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真能吃下二斤牛肉、喝下十八碗酒嗎?

沸騰的靈感火花


根據個人經驗,宋朝時的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是沒問題的。

三十八年前,我十九歲,剛到部隊一年。由於出生農村,從小就沒吃過一頓好飯,吃肉要等到過年。因此,雖然是十八九歲的年齡,其實身體並不強壯,一旦得著大米飯,一頓要吃三四大碗。我們部隊是幹基建工程的,早上起來出操完畢吃飯,吃完飯還要到建築工地施工建房,勞動強度很大。十七八歲正是長身體的年齡,消耗大,飯量相當驚人。

在一個星期六,晚飯是吃包子,連隊根據具體情況,按每人五個包子數量分發,我班有幾個戰友探家和外調,只剩6個人,炊事班就給了我們30個包子,包子是韭菜豬肉餡的,每人5個包子吃完不到三分鐘,幾乎沒人吃飽,而我更是覺得肚子裡最多填了三分之一,一點也不得勁。心想,要是誰能再給我哪怕一個包子也好,可是,大家都是年輕人,都是長身體的時候,5個包子不會有剩餘的。沒辦法,我只能走到炊事班廚房前,看著來來往往的戰友從窗口端出一盆一盆的包子。

一會兒,十二班的戰友到窗口領包子,領包子的戰友對炊事員說,“你多給我兩個吧!這些包子不夠吃的。”炊事員說,“每人5個,沒多的,還有十六班沒領呢!”嘻嘻!真是喜從天降啊!我們班就是十六班啊!我們已經領完包子了,炊事員卻沒記住,看來,天無絕我之意啊!包子是有多餘的。我非一般跑回吃飯的雜物間,拿起飯盆,直奔炊事班窗口,對炊事員說,十六班剛下班,炊事員說,就等你們班了,說著,迅速的把撿了30個包子給我。我看案板上的蒸籠裡,也就剩十個八個包子了。

我端著30個包子跑到雜物間,喊來最要好的一個老鄉,兩個人便慢慢享受起這“意外之喜”來,吃到最後,我們兩人竟然吃掉了20個包子,加上之前每人吃的5個,每人就吃了15個包子。今天想起這件事,我都在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經歷,要是現在,我最多也就吃三個那麼大的包子。

根據我個人的這次經歷,我認為,宋朝時期的武松一頓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應該是輕鬆搞定。首先,武松年齡是二十幾歲,又是練武之人,身體消耗很大。其次,在武松的時代,人民生活水平並不高,因此,才出現農民起義的事情。武松出生於普通的農民家庭,生活肯定不比我小時候的生活好,因此,在得到可口飯菜時,也是如打牙祭一般,吃二斤牛肉也就是吃個飽。至於喝十八碗酒嘛!古代的酒,類似於南方少數民族釀造的米酒,度數很低,吃肉喝酒,也就當喝飲料了。所以,本人覺得,《水滸傳》中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應該並不誇張。


若愚趣談


【別說武松了,隨便一個工地的民工大哥吃2斤牛肉,喝18碗酒都和玩一樣】

首先先說一下武松的情況,他是一個武者,這天天習武強身的人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就是胃大費飯,而且他當年在打虎的時候正處於壯年,所以晚上在客棧吃上二斤牛肉簡直太easy了,要知道那些開自助餐火鍋的老闆們,最害怕的就是工地的大哥來消費,他們幾乎個個都可以吃上二三斤的牛羊肉,涼菜無數,再加上冷飲水果糖品,感覺他們的胃都好似無底洞一般,這個感覺筆者也是親歷過的,相當的理解那種幹了很多活後,胃部對食物的渴望,當時在大學期間和一個網絡公司做網絡工程,一直幹了小一天,樓上樓下穿牆打眼挖坑真是什麼累活都幹了,到了晚上竟然吃了五碗米飯和居多的燒菜菜勉強有飽腹感。所以武松吃2斤牛肉是非常正常的食量了。

