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是假的嗎?馬未都說宋代沒有那麼大的缸,是否可信?

qzuser


司馬光砸缸沒問題,馬未都說的也沒問題,問題出在哪兒呢?

【1】馬未都是城裡人,不知道農村好多地方“缸甕不分”

中國的語言文化太豐富,就說這各種稱呼吧。大叔、二伯、三舅、四姑父、六姨夫.......詞彙細分的忒豐富。這麼多稱呼,在英語裡面就一個 “UNCLE”就包括了。

同樣道理,一個放東西的容器,都能叫出好多花樣:缸、甕、壇、罐......這些東西,要是咬文嚼字,說起來區別很是有的。

我們現在知道缸和甕的區別:“缸”是底部到口,逐漸張開,口大底小。“甕”是底部到中間增大,接著上部收口縮小,大肚小口。

實際情況呢?在很多北方農村裡,個頭大的就是缸和甕,水缸、水甕不分,混著叫。個頭小的就是壇和罐,醋罈子、醋罐子也沒分那麼仔細。

現在還有這種情況,不信的,可以去山西北部農村看看,家裡儲水、醃鹹菜還用的很多,都是“缸甕不分”。叫甕沒問題,叫缸也對。水缸/菜缸、水甕/菜甕混著叫,大家都聽明白,沒覺著不妥。

【2】司馬光到底砸的是什麼?

《宋史》裡說的明明白白: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人家歷史資料裡面,本來記載的就是“砸甕”。

後來估計是一個“缸甕不分”的哥們,在簡化成典故的時候,叫說成了“司馬光砸缸”,其實也沒多大毛病。

偏偏遇上了馬未都老先生,是個槓精。他就分要把“缸”和“甕”區分的清清楚楚。一句“宋朝的工藝做不出大缸來”,把人懟得啞口無言。被懟的那女老師,估計也是城裡人,不知道農村裡“缸甕不分”。

大家不要斷章取義,馬未都老先生只是說“司馬光砸缸”說法不對,沒有否認有這件事,應該叫“司馬光砸甕”。唐朝就有了“請君入甕”的詞兒,“司馬光砸甕”就說得通了。

【3】“司馬光砸甕”有疑點嗎?

見過農村大水甕的就知道,那陶甕直徑50-100公分,壁厚2-3公分,一用好幾輩子人,那個結實啊。甭說7歲小孩石頭砸了,就是成年人掄大鐵錘,要砸破也要費點功夫。

當然了,宋代的“甕”,跟後來的有區別也有可能,比如大小厚薄,比如材質。農村的甕和缸,材質起碼有木頭、石頭、土陶、陶瓷......好多種。司馬光到底砸的是哪種的?這就不清楚了。


爾朱少帥


司馬光砸缸,砸的是大口水缸還是收口的甕。北宋時,當時俺還沒有出生沒親眼見過。😊😊😊好像也沒留下監控錄像或像片資料。😊😊😊

我多次去過洛陽白馬寺。西漢時期,兩個印度和尚到中國傳經,用兩匹白馬馱著經書,在此處兩匹馬死了,為紀念這兩匹白馬,就在馬匹死的地方,修了座寺,紀念白馬,並供兩個印度和尚在此誦經,此寺叫白馬寺。

我記得一位講解員說,“這兩個印度和尚圓寂後,就坐化在一口大缸裡,上面再倒扣一口大缸”。這是那位講解員說的原話。這兩個印度和尚的墳,至今還在白馬寺的院子裡。西漢時期……印度和尚就坐化於缸中……,🙏🙏🙏。

漢朝以後是魏晉南北朝,然後才是隋、唐、五代十國丶北宋。按邏輯推理,北宋更應該有大缸了。

當然,前題是,白馬寺的印度兩和尚的墓裡真的是四口大缸。


大蠍子用戶5950467594


當然是真的了。

馬未都懂個雞毛,他的很多話都是錯的。而且錯的離譜。

他還說馬鐙發明以前,騎兵只能趴在馬上,不能騎馬與砍殺,只能下馬步戰。荒唐!

所以說,馬未都懂個雞毛啊。他只不過是會裝而已。

馬未都一口咬定北宋沒有缸,既然連缸都沒有,司馬光還怎麼砸缸呢?所以他就信口開河,說司馬光沒有砸過缸。扯淡!

馬未都又說什麼缸很小,根本淹不死人。還是扯淡!

