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不被張居正重用的海瑞,難道像歷史講的一樣是個無能的清官嗎?

李淑洲


大家好,我是家強談歷史,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問題的後半段,海瑞難道像歷史講的一樣是個無能的清官嗎?

答案是否定的。海瑞並非是個無能的清官,他是屬於“深得民心,不得官心”的另類清官,是為有才能的好官。

海瑞為人師表,不畏強權。海瑞四十歲時才當上南平縣學教諭一職,在當時明朝來說是個不入流的官職,但是還是依靠此官職打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一天,按察御史來南平視察,隨行的兩位訓導跪地相迎,海瑞只是行抱拳之禮。按察御史生氣並職責他不懂禮數。海瑞反駁道:“官堂是老師教育學生的地方,不應該屈從官場的禮儀”。這件事過後海瑞便有了“筆架博士”的稱號,海瑞對儒學報以尊重的態度。這是他一生中最典型的一件小事,他不畏權貴的性格也是從側面體現出他的能力所在。

海瑞鎮壓霸民,以震朝綱。海瑞在浙江淳安縣當知縣的時候,經濟落後,但又處於交通要道,應酬多如牛毛。當時有個官員的孩子在淳安招搖過市,欺壓百姓。海瑞不顧及他是江浙總督胡宗憲的孩子而把他抓起來施以懲罰。他又巧妙的向胡宗憲稟報,以其家風難以教導出如此之人以冒名頂替罪將胡宗憲的孩子給懲罰了。海瑞一顆愛民如子的心深受老百姓愛戴,怎能說他是個沒有能力的人呢?

海瑞奪取豪強之地以還百姓。

海瑞在應天當職時,當地已退職的官僚、豪強土地兼併嚴重,造成“貧民田入富室者”的窘境,海瑞對此事痛恨之及。其中有一位是前首輔徐階,此人也是海瑞的恩人,兼併了農民大量土地。面對這種情況,海瑞依舊秉公執法,不留情面,逼得徐階不得不退出一部分田地。徐階對退還土地的事一拖再拖,海瑞親自到府上告知徐階如不按田退田,定將嚴懲不貸。徐階迫不得已退還了將近四分之一的田地。海瑞除霸還田,收到民間的追捧,也緩解當地的社會矛盾,是位有作為的好官。

海瑞為民請命的努力就註定了他是一個好官,是一位有能力的官。至於說張居正為什麼不重用海瑞,有可能是因為海瑞不通官場之事,且年紀也大,重用海瑞不利於張居正在官場上進行改革。


家強談歷史


海瑞是無能的清官只不過是近幾年來一些網文作者為了博取流量,譁眾取寵,甚至是某些人別有用心的謠言而已。海瑞是否無能,只要翻看史書,瞭解海瑞的生平就一目瞭然了。

海瑞生於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父輩五人中便有四人功名在身,唯有海瑞的父親只是一個廩生,並在海瑞出生四年後去世。從此孤兒寡母便依靠祖上傳下來的幾十畝地勉強度日。

海瑞母親性格極其剛強正直,從小便對他要求嚴格,每天只能攻讀詩書,不許像普通小孩子一樣玩耍。在海母的嚴厲教導下,養成了海瑞剛正不阿、不懼奸邪的性格,並在成年後自號“剛峰”用於勉勵自己。另外海瑞年輕時,正好是陽明心學流行的時候,其倡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對海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他日後行事的重要準則。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舉,次年參加會試,期間上《平黎策》:

欲開道置縣,以靖鄉土。識者壯之。《明史·海瑞傳》

就海南黎患提出了修建道路、設置城池、開設學堂等策略,得到了不少人的賞識,卻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這年海瑞名落孫山。1554年,海瑞再次參加會試,卻依然落第,於是決定不再參加科舉考試,並在當年接受海南承宣布政使司指派,成為福建南平縣教諭。

其實從《平黎策》和之後著名的《治安疏》來看,海瑞沒有中進士,絕對不是才能問題,而是當時的朝廷,更喜歡辭藻華麗、誇誇其談的文章,對海瑞更趨務實的內容並不感興趣。

但是隻要有能力,在哪裡都能脫穎而出。

海瑞在任南平教諭期間,不僅傳授文章知識,更身體力行的教導學生,讀書人應該重視的道德思想建設。當時御史來到學宮視察,別人都是跪地迎接,只有海瑞一人長揖行禮,並說:

“臺謁當以屬禮,此堂,師長教士地,不當屈。”《明史·海瑞》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被任命為浙江淳安縣令。但海瑞來到淳安之後,發現當地富豪有幾百畝的地,卻不用交一分錢的稅,而貧苦百姓,一粒米的收入都沒有,卻要交幾十上百畝地的稅,非常的不公平。

於是海瑞在全縣重新清仗土地,規定稅負,大大減少了當地普通百姓的負擔,使不少因為稅負過重而外逃的貧民重新回到故鄉。此舉其實也是之後張居正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

另外,海瑞在任期間,整飭吏治,嚴禁官吏奢靡浪費、假公濟私,並以身作則,穿布衣吃粗糧,就連吃的菜都是自己種的。甚至一次,為了給海母過壽,海瑞割了兩斤肉,總督胡宗憲吃驚的就像不得了的大新聞一樣到處和人說。

《明史》記載,一次胡宗憲的兒子要到浙江看望父親,沿途狐假虎威,收受賄賂。來到淳安之後,因為沒有得到預想的款待發怒吊打驛吏。海瑞聞訊後,立刻抓捕胡宗憲的兒子,沒收黃金數千兩,並以假冒胡公子詐騙的名義上報給胡宗憲。事後胡宗憲並沒有追究海瑞。

還有一次,嚴嵩黨羽鄢懋卿出巡兩浙、兩淮鹽政,沿途利用職務之便貪汙勒索,唯有在淳安沒有得逞,但因為海瑞的清廉之名,只有收斂自己的威風,悻悻離開。

海瑞在淳安期間政績斐然,被提升為嘉興通判,但因為鄢懋卿從中作梗,又被貶為興國州判官。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吏部尚書陸光祖主持文官選拔,海瑞被提拔為戶部雲南司主事。

同年二月一日,海瑞在家中買好棺材,並將家人託付給朋友後,向嘉靖呈上了後世有天下第一疏之稱的《治安疏》,批評嘉靖痴迷修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嘉靖看完後大怒,直接扔到了地上,對左右說:“快去抓住他,別讓他跑了!”

