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半的孩子,引導背誦《論語》《孟子》可以嗎?

寶寶1517


可以是可以,但孩子的智力開發不僅僅在古訓一方面,重要的是從小培養孩子對世界萬物的認知興趣,讓他涉獵多方面的知識,所謂見多識廣,背誦可以提高孩子的記憶力,但讓孩子理解其中的意思才對孩子的智力提高有幫助。


Shuang降


少兒儘管理解力不如成人,但是記憶力驚人。古時候基本上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學三字經之類的了。

不管孩子懂不懂,你還得要逐字逐句地給他講一遍,再背誦會更好。儘管有些東西因為孩子太小,而不能理解,但是他有可能熟記,在他未來成長的歲月中,會慢慢一一領悟到豁然開朗。我記得的很多東西,就是我父親在我小時候上學前教的,尤其是父親講的哪些人很厲害的故事, 在孩童的心理上種下一些立志與勵志的種子,對長大後的立志很有幫助。


妖風肆啟


不可以!

懇請題主一定要看我的回答,因為可能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論語和孟子是經典,書裡都講仁愛之道,由於是文言文,你在引導背誦時難免要為孩子解釋一些話的含義。由此可能帶來一系列的“惡果”。

這個“惡果”就是孩子變得善良友愛,但這種善良友愛卻非常脆弱,而且沒有任何保護。

你只暗示孩子看到路上有老人跌倒就要義無反顧地扶起來,卻忘了告訴他看一看周圍有沒有監控或者有沒有證人?

《論語》裡面的人和《論語》外面的人不一樣!

看到許多新聞都有小學生扶老人然後被倒打一耙的事例,事情並不大,但每個人都可以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會受到多大的衝擊。

他在書上看到的價值觀被沖塌了!

那麼,應當如何教孩子學論語或孟子?

把角度翻成一百八十度,比如孝,你告訴孩子,孝道是一種擔當,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感恩。但同時也得暗示孝道的另一面。比如《孔雀東南飛》裡的焦仲卿和劉蘭芝,比如《釵頭鳳》裡的陸游和唐婉。

甚至還可以拿歷史故事對橫向或縱向的對比。一方面告訴孩子孝順的正面事例,另一方面告訴孩子負面案例。比如《鄭伯克段於鄢》裡武姜利用孝道逼迫兒子無休無止地善待弟弟,比如秦始皇的母親趙姬逼迫秦始皇滿足她的私慾,比如竇太后利用孝道去壓迫漢武帝,還有宋仁宗連自己想娶的女人都娶不到一切都因為他的母親從中作梗。

論語或孟子中的所有道理都是美好的,可是這種美好卻沒有刀子保護。論語告訴我們要做君子,可是如果不做君子,又能如何?

所以,與其讀論語,孟子,三字經,弟子規這類東西,不如給他講歷史故事,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開心的,悲傷的,快樂的,痛苦的。

人間沒有那麼美好,但也沒有那麼墨暗。

身為父母,要做的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赤身裸體的好人,而是應當讓他成為一個擁有鎧甲和鋼刀的好人。


亦有所思


6、7歲的孩子,可以讀誦《論語》《孟子》等國學經典了。

孩子學國學不論年齡大小,有的家長從小就會讓孩子要學一些,比如先學習一些簡單的“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道德經”,古詩詞什麼的,當然,在孩子還不識字的時候,只是讓他們先聽一聽,再跟著讀一讀等一些最簡單的學習方法。這些都比較通俗易懂,3~4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跟著學了,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學習能力是很強的。

中國古典經典對孩子的潛移默化的薰陶是很長遠的,r所以對於一些經典的國學文化的濫觴,不要怕孩子被蠱惑,可以讓孩子當作文學作來品讀,當孩子多接觸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後往往會會有所悟有所得,所以孩子在幼小時就領悟國學是不用擔心的。一般來說,孩子學習不同國學的年齡大致如下:

1、半歲的孩子,就可以經常聽一些《論語》等經典的錄音,這樣當他們會開口說話的時候,往往就可以說出一睦經典的句子來了。

2、孩子3歲的時候,可以經常引導他們讀誦一些經典的國學,如《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但學習量不要太多,每天100字左右即可,並且要用愉悅的語氣來引導,也可以用CD不斷播放薰陶,這個時候孩子的吸收能力最強,聽力最好,往往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3、4-6歲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讀誦《千字文》、《老子》、《論語》等一些節奏感強,易記的國學經典了,為了幫孩子解決識字問題,可以先讓孩子讀《千字文》,之後再學習其他的。