既然是談論缸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做“缸”。

從缸,這個字的造字本意來看。缸,就是缶+工。

缶,是陶器的意思。工,即“巨”,表示大。

缸的本意,就是大陶器。

在後來的發展中

缸,特指大口而常無頸的陶器。也就是說,只要是口大底小的陶器,都是缸。

就這麼個玩意,宋朝以前的中國人造不出來?扯淡!

中國很早就有了缸。

《史記貨殖列傳》有言:

醯醬千缸。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寫的,可見至少在西漢就有了缸。

有的甕也是缸。

甕也是一種陶器,最早的意思是瓶、裝水的瓶子。

後來,甕越做越大。口也越來越大。成了大水缸。

晉·葛洪《抱朴子》:四瀆之濁,不方甕水之清。

在唐朝的時候,就有“請君入甕”的典故。一個成年人都能裝到甕裡。何況是小孩子。

宗旨,宋朝肯定是有缸。司馬光也砸過缸。馬未都純屬胡扯。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作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和其他老師也提出過對司馬光砸缸的疑問,因而,我認真的對這件事的真實性進行了分析,覺得這件事應該是真實的!下面是我對這件事三個關鍵點的推測:

第一,到底是什麼樣的缸?按照原文的說法,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結合故事描寫,這是一口放在庭院裡沒有蓋子的甕,繼續推測,所砸的甕應該是用來防火或者養觀賞魚的甕,這些甕一般都是口沿厚實,下邊腹大較薄。這樣的甕顯得美觀大方。馬未都先生質疑我們國家在宋代是燒不出那樣的大甕的看法是錯的,實際上,我們在唐代時就已經可以燒出了!要問我證據,大家可以看一下“請君入甕”這個成語!只不過,那時燒出的甕的質量要差一些,沒有現代人燒出的瓷化程度高,相對容易破碎罷了。

第二,砸缸的石頭哪裡來的?結合上邊的分析,一群小孩子所玩的庭院應該是有錢人家的庭院,有養魚或者防火的大甕,也應該有假山一類的裝飾物,找到石頭應該是容易的。

第三,司馬光能否砸破缸?故事發生是,司馬光已經七歲了,在古代,人的壽命短,所以發育的也就比現在的快,再加上古代對孩子的放任,孩子的體質明顯要好於現在的孩子,在情急之下,砸破一口甕應該是能夠做到的。

以上是我的分析,為此我的一位友人還特意做過實驗,不過,實驗半成功,兩個七歲的孩子,身體好的三五下就砸破了,身體不好的砸了幾十下,都有些累了,也只是把表面的釉質砸爛了!


彌勒徒


先回答問題,答主認為史書中關於司馬光砸缸的記載是可信的,宋代可以製造出能夠淹死兒童的容器。

關於容器,答主先在這裡放一張圖,後面還會提到它。



爭議起因

馬先生是在一期電視節目上談司馬光砸缸真偽的,答主剛好看過這段,先簡單跟大家介紹下。

當時北大歷史系趙冬梅教授在節目中談楊家將故事的真偽,馬未都先生覺得歷史的真相不可獲知,重要的是歷史傳遞的道理。

接下來,他問趙冬梅教授司馬光砸缸的真偽,趙教授指出這在《宋史》裡是有記載的,應當可信。 但是馬先生馬上指出,宋代燒製不成那麼大的缸,所以這事兒是編造的。

趙教授畢竟是歷史學教授,沒有相關的文物知識,一時語塞。

很多人看節目,覺得“馬爺”說的很對,簡直是啪啪打臉啊。




顯然,“馬爺”為了支持自己歷史沒真相的觀點在這裡挖坑了,剛好趙教授就跳了進去。

史書記載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實際上來自於歷史文獻,《宋史》記載: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除此之外,在北宋人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中也記載了此事:

司馬溫公幼與群兒戲,一兒墜大水甕中,已沒。群兒驚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甕,兒得出。



兩個記載,內容大致相同,但是從成書年代看,《邵氏聞見錄》要遠早於《宋史》,作者邵伯溫跟司馬光是同一個時代的人,曾經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他的記錄還是相當可信的,後來《宋史》應當是採納了邵伯溫的記載,或者其他的一些資料。

宋代能否製造這樣的大缸或者大甕?

