,明珠暗投朱棣?

就在朱棣兵围南京的当夜,一众江西乡党为前途慷慨陈词,作为首辅解缙自然不甘落后,要做忠臣!但是往往喊的最响亮的那位,就是跑得最快的那位,第二日时解缙已是朱棣帐下忠臣。

坦白讲,朱棣对于解缙曾有语“大明不可一日无我,而我不可一日无解缙”。这是爱才、惜才,但这其中也有现实的因素,在攻破南京之后由于得位不正, 朱棣备受诟病。尽管朱棣先后诛杀了方孝孺、景清等人,实行了高压政策;但为政,最难服的也便是人心。因此解缙很快便成为朱棣朝的内阁首辅,被委以编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

但是解缙很快便让朱棣对他有了戒心。在永乐三年,朱棣决意册立太子,当时汉王朱高煦深得朱棣之心,而太子朱高炽由于体态、不尚武不为所喜,但其实他也有杀手锏——儿子朱瞻基。作为朱棣的孙子,朱瞻基踩着朱棣受朱元璋大圭之梦降生,深受喜爱。

因此,朱棣左右为难,便问策群臣。当问道解缙时,解缙态度鲜明支持册立朱高炽,并有语“好圣孙”。卷入立嗣,显然不智。但解缙却不以为然,这也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燧。恃才傲物的性格,更随着朱棣朝局的稳定,解缙的存立已经不足为重。

永乐八年,在朱高煦的诬告之下,解缙以“无人臣礼”下狱。五年后,便有了解缙“冻死”之事。

解缙的悲剧在于,性格上的的恃才傲物、不知进退,以及触及龙鳞的卷入立嗣、皇储之争,最终也成为了皇权下的齑粉。


花开无田


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2月22日,这是一个滴水成冰、大雪纷飞的一天。朱棣问锦衣卫头子纪纲:“解缙还在(活着)吗?”。指鹿为马、善于揣测圣意的纪纲一听,立刻把解缙从大牢里提出来,用酒灌醉,把他埋入雪堆,就这样连冻带闷47岁的解缙被活活整死。解缙死后,家产也被抄了,老婆孩子及整个家族被株连流放到辽东。


“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明史解缙传》

朱棣曾亲口说过: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史解缙传》

朱棣这么器重解缙为什么还令人把他处死呢?



首先这是由解缙的性格决定的。解缙性格刚直,在明朝三大才子中他位于首位,难免孤高自傲,他曾先后侍奉过三代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他是朱元璋和朱棣时的重臣。两朝重臣,都遭到两个皇帝的厌恶,在官场上他就是一个白痴一样的存在。在朝为官时不仅仅得罪同僚,他还胆大包天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皇帝。

简单了解下解缙的性格和为官之路

  • 洪武年间的解缙

朱元璋很器重解缙,把他的官封到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

朱元璋曾亲口对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解缙听了朱元璋的话完激动兴奋,全当真了。他立刻给朱元璋上了一封万言书《大庖西封事》,字里行间大气磅礴,他针砭时弊、国家未来方针的规划,朱元璋的人生设计无不触及。朱元璋惜才怜才,觉得这块原石经过打磨雕刻,里面定是一块美玉。对解缙的这种锋芒毕露,他虽然心里不赞成,还是对他夸赞了一番。不料却激起了解缙进一步指点江山的豪情。接着他又新鲜出炉了一部《太平十策》。他指出朱元璋分封诸王的弊端,犯了朱元璋的禁忌,朱元璋心里疙疙瘩瘩,但念其年轻气盛,忍了下来,直到胡惟庸一案的发生。对此案明智之人唯恐避之不及,但解缙却生生贴了上去,他替人代笔写了一封长篇大论,为已死的李善长辩白,再次犯了老朱的大忌。



解缙还弹劾朱元璋喜爱的大臣袁泰。袁泰为官直爽严谨,执法公平公正,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性格耿直,爱坚持真理,是非曲直必纠。谢、袁二人的性格在共事中擦出了剧烈的火花,结下仇恨。解缙化笔为刀把袁泰抨击的人神共愤,这种苛刻的程度令朱元璋惊诧。解缙是痛快了,但他的个人形象在朱元璋心里也玩完了。朱元璋宽恕了袁泰,解缙遭了殃,他被朱元璋开除官职,打发回老家。朱元璋让他回去反省10年,然后再回来做大官。朱元璋对解缙的老爹说:

“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明史》

解缙大才子在家呆了8年,朱元璋就驾崩了,朱允炆继位。解缙回到京城借吊丧求官,结果被仇人弹劾不忠不孝、违背圣祖遗愿。解缙官场上得罪人多了,厄运连连啊。他们调查到,解缙的母亲才刚死,解缙孝期未满,而解缙的父亲90高龄正需要解缙赡养,解缙却抛下做儿子的责任求官。另外他们抓住圣祖遗训不放,朱元璋不是和解缙说好了吗,10年后再为官,这才8年,解缙怎么能背着不忠不孝之名,违背圣祖遗言,恬不知耻的来要官呢?根据以上弹劾,建文帝一生气将他贬到陕西临洮的河州卫当个芝麻小吏。在建文一朝,解缙始终没有混起来,他好像被人遗忘了。


