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吗?马未都说宋代没有那么大的缸,是否可信?

qzuser


司马光砸缸没问题,马未都说的也没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呢?

【1】马未都是城里人,不知道农村好多地方“缸瓮不分”

中国的语言文化太丰富,就说这各种称呼吧。大叔、二伯、三舅、四姑父、六姨夫.......词汇细分的忒丰富。这么多称呼,在英语里面就一个 “UNCLE”就包括了。

同样道理,一个放东西的容器,都能叫出好多花样:缸、瓮、坛、罐......这些东西,要是咬文嚼字,说起来区别很是有的。

我们现在知道缸和瓮的区别:“缸”是底部到口,逐渐张开,口大底小。“瓮”是底部到中间增大,接着上部收口缩小,大肚小口。

实际情况呢?在很多北方农村里,个头大的就是缸和瓮,水缸、水瓮不分,混着叫。个头小的就是坛和罐,醋坛子、醋罐子也没分那么仔细。

现在还有这种情况,不信的,可以去山西北部农村看看,家里储水、腌咸菜还用的很多,都是“缸瓮不分”。叫瓮没问题,叫缸也对。水缸/菜缸、水瓮/菜瓮混着叫,大家都听明白,没觉着不妥。

【2】司马光到底砸的是什么?

《宋史》里说的明明白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人家历史资料里面,本来记载的就是“砸瓮”。

后来估计是一个“缸瓮不分”的哥们,在简化成典故的时候,叫说成了“司马光砸缸”,其实也没多大毛病。

偏偏遇上了马未都老先生,是个杠精。他就分要把“缸”和“瓮”区分的清清楚楚。一句“宋朝的工艺做不出大缸来”,把人怼得哑口无言。被怼的那女老师,估计也是城里人,不知道农村里“缸瓮不分”。

大家不要断章取义,马未都老先生只是说“司马光砸缸”说法不对,没有否认有这件事,应该叫“司马光砸瓮”。唐朝就有了“请君入瓮”的词儿,“司马光砸瓮”就说得通了。

【3】“司马光砸瓮”有疑点吗?

见过农村大水瓮的就知道,那陶瓮直径50-100公分,壁厚2-3公分,一用好几辈子人,那个结实啊。甭说7岁小孩石头砸了,就是成年人抡大铁锤,要砸破也要费点功夫。

当然了,宋代的“瓮”,跟后来的有区别也有可能,比如大小厚薄,比如材质。农村的瓮和缸,材质起码有木头、石头、土陶、陶瓷......好多种。司马光到底砸的是哪种的?这就不清楚了。


尔朱少帅


司马光砸缸,砸的是大口水缸还是收口的瓮。北宋时,当时俺还没有出生没亲眼见过。😊😊😊好像也没留下监控录像或像片资料。😊😊😊

我多次去过洛阳白马寺。西汉时期,两个印度和尚到中国传经,用两匹白马驮着经书,在此处两匹马死了,为纪念这两匹白马,就在马匹死的地方,修了座寺,纪念白马,并供两个印度和尚在此诵经,此寺叫白马寺。

我记得一位讲解员说,“这两个印度和尚圆寂后,就坐化在一口大缸里,上面再倒扣一口大缸”。这是那位讲解员说的原话。这两个印度和尚的坟,至今还在白马寺的院子里。西汉时期……印度和尚就坐化于缸中……,🙏🙏🙏。

汉朝以后是魏晋南北朝,然后才是隋、唐、五代十国丶北宋。按逻辑推理,北宋更应该有大缸了。

当然,前题是,白马寺的印度两和尚的墓里真的是四口大缸。


大蝎子用户5950467594


当然是真的了。

马未都懂个鸡毛,他的很多话都是错的。而且错的离谱。

他还说马镫发明以前,骑兵只能趴在马上,不能骑马与砍杀,只能下马步战。荒唐!

所以说,马未都懂个鸡毛啊。他只不过是会装而已。

马未都一口咬定北宋没有缸,既然连缸都没有,司马光还怎么砸缸呢?所以他就信口开河,说司马光没有砸过缸。扯淡!

马未都又说什么缸很小,根本淹不死人。还是扯淡!