宦官黃錦在旁邊說:

“此人素有痴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明史·海瑞傳》

嘉靖聽後沉默無言,過了一會又拿起《治安疏》來看,之後的數月時間裡每天都要看好幾次,最後說:“海瑞可以比作比干,但我也不是紂王。”

到了秋天,嘉靖召徐階討論禪位給太子的事,並說:

“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視事。”又曰:“朕不自謹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豈受此人詬詈耶?”《明史·海瑞傳》

於是將海瑞下詔獄,追究誰是主使。最後刑部判決海瑞死刑,但關於執行的奏章卻一直被嘉靖留中不發。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駕崩,隆慶皇帝登基,海瑞才被釋放,官復原職。後調任大理寺尚寶丞(管理皇帝御璽、 印鑑的官員)。

之後又被調往通政司,歷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職。隆慶三年(1570年),海瑞被升為正四品的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明史》記載,海瑞到任後:

屬吏憚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瑞銳意興革,請浚吳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賴其利。素疾大戶兼併,力摧豪強,撫窮弱。貧民田入於富室者,率奪還之。徐階罷相里居,按問其家無少貸。下令飈發凌厲,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竄他郡以避。

海瑞在應天十府推行“一條鞭法”,雷厲風行,頗具成效。但在推行的過程中,也有奸民趁機誣告世家大姓,而海瑞也未加詳細分辨,導致一些士大夫含冤受屈。另一方面,裁節郵傳冗費,士大夫經過海瑞轄區時不再受到很好的公費接待。

由於應天是大明的富庶之地,不少家族都有人在朝為官,海瑞在應天的這些改革觸犯了這些豪強的利益,因此也遭到了朝中很多官員的彈劾。

都給事中舒化認為海瑞迂腐,“滯不達政體”,應該用南京清閒的職位安置他,不過沒有收到隆慶的採納,反而下詔鼓勵海瑞。不久後,給事中戴鳳翔又彈劾海瑞庇護奸民,魚肉士大夫,沽名亂政。

於是海瑞不得不被調任南京糧儲,這時距離海瑞巡撫上任只有半年。聽聞海瑞被調離

小民聞當去,號泣載道,家繪像祀之。《明史·海瑞傳》

結果當時剛好是討厭海瑞的高拱主持吏部,就把海瑞的職務合併到了空閒的南京吏部中,於是海瑞稱病引退,回到瓊州老家。

萬曆元年(1572年),張居正開始主政,雖然有不少官員向他推薦海瑞,但忌憚於海瑞過於嚴峻剛直,最終還是沒有任用他。

萬曆十二年(1584年),張居正去世。萬曆皇帝朱翊鈞器重海瑞名望,重新起用他為南京右僉都御史,赴任路上又改為南京吏部右侍郎。

在任上,海瑞再次上疏,大致內容是:

陛下勵精圖治,而治化不臻者,貪吏之刑輕也。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禮之說,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禮,而民則何辜哉?

直指官員們以禮待士大夫為藉口,橫行不法,魚肉百姓,其中不少建議都切合實際。但唯獨建議萬曆效法朱元璋用“剝皮囊草”“枉法八十貫論絞”等酷刑整治貪官的內容,被其他官員抓住不放而遭到非議。御史梅鵾祚甚至以此彈劾海瑞,最後萬曆認為海瑞雖然言辭過激,但是初衷依然是出於忠心,於是罰奪了梅鵾祚的俸祿。

後來萬曆多次想重用海瑞,都遭到了其他官員的阻撓,最終只能任其為南京右都御史,並於萬曆十五年病逝於任上,享年74歲,贈太子太保,諡忠介。

《明史》記載海瑞去世後,南京為此罷市,百姓自發的身穿孝服為海瑞的靈柩送行,祭奠哭拜者連綿百里。

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贈太子太保,諡忠介。

老百姓其實是最簡單,也是最現實,最能分得清誰好誰壞的。他們的判斷方法也很簡單,就是誰真正為他們考慮,為他們帶來好處,這就是民心。一個能夠得到百姓自發的百里送行的人,會是一個無能的官吏嗎?有哪個老百姓會記住一個空有清名,卻從來沒有為民辦過實事的官員?

一個小小的舉人出身,最後能成為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死後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怎麼會無能呢?

相反,海瑞不受重用,正是因為他的能力太強了,性格又過於剛正不阿,才受到其他官員的忌憚和打壓。無論是徐階,還是張居正,其實從百姓角度來看,依然還是貪官,只不過是相對有作為,功大於過的貪官而已。那麼從貪官的本質上來說,他們怎麼會重用海瑞這樣一個嫉惡如仇,又有能力的官員呢?這不是耗子給貓當伴娘嗎?

當然,海瑞也有他的侷限性,如在斷案上缺少刑偵調查手段,判決偏激,過於依賴於封建道德的主觀判斷。《海瑞集》中就寫道海瑞斷案:

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

這以我們現代法治的角度來看,當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從當時的封建德道角度來說,卻是完全符合封建禮教的。這完全是海瑞思維的時代侷限性導致的,如果從當時角度考慮,海瑞完全可以稱的上是當時官員的楷模。

其次海瑞要求爭議的解決必須以書面契約為依據,這在現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對大多數目不識丁的農民來說,無疑是很難實現的。在《海瑞集》中,海瑞自己也提到自己經手的案件中,被批准贖還的僅佔全部典押借貸案件的二十分之一。這種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做法,對當時的社會經濟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另外,曾有記載海瑞一生有三個妻子,兩個小妾,私生活混亂,甚至餓死五歲的親生女兒。如在《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三》中曾寫道侍御房寰曾聽海瑞的老鄉巡撫王元敬、廣東巡按御史鄧煉提到海瑞的家事,“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無故而縊其女”、“今瑞已耄,而妻方艾”等。

但是《補遺卷》是《萬曆野獲編》作者沈德符的五世孫沈振在康熙年間增補的,而在時代略晚於海瑞的沈德符原書中卻沒有這類記載。相反,在《萬曆野獲編·十九卷》中記載侍御房寰彈劾攻擊海瑞“矯情飾詐,種種奸偽,賣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帶”,但他的行為卻引起眾怒,被其他士人群起而攻之。

另外在高拱的《高文襄公文集》中也提到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偏向寵妾,毆詈正妻”,導致“其妻憤激自縊身死,妾亦慌懼相繼而縊”。但是實際情況是,海瑞的妾韓氏先死,而妻子王氏後死,只不過海瑞對於韓氏因為什麼而死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反正是清官難斷家務事。

再至於海瑞殺女一事,除了道聽途說類的記載,也就是來源於一些野史小說,在明朝相關的正史中完全未見記載。更重要的是,海瑞一共只有三個女兒,且全部長大成人,所嫁的夫家也都可考。所以又拿來的五歲女兒被逼餓死?