  • 永乐年间的解缙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夺取了天下,好像被磨平棱角的解缙没有走方孝儒的路子,他主动迎附新主,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很快被朱棣授予重任,成为朱棣近臣。他负责重修《太祖实录》,编纂《永乐大典》,在朝廷上下有了一定的威望。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解缙的看似磨平棱角只是假象。解缙以往的种种朱棣是了然于心的。不久谢晋开始触犯朱棣。

解缙插手了不该插手的事——立储

朱棣喜爱英俊神武的二儿子朱高煦,而讨厌唯唯诺诺的嫡长子大胖子朱高炽,有意要立朱高煦为太子,但朱高炽本是太祖亲立的世子。朱棣想借权威大臣的口说出来他的心意,于是召见了解缙。解缙避开朱棣的意思直言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到这个结果不开心,解缙拿出朱棣最爱的孙子朱瞻基来争取自己的立场,一句“好圣孙”。朱棣笑了,解缙赢了,但他的末日也即将来临,他由此得罪了朱棣的嫡二子朱高煦。



解缙触犯朱棣龙颜,多次遭到朱高煦的诬告

解缙管朱棣的家务事,为太子向朱棣鸣不平,朱棣更厌恶解缙: 平常百姓家的老人,在儿女之间也很难一碗水端平。朱棣喜欢朱高煦,是打心眼里的喜欢,加上失信没有立朱高煦为太子,心中愧疚。作为补偿,朱棣对朱高煦在礼秩等方面的规格竟超过了太子朱高炽。解缙看不下去,直接进言,劝阻朱棣:“启争也,不可。”面对爱管闲事的解缙朱棣龙颜大怒。定其为:“离间骨肉”,对解缙讨厌至极。朱棣赐给大臣二品纱罗衣时,唯独不给解缙,让他难堪。




解缙上书劝朱棣放弃让朱高炽亲征安南,朱棣没有听,结果朱高炽讨伐成功,并设置郡县,解缙的从政能力在朱棣这大打折扣,而朱高煦也少不了参解缙一本。

朱高煦对解缙嫁祸、诬陷什么手段都用,解缙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因解缙之前得罪了礼部郎中李至刚,再次遭诬陷,一贬再贬,最终发配到交趾(今越南)。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回京有事禀告朱棣。不巧朱棣讨伐蒙古去了。他却去见了太子朱高炽。这又给了朱高煦报复的机会,他向朱棣进言道:“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朱棣一听,这不是明显撇开我这个皇帝吗,本来就怀疑太子谋反,这下他大发雷霆,以“无人臣礼”准备把解缙打入大牢。

解缙死到临头还越职

觐见过太子的解缙没有直接回自己的所属地,他和检讨王跑到了广东,他俩看到赣江两岸遭遇旱灾,规划好救灾计划给朱棣上书一封。朱棣一看更加生气,于是就把解缙投入大牢,为此还株连了一大批官员。

而解缙5年的牢狱生活,竟然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可见解缙在官场上的为人太失败,他最终落了个被冻死的结局。


小姐姐讲史


天真的解缙纯粹是被朱元璋和朱棣“骗”了,当然,最终被冻成冰棍也有其取死之道。

对于解缙的死,不能把他从当时的政治态势中单独剥离出来加以论述,倒霉的不止解缙,确切的说是当时过早站队的太子党全部倒了霉。

顶级才子解缙和他的父亲解开性情相近,都是比较执拗,一条道跑到黑的那种人,也可以说是性情中人。

其父解开,国子监的高材生,数一数二的那种,长于修身克己,屡次被推荐任职,但却不为所动,到了明初,朱元璋亲自召见解开,与他谈论元朝的兴亡利弊(同样的专题,老朱找了一群人问,解开只是其中之一。)。

解开对于经史子集是烂熟于胸,博古通今,他的父亲也就是解缙的爷爷解子元,在元朝为官,耳渲目染之下,元庭之黑暗,解开也了解不少,他就为老朱指点了元朝执政的弊病,老朱听了很长见识,于是想让解开为自己效力。

但因谢子元在元朝任职期间死于兵马之中,所以解开不愿在明朝做官,但也不反对解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他不憎恨明朝,守节而已。解开一生都醉心于办学、培养人才,结集自己的著作,对仕途也确实不感兴趣。

解缙的母亲,贤良淑德,熟读四书五经及各类历史著作,这在那个女性受到歧视的年代非常少见,尤为擅长小楷,解缙后来小楷精绝为世人惊叹,就是受其母亲熏陶。解母还通晓音律,多才多艺,是解缙真正的启蒙老师。

据说,解缙还在襁褓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在地上写字教他识字,解缙也争气,一边吃奶一边学习全没耽误。几岁的时候就被家乡父老称为神童。小时候说的可能有点玄,但成年的解缙具旷世之才,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有明一朝,以广博论,解缙当属第一,这确实是当时人所共知,也公认的。

解缙18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转年又参加会试,得了三甲第十。名次虽低,但却不是因为解缙才华不济,而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解缙的本性就已经袒露无疑,其行文虽然气势磅礴,但文笔犀利,不为阅卷官员所喜,本来主考官暂定一甲,也就是前三名,最高状元,最次也是探花,但是因为他的文章容易招惹是非,惹到皇上不悦,所以把他排到了后面。

对此,老朱是什么意思呢?