既然是谈论缸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缸”。

从缸,这个字的造字本意来看。缸,就是缶+工。

缶,是陶器的意思。工,即“巨”,表示大。

缸的本意,就是大陶器。

在后来的发展中

缸,特指大口而常无颈的陶器。也就是说,只要是口大底小的陶器,都是缸。

就这么个玩意,宋朝以前的中国人造不出来?扯淡!

中国很早就有了缸。

《史记货殖列传》有言:

醯酱千缸。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可见至少在西汉就有了缸。

有的瓮也是缸。

瓮也是一种陶器,最早的意思是瓶、装水的瓶子。

后来,瓮越做越大。口也越来越大。成了大水缸。

晋·葛洪《抱朴子》:四渎之浊,不方瓮水之清。

在唐朝的时候,就有“请君入瓮”的典故。一个成年人都能装到瓮里。何况是小孩子。

宗旨,宋朝肯定是有缸。司马光也砸过缸。马未都纯属胡扯。


上将嗳福斯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和其他老师也提出过对司马光砸缸的疑问,因而,我认真的对这件事的真实性进行了分析,觉得这件事应该是真实的!下面是我对这件事三个关键点的推测:

第一,到底是什么样的缸?按照原文的说法,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结合故事描写,这是一口放在庭院里没有盖子的瓮,继续推测,所砸的瓮应该是用来防火或者养观赏鱼的瓮,这些瓮一般都是口沿厚实,下边腹大较薄。这样的瓮显得美观大方。马未都先生质疑我们国家在宋代是烧不出那样的大瓮的看法是错的,实际上,我们在唐代时就已经可以烧出了!要问我证据,大家可以看一下“请君入瓮”这个成语!只不过,那时烧出的瓮的质量要差一些,没有现代人烧出的瓷化程度高,相对容易破碎罢了。

第二,砸缸的石头哪里来的?结合上边的分析,一群小孩子所玩的庭院应该是有钱人家的庭院,有养鱼或者防火的大瓮,也应该有假山一类的装饰物,找到石头应该是容易的。

第三,司马光能否砸破缸?故事发生是,司马光已经七岁了,在古代,人的寿命短,所以发育的也就比现在的快,再加上古代对孩子的放任,孩子的体质明显要好于现在的孩子,在情急之下,砸破一口瓮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以上是我的分析,为此我的一位友人还特意做过实验,不过,实验半成功,两个七岁的孩子,身体好的三五下就砸破了,身体不好的砸了几十下,都有些累了,也只是把表面的釉质砸烂了!


弥勒徒


先回答问题,答主认为史书中关于司马光砸缸的记载是可信的,宋代可以制造出能够淹死儿童的容器。

关于容器,答主先在这里放一张图,后面还会提到它。



争议起因

马先生是在一期电视节目上谈司马光砸缸真伪的,答主刚好看过这段,先简单跟大家介绍下。

当时北大历史系赵冬梅教授在节目中谈杨家将故事的真伪,马未都先生觉得历史的真相不可获知,重要的是历史传递的道理。

接下来,他问赵冬梅教授司马光砸缸的真伪,赵教授指出这在《宋史》里是有记载的,应当可信。 但是马先生马上指出,宋代烧制不成那么大的缸,所以这事儿是编造的。

赵教授毕竟是历史学教授,没有相关的文物知识,一时语塞。

很多人看节目,觉得“马爷”说的很对,简直是啪啪打脸啊。




显然,“马爷”为了支持自己历史没真相的观点在这里挖坑了,刚好赵教授就跳了进去。

史书记载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实际上来自于历史文献,《宋史》记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除此之外,在北宋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也记载了此事:

司马温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坠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瓮,儿得出。



两个记载,内容大致相同,但是从成书年代看,《邵氏闻见录》要远早于《宋史》,作者邵伯温跟司马光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他的记录还是相当可信的,后来《宋史》应当是采纳了邵伯温的记载,或者其他的一些资料。

宋代能否制造这样的大缸或者大瓮?