根據上面的文獻記載,司馬光砸的是甕,在今天,甕一般指口部收斂的容器,而缸則是直口的。有些人在這裡糾結很久,想來想去沒有頭緒。

答主認為大可不必如此,我們今天對甕跟缸的劃分,未必是宋代的標準,需要確認的是當時能不能製造出那麼大的容器來,甭管是缸還是甕吧。

馬先生說不能,那麼我們回到一開始我放的那張圖:

這是在成都金沙遺址的一處水井遺蹟中發現的,看後面的說明牌我們就知道,它是以兩個扣在一起的陶容器組成的,剛好位於井口的位置。很可能是古人把用壞的陶器改成了井口。




很顯然,下面的陶器口部收斂,是今天的甕,而上面倒扣的那件為直口,擱今天算是缸。

好,再看後面的牌子,剛好按比例畫了個打水的成年人。那麼我們都發現了,這兩個容器都是足以讓兒童溺水的。

對了,金沙遺址的時代相當於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這麼早的人就能製造出這麼大的容器,宋人反而不能了?製陶是需要技術,但絕不是什麼了不得的高科技,不可能越往後越退步。

馬先生說現在沒有發現宋代有那麼大的缸,其實只是因為這樣的實用器一般不隨葬,又太容易損壞,所以不容易流傳下來。答主在西安發掘唐墓時,發現墓葬中用大型陶甕來封堵墓道,此外在唐代沉船黑石號上也發現了大量的陶甕,是作為出口瓷器的外包裝的。



(黑石號瓷器出水的狀態)

因此,無論從歷史文獻還是考古證據來看,說宋代人制造不出那種大型容器,並以此來否定司馬光砸缸的真實性,都是站不住腳的。

最後還要再重複答主以前的一個觀點:

很多歷史事件的真相可能是無法獲知的,但是不意味著我們不能通過歷史研究的方法去接近真相,而探尋歷史真相跟學習歷史道理,並不矛盾。


考古軍中馬前卒


關於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最近我也在和讀者爭論,在一篇關於王安石變法司馬光極力反對的文章中,我的觀點是,司馬光小的時候知道砸缸,說明他是一個知道變通的人,而長大後極力反對變法,縱橫認為純粹是《資治通鑑》編多了,過分的整理歷史中的條條框框,反而框住了自己。

一位退休的中學高級教師在我的文章中直接表明,司馬光砸缸本身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說我是胡編歷史,昨天我喝了點酒,於是我倆好頓懟。

他堅持認為這是一個故事不足信,而我則列舉《宋史》中關於這個事件的記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實際上這位老師質疑司馬光砸缸的真實性,我認為也是有道理的,史料都是人記載的,難免會有疏漏,畢竟司馬光那麼迂腐,很可能是天生的,而並非後天養成的。

問題出在,這段史料到底準不準確呢?

其實關於司馬光的記載,一直都有出入,《宋史》中記載司馬光是一個天才少年,七歲的時候就能背誦《左氏春秋》,我從網上查了一下,這本書大概有18萬字。

宋朝時期有沒有缸呢?馬未都在電視節目中,對這個典故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馬未都先生明確的表示,以北宋的工藝水平,燒製不出來大到足以容下一個小孩的水缸!

在上面的文中,也說司馬光砸的是甕,甕是一種不同於缸的器物,古代有請君入甕的成語,說的就是這玩意,這個東西,是一種陶製的,很脆,而且薄,如果砸的不是缸,這就能說得通了。

畢竟如果宋朝真的能夠燒出這麼大的缸,司馬光也是砸不動的。

縱橫家裡就是農村的,家裡就有用的缸,這種東西能夠用幾十年不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結實,司馬光七歲的時候是無論如何也砸不碎的。

再來回歸這個故事本身,司馬光七歲的時候能夠背《左傳》,說明成天都在看書,那麼他哪裡來的小夥伴呢?

所以,砸缸這件事還是存在疑問的!這個故事到底是誰傳出來的呢?

關於司馬光的故事還有一個,司馬光在砸缸之前,也就是五六歲的時候,還不會剝胡桃吃,他的姐姐也不會剝,後來他家的傭人舀來一碗熱水,把胡桃放到裡面泡一下,然後就很容易剝開了。

司馬光的姐姐不知道是傭人幫著剝的,就問司馬光是怎麼剝的,司馬光說是自己想到的辦法,用熱水泡一下就好了,司馬光的父親看到了整個事情的全程,於是當面斥責了司馬光,據說司馬光再也沒有撒謊過。

一兩年後就有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你說有沒有可能是司馬光自賣自誇,給自己編造了一個故事?