据说,这事朱元璋知道,老朱御览之后,觉得解缙才华出众,本想钦点状元,但是有官员生搬硬套的说解缙名字不吉利,大明开科,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必要顺民意,取吉祥方显初衷,而如果钦点解缙的话,字面上不大好,解缙字大绅,又字缙绅,而其姓解,表意缙绅俱解(解,字大也是同样意思,不行。),这可麻烦了,大明开科取士主要目的是招揽人才,你来个缙绅俱解那还了得,太不吉利。

▲缙绅,现在任职或曾经任职的官员。

虽然和他爹解开很熟,但老朱也不想触霉头,所以就把解缙刷下了一甲,但那一年解氏家族还是出尽了风头,一门三进士,不但在家乡引起轰动,就连南京城的官绅百姓也惊叹不已,同朝同科,一个家族中竟然出了三个进士,真可说是家国幸事,而当年的状元,才华远不如解缙,一生碌碌无为。

18岁乡试,转年赶考入仕,合着当时解缙才19岁,解缙过早的进入了国家中枢机构,而他的阅历,却远不如他的才情。倾尽一生,解缙最大的爱好就是给领导提意见,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毛病始终如一,致死不曾改悔。

本来洪武、永乐两任皇帝,对他都非常器重(建文后述),也都曾经向他请教过治国之道,傻傻的解缙激动不已,他知无不言无所谓,要命的是他还言无不尽,结果就是连皇帝带官员全部得罪,更可怕的是,对此他毫不自知,更不自省。

老朱只是说了句客气话,他对解缙说:我与你虽是君臣关系,但我对你的关爱犹如父子,你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好。解缙激动了,写下了著名的万言书,转天就交给了老朱,这篇文章不但得到了老朱的赞赏,还引起了满朝臣子的惊叹,他们惊叹于解缙的才华,万言书涉及之广,阐述之深令人叹服(和嫉妒)。

没想到,解缙像是吃了士力架,还真来劲了,在得到老朱的肯定后,解缙高兴之余又一篇《太平十策》交到了老朱手上。

解缙还几近作死一般,将朱元璋的皇子、皇侄品评个遍,对朱元璋将他们分封各地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并指出了潜在的危险。以老朱的脾气,估计解缙当时就会死掉,可是朱元璋看解缙毕竟年纪不大,涉世不深,而且批评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还给自己找了好大一个台阶,所以也就算了,没太在意。

什么台阶呢?解缙说天下人都说皇上您随着自己的喜怒妄生杀戮,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是因为您的身边缺少忠臣良将,所以才会这样,相当于变相的替老朱开脱,朱元璋挺爱听,对其直言不以为意。

解缙没断了忙活,上书对清算李善长表达了不满(为郎中王国用代笔,后来老朱才知道是解缙写的),好在最后结语的时候,他说了句,现在李善长已死,多说无益,愿陛下以此为戒。可能就是因为这句话,朱元璋才放过了他。

不久,解缙的父亲解开来到京师看儿子,在与老朱聊天的时候,朱元璋对他说:你这个儿子很有天分,将来必成大器,但现在还是年轻,需要磨练,十年之后再回来,为时不晚。

老朱对解缙不满的地方并不是他提的那些意见,而是因为解缙理想主义色彩严重,凡事过刚,缺乏涵养和应有的隐忍,如果老朱也凡事眼里不揉沙子,那不止李善长、胡惟庸之流,朝堂上早没活人了。解开回家后,直接告诉儿子解缙,无奈之下,解缙回家继续读书去了。

朱元璋如果真的是出于爱护的话,其实应该给他一个基层工作去磨练,让他深入了解当时的人事物,宦海沉浮。很多官员都是在实际政务中摸爬滚打磨练出来,就仅仅让解缙回家读书10年的话,回来以后还是个书生脾气,没有半点进步,而且迂腐、率直之气愈加浓厚。

非常有意思,当时的读书人都非常重视礼制,解缙读万卷书竟然拿老朱的话当耳旁风,明明朱元璋已经告诉他,十年以后再回朝效力,可是八年后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解缙就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渴望,直接回到京师,想让皇帝给自己一份工作。

他就没想过,朱允炆作为老朱的孙子,爷爷说的话他会忤逆么?当初解缙对各级官员弹劾颇多,所以此次被人抓住了小尾巴,借机弹劾,弹劾他忤逆皇命,不守孝道,因为就在解缙来京之前,母亲刚死,还没有妥善安葬,而父亲年近90,老妻过世悲痛不已,解缙不应该舍弃老父,来到京城求官,这是人伦大罪。

解缙公然违抗圣旨,朱允文虽然爱才,但也不能忤逆爷爷生前做过的决定,再说这官员们弹劾的也没错,所以把他贬到了边远山区,后来经人举荐,“劳改”一年多的解缙才出任翰林院待诏,也就是坐冷板凳,这一等就是三年多,那几年朱允炆受朱棣靖难之役的影响也是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解缙这位大才子。

可能是因为在建文帝手下未受重用而怀恨小心,也可能根本就看不上朱允炆这种黄口小儿,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解缙毫无顾及地投入了朱棣的怀抱。

初期,朱棣对于原建文帝手下的大臣,或多或少也有些芥蒂,此时解缙扑了过来,而且才华不错,正好为朱棣所用,何乐不为?

