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真能吃下二斤牛肉、喝下十八碗酒吗?

沸腾的灵感火花


根据个人经验,宋朝时的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是没问题的。

三十八年前,我十九岁,刚到部队一年。由于出生农村,从小就没吃过一顿好饭,吃肉要等到过年。因此,虽然是十八九岁的年龄,其实身体并不强壮,一旦得着大米饭,一顿要吃三四大碗。我们部队是干基建工程的,早上起来出操完毕吃饭,吃完饭还要到建筑工地施工建房,劳动强度很大。十七八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消耗大,饭量相当惊人。

在一个星期六,晚饭是吃包子,连队根据具体情况,按每人五个包子数量分发,我班有几个战友探家和外调,只剩6个人,炊事班就给了我们30个包子,包子是韭菜猪肉馅的,每人5个包子吃完不到三分钟,几乎没人吃饱,而我更是觉得肚子里最多填了三分之一,一点也不得劲。心想,要是谁能再给我哪怕一个包子也好,可是,大家都是年轻人,都是长身体的时候,5个包子不会有剩余的。没办法,我只能走到炊事班厨房前,看着来来往往的战友从窗口端出一盆一盆的包子。

一会儿,十二班的战友到窗口领包子,领包子的战友对炊事员说,“你多给我两个吧!这些包子不够吃的。”炊事员说,“每人5个,没多的,还有十六班没领呢!”嘻嘻!真是喜从天降啊!我们班就是十六班啊!我们已经领完包子了,炊事员却没记住,看来,天无绝我之意啊!包子是有多余的。我非一般跑回吃饭的杂物间,拿起饭盆,直奔炊事班窗口,对炊事员说,十六班刚下班,炊事员说,就等你们班了,说着,迅速的把捡了30个包子给我。我看案板上的蒸笼里,也就剩十个八个包子了。

我端着30个包子跑到杂物间,喊来最要好的一个老乡,两个人便慢慢享受起这“意外之喜”来,吃到最后,我们两人竟然吃掉了20个包子,加上之前每人吃的5个,每人就吃了15个包子。今天想起这件事,我都在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经历,要是现在,我最多也就吃三个那么大的包子。

根据我个人的这次经历,我认为,宋朝时期的武松一顿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应该是轻松搞定。首先,武松年龄是二十几岁,又是练武之人,身体消耗很大。其次,在武松的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因此,才出现农民起义的事情。武松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生活肯定不比我小时候的生活好,因此,在得到可口饭菜时,也是如打牙祭一般,吃二斤牛肉也就是吃个饱。至于喝十八碗酒嘛!古代的酒,类似于南方少数民族酿造的米酒,度数很低,吃肉喝酒,也就当喝饮料了。所以,本人觉得,《水浒传》中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应该并不夸张。


若愚趣谈


【别说武松了,随便一个工地的民工大哥吃2斤牛肉,喝18碗酒都和玩一样】

首先先说一下武松的情况,他是一个武者,这天天习武强身的人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胃大费饭,而且他当年在打虎的时候正处于壮年,所以晚上在客栈吃上二斤牛肉简直太easy了,要知道那些开自助餐火锅的老板们,最害怕的就是工地的大哥来消费,他们几乎个个都可以吃上二三斤的牛羊肉,凉菜无数,再加上冷饮水果糖品,感觉他们的胃都好似无底洞一般,这个感觉笔者也是亲历过的,相当的理解那种干了很多活后,胃部对食物的渴望,当时在大学期间和一个网络公司做网络工程,一直干了小一天,楼上楼下穿墙打眼挖坑真是什么累活都干了,到了晚上竟然吃了五碗米饭和居多的烧菜菜勉强有饱腹感。所以武松吃2斤牛肉是非常正常的食量了。

其次说说武松喝的18碗酒,笔者在这里强调一下,中国古代并没有如今类似二锅头65度的高度白酒,武松当年喝的都是米酒,度数很低的,几乎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就算一碗有半斤,那18碗也就9斤而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炎热的盛夏,一堆男人在街头撸串,那些能喝的哥们基本都是踩箱喝,一箱子12瓶,一瓶600毫升或者500毫升,大概核算下喝一箱就有12斤了,所以,综上所述,武松喝18碗米酒简直是相当容易了。

而且我觉得武松当年的打的老虎很可能是未成年的老虎,如果您在动物园中看到过成年老虎的话,它们的那体格子pk人类几乎就是秒杀,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老猪的碎碎念