其次說說武松喝的18碗酒,筆者在這裡強調一下,中國古代並沒有如今類似二鍋頭65度的高度白酒,武松當年喝的都是米酒,度數很低的,幾乎和現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就算一碗有半斤,那18碗也就9斤而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炎熱的盛夏,一堆男人在街頭擼串,那些能喝的哥們基本都是踩箱喝,一箱子12瓶,一瓶600毫升或者500毫升,大概核算下喝一箱就有12斤了,所以,綜上所述,武松喝18碗米酒簡直是相當容易了。

而且我覺得武松當年的打的老虎很可能是未成年的老虎,如果您在動物園中看到過成年老虎的話,它們的那體格子pk人類幾乎就是秒殺,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老豬的碎碎念


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毫不費力,輕輕鬆鬆。古時候的人很多情況下都需要重體力勞動。比如出行就是個很消耗體力的活。那時候出行不便沒有汽車、飛機、輪船、高鐵,這些出行工具都用雙腳代勞了。像武松這樣的英雄好漢、武林高手並不是普通百姓整天呆在家裡,武松是要經常遠行遊走四方的,再加上他本身高大威猛,每天還要練功,消耗的體力就更大了。在這種情況下吃二斤牛肉是常規操作。

別說是武松,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父輩那一代吃飯都是海量。我家是農村,那時候是七八十年代,我父親那代人能吃苦純粹是重體力勞動,那時候機械化程度很低,農田裡的活全靠人力,真正是當牛當馬來使用,哪像現在的人就是整天躺床上啥也不幹還嫌累。我親眼見過我們村一個壯漢在勞作之後吃了七個玉米窩頭,外加兩碗燉大白菜。普通人尚且如此,要放到武松身上,兩斤牛肉又算得了什麼呢?至於武松喝的十八碗酒肯定不是現在的白酒。如果喝上十八碗茅臺五糧液,強如武松也得把命搭上。中國的酒歷史非常悠久,據說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喝酒了,但真正的蒸餾酒技術則是出現於元朝。北宋時期還沒有蒸餾工藝,那時候的釀酒技術落後稱之為榨酒,度數不高,我的理解是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於喝了十八瓶啤酒。喝十八瓶啤酒對現代人來說是有不少人可以做到的。
綜上所述,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瓶啤酒是完全可信的。


鄭非夢妙文


當然能了,就算是現在也有人吃得下!先說二斤熟牛肉,我們農村人大多數人能吃下!就是我也能吃下!因為我一餐飯總量也差不多兩斤了,多吃幾口沒問題!至於十八碗酒大家看映視劇就可見到那酒碗是專門喝酒用的,那碗並不是大碗還很淺跟碟子差不多了!再看那碗裡腰下是原白色上面鈾色,酒是倒到鈾色的地方就算一碗了,這樣一碗酒有多少?最多也就一兩多!這十八碗酒充其量也就二斤岀頭!再說當時的酒只是十度幾度的跟啤酒差不多!這麼算來也就是現在的兩瓶啤酒!很多人都能喝下的,我二O一一年在岑溪割松脂時看到貴州朋友四個人喝了4箱啤酒呢!每箱12瓶,每瓶一斤二兩裝的!順便說下我爺爺,聽我媽說當年我爺爺一餐飯能吃下差不多一臉盤!武松吃的二斤熟牛肉和十八碗酒跟我爺爺都比不上!😂😂😂