难能可贵的是,解缙也不傻,所有的话都说进了朱棣的心坎里,比如:建文帝虽然心怀慈念,但优柔寡断,造成朝令夕改,搞得臣子们无所适从,他不是一个好皇帝,而朱棣大智大勇,能屈能伸,岂是朱允炆能比的。

不但自己要投降,解缙还要拉上几个小伙伴,劝解他们说,只要朱棣能够治理好国家,我们这些人能有什么顾虑。等到燕王到达南京的时候,解缙一行人偷偷潜出城去,比其他廷臣先一步投降朱棣。

朱棣像极了朱元璋,在解缙的作死之路上狠狠的又推了一把,他鼓励解缙说,现在敢作敢为、直言进谏的臣子很难得到,鼓励解缙

要像魏征一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就放开胆子说,我也不会急。解缙又信了O(∩_∩)O

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草拟登极诏,解缙则光荣的承担起了这项任务,起草登极诏后随即颁布天下,也算是大功一件。

解缙没有忘记朱棣对自己的嘱托,傻兮兮的他再次发挥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特长。再次通过自己的品评,得罪了满朝文武、皇亲贵胄。他幼稚的以为抱住皇帝的粗腿就可安全无虞,更要命的是,后来解缙还参与了皇权之争。

朱棣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炽体质不好,但顺了立嫡立长的礼制,从个人感情上来讲,舔犊之情肯定是有的,但是朱棣真不喜欢这个儿子。

朱高煦,勇武方面像极了朱棣,而且靖难之役几次救过朱棣性命,朱棣也有让二儿子继位的意思,要命的是,他还说出来了,所以后面的二十多年,他也就甭想清静了。

别人暂且不提,朱棣把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老大虽然身体不好,但却有一个朱棣非常喜爱的孙子朱瞻基,老二虽然非常类己,但是立他为太子,却有违礼制。

彷徨之间,朱棣就征求了解缙的意见,如果解缙够聪明的话,他就应该以不参与皇帝家事为由把话题推回去,可是他那个天真的本性又呈现出来了,直接告诉朱棣当然选朱高炽,一是因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瞻基这个好圣孙,有利于领导班子顺利过渡。

在解缙的努力下,朱高炽虽然没少受敲打责骂,但其太子地位日趋稳固,如果仅仅这样也还不算解缙作死,要命的是解缙还向朱棣建议不要太偏向朱高煦。朱棣的儿子岂是你一个书生可以说的,别管他自己喜不喜欢,他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臣子,对朱高煦指指点点。

这就促成以下三点:

①多次指责朱高煦后,朱棣对解缙的态度逐渐冷淡。

②朱高炽对解缙感恩戴德。

③朱高煦早就知道解缙对自己的攻讦,含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后快。

朱高炽作为太子尚且被朱高煦和朱高燧打压的不要不要的,更何况解缙区区一个臣子。所以泄露宫廷私密,科考阅卷不公的检举信摆到了朱棣案头,对于儿子的弹劾朱棣不以为意,主要是能给自己提供借口,于是解缙再次被贬。

如果解缙够聪明的话,他应该安安稳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闲暇之余吟诗作对写写文章打发时间也未尝不可,等到朱棣宾天,朱高炽登台自然有他的大好前程。但解缙这个人的脾气就是毛毛糙糙,上次的教训还未吸取,利用汇报工作的机会,私下接触了太子朱高炽。

当时朱棣远征漠北,朱高炽监国,在朱棣已经逐步打击“太子党”的情况下,你就别凑合过去了呗,解缙竟然跨过皇帝,直接找朱高炽汇报工作。恨毒了解缙的朱高煦借机再次弹劾,私会太子,藐视皇帝。于是,朱棣下令把解缙关到大牢。

永乐十三年,临近元宵佳节,朱棣吩咐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送来在押人员名册,在这次清点中,朱棣在名册中看到了解缙的名字,就说了一句,解缙人还在呢?

纪纲立马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回去之后直接把解缙用酒灌醉,衣物除尽,扔到雪中活活冻死了。

解缙的死证明他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很好的揣摩皇帝的意思,只要皇帝不太昏庸,都想在执政之初给人一种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的圣明形象,但这不意味着他能容忍你的指手画脚,骂狠了他一样急,关键是臣子要知道进退,你非要把朱元璋和朱棣当成李世民,那是要死人的。

②储君之争,既是国事也是家事,这说法当然没错,但在某些皇帝看来,这就是他的家事,他没主意了你可以提意见,但是参与过甚,甚至对皇子指手画脚,那就失了起码的规矩,这种行为会被皇帝所嫉恨,在你指责朱高煦的时候,你要知道,在你面前的不只是君主,他还有个身份,是朱高煦的爹。

以朱高燧为例,虽然没有查到实证,但朱高燧对于针对朱棣的暗杀行动不可能一无所知,即便这样,朱棣小惩大诫之后,还是放过了朱高燧。那是他儿子,涉嫌暗杀朱棣也舍不得下手,朱高煦作威作福贻害黎民朱棣早就知道,最后也是作狠了,朱棣才出面惩戒。你一个臣子喷来喷去的以下犯上,朱棣怎能容忍你的口无遮拦,朱棣自己都舍不得说。

③仕途太过顺利,十九岁进入国家核心层,缺乏应有的历练,从政方面是,人情世故上也是。多年仕途,命运多舛,起起伏伏,没有深思自己的短板,几经沉浮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改秉性,完全没有总结以往得失而自省,政治觉悟多年来没有哪怕一丝丝的提高,再加上直言犯上,不知收敛。