4、7-9的時候,可以讓學習《大學》、《孟子》、《莊子》、《中庸》等,對孩子的性情情操影響深遠,可以讓孩子在良好的土壤裡茁壯成長。

5、讓孩子學習國學經典的年齡,最後在10歲之前,因為一般9歲或10歲之後,他們的心思就開始散了,思想的變化發展就複雜了,這時候就比較不容易引導了。國學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所起到的幫助真的很大,比如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等,可以讓孩子變得誠實、好學、尊師、積極、善良及責任感等,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學習,對孩子都有積極的督導作用。


超能博士


竊以為,不可以。人,當讀《四書》,而非讀“死書”。

這個問題,關係到當下兒童讀經的大問題,也是關係到孩子成長的大問題。所以,真一在此談一下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以就教於諸位方家。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的兩點:一是讀經典是為了“學”,學是為了“活用”;而不是為了“讀”,為了“死記”,像個機器人。二是人到了哪個年齡時期應該學什麼,當有所區分,不能“小學”未讀,入手就讀“大學”。如此,既違悖人之生理,也違背成長規律,更不符合道理。

《論語》與《孟子》是教人如何成就君子聖賢的經典,欲若成就君子聖賢,必當先學做人,倘若人事還不懂,就學君子聖賢之道,如此以為,實乃拔苗助長,急於求成。六歲半的孩子,正是由天真的時期,逐漸步入少年,需要培養的是人的品行及人的情趣與樂趣,而不是“讀死書,背經典”。而當下諸多從事所謂“經典教育”的人士,舉出許多所謂成功人士少年時期背誦經典的案例,來奢談佐證少年背誦經典的好處,的確有為了“孔方兄”而搖旗吶喊的嫌疑。

那麼,除了讓孩子接受國家規定的常規義務教育之外,究竟如何來培養孩子的品行及人的情趣與樂趣?

先談品行的教育和培養

培養孩子的品行,當依照“禮、義、廉、恥”四字來進行,這是對《四書》的“活學活用”。

一是要對孩子進行“禮”的教育。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孔融讓梨”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要教育孩子尊老愛幼、尊師禮讓、遵守秩序……從小讓孩子知道尊敬長輩,愛護弱小,禮讓不爭,守秩序,不任性亂為。

二是對孩子進行“義”的鍛鍊。讓孩子知道,做人要承擔義務,講義氣,不能自私自利,以免長大了成為見利忘義的小人,譬如自己喜歡吃的、玩的、用的,不能獨享獨用。教孩子進行“灑掃應對進退”的勞動鍛鍊,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養成熱愛勞動、不懶惰的好習慣,以免長大了好逸惡勞。

三是對孩子進行“廉”的培養。教孩子在吃飯、穿衣,在使用學習用具等方面不要浪費,更不能羨慕、攀比別人,知道愛物、惜物,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長大了,要做一個廉潔奉公、勤儉節約的人。

四是對孩子進行“恥”的薰陶。家長首先自己要做到衣冠整齊,莫學那些明星人物袒胸露背,以不知恥的“暴露”為美。還要教孩子要立志,努力向上,知道“人”若是自甘墮落,就是恥辱。

再說情趣與樂趣的培養

人活在世上,若能培養成高雅的情趣和樂趣,人生會變得豐富多彩,倍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至於成為低俗或無聊的人。培養孩子習學琴棋書畫,或詩詞歌賦,也不用考什麼等級,拿什麼證書,純粹是為了豐富人生,修心養性,活得瀟瀟灑灑,像梅蘭竹菊一樣,做個具有美德的正人君子。

總而言之,人之一生,需要讀書學習,學以致用,切莫讓讀書學習成為人生的負累。


一真講堂


您想讓孩子背誦《論語》《孟子》,應該是想讓孩子學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這非常好。中國文化非常需要從小培養的。但是,需要把握好兩點,一是經典的選擇,二是適合的講解。