古代政治鬥爭,常常是無所不用其極,如王安石也被政敵戴上過“爬灰”的帽子。海瑞的政敵都能夠通過編造一些私生活的問題來攻擊海瑞,就更不要說誹謗海瑞只是一個沒有能力的清官了。


潘不安講究史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回族,廣東瓊山(今海南海口)人。明嘉靖舉人。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主事時,上書《治安疏》,批評明世宗朱厚熜迷信巫術,不理朝政。惹惱明世宗,被捕入獄。幸得文淵閣大學士、首輔大臣徐階力救,免於絞刑。並在徐階和刑部尚書黃光升干預下,將這件事壓了下來。

明世宗朱厚熜病逝,明穆宗朱載垕繼位,海瑞遇大赦獲釋。隆慶三年(1585年)任應天(今江蘇南京、蘇州、上海等處一帶)巡撫。海瑞與兵憲蔡國熙等秉公辦案,推行“一條鞭法”,勒令退休的大學士徐階等退田。海瑞因秉性梗直,不識變通,得罪不少人。特別是威逼徐階,寒了不少同僚大臣的心。張居正主持國政期間,推行考成法。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因海瑞嚴峻剛直,不與配合,為張居正、高拱等人不喜。海瑞又不知張居正等做法的目的(不合海瑞的意見),屢屢上書反對張居正的做法,且上書奏高拱等人不是的本。受到張居正、高拱等人的厭惡和排擠。只是鑑於海瑞剛正不阿,沒有直接罷免他罷了。後在在都給事中舒化、給事中戴鳳翔等人的彈劾下,官職越做越小,後因病藉故被革職達十六年之久。

萬曆十三年(1585年)海瑞東山再起,兩年之後(1587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逝在南京任上。說海瑞無能、沒有被重用,那是錯誤的說法。歷史記載也沒有說海瑞無能、未被重用,而且海瑞還當過戶部主事、右都御史、應天巡撫(這不是重用是什麼?),做過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情(這是無能人做得出的嗎?)。只是海瑞剛直性拗,不知變通,性格怪癖,木訥死板,不夠圓滑。且得罪不少朋友、恩人和同僚,若不是由黃光升和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等人的保護。恐怕海瑞早就打道回府瓊山了!


聊以自娛2


海瑞是一個非常另類的官員,年輕時科舉不順,直到四十歲才出仕。因為他為官過於清廉剛正,屢屢開罪於上司,仕途多有沉浮。嘉靖四十五年,因為“抬棺進諫”而名聲大噪。隆慶皇帝登基後,海瑞巡撫應天,短短半年時間,官宦、豪強畏之如虎,百姓視之為青天,但因為高拱的排擠,憤然辭官。

張居正成為萬曆首輔後,很多官員都向他推薦海瑞,但張居正始終沒有啟用海瑞。直到張居正去世後,在萬曆皇帝的堅持下,年逾七十的海瑞才復出,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這期間,他又不斷遭受來自各方的彈劾,因為萬曆皇帝的力挺,才沒有遭到貶斥。萬曆十五年,七十三歲的海瑞病逝於任上。

海瑞仕途屢屢不順,一輩子被彈劾不斷,理由基本是,海瑞沽名釣譽,不通時事,不諳政事。大白話就是,這樣的人就一個空名,實際能力一無是處,花瓶而已,中看不中用。張居正的用人標準是:寧可用品行虧缺的循吏,也絕不用道德完美的清流。所以,海瑞不入張居正法眼。

那麼,海瑞真的是一個,除了清譽,百無一用的書生嗎?恐怕未必如此。

海瑞之“能”,足以安定一方

海瑞曾經兩次作為一把手,治理一方,一次是四十歲出任淳安縣令,一次是五十六歲巡撫應天,我們看看,他這兩次經歷,都做了什麼。

一、重新丈量土地,釐定稅賦

在淳安任知縣期間,他針對富戶隱瞞土地,百姓負稅過重的情況,重新在全縣丈量土地,按土地擁有量,重新釐定稅賦。這個政策,打擊了富戶兼併土地的勢頭,充實了稅收,減輕了農民負擔,使很多逃荒的農民,重新回到家鄉。

這項工作是虎口奪食,如果沒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必然被各種利益所牽制,導致工作無法開展。海瑞能做成此事,至少說明他的能力不弱。

二、處理疑難案件

古代,地方一把手,身兼行政、司法、監察多項職能,斷案是縣令的工作職責。海瑞在淳安當知縣期間,處理過很多疑難案件,有的案件是積壓十餘年的冤案,“海青天”的名號,就是那個時候叫出去的。

三、周旋官場,減輕地方負擔

有兩件事最典型,一次是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嫌驛站招待不周,吊打驛丞。海瑞以“假冒胡公子”名義,將胡大公子抓捕,並沒收他攜帶的數千兩黃金。胡宗憲吃了虧,還不能說。就這一件事,足見海瑞不迂腐,有手段。他沒有簡單地跟胡公子針鋒相對,而是以“假冒”名義,人,處置了,錢,沒收了,胡宗憲還說不出口。

還有一次,鄢懋卿巡鹽路過淳安,海瑞不但不行賄,還藉口淳安縣衙狹小簡陋,不能招待這麼多人為名,草草招待鄢懋卿。

官場靡費,是當時的一大弊政,海瑞就能通過自己的智慧,周旋於上司,想方設法減輕當地負擔,這難道不是能力?

四、打擊豪強、官宦家族

這件事發生在海瑞任應天巡撫期間。海瑞人還沒到任,當地的豪強“望風而逃”,富戶人家,嚇得把紅豔豔的大門,刷成黑色,生怕招惹上海瑞。此時的海瑞,儼然是富戶豪門的災星。

果然,海瑞一到任,就拿他們開刀。兼併土地的吐出來,連致仕在家的前內閣首付徐玠,都沒逃過海瑞的“魔掌”,乖乖讓家人把多餘的田地上交。

這些,難道不是實事?

五、抗擊水災,興修水利

海瑞在任期間,帶領百姓,疏通了吳淞江、白茆河等一帶水系,解決了蘇州、常州太湖流域一帶,常年水患,導致糧食絕收的狀況。

在修建這些水利工程時,他大量錄用災民,從糧庫調撥糧食,解決民工吃飯問題。他的這個舉措,既節省了徭役負擔,有解決了災民的生存問題。

六、推行“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自張居正秉政後,在全國推廣,是萬曆新政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海瑞在任應天巡撫期間,就已經開始在當地推廣“一條鞭法”。

這個法令的推行,修正了稅收和徭役中的很多弊病,對改善民生,推進國家稅收作用巨大。

從以上事蹟可以明顯看出,海瑞絕對不是那種死讀書的酸秀才,他有很強的行政管理能力,作為一個地方大員,他的能力綽綽有餘。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海瑞給人留下“迂腐無用”的形象了呢?