④自以为抱住了皇帝大腿,对得罪所有朝堂官员不以为意,到了紧要关头,成为满朝文武的众矢之的,老朱在世的时候,解缙写的那些东西就让很多官员高兴的不得了,都觉得解缙这次算是死定了,可以解缙一次次的逃出生天,可惜运气总有用完的时候,等到那一天,朝中没有一个人为你说话,皇帝也早就开始讨厌你的多嘴,那结局也就只能是死了。按当时大臣们的想法,解缙死的已经很晚了,算是好命之人。

⑤在太子被打击的要死不死的时候,还不懂收敛划清界限,犯了朱棣的忌讳,朱棣真正忌讳的是朝臣过早站队,有意无意间架空皇权,他是不会弄死朱高炽,但是站队的大臣肯定会受到清算。

在这点上,朱棣和康熙的顾虑是一样的,老八受到忌惮和打压可不只是其母出身低微的原因,我主政时期,朝臣都跟着你站队,国无二主,影响了统治根基,更可怕的是包括自己的近侍、近臣也大多支持老八,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只要老八想,自己随时都会死,而涉及封建皇权的政治斗争只有你死我活,从来没有过什么亲情。

⑥高估了自己的能量,低估的朱高煦除掉自己的能力和决心。打击太子党的不只是朱棣,还有朱高煦,他和朱高燧干了多少挑拨离间的事,自己都记不清了,敢在京师朱棣眼皮底下作奸犯科,意味着他是有恃所以才会无恐,说得再直白些,他杀人没事,你杀人会死,不是一个档次的势力,你背后阴他,他至少性命无虞,而他背后阴你,你就只能性命无存了,朱高煦有这个能力,而解缙好像从来都不曾明白。

很多人总结解缙的时候,总是说,解缙活得太明白,说的太直接,我就不明白了,这结论怎么得来的,要是活得、看得真明白的话,他就不会死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比他会保命。


古今通史


封建社会的官场充满了尔虞我诈和互相倾轧,为了一己之私争权夺利,恨不得你吞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对解缙这个没有多少官场阅历的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且看解缙的入仕的过程,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就有“神童”之称。1388年19岁的解缙中进士,同年任翰林学士,朱元璋很器重他,命他常在身边。

可以说解缙的人生起点是很高的,年纪轻轻就身居要津。但是古人说“少年得志人生大不幸”。解缙就属于这种情况。

身居要津,但是没有一天的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情世故很不熟悉,对官场规则十分陌生,对人生缺乏规划,对身边的危险没有警觉。解缙就像一个可爱的小羊羔走进了虎狼横行的官场。

朱元璋对解缙说咱俩“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这只不过是朱元璋随口一说,解缙就当成金科玉律了,先是在第二天呈上万言书,议论朝政。后又上《太平十策》。这反映出解缙的头脑过于简单,把领导的讲话没有鉴别能力。

再看他的实际行动,刚当官解缙就对现实不满,指责兵部玩忽职守得罪了兵部尚书,遭其诬告被贬江西。但是解缙并不明白其中道理,还继续发挥自己的写作专长,先是替李善长辩解,李善长的案子是朱元璋定的,这不是找倒霉吗?

后又弹劾袁泰使其受罚。这些事情充分说明解缙是个书呆子,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当官,只会空发议论,结果还引来无数的怨恨。

朱元璋已经开始对解缙不满了,于是给解缙的父亲说,带他回去好好培养,十年之后回来重用。解缙只好回家读书写作。八年后朱元璋死,解缙前去吊丧,结果遭到袁泰的诬告被贬河州尉,地点在今兰州附近,明朝那儿可是蛮荒之地了。

四年后礼部侍郎董伦为他在朱允炆面前美言几句解缙才得以回到京师任内阁首辅。朱棣登基后,解缙颇受重用,主持编辑《永乐大典》。虽屡受打击但是解缙本性不改,又一次犯下了致命错误,参与立储。这是很忌讳的,解缙不但不忌讳还积极建言立长不立贤。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违反了朱棣的意思,又得罪了次子朱高煦。

此后解缙又屡遭陷害,其实这些陷害他的人的借口都不是大事,只不过他平时为人刚愎自用,不懂得韬晦,不懂得收敛锋芒,得罪了许多人自己都不知道,时机一旦成熟,这些人就会像饿狼一样扑向他,把这只小绵羊吞噬。

最后朱棣下令锦衣卫执行,先是下狱,后是埋入雪堆冻死。解缙的悲剧在于他一生没有过多少实际历练,就骤然占据高位。对人情世故和官场规则缺乏认识而又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一意孤行,最后死在了刚愎自用和天真幼稚上。


小小嬴政


两朝重臣解缙为何被朱棣冻成“冰棍”而死?解缙在为官期间犯了什么错?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澄清一点:解缙不是被朱棣冻成“冰棍”而死,而是受到纪纲的迫害而死。

他在永乐13年被冻死的事件在历史上掀起了一股巨浪,当时他才47岁,这背后的故事惊心动魄。

首先介绍一下解缙是何许人,他在为官期间犯了怎样的错?