在我小的時候,經常遇到那種所謂別人家的孩子,說學習如何如何好,經常得三好學生,老師也誇是清華苗子,在我們村裡面這樣的孩子多得是,我是最不出眾的那個,嗯,高考的時候,我是我們那一屆唯一考上本科的孩子。

編歷史的人,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編故事,有時候找不到史料就靠腦洞,不知道司馬光是不是這樣的人,反正縱橫就是這樣的人。

我一直以司馬遷的文章風格為模範,因為司馬遷在《史記》的很多文章的最後都說,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史論縱橫


《司馬光砸缸當然是真實的,馬未都的質疑是個偽命題。》

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的是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起因是馬未都做客山東臺《我是先生》,和北京師範大學趙冬梅教授,進行的一場辯論。趙冬梅教授的主題講演是“司馬光砸缸”,講演結束後,馬未都先生質疑趙冬梅教授。

馬未都:“司馬光砸缸是不是真的?”

趙冬梅:“是真的。”

馬未都:“那好,你怎麼知道是真的?”

趙冬梅:“我教歷史28年了,查考了很多資料。”

馬未都:“司馬光用什麼砸的缸?用石頭還是用磚頭,或者用鋤頭。”

趙冬梅:“司馬光用石頭。”

馬未都:“在宋朝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大的缸,口徑一米以上的大缸,元代以後才能燒製。所以司馬光砸缸是不真實的。”

馬未都和趙冬梅教授的辯論,是一個非正式的學術辯論,具有很大的戲劇性成份,屬於即興發揮的場面,既不嚴謹也很滑稽。此後,馬未都的團隊製作了“宋朝沒有大缸的視屏”,不斷地在頭條播放,宣傳馬未都的光輝事蹟。馬未都先生不是歷史學家,憑藉一場滑稽的辯論,和自己的知名度,經過質疑炒作,顛覆了歷史故事“司馬光砸缸”。

馬未都的命題“宋朝沒有淹死小孩的大缸”,是個偽命題。因為馬未都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考古學家,馬未都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在江蘇蔣莊良渚文化遺址,曾經出土了一口4000多年前的尖底大陶缸,口徑超過一米,高接近一米三。這口缸是尖底,要麼半埋在土裡,要麼底部有支架。這口缸的用途是盛酒的,先民們在祭祀的時候使用。

趙冬梅教授,由於不懂考古學,被馬未都給問倒了,馬未都“宋朝沒有大缸”的偽命題,頃刻間顛覆了載入正史,流傳近千年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但是一口4000年前的大缸,又打臉了不懂裝懂的馬未都。馬未都說宋朝不能燒製的是故宮裡的那種“大陶瓷缸”。

中國製作缸的歷史非常久遠,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鶴魚斧彩陶缸”,是埋葬一個未成年的小孩的,中國製作陶缸的歷史長達八千年之久。漢朝以前的缸都是沒有上釉的“陶瓦缸”,隋唐時期出現上釉的陶缸,宋代以後出現上了釉瓷的陶瓷缸。

缸和甕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上大下小的不收口的叫缸,上大下小肚子大收口的叫甕。北方人習慣叫缸,而南方人習慣叫甕。呂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裝在一個缸裡。唐朝酷吏來俊臣被扳倒後,出現一個成語“請君入甕”,想想看,唐朝以前就有能裝進成年人的缸和甕,宋朝的水缸裡就不能掉入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呀?

馬未都先生作為收藏家和古董鑑賞家,的確在收藏界有很深的造詣和影響力,他自辦《觀復博物館》,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課。他憑藉自己淵博的知識,也確實對古代的某些文化現象,提出了自己獨到而且有說復力的質疑新說。

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他指出,唐詩中的“床”,並非今天睡覺的“床”,而是古代的遊牧民族“胡床”,就是馬紮。這個提法既新穎,也解釋的通,確實令人欽佩。

但是,馬未都畢竟不是歷史學家,他不懂的東西太多,他在歷史考古方面提出的很多質疑,違背脫離歷史考古基本常識,主觀臆測的成份居多。比如,馬未都在《百家講壇》講課時提出:“三國以前沒有騎兵,因為最早出土的馬鐙是北魏的。”

歷史現象和考古學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短則上百年,長則數百年。馬鐙的發明肯定要早於北魏,冷清認為起源於西漢,這在西漢的很多壁畫中有體現,漢朝的陶甬中也已經出現馬鐙。這些非實物馬鐙的考古,從另一個角度證明馬鐙的發明至少是西漢。

馬未都先生由於個人知識所限,質疑三國以前沒有騎兵,試圖顛覆正常的歷史常識和認知。由於,馬未都先生並不精通考古學,馬未都先生是否精通科學技術史,不得而知。任何一項發明創造,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經過長期摸索、實驗、試用而來的。