海瑞之“純”,不容於世俗

海瑞恐怕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史上,最“純粹”的人,在他的世界裡,只有“黑”和“白”。他心底有個“孝”,所以,他每晚侍奉母親於臥榻;他心裡有個“忠”,所以,他要抬棺進諫,當嘉靖死訊傳來,他傷慟得嘔吐不止;他心底有個“廉”,所以,他不近人情到誰的禮也不收,連母親過生日,割二斤肉都被當做新聞。

總之,他的行為非常極端,極端到非白即黑。這種純而又純,清澈得像一汪清泉的人,通常註定成為“祭品”,可以被高高供起,絕不能親近。

這種世俗的觀點,使人們忽視了他實實在在的作為。

海瑞之“剛”,難合流於官場

海瑞的“純”又催生了他的“剛”,“海剛峰”名副其實,一個連皇帝都不怕的人,還怕誰?一個無慾無求的人,“剛”得讓人望而生畏。

比如徐玠,他是海瑞的救命恩人,當年入獄,要不是徐玠保全,或許就可能被弄死在監獄。但海瑞對徐玠開刀的時候,一點都不手軟,逼著徐玠交出了幾萬畝地。

徐玠還算大度,官場裡勾心鬥角,為利益你死我活才是主題曲,海瑞被人以“迂腐無能”為名彈劾,不過是藉口罷了。

張居正的擔憂

張居正為什麼不敢用海瑞?其實,張居正雖然是歷史偉人,但他的貪汙腐敗,不落任何一個官員下風,他身邊的左膀右臂,通常是一邊做事,一邊撈實惠。

這不奇怪,張居正已經說得很明白,他要的是能做事的人,貪汙腐化不算事,只要能辦大事,主題曲就是好的!

這種情況下,如果海瑞出現在張居正身邊,不等於給自己放了顆定時炸彈?以海瑞的“純”和“剛”,張居正和他的小兄弟們,不得天天被海瑞敲一頭鼓包?

所以,張居正不用海瑞,並非是海瑞無能,而是張居正看到這尊神就害怕,有他在,所以陰暗的、見不得人的“黑”東西必須清除,這事能好辦嗎?張居正做不到,所以,不如不用。


尋根拜祖


海瑞一生經歷過三次罷官,三次復起,而且每一次復起都比前一次的官職都要大。本文就從海瑞三起三落的從政經歷中剖析海瑞的為人為官之道,希望從中找到答案。

第一次罷官是在嘉靖四十一年。 海瑞從浙江淳安縣知縣平調江西贛州興國縣知縣,在興國縣任上一年半之後,因為政績突出,調進京城出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成了正六品的京官。 這次入京,主要是因為海瑞為官清廉。清廉到什麼程度呢?自己在衙門裡面種菜,母親的生日也比較低調,僅僅割了二斤肉祝賀。弄得在當地成為特大新聞,浙江總督胡宗憲也大為驚呀。並且海瑞的這種清廉是貫穿一生的,在他臨終之時,全部積蓄只有俸銀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服數件。甚至連死後的喪葬費都是朋友捐贈的。做官做到這份上,在老百姓眼裡絕對是好人、好官、清官。


第二次罷官是在嘉靖四十四年。 海瑞調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之後,感覺幾經成為京官。受皇帝恩惠,自然要解君父之憂,面對當時朝政頹廢、官吏腐敗、海瑞必須要出手了。

他的目標首先對準了皇帝——嘉靖帝。嘉靖帝的哥哥明武宗沒有子嗣,就選了在楚國任諸侯王的朱照總,朱照總千里迢迢從荊楚之地進入紫禁城當了皇帝,是為嘉靖帝。

嘉靖善帝王之術、好道教,整日躲在西苑煉丹,不問政事,大權旁落在內閣首輔嚴嵩和閣員嚴世藩他們父子身上。 海瑞按照三綱五常的標準一卡,發現嘉靖一條也沾不上,海瑞急了,這位“位卑未敢忘國憂”的六品司員,向嘉靖皇帝上了一個奏章,叫《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瑞知道嘉靖帝不會聽從朝臣的直言,上來就說,不能傾聽臣子直言的皇帝不是合格的好皇帝,嘉靖非常好奇,因為沒有人敢如此對自己說話,為了證明自己是一位合格的好皇帝,嘉靖看完了奏章。

在奏章中,海瑞對嘉靖誅心剖骨,拿他與漢文帝做了比較:您比漢文帝英斷,但是不如漢文帝仁慈。漢文帝創造的是“文景之治”,您治理的天下是“吏貪官橫、水旱無時、盜賊滋熾”的亂世,隨即海瑞列舉了嘉靖的三大罪狀:不君、不父、不夫。肆意懷疑誅殺大臣是為不君,如國天監主事周雲逸之死;對自己的兒子不管不問,是為不父;與皇后長期分居,躲在一邊煉丹,是為不夫,而這樣的後果很嚴重。老百姓的願望無非就是官員剝削的少一點、冤案少一點、風氣正一點,這樣的事情難做嗎?不難!既然不難,皇帝您為何不振作起來做好這些事情?


可以想象,嘉靖讀完海瑞的奏章是何等的憤怒。他立馬吩咐下去:抓住這個目無君父的狂人,別讓他跑了! 然而,身邊的太監黃錦跪下說:陛下息怒,他跑不了。上書之前,海瑞遣散了家人、訣別父母、還買了一口棺材帶在身邊。 嘉靖無語,交刑部議處,刑部擬訂的罪狀是死刑。但是嘉靖就是不批准海瑞死刑。讓東廠羈押了海瑞整整十個月,直到嘉靖帝逝世。

嘉靖為何處死海瑞,因為他內心深處知道海瑞海瑞是對的,礙於面子不肯認錯,因為皇帝沒有錯。 在這中間,徐階也曾經幫過海瑞說話。他向嘉靖帝進言:海瑞是一個沽名釣譽之人,想出名想瘋了。如果您殺了他,正好成全了他清正剛直的美名而有汙聖德。 就這樣,海瑞一直被關押著,沒人知道該怎麼處置他。

嘉靖帝死後,隆慶帝繼位,海瑞無罪釋放,官復原職,並且一路高升。先是出任兵部武庫司主事,後調任大理寺丞、南京右斂都御史、再升到了全國糧道都督應天巡撫,管理蘇州、常州、安慶、池州等十府,實打實的封疆大吏。