解缙出生于江西吉水,被称为永乐年间三大才子之一(另外两位是徐渭、杨慎)。

他的才华卓著,当世很少有人能够与之相比。解缙曾经带领着三千文人精英,编纂了卷帙浩繁的《永乐大典》,在目录学史上留下亘古不变的光辉。

这种旷世奇才令当时的皇帝(朱棣)对他青睐有加,永乐元年他就参与到国家的机要活动当中。

《明史解缙传》中曾讲到朱棣对解缙的评价: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但是,解缙的性子耿直,率性而为,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永乐三年,朱棣欲立次子高煦为太子,解缙却说了这样一句话:

“为长,古来如此。”

朱棣听取了解缙的意见,于是立高炽为太子。高煦便对解缙怀恨在心,因此处处阻挠。

永乐八年,解缙奉命去京城汇报工作,当时朱棣率军亲征蒙古还未凯旋而归,因此他前去拜谒太子高炽。

这件事被朱高煦知道了,于是他向朱棣告状则说谢缙这个“无人臣礼”,这样的结果让朱棣大怒,并将解缙打入大牢。

永乐十三年,朱棣忽然又想起了他,有重新重用他的迹象。

而锦衣卫纪纲担心解缙得势后对自己不利,所以提前将之灌醉,扔在雪地中直至冻死。

之前,解缙对纪纲极为憎恶,而且还多次说过纪纲是国之蠹虫,所以才遭到了纪纲的蓄意报复。

在后世每当提起谢缙的死因,人们总是会说解缙“无人臣礼”,故而被冻死。


实际上,真正原因可能是解缙不懂得“防小人”。他“无人臣之礼”是被某些人加上的罪名,主要还是因为他这个人太直爽而不考虑危险的性格。


东方大史


才子之死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阴历正月十三,天降大雪,锦衣卫都督佥事纪纲信步走在诏狱阴暗的过道中,带着几分笑意的鹰犬正回味着皇帝过人的暗示水平。“缙犹在耶”?好一句反问!解缙明明就是不应该存在的嘛!为如此精深的帝王心术当浮一大白!纪纲的手指敲了敲提着的酒坛。

示意狱卒打开紧锁四年的牢门,纪纲低头走进这间甲字号房,低垂着睡眼的解缙正好也把目光落在他的身上。纪纲无比厌恶这双似乎永远睁不开的眼睛,那种审视且了然的目光总让他觉得自己没穿衣服,好在这该是最后一次面对。

解缙看着纪纲手里的酒坛展颜一笑:“我的时间到了?”

纪纲也咧嘴一笑:“我来送送解才子!”

解缙接过酒坛:“纪兄有心啦!不知太子怎么又惹到陛下了?”

纪纲大笑:“就知道瞒不过你,前天太子面谏陛下罢老卒养马之策,触了大霉头。”

解缙抱着坛子灌了一大口酒:“太子仁德!”

纪纲冷笑:“可惜迂腐!”

解缙摇摇头:“看在这坛酒的份上,小弟有句逆耳忠言给纪兄,汉王赢不了,陛下亦雄猜之主,多余的心思不要动。”

纪纲也摇摇头:“道不同啊!解贤弟!”

解缙哈哈一笑:“那好!我在那边等你!”

一个时辰后,烂醉如泥的大明第一才子被架出诏狱,扔进准备好的雪窟,在低温和窒息中结束了47年的生命。是年五月,明成祖朱棣诏令次子朱高煦就藩青州,并强行派人修建藩王府邸,纠葛不休的夺嫡之争终于明朗起来。

解缙其人

出生在1369年的解缙是个天才,他六岁就能作诗,十八岁就拿到乡试第一名,十九岁就成为三甲第十名进士,让无数皓首穷经的书呆子羞愧难当。对官员态度恶劣的朱元璋非常喜欢他,甚至说出“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的话来。

正是这样少年得志的经历让解缙锋芒毕露,屡屡触朱元璋的霉头,虽然太祖没拿他怎么样,但还是决定磨磨他的心性,留给子孙用。于是朱元璋下令解缙回乡,十年之后再出仕任用,谓之“大器晚成”。

可惜少年心性的解缙并不理解朱元璋的苦心,他等不了十年,八年后朱元璋去世时就返回南京谋职,结果自然触了号称纯孝的建文帝的霉头。几番波折之后只混了一个翰林待诏的虚职,从未得到信任。

再之后就是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入南京,不得志的解缙没心思当建文忠臣。朱棣有召“缙驰谒”,还顺手接过被诛掉十族方孝孺的笔,给朱棣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继位诏书,从此成为永乐朝的重臣。

主持修纂了《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的解缙很容易被误解成单纯的才子,然而细看历史才会发现这家伙的可怕。他是个非常有战略远见的谋士,对征安南、改土归流等事的预测极准,早早就告诉朱棣明朝占不住安南。

他又是一个颇有识人之明的智者,对蹇义、夏元吉、刘俊、郑赐等人的评断均应验如神,仁宗继位后曾拿着他写的论朝臣短长奏疏感慨,“人都说解缙狂妄,但观其所陈,都是史笔定论,他并不狂妄。”

失势下狱

很多人都说解缙的失势是因为卷入了夺嫡之争,于是被汉王朱高煦构陷,再加上平时得罪人太多,于是墙倒众人推。这其实并不准确,当时卷入夺嫡之争的人多了,淇国公邱福就直接向朱棣推举汉王,杨士奇也是太子铁杆,怎么偏偏就解缙出事了?