根据上面的文献记载,司马光砸的是瓮,在今天,瓮一般指口部收敛的容器,而缸则是直口的。有些人在这里纠结很久,想来想去没有头绪。

答主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我们今天对瓮跟缸的划分,未必是宋代的标准,需要确认的是当时能不能制造出那么大的容器来,甭管是缸还是瓮吧。

马先生说不能,那么我们回到一开始我放的那张图:

这是在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处水井遗迹中发现的,看后面的说明牌我们就知道,它是以两个扣在一起的陶容器组成的,刚好位于井口的位置。很可能是古人把用坏的陶器改成了井口。




很显然,下面的陶器口部收敛,是今天的瓮,而上面倒扣的那件为直口,搁今天算是缸。

好,再看后面的牌子,刚好按比例画了个打水的成年人。那么我们都发现了,这两个容器都是足以让儿童溺水的。

对了,金沙遗址的时代相当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这么早的人就能制造出这么大的容器,宋人反而不能了?制陶是需要技术,但绝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高科技,不可能越往后越退步。

马先生说现在没有发现宋代有那么大的缸,其实只是因为这样的实用器一般不随葬,又太容易损坏,所以不容易流传下来。答主在西安发掘唐墓时,发现墓葬中用大型陶瓮来封堵墓道,此外在唐代沉船黑石号上也发现了大量的陶瓮,是作为出口瓷器的外包装的。



(黑石号瓷器出水的状态)

因此,无论从历史文献还是考古证据来看,说宋代人制造不出那种大型容器,并以此来否定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都是站不住脚的。

最后还要再重复答主以前的一个观点:

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可能是无法获知的,但是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去接近真相,而探寻历史真相跟学习历史道理,并不矛盾。


考古军中马前卒


关于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最近我也在和读者争论,在一篇关于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极力反对的文章中,我的观点是,司马光小的时候知道砸缸,说明他是一个知道变通的人,而长大后极力反对变法,纵横认为纯粹是《资治通鉴》编多了,过分的整理历史中的条条框框,反而框住了自己。

一位退休的中学高级教师在我的文章中直接表明,司马光砸缸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说我是胡编历史,昨天我喝了点酒,于是我俩好顿怼。

他坚持认为这是一个故事不足信,而我则列举《宋史》中关于这个事件的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实际上这位老师质疑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史料都是人记载的,难免会有疏漏,毕竟司马光那么迂腐,很可能是天生的,而并非后天养成的。

问题出在,这段史料到底准不准确呢?

其实关于司马光的记载,一直都有出入,《宋史》中记载司马光是一个天才少年,七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左氏春秋》,我从网上查了一下,这本书大概有18万字。

宋朝时期有没有缸呢?马未都在电视节目中,对这个典故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马未都先生明确的表示,以北宋的工艺水平,烧制不出来大到足以容下一个小孩的水缸!

在上面的文中,也说司马光砸的是瓮,瓮是一种不同于缸的器物,古代有请君入瓮的成语,说的就是这玩意,这个东西,是一种陶制的,很脆,而且薄,如果砸的不是缸,这就能说得通了。

毕竟如果宋朝真的能够烧出这么大的缸,司马光也是砸不动的。

纵横家里就是农村的,家里就有用的缸,这种东西能够用几十年不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结实,司马光七岁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砸不碎的。

再来回归这个故事本身,司马光七岁的时候能够背《左传》,说明成天都在看书,那么他哪里来的小伙伴呢?

所以,砸缸这件事还是存在疑问的!这个故事到底是谁传出来的呢?

关于司马光的故事还有一个,司马光在砸缸之前,也就是五六岁的时候,还不会剥胡桃吃,他的姐姐也不会剥,后来他家的佣人舀来一碗热水,把胡桃放到里面泡一下,然后就很容易剥开了。

司马光的姐姐不知道是佣人帮着剥的,就问司马光是怎么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用热水泡一下就好了,司马光的父亲看到了整个事情的全程,于是当面斥责了司马光,据说司马光再也没有撒谎过。

一两年后就有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说有没有可能是司马光自卖自夸,给自己编造了一个故事?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遇到那种所谓别人家的孩子,说学习如何如何好,经常得三好学生,老师也夸是清华苗子,在我们村里面这样的孩子多得是,我是最不出众的那个,嗯,高考的时候,我是我们那一届唯一考上本科的孩子。

编历史的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编故事,有时候找不到史料就靠脑洞,不知道司马光是不是这样的人,反正纵横就是这样的人。

我一直以司马迁的文章风格为模范,因为司马迁在《史记》的很多文章的最后都说,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史论纵横


《司马光砸缸当然是真实的,马未都的质疑是个伪命题。》

对“司马光砸缸”提出质疑的是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起因是马未都做客山东台《我是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赵冬梅教授,进行的一场辩论。赵冬梅教授的主题讲演是“司马光砸缸”,讲演结束后,马未都先生质疑赵冬梅教授。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不是真的?”

