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的起源是什么?

四哥聊历史


墨家来源于儒家,儒家来源于黎民,黎民来源于蚩尤。

中华的文明三祖之一蚩尤,应该是墨家的思想根源。

当时炎黄联盟领导的百姓贵族,与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进行命运的决战,居于东夷的蚩尤九黎战败,大量的九黎部族及其后裔成为奴隶,炎黄联盟为了彰显自己与众不同,是天之骄子,就自命为“人”,他们的等级递进,一般领导人就成为了“巫”,也称为“道人”,最高领导人就成为了“大巫”,也称为“神”,九黎部族则整个种群被称之为“民”,造字意思就是“琢瞎一支眼以明确奴隶身份”的意思,如何进行国家管理,黄帝有一本《道经》传世,结果后来遇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被焚毁而失传。

到周王朝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吸取了殷商两线作战亡国的教训,决定系统化的选拔九黎部族奴隶性质的“民”归化为自由民性质的“人”,这个选拔工具就是“儒教”。

儒,就是一种根据需要从“黎民”中选拔产生的新人(自由民)。

其选拔方法应该是“德”,就是一种登山活动,登上一定高度的“民”,可以将名字载入荣誉板上,成为“儒”,从而可以免除琢瞎一支眼的刑罚,其隐含的条件就是身体素质好,才能够爬得高。

选拔出来的“儒”,如果头脑反应快,就可以拜道家百姓贵族为师,成为“儒生”,有“可造之材”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说,成为儒家的文儒领袖,其杰出理论家,是拜道家名师老子的儒家权威孔子。

另一方面,如果身体素质特别好,超出一般人,则成为提供武力的工具,《史记》中的刺客列传,描述的就是这个族群的生活,他们被称之为“俠”,就是接受文儒领袖及贵族国人双重领导的那样一类人,可以称之为“儒侠”,由于后来他们拥有了墨子这一个杰出理论家,所以也称之为“墨侠”。

最后,“儒生”及“墨侠”等男儒之外,女儒还有“妇孺”的说法,相当于登山活动的女子组优胜者,但当时她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儒生”的理念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是说女儒与普通的儒是要依靠“儒生”及“墨侠”来养活的,而要养活他们,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儒生”及“墨侠”,在统治者心目中,则是同样不待见的,《韩非子》描述他们,属于同一信仰,同一族群,他们的共同点是“俱言尧舜”,而他们与统治者的矛盾点还有一点形式上的差别,叫“儒以文乱法,俠以武犯禁”。

从儒家与墨家的理论来说,他们都提倡“民意至上”,只不过儒家强调“民本”,统治者通过儒家来实现更好的国家管理,墨家提倡“民主”,墨家主张的国家“民主”管理通过帝王实现更好,如果不能实现,那么他通过自己的“巨子管理体系”来内部组织实现。

总的来说,道家与法家思想都是炎黄联盟的思想延续,儒家与墨家思想则都是蚩尤九黎的思想延续。


河东来


关于墨学之起源的众多说法,林林总总而又莫衷一是,其中以“夏禹”说、“清庙之守”说和“儒家”说三论较为典型,每一种说法都具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文献证据作为支撑,并非空穴来风,若从思想史的视野中探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着实也能摸索出这些说法背后或隐或现的思想动机。以下大致梳理一下三种说法及其意涵。

夏禹说:关于墨家思想起源于夏禹这一说法,最早的记载见于《庄子》。试想诸家距离黄帝、尧、舜、禹何止千八百年,能得到先王之真传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最有可能的是诸家从民间口耳相传的传说中获得了一些思想启发,借助先王之精神来阐发自己的学说。墨家崇夏禹正是如此,“墨子追求夏政,不仅超越了周孔礼制框架,而且超越了有限的文献状况,即虽然‘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却未闻夏先人有典册的文献状况,从而直接进入夏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民间口头传统。”墨家崇禹,主要是因为夏禹沐雨栉风、为民操劳、日夜不休的作风正与墨家献身救世、以身作则的精神相一致,禹的伟大人格亦对墨家“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产生巨大影响,墨家崇禹实际上正是对这种无畏精神的肯定和发扬。