解缙举荐朱高炽为太子之后汉王虽然恼火,但拿他确实没啥办法,最后让他倒霉的其实是朱棣本人。原因很简单,他表现得太过聪明,又明显支持朱高炽,这让朱棣非常恼火,只是《永乐大典》还没修完,只能一直忍着。

在《明太宗实录》里记载解缙第一次被贬非常意味深长,记录时间是永乐五年阴历二月,那一年正好《永乐大典》修成,而解缙被贬那一条的前一句话记录的是安南诸蛮作乱,更要命的是再之前徐皇后病逝了。

很显然,本就没用了的解缙正好遇到心情其差的朱棣,下场能好才怪。解缙被一贬再贬最后扔到交阯(注意这个地方),但朱棣此时应该没动杀心,大抵只是想出口恶气,你不是说老子打不下安南吗?我现在让你去哪当官。

解缙也没太当回事,做事依然故我,最终在永乐八年惹出了大事。这一年朱棣出征蒙古,解缙正好回京奏事,这货回来后一看皇帝没在,就顺路看望了下太子,然后出京去广东了。朱高煦果断参了他一个“私觐太子”,这下算彻底戳朱棣肺管子上了。

篡位起家的朱棣领兵在外,最忌讳什么不言而喻,监国的太子会不会动歪脑筋这货一直心里没底。于是皇帝大人借题发挥,把解缙和一大批人给扔进了锦衣卫诏狱,搞笑的是和解缙不和的李至刚也被扔进去了,足见朱棣的用意还是敲打太子,收拾解才子只是捎带脚儿。

随后的日子只要朱棣对太子不满,就会捞出几个东宫近臣放血,到了永乐十三年,他终于决心解决夺嫡问题,让朱高煦去青州就藩。恰巧这时候太子在养马问题上又逆了他的龙鳞,他这才又想起头年十一月就呈上来的囚籍里那个叫解缙的......


总结起来吧,解缙被冻成冰棍的原因就是得罪了最不能得罪的人,阻征安南之谏也好,议赐汉王衣物违制也罢,最终折的都是皇帝的面子,这才是他倒霉的根本原因。至于解缙到底犯了那些错,智而直言,慧而不藏就是最大的错。

历史吐槽机


准确的说,谢缙是三朝重臣!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都很看重他!可谢缙是怎么回报的呢?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晚上,江苏南京,三个有为青年在一起喝酒聊天。聊天的中心思想,是自己老板被竞争对手打压的毫无还手之力,作为领导层的他们下一步怎么办?三个青年都是江西吉安人,甲和乙是同一年科举的第一名和第二名,丙虽然没有那两个厉害,但成绩也是在全国能排得上名次的。因为有能力,所以三个人都是老板的左膀右臂。可是现在眼看着老板打输已成定局,三个人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还要不要忠心耿耿的跟着老板。

丙青年说他从工作以来一直受老板赏识和提拔,不能见利忘义,坚决跟着老板;

甲青年也很激动,大声说自己誓与公司共存亡;

乙青年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那里流泪。

谈话结束后,各自回了家。

丙青年在谈话的当天夜里跑到竞争对手公司,拜了码头;

甲青年是第二天去的;

乙青年则真正的做到了与公司共存亡。

这次谈话发生在明朝建文四年,乙青年名字叫王艮,甲青年叫胡广,他们两个分别是建文二年的榜眼和状元。其实状元本来应该是王艮的,但是因为他长得难看,所以建文帝以貌取人,状元和榜眼就调了个。大家要知道,状元可是要刻在石碑上青史留名的,所以王艮有足够的理由不对建文帝忠心,但他没有。

参与谈话的丙青年虽然没那甲乙考试考得好,但是他的名气是最大的,他的名字叫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主编的《永乐大典》

在这次谈话不久,靖难之变朱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了永乐大帝。

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是,谢缙虽然很有才名,但他的人品的确不怎么样。基本上他犯了和三国时杨修一样的错,小聪明总是用的不是时候;让他俩丧命的理由也是一样,参与进了立储之争。古代立储是国之根本,但身为人臣,随便站队的下场就和谢缙一样!





小炁圆宝儿


解缙一生历经大明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十九岁中进士,为大明第二任内阁首辅。他自幼聪慧、才高八斗,与徐渭、杨慎一起被世人称为明代三大才子。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这天京城大雪纷飞,气温急降。紫禁城中,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正向朱棣呈上在押犯人的名册,朱棣盯着名册良久不语。

不久,朱棣抬起头,用余光扫着纪纲问道,解缙还在吗?善于揣摩圣意的纪纲,瞬间接收到了言外之意。就在那晚,解缙被锦衣卫灌醉,埋到雪中后冻死。

就这样,三朝元老解缙被朱棣处死,享年47岁。解缙死后,财产被抄没,妻儿宗族皆被流放。二十一年后,明英宗下诏返还其家产。成化元年,解缙平反。

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 ——《明史·解缙传》

那么,两朝重臣解缙为何最终会被冻死?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解缙恃才傲物,不懂为官之道。