戀花蝶87


武松吃二斤牛肉和十八碗酒肯定沒問題。理由,一、肉,就上海現在一個人能夠吃二三個蹄膀的多的是。過去也看到有人吃湯圓,過去那個放湯圓的竹匾,可以吃裡外兩圈,至少有四斤多。二、酒,我在婚禮上看到過,一個人從中午喝到晚上喝了十八瓶黃酒。黃酒的度數肯定比宋朝時候的米酒度數要高的多,現代人行,古代武松應該沒有問題。三,合起來一起吃,七十年代有人婚禮上白酒一斤,吃其它菜不算,吃到最後能夠再加吃掉一隻雞外一個蹄膀的人也不乏其人,不稀奇的。所以我認為武松沒問題,況且武松畢竟不是凡夫俗子,是一個連武的人,再加上他餓了,所以能夠吃掉。再說打虎,武松打的虎肯定是華南虎,華南虎體型並不大,一個壯漢是有可能把它打死的。六十年代有一個叫何廣位打虎英雄,靠赤手空拳就擒獲過許多老虎。他行,相信武松也行!雖然這種人比較少見,但是正因為少所以就流傳開來了。武松打虎不虛。


大漢天子3327


我來回答一下武松能不能吃下二斤牛肉,喝下十八碗酒的問題。

答案是能。我解析一下:

首先說在武松本來人高馬大,身材健壯,而且正是二十多歲。人在二十多歲時是最能吃的時候。

其次在景陽崗武松長途跋涉,體力消耗了許多,正是飢腸轆轆時。

再者,店家上的牛肉不一定是足斤足兩的,尤其是那麼偏僻的地方,不是黑店已經不錯了。

所以武松能將店家端上來的二斤牛肉都吃光。

再說十八碗酒的問題。古代喝酒的海碗都是比較廣口,比較淺的,就像我們現在喝酒的玻璃杯一樣,越來越小。有的人一張嘴就吹:我喝了六杯,其實是小杯而且度數低。古代店家和現代店家的心裡是一樣的,迎合一些誇海口人的誇張心理,所以故意用淺一些的海碗,好讓那些人出去吹牛:今天我喝了二十碗白酒!

另外,店家賣酒論碗收費,每碗少倒一些就可以多賣一些,就像現在的缺斤短兩一樣,古人經商也是缺斤短兩。無商不奸嘛!

再加上武松的酒量的確是比一般人大。這很正常,我親眼見過一個大個自己喝一瓶45度白酒又喝4瓶啤酒啥事沒有的。

綜上所述,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白酒上景陽岡就很正常了,不過書中也說了,武松也醉意朦朧了。





君子也愛財888


武松特別喜歡喝酒,而且酒量非常大,每次喝了就就要打架,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喝一分酒就有一分的戰鬥力,喝五分酒就有五分的戰鬥力,喝了十分酒就有十分戰鬥力。

武松是個山東人,父母死得比較早,從小是賣餅的哥哥撫養大的。武松長得高高大大的,哥哥武大郎卻十分矮小,所以有了外號叫"三寸釘"。武松個子大力氣也大,在一次喝醉酒的時候,一拳就把人家打得不省人事。

他以為出人命了,就趕忙離家避難,在外面一年多。聽說那人沒死,武松這才放心回家 ,在回家路過陽穀縣的時候,又餓又渴,這時就看見在前面有個酒店,門口掛著一面旗子,寫著五個字:"三碗不過岡"。武松走進店裡,叫店家端上酒菜。店家切了一大盤牛肉,倒了一碗酒。武松喝下這碗酒,稱讚道:"不錯,再來一碗。"店主人就又倒了一碗。但倒了第三碗後,再不肯倒了。店家說:"客官,你沒見門外旗子上寫的字嗎?我這酒厲害的很,喝到三碗非醉不可,就過不去前面的山岡,所以叫'三碗不過岡'。"

武松說:"別廢話,我喝一碗給你一碗錢,你只管倒酒就是!"於是左一碗右一碗,武松足足喝了十八碗酒,這才停下來,抓起哨棒出了店門。

武松喝完十八碗酒幹什麼去了?

武松出了店門剛走幾步,店家就追出來對武松說道,"客官,你要過岡麼?這景陽岡可是有老虎的而且還傷人,官府出了告示,要路人結伴而行,只有在中午的時候才能過岡。"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這座景陽岡走過一二十趟了,從來也沒有聽說有什麼老虎。你肯定想讓我留下來住店,才編出老虎來嚇唬我的吧?"