赵冬梅:“是真的。”

马未都:“那好,你怎么知道是真的?”

赵冬梅:“我教历史28年了,查考了很多资料。”

马未都:“司马光用什么砸的缸?用石头还是用砖头,或者用锄头。”

赵冬梅:“司马光用石头。”

马未都:“在宋朝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的缸,口径一米以上的大缸,元代以后才能烧制。所以司马光砸缸是不真实的。”

马未都和赵冬梅教授的辩论,是一个非正式的学术辩论,具有很大的戏剧性成份,属于即兴发挥的场面,既不严谨也很滑稽。此后,马未都的团队制作了“宋朝没有大缸的视屏”,不断地在头条播放,宣传马未都的光辉事迹。马未都先生不是历史学家,凭借一场滑稽的辩论,和自己的知名度,经过质疑炒作,颠覆了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

马未都的命题“宋朝没有淹死小孩的大缸”,是个伪命题。因为马未都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马未都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在江苏蒋庄良渚文化遗址,曾经出土了一口4000多年前的尖底大陶缸,口径超过一米,高接近一米三。这口缸是尖底,要么半埋在土里,要么底部有支架。这口缸的用途是盛酒的,先民们在祭祀的时候使用。

赵冬梅教授,由于不懂考古学,被马未都给问倒了,马未都“宋朝没有大缸”的伪命题,顷刻间颠覆了载入正史,流传近千年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但是一口4000年前的大缸,又打脸了不懂装懂的马未都。马未都说宋朝不能烧制的是故宫里的那种“大陶瓷缸”。

中国制作缸的历史非常久远,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鹤鱼斧彩陶缸”,是埋葬一个未成年的小孩的,中国制作陶缸的历史长达八千年之久。汉朝以前的缸都是没有上釉的“陶瓦缸”,隋唐时期出现上釉的陶缸,宋代以后出现上了釉瓷的陶瓷缸。

缸和瓮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上大下小的不收口的叫缸,上大下小肚子大收口的叫瓮。北方人习惯叫缸,而南方人习惯叫瓮。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装在一个缸里。唐朝酷吏来俊臣被扳倒后,出现一个成语“请君入瓮”,想想看,唐朝以前就有能装进成年人的缸和瓮,宋朝的水缸里就不能掉入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呀?

马未都先生作为收藏家和古董鉴赏家,的确在收藏界有很深的造诣和影响力,他自办《观复博物馆》,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课。他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也确实对古代的某些文化现象,提出了自己独到而且有说复力的质疑新说。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他指出,唐诗中的“床”,并非今天睡觉的“床”,而是古代的游牧民族“胡床”,就是马扎。这个提法既新颖,也解释的通,确实令人钦佩。

但是,马未都毕竟不是历史学家,他不懂的东西太多,他在历史考古方面提出的很多质疑,违背脱离历史考古基本常识,主观臆测的成份居多。比如,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讲课时提出:“三国以前没有骑兵,因为最早出土的马镫是北魏的。”

历史现象和考古学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短则上百年,长则数百年。马镫的发明肯定要早于北魏,冷清认为起源于西汉,这在西汉的很多壁画中有体现,汉朝的陶甬中也已经出现马镫。这些非实物马镫的考古,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马镫的发明至少是西汉。

马未都先生由于个人知识所限,质疑三国以前没有骑兵,试图颠覆正常的历史常识和认知。由于,马未都先生并不精通考古学,马未都先生是否精通科学技术史,不得而知。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经过长期摸索、实验、试用而来的。