做為全國的道德模範、政治英雄,海瑞沒有理由不升遷,也沒有任何人對他的升遷提出異議。

在應天巡撫任上,海瑞決定大幹一場。 第一件事是整頓吏治。 海瑞發文所有下屬官員: 所有的公文紙張一律使用廉價紙張,並且謄寫完一張才能去領第二張,不能空著白紙; 所有官員的走動拜訪一律登記,包括談話內容和綱要。 官員外出必須報告行蹤,記錄言行。 沒有批准,所有官員不準出城,以免擾民。 過路官員或者外放官員,必須自己僱傭船伕和轎伕。如果超標,地方上一律按照原來的標準執行。假如你僱傭了兩條船而本來一條船就足用,那好,只能給你報銷一條船的費用。搞得外放官員如林敵國,紛紛繞道而行。


這樣的政令頒佈下去,以後,蘇州的官員紛紛要求調走。因為海瑞能忍受微薄的底薪,他們受不了;海瑞能夠以聖人的標準做人做官,他們同樣做不到。他們始終不明白,海瑞為何要視自己的同僚和下屬為仇寇。

在海瑞的腦海裡,做官做人有兩條準繩:一是四書五經倡導的聖人之道,一條是洪武皇帝朱元璋頒佈的法令。 他認為,人生的追求無非就是義和利。你如果想得利,可以做農、工、商。如果你選擇了仕途做官,追求的是義,義高於利,士人如果逐利而行,那就沒有資格做官。 他把這種準則都放大到了全國的官員體系中,我能做得到,你們為何做不到!

他把道德約束當成了法律條文硬性的執行下去。殊不知,治國也好,管理下屬也好,道德需要提倡,也必須提倡,但是無限擴大道德的約束力,會使人生活的很慘,畢竟每個人是有私慾的,孔子的理想未必能夠實現,也未必現實。

當一個人的私慾達到一定限度的時候,需要法律的準繩來約束他,使他們感覺到腐敗的代價太大,這場買賣不划算。使他們不敢腐、不能腐。

反腐倡廉就是這個道理,道德上要提倡,法律上要嚴控。 外儒內法,剛柔相濟。治國是如此,治人亦如此。

海瑞拿著孔孟教義和洪武皇帝的法令去抗爭、意圖去改變整個官僚系統,當他面對整個文官集團的圍攻時,他又顯得那樣孤獨和悲慘!

當初徐階救了自己一條命,海瑞也很感激徐階。在徐階遭到高拱,下屬彈劾的時候,海瑞力挺徐階。 然而,當海瑞到達應天任上的時候,發現那裡的土地兼併非常嚴重,而其中最大的地主竟然是徐階。徐階家族好幾代人沒有分家,上百口人的家族竟然吞併了四十萬公頃的良田。這導致了農民破產的越來越多,而朝廷的稅收有無法足額收取。 徐階高大清廉的形象瞬間在海瑞心裡崩塌,也許是徐階不知情,很多事情都是他的兒子們乾的,但是你徐階也有姑息的成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認了此等行為。

而此等行為上對不住君父,下對不住黎民百姓,海瑞憤怒了,他準備進攻了,無論這個人對自己有功還是有仇。 畢竟徐階救過自己的命,感恩之心還是要有的。

海瑞給徐階寫信要他自己退出一半良田,徐階退出三分之一的土地,沒了下文。海瑞無法違背自己的價值取向,最終彈劾了徐階。

因徐階是張居正的老師,張居正能夠進入內閣,乃至後來榮登內閣首輔,徐階功不可沒。張居正給海瑞去信,希望他“體存老之臉面,達玄翁之美意”。

在他看來,海瑞是應天巡撫,擺平這件事,是很容易的,要估計徐階的面子,還不讓高拱有機可乘。良田必須要交,但是沒有必要交出這麼多,畢竟,還要同朝為官。

然而,海瑞最終彈劾了徐階,加上高拱的推波助瀾,處理結果很快下來了:徐階的兒子革職,家奴充軍,良田交出一半,徐階引咎辭職。 如此一來,海瑞算是徹底得罪了徐階集團,也讓張居正臉面全無,加上隆慶元年,海瑞又彈劾了高拱的兒子。如此算下來,海瑞把徐階、高拱、張居正都得罪了,三人的權勢大的很,海瑞得罪了整個文官集團。

萬曆繼位之後,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他聯合李太后,太監馮保開啟了“萬曆新政”,取得了輝煌成就。

在張居正當政期間,有閣僚幾次舉薦海瑞出來做官,但是張居正始終都沒有答應。因為海瑞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即使用了他,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就爆炸,連同自己也被炸的粉身碎骨,不論你是他的恩人還是仇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海瑞不久以後遭到彈劾,被罷免應天巡撫,海瑞一氣之下給皇帝寫了一封信,稱朝中多婦人,皇帝不可偏聽,躲到老家海南養老去了,這一去就是十六年。這是海瑞第三次罷官。

直到張居正去世,萬曆反過來清算了張居正,海瑞被官復原職,並一路做到了南京督察院都御史的高位上,七十三歲那年,海瑞死在了任上,孑然一身,無妻子兒女陪伴。

海瑞自小清貧,四歲那一年父親去世,算是幼年當父。母親謝氏二十八歲守寡,靠幾畝薄田和做針線活把海瑞養大,心理多少有點問題。海瑞步入仕途之後,娶了三個妻子,兩個小妾,前兩任妻子因為與母親不和被海瑞休掉,第三人妻子和小妾又在同一個月去世,海瑞的家庭關係處理得很糟糕,因為他受母親的影響太大,他以簡單的善惡二元論來衡量自己的宦海沉浮,自己得到升遷是因為善良得到了伸張,自己被罷免是因為醜惡佔據了上峰,自己還要抗爭。

殊不知,當時的朝局,黨爭已經非常厲害,自己的沉浮已經與黨爭密切相連。

他第一次罷官調任興國知縣是因為他彈劾了嚴嵩黨羽;第二次罷官是因為得罪了嘉靖皇帝;第三次罷官是因為他得罪了整個文官集團,因為如果按照海瑞的標準審核官員,估計全國會只剩下一個人,那就是——海瑞。

他所堅持的孔孟之理想,洪武帝之訓令,在海瑞時代早就被整個官場拋之腦後,一條法律假如從一開始就沒有推行下去的可能,那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然而海瑞強力推行,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文官集團,結果可想而知。


品讀春秋001


張居正不重用海瑞,並不是因為海瑞是一個無能的清官,相反是因為海瑞是一個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清官,張居正雖然是一位能臣,主持的改革也確實為明朝延長了國祚,但依然掩蓋不了他是一個貪官的事實。