清庙之守说:1、尹佚事迹略述:尹佚,周初名臣,又被称为史佚、史逸或作册逸。在周灭殷之前,尹佚一直出仕于殷商朝廷。尹氏家族世守史职,负责保存典籍文书,制作天文历法,备王顾问以辅政等许多事宜,随后投靠周邦继续传承周朝的文化事业。这些尹氏贵族与尹佚当属同一家族。由此不难看出尹氏由仕商转而仕周的演变轨迹。”周人在克殷翦商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单纯依靠姬姓族人来立国治国的难度较大,故积极招徕其他部族的人才,“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其吸收发达的异族文化,并努力强化本族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以至于“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周武王通过联合同姓贵族与异姓贵族,利用姻亲等手段构建了稳固的政治同盟,尹佚便在这一背景下投身于周邦的政治建设中。周初百废待兴,完备成熟的周礼尚未完全成形,故而许多场合下不得不继续沿用殷商旧礼。西周在立国之初便建立了庞大的史官系统。

尹佚对墨家学说的影响:尹佚家族世守史职,而周代史官也属于仪礼之官的范畴,故《汉书·艺文志》将尹佚与“清庙之守”相联系也有其道理,尹佚后人正是在清庙以保存礼制典章为职守。诸多证据使《汉书·艺文志》的结论更为令人信服,“尹佚—史角—墨子”的学术流传脉络也逐渐明晰。墨子早年在清庙追随尹佚的后人史角,并由此接触了史官及清庙的学问。随后,墨子在创立墨家学派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说架构中。如今仍能从墨家文献中看出尹佚与清庙之守对墨家学说影响的痕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墨家主张“兼相爱”,强调“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第二,墨家重视农业生产,主张“强力从事”,将农耕劳作视作民生之本,统治者要勿违农时,顺应自然。第三,墨家强调“节用”,反对穷奢极欲,只提倡保留有实际效用的器物。“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第四,墨家“尚贤”、“明鬼”的思想也受到尹佚及清庙之守的影响。综上可见,尹佚与墨家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连续性和继承性,墨家确乎是将尹佚与清庙的许多精神和思想加以吸收和改进,并发扬之。当然,墨学成因复杂,我们不能将墨家思想的渊源一概而论,“《汉志》对墨家学术出于‘清庙守’的追寻,似有将复杂的学术现象简单化的倾向”。

儒家说:墨家源于儒家这种说法,自古以来便被研究者们津津乐道,不仅因为儒墨两家在思想主张上确实有不少相近之处,而且尚存有文献记载作为佐证。墨子时值战国早期,此时的时局较之春秋时期更为动荡。官学的地位逐步衰落,而孔子创立儒家,开启私人授徒讲学之滥觞,此后儒门不断发展壮大,盛极一时,无数中下层出身的寒士贫民纷纷投身儒门,以求立身救世之良方,求学于儒门成为平民获取上层知识和摆脱卑贱地位的绝佳机会。墨子或许正是看到清庙行将就木,而儒学势头不凡,故想要借助这种新兴的、变革的力量来寻求经世济民之法,脱离清庙而投身儒门也在情理之中。

但在墨子身处儒门之中,也逐渐认识到儒家学派自身的鄙陋和缺陷,特别是儒门后学执迷于繁俗琐礼和厚葬久丧之中,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学问,却不能对孔子之学理有所继承和发扬。加之墨子出于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更加质疑此时儒者的作为能否救民于水火之中,故而墨子脱离儒家,另立门户,穷精竭虑,真正为贫民百姓发声。虽然墨子脱儒立墨,自创学说,但也正是这段在儒门深入学习的经历,使得墨子能够认清儒学的疏漏所在,从而在对儒家批评时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淮安军子


墨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生卒年不详,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中国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春秋之世,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并属显学。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历史背景】: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钜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例如钜子腹朜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

,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三表即①“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记载的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依据。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依据。③“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但是根据考古发现

最后一代在晚清出现,抗夷而全部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ˇ百家争鸣ˇ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弟子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创立者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想大大改变周的制度。



暖叔说事儿


诸家皆起源于道,道即永生永存之正义途径和知能,所以人类并万类的终极价值和归宿即道,故道学乃诸家之所宗。

儒墨法阴阳等诸子百家,皆源于道归于道。


阳光明正


墨翟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


胡子哥书评


墨家思想起源于原始的道家,诸子百家都源于原始的道家。


地狱冰河


起源于道家思想


罗伊先生


墨家思想起源于原始的道家,诸子百家都源于原始的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