說實話,對6歲的小孩子來說,《論語》和《孟子》都不適合。《論語》雖然簡短,但是不好懂,而且比較枯燥。6歲的孩子還處於幼兒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的特點是,對情感、生活、美有著很強的感受力,也適合於接觸富有情感、富有生活、有著美感的事物。所以這階段的孩子,需要玩,需要興趣引導,需要有生活,需要培養對萬事萬物的情感,孩子也是在這個時候,打下情感、生活、美的基礎的。哪怕是道德的教育,也是以情感為基礎的。


《論語》和《孟子》顯然不符合這個特點。《論語》難懂,而且枯燥。雖然孔子是一個最講情感的人,《論語》裡最重要的仁和禮,背後也都是人心中美好的情感。但是《論語》太簡要,文本本身也並不優美,和今天有著巨大的時代隔閡。如果要讓孩子讀《論語》,需要家長或老師,有著強大的引導能力,能將孔子這個人和他的時代,用很通俗生動的方式,幫孩子還原出來,讓孩子能進入。這也要求孩子能有這樣的理解接受能力。6歲的孩子,還不具備。大一點了,小學中高年級了,便可以了。


《孟子》好懂一些,裡面故事比較多。和《論語》的簡要相比,是完整的而且很生動文章了,讀起來也蠻有氣勢。但是《孟子》裡的文章,並不是6歲的孩子能懂的。6歲的孩子能懂的,只能是裡面一些寓言性質的小故事。而《孟子》真正的精華,自然不是這些寓言小故事。是背後的時代,是孟子這個人,是他的思想觀點和執著而艱難的人生,是我們在今天要怎樣學習孟子。這也需要大一些的孩子,才能理解的。6歲的孩子,理解不了這些。


孩子不能理解,也難以覺得美,還要背誦,那就只是在完成任務了。《論語》短,還好背。裡面警句非常多,或許有些用,日後學習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許能明白意思。《孟子》長,都是長文章。對文章來說,理解永遠是第一位。我們背文章,只是為了培養語感。背《孟子》,或許能培養一點古文的語感。《孟子》裡也確實有很多很優秀的古文。但這麼小,就去背,太難為孩子。而且估計大一點了,就會忘光。


想學習中國傳統經典,有適合小孩子的經典讀物。回答裡也有人說了,這就是《千家詩》。《千家詩》本來就是古人選給小孩子讀的經典詩歌,以春夏秋冬的季節來編排,所收錄的詩絕對都是古詩中的經典。而且情感,生活,美,三者都具備了。今天人們想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習慣拿古代的蒙學讀物直接來學,比如《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其實,這些都不符合小孩子情感、生活、美的特點。拿這些給孩子學,是相當省力而且偷懶的一種辦法。也是今天很少有人能對少兒的傳統經典教育有研究有探索有創造的無奈之舉。


孩子是被動的,你給他什麼他就得學什麼。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給孩子最合適,最能給他生命滋養的東西。中國傳統文化那麼豐富,沒有能給小孩子生命滋養的東西嗎?當然有,但需要我們去研究,去再創造,在傳統和現代,在古典文化和孩子之間架起一座橋樑。6歲的孩子,還是和他一起讀一讀《千家詩》吧,跟他講一講《千家詩》裡優美動人的故事。《三字經》《弟子規》不用讀。《論語》《孟子》大一點了,我們再讀。當然,也是需要講的。


風乘教育夜話


關於國學的問題,我很樂意與您探討一下。

6歲的孩子是可以引導背論語和孟子的。我想您能有這樣的提問,證明你是一個對孩子有規劃的家長。並且規劃很細緻到背誦科目上。能選擇國學進行背誦,也證明您看到了國學的精華。

孩子在早期教育的時候,讓他儘量多誦讀一些中國古代的經典是有很大好處的:

1、可以激發提高孩子的記憶的能力;

2、培養孩子對經典的興趣和熱情;

3、培養孩子學習與自我學習的能力;

4、薰陶孩子對中國文化的感情、並有助於個人品格的早期形成。

當然,在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知識儲量並不是很好的時候,別說論語、老子,就連三字經、唐詩三百首等啟蒙讀物,孩子也領會不了其中主旨。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越來越豐富、理解能力越來越強,孩子腦海裡的經典會不斷被喚醒,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想您也是看到了並且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這些進步而選擇背誦國學。

就拿論語來舉個例子🌰

首先熟讀論語裡的名句,會增加孩子的表達能力。

熟讀論語,可以在無意間培養孩子的社會公德意識----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如人不知而不慍,比如智者自知,仁者自愛。