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毫不费力,轻轻松松。古时候的人很多情况下都需要重体力劳动。比如出行就是个很消耗体力的活。那时候出行不便没有汽车、飞机、轮船、高铁,这些出行工具都用双脚代劳了。像武松这样的英雄好汉、武林高手并不是普通百姓整天呆在家里,武松是要经常远行游走四方的,再加上他本身高大威猛,每天还要练功,消耗的体力就更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吃二斤牛肉是常规操作。

别说是武松,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辈那一代吃饭都是海量。我家是农村,那时候是七八十年代,我父亲那代人能吃苦纯粹是重体力劳动,那时候机械化程度很低,农田里的活全靠人力,真正是当牛当马来使用,哪像现在的人就是整天躺床上啥也不干还嫌累。我亲眼见过我们村一个壮汉在劳作之后吃了七个玉米窝头,外加两碗炖大白菜。普通人尚且如此,要放到武松身上,两斤牛肉又算得了什么呢?至于武松喝的十八碗酒肯定不是现在的白酒。如果喝上十八碗茅台五粮液,强如武松也得把命搭上。中国的酒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喝酒了,但真正的蒸馏酒技术则是出现于元朝。北宋时期还没有蒸馏工艺,那时候的酿酒技术落后称之为榨酒,度数不高,我的理解是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喝了十八瓶啤酒。喝十八瓶啤酒对现代人来说是有不少人可以做到的。
综上所述,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瓶啤酒是完全可信的。


郑非梦妙文


当然能了,就算是现在也有人吃得下!先说二斤熟牛肉,我们农村人大多数人能吃下!就是我也能吃下!因为我一餐饭总量也差不多两斤了,多吃几口没问题!至于十八碗酒大家看映视剧就可见到那酒碗是专门喝酒用的,那碗并不是大碗还很浅跟碟子差不多了!再看那碗里腰下是原白色上面铀色,酒是倒到铀色的地方就算一碗了,这样一碗酒有多少?最多也就一两多!这十八碗酒充其量也就二斤岀头!再说当时的酒只是十度几度的跟啤酒差不多!这么算来也就是现在的两瓶啤酒!很多人都能喝下的,我二O一一年在岑溪割松脂时看到贵州朋友四个人喝了4箱啤酒呢!每箱12瓶,每瓶一斤二两装的!顺便说下我爷爷,听我妈说当年我爷爷一餐饭能吃下差不多一脸盘!武松吃的二斤熟牛肉和十八碗酒跟我爷爷都比不上!😂😂😂


恋花蝶87


武松吃二斤牛肉和十八碗酒肯定没问题。理由,一、肉,就上海现在一个人能够吃二三个蹄膀的多的是。过去也看到有人吃汤圆,过去那个放汤圆的竹匾,可以吃里外两圈,至少有四斤多。二、酒,我在婚礼上看到过,一个人从中午喝到晚上喝了十八瓶黄酒。黄酒的度数肯定比宋朝时候的米酒度数要高的多,现代人行,古代武松应该没有问题。三,合起来一起吃,七十年代有人婚礼上白酒一斤,吃其它菜不算,吃到最后能够再加吃掉一只鸡外一个蹄膀的人也不乏其人,不稀奇的。所以我认为武松没问题,况且武松毕竟不是凡夫俗子,是一个连武的人,再加上他饿了,所以能够吃掉。再说打虎,武松打的虎肯定是华南虎,华南虎体型并不大,一个壮汉是有可能把它打死的。六十年代有一个叫何广位打虎英雄,靠赤手空拳就擒获过许多老虎。他行,相信武松也行!虽然这种人比较少见,但是正因为少所以就流传开来了。武松打虎不虚。


大汉天子3327


我来回答一下武松能不能吃下二斤牛肉,喝下十八碗酒的问题。

答案是能。我解析一下:

首先说在武松本来人高马大,身材健壮,而且正是二十多岁。人在二十多岁时是最能吃的时候。

其次在景阳岗武松长途跋涉,体力消耗了许多,正是饥肠辘辘时。

再者,店家上的牛肉不一定是足斤足两的,尤其是那么偏僻的地方,不是黑店已经不错了。

所以武松能将店家端上来的二斤牛肉都吃光。

再说十八碗酒的问题。古代喝酒的海碗都是比较广口,比较浅的,就像我们现在喝酒的玻璃杯一样,越来越小。有的人一张嘴就吹:我喝了六杯,其实是小杯而且度数低。古代店家和现代店家的心里是一样的,迎合一些夸海口人的夸张心理,所以故意用浅一些的海碗,好让那些人出去吹牛:今天我喝了二十碗白酒!