马镫也不是凭空创造的,在马镫发明之前有马镫的替代物。古人为了骑马更稳定,用绳套、皮套、布袋、皮带固定人的双脚。在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很脆,不适合做马镫。只有古人进入铁器时代,用铁做的马镫就诞生了。马未都想当然的否定某些历史事实,缺乏严谨的考证和缜密的科学逻辑。

附录《宋史、司马光传》节选:“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及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冷清先生


关于砸缸,砸的是什么缸?我一直持怀疑态度的。

这是从我们小时侯与小伙伴游玩推演出来的实际是:小伙伴们在屋后游玩,看到半埋于地下的粪缸,在缸之边沿上行走转圈,后面的小屁孩看到后也跟着在粪缸边沿上行走起来。可是,他的平衡力掌控不好,身体一晃,没有跌向外边,却往里边跌进缸里,扑通一声粪水四溅!众小伙伴四散逃去,我就施以援手,拉出来后,跑回家洗浴换衣。其母出来说道:这个细爷爷子,怎么在坑缸边上玩呢?

粪缸有几种形式;一是半埋式,即一段埋在地下,一段高于地面一尺五、六寸。缸外一侧堆二级踏步。二是地坑式,四周砖砌,六、七尺深,坑底有一小缸。

文章所说跌入水缸,几无可能。储水之缸,大多称为七石缸,容纳粮食八百斤至一千市斤,七石缸农家用作储粮,可以免受鼠扰。粪坑大多以黄砂缸为主。储粪水七、八担。缸边有沿约十公分左右宽。

搀行小孩散步,小孩尤喜走马路牙子,马路牙子,产品名称为路侧石。宽窄十公分左右。冒险走缸沿也是小孩喜爱的。

千古之谜便是砸的粪缸!


钱虎生74



马未都否认司马光砸缸的逻辑基点,是“宋代无法烧制一米以上的大缸”,是基于器具规格形制的判断,逻辑本身就有问题。

我们暂且不论宋代是否具备烧制此等规格的相关技术,单从史料记载看,原文并未提及具体尺寸!《宋史》原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不知马先生“一米以上”的数据来自何处?原文记载也并未说明瓮体材质,又何以断定是“瓷缸”?

土质缸坯经过上釉后烧制才是瓷缸,未经上釉是陶,瓷的硬度也远远大于陶!小时候见过生产队给牲口饮水的一米粗细的瓷缸,缸壁约有十公分左右,不是一个小孩想砸就能轻易砸破的。

因此,司马光砸的缸极能是陶缸!而陶质的大型储水器物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如陕西、咸阳博物馆收藏的秦代米缸,缸体高度也超过一米,使用时是半埋于地下,既方便拿取又防潮防蛀。

近年来各地常有孩子失足跌入废弃坑井的新闻报道,这些坑井清一色全是十分狭小的尺寸。一名7、8岁儿童身宽充其量三四十公分,50、60公分口径便足以跌入!因此,小孩失足跌入的那口缸未必一定要很宽大,关键是只要足够深,就可以致命!此种情况下以卵石大力击打,是有可能砸破缸壁救人的。

只是我不清楚,马先生是否将孩子的入水姿态理解成“直挺挺”的掉进水缸?那要不要再来个空中转体360度?

这个问题中,缸也好、瓮也罢,器物的器形不是界定事件真伪的关键,从逻辑、材质、和实施条件,是可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的。要想否认,只有从人性城府或动机的角度考量,例如,是否有人为杜撰或者美化成分?是否有刻意逢迎或以讹传讹?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司马光砸缸,应该是真的。

首先,马未都,说的缸,是指陶瓷类的缸。这一点我不知道宋代之前的人能不能做的出来,因为我没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认知。但是缸,仅是陶瓷类制作吗?

古时候蓄水的缸,可以是石头做成的,可以是木片做成的。甚至我认为,用糯米当粘合剂做出来的土缸,都应该会有。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连陶俑都造的出来,相信一个简单的缸,是更加没问题的。

关于一个小孩子能拿起多大的石头才足够把缸打破?这个问题,不是看小孩能拿起多大的石头,而是要看缸的质量如何了?质量偏差的,本身风吹日晒,已经快完蛋的缸,几岁小孩,是完全可能把缸砸破的。

好了,鉴定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