例如時任尚書的殷正茂為了巴結張居正,特意送了兩個金盤子給張居正,再則張居正死後,萬曆下令將其抄家,其中查抄黃金有一萬多兩,白銀十萬多兩,這些錢大多數都是張居正貪汙受賄得來的。

而海瑞又是一個眼裡容不得沙子的清官,如果張居正不貪汙腐敗,自然會重用海瑞,但張居正畢竟是一個腐敗分子,自然不可能重用海瑞,畢竟誰都不會放一顆定時炸彈在自己身邊。

海瑞是一個有能力的清官,海瑞在應天擔任巡撫時,很多貪官汙吏得知後,紛紛主動辭職,還有一部分地方豪強跟當地官府互相勾結,欺壓百姓和搶奪百姓農田。

海瑞得知後,為了避免這種事情再次發生,推行“一條鞭法”,在沒推行一條鞭法,賦役是分開的,另外還有名目繁多的稅收,推行一條鞭法後,全部合併為一體,簡化了稅制,方便收取稅款,還能避免地方官員從中做手腳,賺取額外好處,加深老百姓的負擔。

同時海瑞還徹查地方豪強,將地方豪強搶奪百姓的土地,重新返還給百姓,海瑞這一舉動深受老百姓愛戴,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海瑞的功績,還將此稱為“海青天”。

萬曆十五年(1587年)十月,海瑞去世,由於海瑞生前並沒有子嗣,在海瑞去世後,一切喪事皆有御史王用汲主持,在海瑞的靈樞運回家鄉時,當地的老百姓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前來給海瑞送行,其中祭奠哭拜的人絡絡不絕。


連說歷史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張居正的原則是用人唯賢,他曾經說:良吏不都在甲科,甲科未必皆良吏。

明朝中期之後,有非進士出身官員不受重用的慣例,但張居正顯然不是那種囿於成見的政治家。

海瑞不受重用,也並不是因為他只是舉人出身,而是有更多的其他原因。

一、勇武有餘,智慧不足

海瑞是張居正新政“一條鞭法”的強力推行者,在他任職的地方都強力推行了新政,海瑞在清丈田地工作中不遺餘力,為推行“一條鞭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海瑞在推行“一條鞭法”的時候,幾乎是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暴力執法,不但得罪了大批權貴,就連前任內閣首輔徐階也得罪透了,可要知道那是現任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恩師。

海瑞為官的強力執法,雖然推動了“一條鞭法”,卻既得罪了權貴階層,也得罪了張居正。

明朝的官員任免是推薦制,如果反對彈劾的人多,就很難得到升遷。張居正雖然為官也很霸道,但他並不喜歡不會轉圓的官員。

二、雖有民聲,卻無官聲

海瑞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興修水利,為民著想,是民聲極好的官員,搏得了“海青天”的美名,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清官之一。

但若要對海瑞的行事方式仔細予以推敲,則是鋤強扶弱有過頭之嫌,似乎也有是非不清之嫌。海瑞雖然是獲得了底層百姓的愛戴,卻失去了中上層人士的支持。

海瑞貌似身清氣正,在官場的名聲卻是費力不討好,無論是同僚,還是上級官員,對他的評價都不是很高,也就很難獲得上級官員的舉薦,自然也就失去了升遷機會。

三、剛正不阿,反腐先鋒

海瑞為官清正廉潔,原本是做官的好品德。但官場並不是清一色,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未必其他人都能夠做到。

海瑞反腐的力度也相當驚人,同僚自然不必要說,對上級和巡視官員也是一樣,甚至於釆取監視手段,這很讓那些官員不快。

俗話說:水太清則無魚,人太謹則無智。海瑞的為官之道,似乎也犯了江湖規矩。

總而言之,海瑞是一位好官,但不是能臣;是一匹良駒,但不是千里馬;是忠臣良將,但缺乏經天緯之才,也沒有大智慧。諸如此等原因,海瑞沒有受到重用,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明日一說


海瑞,明朝的一個官員, 經歷了 正德 、 嘉靖 、 隆慶 、 萬曆 四朝。提起海瑞,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清官”,但是,海瑞卻還有許多人們不清楚的一面。海瑞字汝賢,自號剛峰,瓊山(海口)人,明代著名政治家。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後獲釋。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擠,革職閒居16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後病死於南京。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



海瑞是一個非常另類的官員,年輕時科舉不順,直到四十歲才出仕。因為他為官過於清廉剛正,屢屢開罪於上司,仕途多有沉浮。嘉靖四十五年,因為“抬棺進諫”而名聲大噪。隆慶皇帝登基後,海瑞巡撫應天,短短半年時間,官宦、豪強畏之如虎,百姓視之為青天,但因為高拱的排擠,憤然辭官。

官場上,海瑞處於一個被人遠離、被人妖魔化的境地;可是,在老百姓眼裡,海瑞卻是一個“與人民共患難”的父母官,因為,在當時以“貪官”為習慣的背景下,海瑞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葩”的官,因此,老百姓總是覺得海瑞是一個“好官”,是真正能為百姓做事的官。只是,海瑞這種清官,張居正卻不敢重用,歷史上說是因為海瑞沒有能力,但是,海瑞沒有得到當時朝廷的重用真是個人無能的原因嗎?海瑞是個無能的人嗎?其實,歷史記載,海瑞並不是沒有能力。“瑞銳意興革,請浚吳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賴其利。”



當時,有一個歷史上的大難題,需要昂貴治理費的吳淞江究竟要怎麼治理,當時許多的地方官僚都曾嘗試去治理,可是工程實在浩大,無疑都失敗了。到了海瑞當應天巡撫的時候,海瑞就想出了一個以工代賑的辦法,然後讓饑民們通過幹活來換取錢糧,當時,這種方法立刻奏效,後來不斷被官僚襲用。再到1569年,海瑞主持吳淞江治理時,判斷“黃埔奪淞”趨勢無法逆轉,於是就確定了一個“由黃埔入海”的方針,而這也解決了幾百年的一個難題。為患江南百年的水患從此水清,這份能力不知道大明朝又有多少官吏可以做到?海瑞根本就不是因為無能而不被朝廷重用。

那麼海瑞既然不被重用,為什麼君主還要將他留在官場呢?因為海瑞的大名,海瑞的清廉與正直都是世人皆知的事情,皇帝需要這麼一位道德標杆為這個政權樹立一個完美的形象,也是能夠警醒世人,讓官員以他為榜樣,成為一個道德上沒有瑕疵的人,所以歷代統治者都會推崇他的這點,這是每一個政權都要樹立的完美形象,無論是哪一個政府,都需要海瑞這樣的人物來到這個團體內發揮他們的作用,但是物極必反,似乎這個官方的風氣與他是格格不入的,而他的命運也就不能太順利了。
這樣的另類也就說明這個海瑞不是一個能夠輕鬆駕馭的人,這些帝王無法很好地使用他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價值,但是海瑞是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個不怕死的人,這樣的人,你要是殺掉,就是讓這個政權蒙上了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也是會寒了天下士子的心的。