另外,店家卖酒论碗收费,每碗少倒一些就可以多卖一些,就像现在的缺斤短两一样,古人经商也是缺斤短两。无商不奸嘛!

再加上武松的酒量的确是比一般人大。这很正常,我亲眼见过一个大个自己喝一瓶45度白酒又喝4瓶啤酒啥事没有的。

综上所述,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白酒上景阳冈就很正常了,不过书中也说了,武松也醉意朦胧了。





君子也爱财888


武松特别喜欢喝酒,而且酒量非常大,每次喝了就就要打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喝一分酒就有一分的战斗力,喝五分酒就有五分的战斗力,喝了十分酒就有十分战斗力。

武松是个山东人,父母死得比较早,从小是卖饼的哥哥抚养大的。武松长得高高大大的,哥哥武大郎却十分矮小,所以有了外号叫"三寸钉"。武松个子大力气也大,在一次喝醉酒的时候,一拳就把人家打得不省人事。

他以为出人命了,就赶忙离家避难,在外面一年多。听说那人没死,武松这才放心回家 ,在回家路过阳谷县的时候,又饿又渴,这时就看见在前面有个酒店,门口挂着一面旗子,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武松走进店里,叫店家端上酒菜。店家切了一大盘牛肉,倒了一碗酒。武松喝下这碗酒,称赞道:"不错,再来一碗。"店主人就又倒了一碗。但倒了第三碗后,再不肯倒了。店家说:"客官,你没见门外旗子上写的字吗?我这酒厉害的很,喝到三碗非醉不可,就过不去前面的山冈,所以叫'三碗不过冈'。"

武松说:"别废话,我喝一碗给你一碗钱,你只管倒酒就是!"于是左一碗右一碗,武松足足喝了十八碗酒,这才停下来,抓起哨棒出了店门。

武松喝完十八碗酒干什么去了?

武松出了店门刚走几步,店家就追出来对武松说道,"客官,你要过冈么?这景阳冈可是有老虎的而且还伤人,官府出了告示,要路人结伴而行,只有在中午的时候才能过冈。"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座景阳冈走过一二十趟了,从来也没有听说有什么老虎。你肯定想让我留下来住店,才编出老虎来吓唬我的吧?"

于是武松走了四五里路,就来到了景阳冈下面。这时太阳已经慢慢地西沉了。

武松乘着酒劲走上冈,然后看见有一座破庙,庙门上还贴着官府的告示,临近一看才知道店家没有说谎。确实是有老虎,可是,如果现在回去,肯定会被店家笑话的。"怕什么,"他对自己说,"就算有老虎,今天也不一定让我碰上。"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肚里的十八碗酒也开始发作,武松连走路摇摇晃晃的了。走到乱树林边时,他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就在一块大石头上躺了下来。刚想睡,突然间就刮起了大风,狂风过后,乱树中突然跳出一头斑斓猛虎!武松叫了一声"啊呀",赶紧从石头上下来,赶紧将哨棒抓到手里。

那老虎可是好不容易等到了这一餐,恶狠狠的从朝武松扑过来。他急忙一闪,闪到了老虎的背后。老虎再往后一掀,又被武松躲过。接着那铁棒一般的老虎尾巴扫过来,还是没碰到武松。原来这一扑、一掀、一扫是老虎的看家本事,三样落了空,气势也就去了一半了。

轮到武松发威了,他举起哨棒用全力就劈了过去,啪!谁知打在树枝上,哨棒顿时断成了两截。老虎又扑过来,武松往后一跳,老虎正好落在武松面前。武松两只手用力按住虎头,一边往老虎的脸上、眼睛里乱踢。老虎痛得咆哮起来,爪子刨出一个土坑。武松死死不肯放松,按得老虎渐渐的使尽了力气。这时武松腾出右手,铁锤一般在老虎头上打了五六十拳,只见老虎的眼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全都流出血来,再也动弹不得,只剩喘气了。

武松怕老虎没死,捡起半截哨棒再打,直打得气也没了。武松自己的手脚也软了,在石头上坐了一会儿,慢慢地走下冈去。走了不到半里路,只见枯草中又钻出两只老虎!武松想:这回完了。没想到两只老虎站了起来,原来是穿着虎皮衣的两个猎户。猎户们很吃惊,怎么会有人敢在夜里独自过冈。武松就把打虎的事说了一遍。两个猎户怎么也不信,直到亲眼看见死老虎,这才相信了武松。

