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意識流造就“天書”

在任何領域,總會有基本被人們定義為“天書”的存在,同樣,在文學領域中,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也是如此。

《追憶似水年華》:意識流造就“天書”

書影:《追憶似水年華》中下卷


我相信沒幾人能對這本書單刀直入,因為它不同一般小說:

首先,它有7卷15冊,內容浩繁讓人望而生畏。

其次,它全書只有回憶片段,沒有完整的主線情節。

再次,它大量融合了同時代的哲學、心理學,對讀者文學素養要求較高。

最後,它運用了“意識流”的寫法,思維跳躍極大,時間線索難以把握。

當然,我寫這些並不是勸退大家,只是想表達閱讀這本書需要一定門檻,最好的辦法是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閱讀,這樣我們才能事半功倍。

《追憶似水年華》:意識流造就“天書”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


那麼,也許會有朋友問:這本書到底講的是什麼?

我只能這麼回答:這是一部被稱為“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又被譯為“追尋逝去的時光”,小說敘述的主線是一個人從一個茶杯開始講述自己對青春往事的無限眷戀與緬懷。

因為書中盡寫回憶與追思,為此很難說有真正的主人公,如果要說,那就是作者普魯斯特那不受時空束縛的“潛意識”。“潛意識”是由心理學家弗洛依德提出的一個專業術語,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因而這本書沒有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有的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波濤洶湧”,我們能看到的是一系列的感受與回憶。

為了讓普通讀者能夠讀下去,有專家整理了一條故事主線:

我”(作者本人)在一次住院中愛上了一個名為阿爾貝蒂娜的姑娘,像大多數戀愛故事一樣,剛開始遭到了拒絕,後來態度慢慢轉變,“我”不餒不棄,展開了更加狂熱的追求,一心期待著與她有情人終成眷屬,恨不得把她捧在手心,時刻控制著她……很遺憾,空想沒能實現,最終這位阿爾貝蒂娜姑娘悄然離去,只餘下一個忘卻所有想法、任由思緒肆虐,同時又滿懷懊悔、想去尋找芳蹤的“我”。再後來,聽聞姑娘死去,萬念俱滅的“我”為了不忘卻她,決定用文字寫下這一段悲歡苦樂。

小說當然不止這一個主線,感興趣的朋友要細心甄別其他的故事。

如果有朋友覺得文字太多太難,那不妨看看由作者冷眼旁觀的另一個情節——貴族子弟夏爾·斯萬與“名女”奧黛特的愛情故事,這已經改編成了電影《斯萬的愛情》。

《追憶似水年華》:意識流造就“天書”

電影劇照:《斯萬的愛情》


最後,讓我以作者本人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真正的生活、最終被發現和理解的生活、因而也是真正經歷過的唯一生活,這就是文學。”

祝大家讀書愉快,讀有所獲。

期待您的關注,我是碣石瀟湘路,希望與您一同交流分享更多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