大老二爺


講到海瑞,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其實可以把他和另一位著名的清官包拯放到一起來說。

“清”,是自古以來流傳的理想品格,早在《尚書》等史籍中就有出現,經過孔子的讚譽,成為儒家敬仰的德行。

歷史上,清官通常被認為好官,有人將其等同於“良吏”或“能臣”。不過,歷史的另一面,往往並不是這樣,清自然是好的,但古代清官並不一定是良吏,也不一定是能臣。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很多,最有名的當然是包拯和海瑞,兩人都被稱為“青天”,我們就以這兩位民間最出名的青天大老爺為例。

包拯被稱為包龍圖,是因為他曾任龍圖閣直學士。不過,龍圖閣直學士只是個無甚實權的從三品官員。當然包拯也不是全無政績,在當時的朝廷,他也算個有點名氣的人物,雖然權力其實有限。包拯權知(暫代)開封府只有兩年,也並非斷案如神,在不少史料中都能找到包拯斷錯案的例子。不過,隨著後世對其的神化,白臉都傳成了黑臉,額頭長出了月亮,包拯自然是被神化了。

而海瑞的仕途比之包拯還大有不如,他的最高職位是正四品的右僉都御史。海剛峰是個懟王,官場上,他的領導和同僚們,對他的評價,普遍是一根筋,名氣很大,但大家都怕被他懟死,沒人敢重用他。

"海剛峰不怕死,不要錢,不吐剛茹柔,真是錚錚一漢子。但只是有些風顛,又寡深識,殊無士大夫之風爾。"這是與海瑞同朝的何良俊對他的評價。

包拯海瑞在各自所處的時代,各自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宋朝宰相就有一百三十幾人,明朝內閣首輔就有一百多人,嚴格來說,如果不是後世被神化,或許不會有多少人在史冊上注意到他倆的名字。他們既然所處職位不高,自然也沒有實權來改變什麼,但既然不被皇帝和上司認可,又有誰敢給他們實權呢?


試想一下,如果讓包拯當了宰相,世上可能少了個包青天,多了個平庸的宰相,讓與他同朝的名相王安石、歐陽修們置身何地呢?海瑞若當上內閣首輔,幾劑猛藥下去,大明朝還不得立馬癱瘓?徐階張居正之流又如何容身?對於這些,深諳帝王之術的嘉靖其實是心知肚明。

他們有宰輔之材嗎?大家都看得出來。

古代清官當然也有能臣,魏徵是著名的清官,但他最為人所知的,還是“人鏡”的作用,“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身處景泰朝大臣最高位的于謙也是大清官,比海瑞包拯更為難得,不過他為人稱頌的卻是京師保衛戰的挽狂瀾於既倒,如今于謙墓與岳飛墓都在杭州西湖邊,他們的歷史地位,說甩包拯海瑞兩條街也不為過,“於嶽雙少保”美名至今流傳,是因為他清嗎?

既然古代清官不一定是能臣,那能臣一定是清官嗎?

試舉宋朝的名相趙普、寇準,說他們是清官,怕是沒幾個人相信。

“(寇)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

趙普更是收受吳越王錢俶所送十瓶瓜子金,並私建官邸,庇護部下貪贓。不過這兩位的成就,可比包拯高太多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出自趙普,說他以謀定國,也沒什麼問題。寇準堅持主戰,澶淵退敵,若沒有他,恐怕又有眾多州縣被割讓給遼國。而包拯的政績,跟他們有可比性嗎?

再試舉嘉靖朝的幾位首輔,夏言評價正面,但談不上清官,把他鬥倒的嚴嵩與其子嚴世蕃結黨營私,似乎是貪官了,最後,徐階把他鬥倒了,那徐階似乎應該是個清官了?其實徐階是個大地主,徐階又被高拱頂翻,高拱也不是清官,而繼任的張居正,絕對算不上清官,要說開去,就顯得太囉嗦了。但海瑞比之這幾位,卻又不知被拉下多遠了,連海瑞買塊肉都會成為新聞,海瑞這個清官,清得似乎有些離譜了。


那麼包拯、海瑞等為何會被神化?這可能是民間的一種迷信、一種理想,形成了致幻效應,其實也就是中國古代社會法制的不足,導致百姓把希望寄託在人治上,塑造出來的神。他們的影響,幾乎是完全是由民間促成的,用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輿論的力量。


小院之觀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事治安事”。海瑞的《治安疏》可謂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封奏疏,為他樹立了天下第一直臣的名號,不過也幾乎讓他走進地獄。很長一段時間來海瑞都是一個正面的光輝的形象,但慢慢的,海瑞似乎成了反面教材,人設逐漸崩塌。

人們對海瑞的印象大多是清官,直臣。什麼家裡比老百姓還窮,天天吃青菜豆腐,穿粗布補丁。上街買一次肉都會引來圍觀。當縣教育局局長時不給領導面子,當縣官時不給領導面子,還敢揍胡宗憲的兒子。徐階提拔他,他不僅沒報答,還硬生生參了徐階一本,逼著徐玠他家退地。作了吏部的官員提議官員貪汙一頓就要剝皮示眾。

還有比較過分的傳聞,甚至可以說聳人聽聞。說是海瑞的女兒因為太餓了,吃了他們家下人的一個餅。海瑞認為她女兒有辱家門,便餓死了自己的小女兒。至於海瑞對他母親堪稱愚孝的作為和虐待媳婦更是廣為流傳。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後面的匾很有意思,日月為明,大概是說整個明朝加起來勉強比得上海瑞一個人?