从那以后,武松成了名震八方的打虎英雄。众人给他披红挂彩,抬着他,也抬着老虎,在街上游行。男女老少人挤人,都来看武松看老虎,好热闹。游行队伍来到县衙门,县官很高兴,把大户们凑集的赏钱一千贯发给武松。武松却不肯领赏,说:"我打老虎不过是碰巧了,那些猎户更辛苦,为了这个畜生老是被官府责罚,就把赏钱分给他们吧。"县官见武松这样忠厚,有心栽培他,就让他在衙门里做了一名都头,跟现在的警官差不多。

这也是出了名的"武松景阳冈打虎。"武松在打虎的时候,那十八碗酒可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按照武松的逻辑,酒喝得越多,喝得越舒服,那么战斗力就越强,打起架来就越厉害,身体的潜能就会被完全激发出来。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武松,也不是每个人喝了酒就有打死老虎的能力的。


十佳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二斤牛肉,十八碗酒很多吗?

不多的。



虽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作为四大名著的经典文学作品,也不会太离谱。

两斤牛肉如果是生牛肉,做熟的话,基本上也就是一斤多一点的量了,经常做饭的都知道,一部分营养跑到汤汁里去了。



如果是熟牛肉,两斤也真的不算多,让武松这样的习武之人,又走了不少路程,所以食量大增,吃两斤肉还是没问题的。

再说说十八碗酒的事。



首先要知道,这十八碗酒不是白酒,因为大宋时候还没有高度数的蒸馏工艺烧酒,只能喝酒曲发酵的黄酒,这种黄酒的度数,大概十度左右(俺河南老家做黄酒,纯正养生黄酒,有需要的可以私信联系),我亲自喝黄酒做过实验,水浒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陶碗,我喝个三四碗没事,再多喝会有点晕(黄酒喝醉很难受,吐不出来,别轻易尝试)。



老家自己做的黄酒,老给力了

正如店家所言,一般人喝几碗就可以趁着晕乎,洗洗睡了。

要说十八碗酒,肚子也需要个地方乘啊,确实如此,但是也不要低估了人的肚子。东北人拿啤酒当饮料成箱喝的时候,一般人也会惊呼,难道啤酒不涨肚子吗?



何况十八碗,不是每一碗都倒的满满的,小二加酒加得次数多了,难免不耐烦,手一抖,少倒点也尚未可知。再者,喝的爽的时候,边喝边撒,不顾衣襟沾湿,不亦快哉。所以号称十八碗,其实估计也就十几碗的样子。

老家里论碗喝的自酿养生黄酒,需要可私信联系

综上可知:武松的十八碗酒,两斤牛肉。没有太大的问题,就算是有夸张,也不是很大的夸张。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可以。

首先武松人高马大,身高八尺,又是习武之人,运动量大,饭量自然不会小了。况且当时武松走了几日的山路,当时又正好是中午时分,他早以饥肠辘辘,口渴难耐,这区区两斤牛肉对于武松来说自然不在话下,并且那家店只有牛肉,肚子饿的情况下当然能吃完。

然后是酒,在南宋之前的时期,中国的酿酒技术比较落后还不会做蒸馏酒,酿不出高纯度的酒来,大多数的酒都是用粮食酿的,酒中含有大量粮食沉淀物,酒色不纯净,度数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水浒传里经常能听到他们说吃酒,而不是喝酒的原因。

既然酒的度数低,而且当时武松也口渴难耐,这种情况下喝下十八碗酒也是可以的。还有当时的碗表面看上去大,但是它里面不深,也就装不了多少酒了,作为酒店的老板自然懂得其中的门道。

最后是老板的激将法,我觉得这是一种营销手段,饥饿营销法,故意跟你说我这酒度数高,只能喝三碗,不能多喝,喝多了怕你走不了,拐着弯怀疑你的酒量不行,武松又是性情中人被店老板这么一激,咕咚咕咚十八碗酒就喝下去了。





无伪杂谈


说实在的,武松一顿饭才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跟古代的大胃王们一比,差得太远了!