於是武松走了四五里路,就來到了景陽岡下面。這時太陽已經慢慢地西沉了。

武松乘著酒勁走上岡,然後看見有一座破廟,廟門上還貼著官府的告示,臨近一看才知道店家沒有說謊。確實是有老虎,可是,如果現在回去,肯定會被店家笑話的。"怕什麼,"他對自己說,"就算有老虎,今天也不一定讓我碰上。"

天漸漸地黑了下來。肚裡的十八碗酒也開始發作,武松連走路搖搖晃晃的了。走到亂樹林邊時,他實在是撐不下去了,就在一塊大石頭上躺了下來。剛想睡,突然間就颳起了大風,狂風過後,亂樹中突然跳出一頭斑斕猛虎!武松叫了一聲"啊呀",趕緊從石頭上下來,趕緊將哨棒抓到手裡。

那老虎可是好不容易等到了這一餐,惡狠狠的從朝武松撲過來。他急忙一閃,閃到了老虎的背後。老虎再往後一掀,又被武松躲過。接著那鐵棒一般的老虎尾巴掃過來,還是沒碰到武松。原來這一撲、一掀、一掃是老虎的看家本事,三樣落了空,氣勢也就去了一半了。

輪到武松發威了,他舉起哨棒用全力就劈了過去,啪!誰知打在樹枝上,哨棒頓時斷成了兩截。老虎又撲過來,武松往後一跳,老虎正好落在武松面前。武松兩隻手用力按住虎頭,一邊往老虎的臉上、眼睛裡亂踢。老虎痛得咆哮起來,爪子刨出一個土坑。武松死死不肯放鬆,按得老虎漸漸的使盡了力氣。這時武松騰出右手,鐵錘一般在老虎頭上打了五六十拳,只見老虎的眼裡、嘴裡、鼻子裡、耳朵裡全都流出血來,再也動彈不得,只剩喘氣了。

武松怕老虎沒死,撿起半截哨棒再打,直打得氣也沒了。武松自己的手腳也軟了,在石頭上坐了一會兒,慢慢地走下岡去。走了不到半里路,只見枯草中又鑽出兩隻老虎!武松想:這回完了。沒想到兩隻老虎站了起來,原來是穿著虎皮衣的兩個獵戶。獵戶們很吃驚,怎麼會有人敢在夜裡獨自過岡。武松就把打虎的事說了一遍。兩個獵戶怎麼也不信,直到親眼看見死老虎,這才相信了武松。

從那以後,武松成了名震八方的打虎英雄。眾人給他披紅掛綵,抬著他,也抬著老虎,在街上游行。男女老少人擠人,都來看武松看老虎,好熱鬧。遊行隊伍來到縣衙門,縣官很高興,把大戶們湊集的賞錢一千貫發給武松。武松卻不肯領賞,說:"我打老虎不過是碰巧了,那些獵戶更辛苦,為了這個畜生老是被官府責罰,就把賞錢分給他們吧。"縣官見武松這樣忠厚,有心栽培他,就讓他在衙門裡做了一名都頭,跟現在的警官差不多。

這也是出了名的"武松景陽岡打虎。"武松在打虎的時候,那十八碗酒可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按照武松的邏輯,酒喝得越多,喝得越舒服,那麼戰鬥力就越強,打起架來就越厲害,身體的潛能就會被完全激發出來。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武松,也不是每個人喝了酒就有打死老虎的能力的。


十佳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二斤牛肉,十八碗酒很多嗎?