首先海瑞餓死女兒的事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任何一本有證明力的資料上都沒有這個記載,海瑞總共有三個女兒,全都活的好好的嫁了人,倒是幾個兒子都不幸夭折。至於婆婆欺負兒媳,在重禮教的明朝,這屬於整個社會風氣的問題,絕非海瑞一個人的錯。倒是上街買肉引起圍觀,乃至胡宗憲鄭重其事說海瑞買了二斤肉,這是確有其事的。

既有熱情又有方法,嫉惡如仇還能明辨是非

對海瑞攻擊最猛烈的方向還是海瑞的執政能力。很多人堅稱他只是一個死心眼,完全是一個愚蠢無能的清官,做不成任何事。事實上,海瑞雖然比不了歷史上那些知名的能臣,但說他毫無作為就完全是汙衊了。

海瑞為官一生,最令人稱道的便是對吳淞江的治理。當時浙江的吳淞江已經數十年無人治理,趨於淤塞,導致太湖在漲水後無處洩洪,經常釀成大規模洪災,百姓無不深受其害。其實目前很多城市之所以出現內澇,倒不是因為下水道不通,而是周圍的河湖無法容納更多的水。

新安江上的漁舟唱晚美景,我們能欣賞如此美景應該感謝海瑞當年的治水

隆慶三年,海瑞上任右僉都御史,當年外放應天巡撫。一到任就著手吳淞江的疏浚工作,於隆慶四年正月開工,二月下旬完工。河面在原來30餘丈基礎上開浚15丈,河底開浚7丈餘,河深1丈半多一些。由於海瑞規劃得當,為官清廉,所耗費的錢糧居然比計劃少了兩萬兩。

2016年武漢內澇,最主要原因就是水已經無處可排,周圍的河湖已經到了容水的極限

後來海瑞還主持了白茆河的治理,但還未結束便離任,此後再無人治理。當地士紳雖然對海瑞的剛直頗有成見,但在海瑞治水的問題上也無不讚嘆的說“非海公可擔當,安能了此一大事哉?”。

除了興修水利,海瑞還大力推行一條鞭法(不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海瑞主張按戶記畝,按畝守值,官田與民田按一個標準交稅。在推行過程中,海瑞並沒有悶著頭蠻幹,而是注意到了各地稅賦輕重不同。他先在稅賦較輕的地區推行,以減少阻力。在得到認可後再去稅賦重的地方推行,利用前面的經驗加快推行。

應天府上元縣有縣誌記載“賴巡撫海公均田糧,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人始知有種田之利”。高淳縣有縣誌記載“:官田、民田至隆慶四年復行均丈,始為官民一則矣”。可以說,海瑞的作為讓當地百姓獲利極多。

雖有知遇之恩,但海瑞逼徐玠退地仍值得稱讚

關於海瑞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便是海瑞對徐階的攻擊。徐階對海瑞算是知遇之恩,沒有徐階提攜海瑞不可能做到四品的級別。按常理,就算徐階犯了錯誤也不該由海瑞去管,他逼著徐玠退田簡直就是白眼狼。可難道官官相護,沆瀣一氣才是正常的嗎?

徐階在當時可以說是富可敵國,輪不到那些連40平米房子都買不起的人去可憐。他們家在當時富庶的江南地區有多少地呢?沒有資料記載了具體數字,但保守估計是20萬畝,大約是133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五分之一個上海那麼大。實際上徐家的土地遠不止20萬畝,甚至有人說這20萬畝是徐家退了地之後剩下的土地。

海瑞讓他徐階他家吐出多少地呢?大約5到6萬畝。可想而知徐家在直浙地區有多少財富,如果換成今天上海江蘇那一帶的房價,徐玠世界首富肯定是沒跑了這些土地因為徐玠是朝廷官員還不需要納稅。海瑞讓徐家退田,即增加了朝廷的稅收,又維持了百姓的生計,唯一受損失的是超級大地主徐玠家。

徐玠一直以清流形象示人,但實際上他的財富遠超人們想象

由於徐玠的身份,朝廷裡不少官員就此攻擊海瑞。聲稱海瑞為了退地,徇私枉法,只要是窮人告大戶,要大戶退地的,海瑞不問事實一概要求退地,“不拘遠近交易,違例問斷,又不詳細幹正,隨告隨給,真偽不分,清理俱拂”,“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

實際上海瑞明白江南地區訴訟成風,有“種肥田不如告瘦狀”的俗語。他受理的投訴都認真審理,每20件最多隻準一件。只是由於華亭縣官紳強佔百姓土地較多,百姓告鄉官霸佔土地的案例上萬件,因此這個縣的相關案例極多。給人一種海瑞只看貧富不問是非的感覺。

從海瑞為官的政績上看,海瑞是一位勤政的官員。而且這個人不光勤勞,還非常有方法,比如修吳淞江時,他以工代賑,既解決了賑災問題,又節省了修河的錢糧。這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思維。

與其說是海瑞太高尚,不如說人們越來越甘於墮落

近些年來,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很多人卻對知識愈發的不尊重。海瑞的執政貢獻在史書上白紙黑字的寫著,但很多人卻視而不見。不光如此,有些人還刻意放大海瑞的缺點,避而不談他的貢獻。

因為自己做不到海瑞那樣清廉,就認為海瑞是假清廉,沽名釣譽。因為自己喜歡阿諛奉承,就認為海瑞的剛直更是假的。只要是自己達不到的,別人就一定達不到。

不過這不是什麼新鮮事,海瑞活著的時候,有些官員害怕海瑞揭發自己貪腐,便不停上疏抹黑海瑞。“大奸極詐,欺世盜名,誣聖自賢,欺君辱國”。然而隨即就有人上疏反駁,大罵參海瑞的官員不知廉恥,並稱海瑞為當代偉人,“聞海瑞之名,為當朝偉人,真有望之如天上人不能及者”。

海瑞罷官這部歷史劇塑造了一個極為正面的海瑞,但是也有不少質疑,影響力遠遠超過其本身

在很多人的別有用心下,海瑞只剩剛直的一面,他身為一個能臣,一個真正為百姓謀福祉的一面就被藏了起來。可正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海瑞以73歲高齡去世後,家裡“貧無可給棺槨,士大夫醵以斂”。

百姓的反應則更為壯觀,“士民哭公,至罷市者數日。祭於途,累數百里不絕”,“喪出江上,白衣冠揭褚素而送者,盈兩岸無隙地。雨泣動天,簞食壺漿之祭,數百里不絕也”。此等壯觀景象,唯一能匹敵的大概就只有十里長街送總理了。能真正客觀評價一個人的,永遠是人民。

海瑞這一生正如他在奏疏中所言,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如果有人問他,你為什麼能有如此多的成就啊?他大概會說,我只是做了一個臣子該做的事情罷了。只是現在的人無法理解海瑞。

他們以為純粹只能出現在小說戲劇裡,剛正不阿只能生存在書本上。自己做不到海瑞的萬分之一,便相反設法把海瑞貶的一無是處,藉此顯得自己不那麼墮落。

不管怎麼汙衊,海青天這三個字海瑞都是當得起的

還有人把海瑞的《治安疏》汙衊為天下第一罵疏,然而在明朝,當時官員的評價是“大有功於宗廟社稷,垂之千萬年不磨”。海瑞海瑞,海上明月,國之祥瑞。謊言與戲說改變不了歷史,螢草永遠也無法與日月爭輝。不管過去多少年,海瑞永遠是那個清廉剛直,大有所為的海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