解缙中进士后,屡次上书进言献策,朱元璋多次称赞其才能。但解缙年轻气盛,不懂收敛,初入仕途便向兵部叫板,指责属官不作为,直接惹恼兵部尚书。

朱元璋知道后,将解缙贬到江西历练。后来李善长案爆发,不识时务的解缙再次表现出了官场白痴的特征,他竟然替人为李善长喊冤,并弹劾其他的御史。

朱元璋为了保全解缙,让其回家磨磨性子。到了建文朝,被解缙攻击过的御史向建文帝进言,诬陷有不孝的行为。建文帝二话不说,直接将解缙贬到河州。

之后解缙安稳几年,到了永乐朝解缙被重用,还负责了《永乐大典》的编纂。此后的解缙更加狂傲,不仅屡次弹劾其他同僚,而且还插足敏感的储位之争。

解缙几十年都没有搞懂为官之道,既得罪了皇帝又遭到大臣的嫉恨。这是造成解缙悲惨结局的最根本原因,他的敢于直言,不懂收敛的性格害了他。

其次,解缙插手储位之争,激怒朱高煦。

朱棣即位三年后,准备册立皇太子。长子朱高炽宅心仁厚,朝中大臣都很支持。而次子朱高煦战功显赫,支持的人也不少。朱棣倾向次子,一时难以决断。

于是将解缙召来磋商,解缙一通大道理讲完后,朱棣还是犹豫不决。无奈之下,解缙来了一句“好圣孙(朱瞻基)!”,一下说到朱棣的心里,朱棣笑了。

而解缙的心里再次膨胀,最终让他一条道走到黑。在解缙的提议下,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至此,汉王朱高煦视解缙为眼中钉肉中刺。

随后朱高煦的反击接踵而至,他和党羽采取嫁祸的方式,诬陷解缙。随后解缙被一贬再贬。最要命的一次是解缙入京谒见太子一事,当时的朱棣正在北征。

解缙等不上,只好向朱高炽奏事。朱高煦趁机向朱棣进言,说解缙“私现太子,无人臣礼”。朱棣听后勃然大怒,解缙胆大包天,遂将其打入锦衣卫诏狱。

由此可见,得罪汉王朱高煦是解缙悲惨结局的直接原因。

最后,解缙多次触怒朱棣,却不知收敛。

解缙虽然为朱棣解了立太子的难题,但朱棣对朱高炽的表现并不满意。朱高煦一直领兵作战,且战功显赫,得到了朱棣的很多赏赐,礼制上与太子差不多。

解缙这时又看不过眼了,向朱棣上疏说二人争端可能会因此而起。在朱棣看来,解缙就是在挑拨皇子间的关系。在解缙看来,他是为了维护皇太子的权威。

这时的朱棣已对解缙不满,但隐忍未发,这也是后来解缙迅速被贬的原因之一。后来朱高煦诬告解缙“无人臣礼”,朱棣的愤怒接踵而来,随即拿下解缙。

就在解缙被治罪的同时,他还不忘给自己火上浇油,上疏朱棣赣江旱情严重。这一行为彻底引爆了朱棣的怒火,朱棣对解缙的狂妄自大,已完全失去耐心。

就这样,解缙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朱棣的盛怒是他悲惨结局的导火索。在关押的五年间,解缙受尽折磨,被他牵连致死的人很多,最终被深埋雪中而死。

结论:解缙不懂为官之道,不谙权谋之术,仅靠恃才傲物、直言切谏,很难在朱棣当政时走的更远。深陷储位之争,让他走向不归路,导致朱棣彻底弃之。


野史也是史


趣谈答案:解缙成名是因为出书,而解缙之死,是因为卷入了一场战争,立储战争。

老实人的小方法

犹豫了很久很久,一直想在老实人这三个字上打一个引号,后来想想觉得不合适,再后来想想还是应该打上。

但是至于这个小细节,咱们先不纠结了,来看一看解缙究竟是怎样的人。

明朝历史上解缙可以说是才高八斗,他的才高八斗足以让整个世界为之癫狂。

这一点并不是我说的,而是根据当时的明史资料以及对应的史官对他的评价能够看的出来,谢晋的文学才华,文学造诣,甚至能够达到出口成章的状态。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解缙其实是一个读书人,一个非常优秀的读书人。

但就是这么一个读书人,竟然惹上了杀身之祸。

当然在惹上杀身之祸之前先得给解缙一点吃甜头。

在朱元璋时期解缙非常有才华,而且这个才华已经找到朱元璋的认可,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重用他,为什么没有重用他呢?因为解缙非常的骄狂。

而根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记载就不难发现,朱元璋认为解缙的才华足以比肩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但是他缺乏涵养必须要熬,于是直接把他丢到老家。

在长达8年的修身养性之后,解缙终于再一次出山,只不过这一次出山又吃了个闭门羹。

谢晋的小甜头

解缙苦思冥想,一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呢,直到有一次他参与了政治投机。

而在那一次政治投机之后,解缙直接获得了朱棣的认可,并且开始编撰永乐大典。

当时解缙直接被朱棣认定为了内阁首辅,并且可以直接参与机务,成为了明朝那个创始机构班子。

这个时候的解缙再次飘然,开始参与到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想跑出去的漩涡里面。

大家也知道最近一部电视剧比较火,而那部电视剧里面朱高煦和朱高炽争夺皇位,这件事情几乎闹得水深火热,甚至双方势不两立。

解缙觉得自己有点才华,并且皇帝也比较信任自己,于是便进入了这个闹得势不两立的小圈子里面。毅然决然的参与了皇帝立储的争斗。

而这一次斗争直接触怒了朱棣,并且触及了朱棣的主力线,自此开始解缙便不被朱棣重用,慢慢的解缙狐狸尾巴漏出来,最终被朱棣抛弃。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解缙作为明朝永乐年间著名的才子,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器重。并任命其为《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负责编写当年的鸿篇巨著《永乐大典》。而解缙也没有辜负朱棣的信任,其负责编纂的《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要说解缙犯了什么错误被朱棣“冻杀”在雪地中,其主要还是在朱棣立储的事情上“说三道四”,介入皇家的立储,这是作为臣子最忌讳的事情,所以他的下场也就能想得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