熟讀論語,可以塑造人文情懷,比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熟讀論語,可以讓孩子懂得敬畏,避免無知者無所謂的情況出現。

其實論語乃至整個儒家學說,歸根結底,就是“君子學”。孩子小時候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但是長大了,有了生活的經歷,心裡就會有所領悟,指導他的人生。

並且反回來想,論語、孟子也就是古時候人們的教科書嘛,如果有這麼多可學的好處,何樂不為呢。相信一節的選擇吧。加油




Yuki老師有聲繪本故事


完全可以有選擇的讀,《論語》《孟子》不是毒草。幾千年過去了,裡面肯定有糟粕,所以我們要有選擇。小孩子不可能完全理解,但可以先熟讀成誦,然後再一步步理解。

以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從小就能背《滕王閣序》,還有《紅樓夢》的部分篇章。唐初四傑王勃,十四歲就寫出了包含中華文化密碼的《滕王閣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都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句。還有很多科學家,如丁肇中,錢學森,小時候上的都是私塾,背了四書五經中的大量內容,不僅沒有害處,還促進了他們成材。看看我們的孩子,十幾歲能背什麼?更不用說寫了。這是不是我們當代再難出大師的原因?

實際上,兒童時期的大量背誦能很好的刺激孩子大腦潛能的開發。當然,也不能強迫孩子,要逐步培養其興趣,如果孩子肯背,則善莫大焉。


江湖夜雨92


不必,《論語》太深了!先懂內經吧 最少是前五章過了再說懂《論語》。我在中醫群兜了一圈,人家都跟我吐槽說內經讀不懂,讓個孩子背《論語》太太太深了!其中志學的句子可以讓孩子記記,其它沒啥必要。

《論語》17.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想要給孩子培養人文素養,讓孩子多背詩歌就行了!詩歌以其韻律傳達漢字語言的流暢優美、與節奏,不忿不戾,對孩子心志之定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詩經》裡有些篇章深,有些卻是很淺的,言簡意賅,也是對孩子思維判斷力的簡練訓練。《詩經》不夠用了,《唐詩三百首》來湊,單從五律可始挑出來背誦吧!等孩子年紀大點想去找這些詩的背景故事的時候,就是掌握文史知識的開端了。以文成史,文成在價值觀連續,史勝在是真實社會管理的記錄,能慮到歷史和社會時代背景的孩子心胸會開闊一些。心胸開闊意味著健康的體魄和人生選擇的順意,這樣的幼教是對孩子未來的優化塑形。

但是,別過度了!幼兒以睡眠飲食適量的活動保障健康地成長,過分壓榨腦力等於是在盤剝孩子本神的成長空間,沒必要,而且對幼兒成年後的發展不利。風物長宜放眼量,家子別太著急了,適得其反就不好了!還有,如果家長不熱愛學習的話,一味逼著孩子學習孩子可能會有逆反心理的,順其自然吧!天賦就是天賦,強扭不來,幼兒教育以健康成長為核心價值觀。

祝安。


節度使95


給孩子多看一些傳統文化的書籍,比如《弟子規》可以給孩子看這些電視,推薦一款動畫片名字叫《中華弟子規》

《老子》《孟子》的書籍,文章都可以,老子的道德經不錯,做成大事之前,先學會做人,都可以看,這是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不能看呢?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本就是善良的,所謂的“惡”都是後天環境因素造成的,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孩子的內心比較的單純,純潔,好像一張白紙,你給她什麼教育,她的內心就會出現什麼色彩。

做人要做到,互敬互愛,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弟妹,愛惜朋友,哪怕是陌生人也不要表現的那麼冷漠,因為,茫茫人海中,你怎麼確定他不會和你有任何交集呢?

但是,有愛心是好事,在教育孩子有愛心的同時,要告訴孩子忠奸善惡,好人和壞人的定義,讓孩子學會用智慧去處理人際關係,用慧眼去識破這個社會的好與壞。

中華傳統文化,真善美,是做人的道理,我不是一定要說學習西方文化不好,但是,都覺得西方文化好,那麼中華傳統文化誰來傳承呢?那麼多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被人遺忘了,都去學習西方文化了。其實,有些時候覺得西方文化好的同時,外國人卻在學中國的老子,孟子,這說明什麼?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再外國人的眼裡,他還是有吸引力的,還是會值得學習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