馬鐙也不是憑空創造的,在馬鐙發明之前有馬鐙的替代物。古人為了騎馬更穩定,用繩套、皮套、布袋、皮帶固定人的雙腳。在青銅時代,由於青銅很脆,不適合做馬鐙。只有古人進入鐵器時代,用鐵做的馬鐙就誕生了。馬未都想當然的否定某些歷史事實,缺乏嚴謹的考證和縝密的科學邏輯。

附錄《宋史、司馬光傳》節選:“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卷,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元末、阿魯圖《宋史》








冷清先生


關於砸缸,砸的是什麼缸?我一直持懷疑態度的。

這是從我們小時侯與小夥伴遊玩推演出來的實際是:小夥伴們在屋後遊玩,看到半埋於地下的糞缸,在缸之邊沿上行走轉圈,後面的小屁孩看到後也跟著在糞缸邊沿上行走起來。可是,他的平衡力掌控不好,身體一晃,沒有跌向外邊,卻往裡邊跌進缸裡,撲通一聲糞水四濺!眾小夥伴四散逃去,我就施以援手,拉出來後,跑回家洗浴換衣。其母出來說道:這個細爺爺子,怎麼在坑缸邊上玩呢?

糞缸有幾種形式;一是半埋式,即一段埋在地下,一段高於地面一尺五、六寸。缸外一側堆二級踏步。二是地坑式,四周磚砌,六、七尺深,坑底有一小缸。

文章所說跌入水缸,幾無可能。儲水之缸,大多稱為七石缸,容納糧食八百斤至一千市斤,七石缸農家用作儲糧,可以免受鼠擾。糞坑大多以黃砂缸為主。儲糞水七、八擔。缸邊有沿約十公分左右寬。

攙行小孩散步,小孩尤喜走馬路牙子,馬路牙子,產品名稱為路側石。寬窄十公分左右。冒險走缸沿也是小孩喜愛的。

千古之謎便是砸的糞缸!


錢虎生74



馬未都否認司馬光砸缸的邏輯基點,是“宋代無法燒製一米以上的大缸”,是基於器具規格形制的判斷,邏輯本身就有問題。

我們暫且不論宋代是否具備燒製此等規格的相關技術,單從史料記載看,原文並未提及具體尺寸!《宋史》原文: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不知馬先生“一米以上”的數據來自何處?原文記載也並未說明甕體材質,又何以斷定是“瓷缸”?

土質缸坯經過上釉後燒製才是瓷缸,未經上釉是陶,瓷的硬度也遠遠大於陶!小時候見過生產隊給牲口飲水的一米粗細的瓷缸,缸壁約有十公分左右,不是一個小孩想砸就能輕易砸破的。

因此,司馬光砸的缸極能是陶缸!而陶質的大型儲水器物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如陝西、咸陽博物館收藏的秦代米缸,缸體高度也超過一米,使用時是半埋於地下,既方便拿取又防潮防蛀。

近年來各地常有孩子失足跌入廢棄坑井的新聞報道,這些坑井清一色全是十分狹小的尺寸。一名7、8歲兒童身寬充其量三四十公分,50、60公分口徑便足以跌入!因此,小孩失足跌入的那口缸未必一定要很寬大,關鍵是隻要足夠深,就可以致命!此種情況下以卵石大力擊打,是有可能砸破缸壁救人的。

只是我不清楚,馬先生是否將孩子的入水姿態理解成“直挺挺”的掉進水缸?那要不要再來個空中轉體360度?

這個問題中,缸也好、甕也罷,器物的器形不是界定事件真偽的關鍵,從邏輯、材質、和實施條件,是可以形成完整的證據鏈的。要想否認,只有從人性城府或動機的角度考量,例如,是否有人為杜撰或者美化成分?是否有刻意逢迎或以訛傳訛?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司馬光砸缸,應該是真的。

首先,馬未都,說的缸,是指陶瓷類的缸。這一點我不知道宋代之前的人能不能做的出來,因為我沒這方面的相關知識認知。但是缸,僅是陶瓷類製作嗎?

古時候蓄水的缸,可以是石頭做成的,可以是木片做成的。甚至我認為,用糯米當粘合劑做出來的土缸,都應該會有。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連陶俑都造的出來,相信一個簡單的缸,是更加沒問題的。

關於一個小孩子能拿起多大的石頭才足夠把缸打破?這個問題,不是看小孩能拿起多大的石頭,而是要看缸的質量如何了?質量偏差的,本身風吹日曬,已經快完蛋的缸,幾歲小孩,是完全可能把缸砸破的。

好了,鑑定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