不多的。



雖然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作為四大名著的經典文學作品,也不會太離譜。

兩斤牛肉如果是生牛肉,做熟的話,基本上也就是一斤多一點的量了,經常做飯的都知道,一部分營養跑到湯汁裡去了。



如果是熟牛肉,兩斤也真的不算多,讓武松這樣的習武之人,又走了不少路程,所以食量大增,吃兩斤肉還是沒問題的。

再說說十八碗酒的事。



首先要知道,這十八碗酒不是白酒,因為大宋時候還沒有高度數的蒸餾工藝燒酒,只能喝酒麴發酵的黃酒,這種黃酒的度數,大概十度左右(俺河南老家做黃酒,純正養生黃酒,有需要的可以私信聯繫),我親自喝黃酒做過實驗,水滸中經常出現的那種陶碗,我喝個三四碗沒事,再多喝會有點暈(黃酒喝醉很難受,吐不出來,別輕易嘗試)。



老家自己做的黃酒,老給力了

正如店家所言,一般人喝幾碗就可以趁著暈乎,洗洗睡了。

要說十八碗酒,肚子也需要個地方乘啊,確實如此,但是也不要低估了人的肚子。東北人拿啤酒當飲料成箱喝的時候,一般人也會驚呼,難道啤酒不漲肚子嗎?



何況十八碗,不是每一碗都倒的滿滿的,小二加酒加得次數多了,難免不耐煩,手一抖,少倒點也尚未可知。再者,喝的爽的時候,邊喝邊撒,不顧衣襟沾溼,不亦快哉。所以號稱十八碗,其實估計也就十幾碗的樣子。

老家裡論碗喝的自釀養生黃酒,需要可私信聯繫

綜上可知:武松的十八碗酒,兩斤牛肉。沒有太大的問題,就算是有誇張,也不是很大的誇張。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可以。

首先武松人高馬大,身高八尺,又是習武之人,運動量大,飯量自然不會小了。況且當時武松走了幾日的山路,當時又正好是中午時分,他早以飢腸轆轆,口渴難耐,這區區兩斤牛肉對於武松來說自然不在話下,並且那家店只有牛肉,肚子餓的情況下當然能吃完。

然後是酒,在南宋之前的時期,中國的釀酒技術比較落後還不會做蒸餾酒,釀不出高純度的酒來,大多數的酒都是用糧食釀的,酒中含有大量糧食沉澱物,酒色不純淨,度數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水滸傳裡經常能聽到他們說吃酒,而不是喝酒的原因。

既然酒的度數低,而且當時武松也口渴難耐,這種情況下喝下十八碗酒也是可以的。還有當時的碗表面看上去大,但是它裡面不深,也就裝不了多少酒了,作為酒店的老闆自然懂得其中的門道。

最後是老闆的激將法,我覺得這是一種營銷手段,飢餓營銷法,故意跟你說我這酒度數高,只能喝三碗,不能多喝,喝多了怕你走不了,拐著彎懷疑你的酒量不行,武松又是性情中人被店老闆這麼一激,咕咚咕咚十八碗酒就喝下去了。





無偽雜談


說實在的,武松一頓飯才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跟古代的大胃王們一比,差得太遠了!

古人記載,有個叫申香的人,身高一丈八尺,人高馬大,又特別能吃。他一頓飯能吃一石糧食,吃三十斤肉。

根據王力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介紹,一石在漢代有120斤,一斤相當於今天的250克,也就是漢代一斤,相當於現在的半斤,如果按照漢代算,此人一頓飯吃了60斤糧食,15斤肉。