古人记载,有个叫申香的人,身高一丈八尺,人高马大,又特别能吃。他一顿饭能吃一石粮食,吃三十斤肉。

根据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介绍,一石在汉代有120斤,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也就是汉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如果按照汉代算,此人一顿饭吃了60斤粮食,15斤肉。

这也太夸张了。

当然,记载这个大胃王的是清朝人,清朝一石相当于现在的28公斤,跟汉代的60公斤差不太远,即便如此,一顿饭吃了28公斤粮食,也已经匪夷所思了。

此人一顿饭还吃了15斤肉,按照清朝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0克,所以算一下,此人一顿饭吃了现在的8.85公斤肉,约等于现在的17.7斤肉。

相比之下,武松才吃了2斤牛肉,简直是大巫见小巫。武松跟他比差远了。

由于这个申香记载不够详细,没有籍贯,我们暂且不论,这个清朝人记载的另一个大胃王可就详细多了。

在山东潍坊,有个儒生,叫周七,此人天生肚子饿,再加上家里贫穷,从来没吃饱过。邻居家可怜他,曾经给他饼吃,结果这货一口气吃了六七斤。

比《大宅门》里的郑老屁还牛逼。用白景琦的话说,别说你们家穷了,就算不穷,也能把家里吃穷了,郑老屁一天三顿才吃五六斤饼了。

这个周七一顿饭就吃六七斤饼。照这个吃法,地主家也能给吃穷了。

还好,古人有先见之明,一天就吃两顿饭。

这个周七还有更绝的。

大家都听说过山东大煎饼,其做法《舌尖上的中国》曾经详细报道过,都是用杂粮磨了面做成的,所以也叫杂粮煎饼,这种煎饼,做好以后,撒上水,摞起来,能保存很久,可以当干粮吃。

一天,周七的老婆在家做这种煎饼。周七闻着香味,跟着一边看一边吃。他老婆做好一张,他就吃一张,你猜怎么着,这家伙一口气吃了半斗粮食的大煎饼,也数不过来多少张了。


按照清朝一斗约等于现在的12.5斤。这个周七一口气是吃了六斤半的煎饼。

然后,他还没吃饱。为什么不吃了?因为他媳妇不让他吃了,说别他妈的再吃了,给孩子们留一口吧。

由于周七吃的多,人高马大,所以也力大如牛,村里都叫他野牛。

这些都是小人物,名不见经传,那有没有历史上的大人物,也是大胃王,比猪吃得还多的?当然有了!

清朝乾隆时期,修撰《四库全书》,其总裁官里,有个叫曹秀先的翰林,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和礼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行走,内阁学士。乾隆皇帝御赐他“紫禁城骑马”,这在清代可是难得的荣耀。

此人也是个大胃王。

清朝紫禁城没有祭祀活动,总会把那些祭品赐给王公大臣和侍卫食用,什么鸡鸭牛羊冷猪肉等等。

大家知道曹秀先能吃,好吃肉,有人就会把自己得到的冷猪肉烤全羊等等,送给曹秀先吃。

有一次,宫里又赐肉吃,有一个人得了一支羊乌叉,其实羊乌叉是蒙古最硬的一道菜,咱们现在叫烤全羊。这个人就把羊乌叉送给了曹秀先。

当时曹秀先坐在轿子里,也不下轿,拿出刀子就在轿子里片着羊肉吃。一边片,一边回家,等到回到家,这只羊的羊肉也被他片干净了,只剩下一副羊骨架子了。

你想想,皇家祭祀的烤全羊,个头能小吗?羊肉能不肥吗?这只羊的羊肉得多少斤?

搞笑的是,此人给乾隆皇帝写奏折,也不忘了提自己喜欢吃肉,意思是,皇上,你们家的肉,以后多赏赐给我点!

曹秀先看起来还算个清官,所以家里不算富裕,毕竟修《四库全书》不是什么肥差,因此他做不到天天顿顿都吃肉。

为此,他想吃肉了,就派家人去买牛肉吃,一次买四五斤牛肉,一顿吃完,解解馋。相比之下,武松才吃二斤牛肉,不算什么!

这个曹秀先,是个书生,看起来很儒雅,可是一看到肉,就儒雅不起来了,不但大流口水,而且他的喉咙还会发出怪声,咕咕咕的,就像猫见了老鼠。

无独有偶,另一位主持《四库全书》的大才子纪晓岚纪大烟袋,也喜欢吃肉,而且八十岁了,一天还能吃几十斤肉。

纪晓岚不但能吃肉,而且一日三餐吃肉,连米饭杂粮都不吃。不知道他是怎么活到八十岁的。

纪晓岚不但能吃肉,而且特别好色,一日不御女,就双眼爆裂发红,非得找两个女子泄火不行。估计是吃肉太多吃的,你想想,一天三顿,几十斤肉,谁受得了?

因此,野史记载,乾隆皇帝还赐给他两个宫女为妾,被称为“奉旨纳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