這也太誇張了。

當然,記載這個大胃王的是清朝人,清朝一石相當於現在的28公斤,跟漢代的60公斤差不太遠,即便如此,一頓飯吃了28公斤糧食,也已經匪夷所思了。

此人一頓飯還吃了15斤肉,按照清朝一斤相當於現在的590克,所以算一下,此人一頓飯吃了現在的8.85公斤肉,約等於現在的17.7斤肉。

相比之下,武松才吃了2斤牛肉,簡直是大巫見小巫。武松跟他比差遠了。

由於這個申香記載不夠詳細,沒有籍貫,我們暫且不論,這個清朝人記載的另一個大胃王可就詳細多了。

在山東濰坊,有個儒生,叫周七,此人天生肚子餓,再加上家裡貧窮,從來沒吃飽過。鄰居家可憐他,曾經給他餅吃,結果這貨一口氣吃了六七斤。

比《大宅門》裡的鄭老屁還牛逼。用白景琦的話說,別說你們家窮了,就算不窮,也能把家裡吃窮了,鄭老屁一天三頓才吃五六斤餅了。

這個周七一頓飯就吃六七斤餅。照這個吃法,地主家也能給吃窮了。

還好,古人有先見之明,一天就吃兩頓飯。

這個周七還有更絕的。

大家都聽說過山東大煎餅,其做法《舌尖上的中國》曾經詳細報道過,都是用雜糧磨了面做成的,所以也叫雜糧煎餅,這種煎餅,做好以後,撒上水,摞起來,能保存很久,可以當乾糧吃。

一天,周七的老婆在家做這種煎餅。周七聞著香味,跟著一邊看一邊吃。他老婆做好一張,他就吃一張,你猜怎麼著,這傢伙一口氣吃了半鬥糧食的大煎餅,也數不過來多少張了。


按照清朝一斗約等於現在的12.5斤。這個周七一口氣是吃了六斤半的煎餅。

然後,他還沒吃飽。為什麼不吃了?因為他媳婦不讓他吃了,說別他媽的再吃了,給孩子們留一口吧。

由於周七吃的多,人高馬大,所以也力大如牛,村裡都叫他野牛。

這些都是小人物,名不見經傳,那有沒有歷史上的大人物,也是大胃王,比豬吃得還多的?當然有了!

清朝乾隆時期,修撰《四庫全書》,其總裁官裡,有個叫曹秀先的翰林,曾擔任國子監祭酒和禮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行走,內閣學士。乾隆皇帝御賜他“紫禁城騎馬”,這在清代可是難得的榮耀。

此人也是個大胃王。

清朝紫禁城沒有祭祀活動,總會把那些祭品賜給王公大臣和侍衛食用,什麼雞鴨牛羊冷豬肉等等。

大家知道曹秀先能吃,好吃肉,有人就會把自己得到的冷豬肉烤全羊等等,送給曹秀先吃。

有一次,宮裡又賜肉吃,有一個人得了一支羊烏叉,其實羊烏叉是蒙古最硬的一道菜,咱們現在叫烤全羊。這個人就把羊烏叉送給了曹秀先。

當時曹秀先坐在轎子裡,也不下轎,拿出刀子就在轎子裡片著羊肉吃。一邊片,一邊回家,等到回到家,這隻羊的羊肉也被他片乾淨了,只剩下一副羊骨架子了。

你想想,皇家祭祀的烤全羊,個頭能小嗎?羊肉能不肥嗎?這隻羊的羊肉得多少斤?

搞笑的是,此人給乾隆皇帝寫奏摺,也不忘了提自己喜歡吃肉,意思是,皇上,你們家的肉,以後多賞賜給我點!

曹秀先看起來還算個清官,所以家裡不算富裕,畢竟修《四庫全書》不是什麼肥差,因此他做不到天天頓頓都吃肉。

為此,他想吃肉了,就派家人去買牛肉吃,一次買四五斤牛肉,一頓吃完,解解饞。相比之下,武松才吃二斤牛肉,不算什麼!

這個曹秀先,是個書生,看起來很儒雅,可是一看到肉,就儒雅不起來了,不但大流口水,而且他的喉嚨還會發出怪聲,咕咕咕的,就像貓見了老鼠。

無獨有偶,另一位主持《四庫全書》的大才子紀曉嵐紀大煙袋,也喜歡吃肉,而且八十歲了,一天還能吃幾十斤肉。

紀曉嵐不但能吃肉,而且一日三餐吃肉,連米飯雜糧都不吃。不知道他是怎麼活到八十歲的。

紀曉嵐不但能吃肉,而且特別好色,一日不御女,就雙眼爆裂發紅,非得找兩個女子洩火不行。估計是吃肉太多吃的,你想想,一天三頓,幾十斤肉,誰受得了?

因此,野史記載,乾隆皇帝還賜給他兩個宮女為妾,被稱為“奉旨納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