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木匠皇帝朱由校?

解读历史人物


提起木匠,大家大概会联想到有着粗粝手掌的手艺人,他们身上粘着干活时飘起的木屑,朴实的脸庞上是恬淡自在的神情。

而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他被戏称为是“木匠皇帝”。但和靠这门手艺自力更生养活自己与家人的劳动人民不同,他精于技艺,面临的更多的是混乱。那么这位皇帝究竟是谁呢?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他便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为什么会对木工活感兴趣呢?这与魏忠贤的影响是分不开干系的。他不但经常给朱由校讲朝堂外的见闻,还自掏腰包买一些市面上奇巧的玩具,让幼时的朱由校大开眼界,从而让朱由校对木匠活和机械制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由校也是个很聪明的人。由他打造出的床相比前代的笨重更显精致轻巧。而且他亲自设计打造的物件,完成之后会让太监拿到宫外的市场上去卖,当听说卖了个好价钱以后会非常高兴。他还酷爱建筑,在紫禁城的大殿重修的过程中,他也热心的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提出的意见相当专业,在这些领域里可见他是很有天份的。

那么朱由校是不是沉迷于木工活便不理朝政了呢?关于这件事是有争议的,一种说法是:魏忠贤每次都趁朱由校干活的时候禀奏政事,朱由校一心沉浸在活计里,常常以“你依照典章制度办事就好。”搪塞过去,可以说是不大理政事;而还有种说法是:《酌中志》中记载,朱由校“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并没有因为专注兴趣就荒废了紧要的国事政务,是很认真地在听。至于具体什么样子,我们现在大概难以窥见,但在朱由校执政时期,东林党争依然激烈,而朱由校也十分纵容其乳母客氏和她的相好魏忠贤,他们两人同流合污,打击异党,迫害忠良,发展自己的势力,和东林党派也一直明争暗斗。而朱由校似乎对此并没有察觉到。

在朱由校执政时期,辽东后金也一直是个很大的威胁,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进攻宁远,好在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诸将议战守,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不久用红衣大炮击败了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 天启六年(1626)夏天,京师发大水,江北、山东出现旱灾和蝗灾。同年秋天,江北又发大水,河南出现蝗灾。大江南北,民不聊生;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天灾人祸交杂,朝堂岌岌可危。

朱由校的一生看上去有些荒诞,又有些昙花一现的味道。天启七年(1627)八月,朱由校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游船戏耍,却不料一阵风袭来,船翻人掉,朱由校虽然被人救起,却落下病根,后因连续服用名为“灵露饮”的药得了肿胀病,最终一命呜呼。临死前传位给其弟朱由检,尚叮嘱重用魏忠贤。

朱由校作为一位皇帝,也许称不上文治武功,但要是把他看作一个普通人,他身上其实也有许多闪光点,比如他在木工和建筑都颇有研究,他造出来的东西都精妙绝伦,若是放在现在,也许也可被叫做一代大师。即使作为一位皇帝看待,他重用魏忠贤,尽管人们多议论其昏庸,但不得不说,魏忠贤确实与东林党形成了制衡,有利于制约东林党的势力;他还提拔重用登莱抚臣袁可立等将领来抵御后金的侵略,尽管朱由校自己比较优柔寡断,东林党也一直对朝政指手画脚,但在对外战争方面还算比较强硬。由此看来,朱由校虽然以“木匠皇帝”闻名,但也并非就是昏朽荒唐的人。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一定要多方面,褒贬得当。


邓海春


木匠皇帝朱由校,我们印象当中是个只知道天天倒腾他那些木匠玩意,而放任魏忠贤胡作非为的皇帝!事实上他并非完全昏庸无能之辈!但也称不上雄才大略的英主!只能说是一个守成之君吧!



我们知道明末最大的问题是政府的财政危机!当年万历三大征打光了国库,而辽东战局却不断恶化!辽东用兵每年耗费甚巨!

明末的财政危机其实就是收不上钱,国库空虚!而财政危机的根源其实就是土地兼并!

综合来看唐宋元清,农业税税率大致都在7%的水平,而在明朝,基本上维持在4%的水平,而在明末基本上在2%左右,可以说已经很低了!

明末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里,而他们又不愿意缴税,因此都摊派到老百姓手里,老百姓哪能交得起那么多?因此导致财政危机!



而明熹宗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财政问题,他在任期间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财政危机解除了,才能解决辽东危局!

在之前我已经有专门文章解释过三饷加派,以及万历征收矿税的内幕,这里不多解释!只能说三饷的加派,如果按照政策来算,每亩地大概多了三斤米的量,然而还是土地兼并的问题,加与不加影响不大,苦的还是老百姓!矿税也一样,官员挖国家的墙角,万历想征税增收,困难重重!



而明熹宗却重用魏忠贤,临终前还夸魏公公可堪大用,为何?

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再对农民加税已没有意义,文官集团团结一致,代表大地主死活不纳税,怎么办?此时魏忠贤的作用凸显出来!

一,通过放任魏忠贤打压文官集团,从文官嘴里抢银子!

二,魏忠贤从江南大户手里搞钱!

这时候就理解魏忠贤的作用了!他能搞钱同时能顺便打压一下那些自私自利却又满嘴仁义道德的文官集团!



虽说魏公公中饱私囊贪污了不少,但是至少在这期间军费是充足的,辽东局面还没有完全恶化!东林党是江南大财阀的代表,他们掌握了多少的财富?当国家危难之时,除了能听到他们指指点点慷慨陈词,他们还能做什么?各个守着金山银山却冷眼坐看国家凋敝,民生维艰!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尽管明熹宗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财政危机,其实他也没这个能力,换谁也没这个能力!但是至少在他任内,财政不至于崩盘,辽东局势不至于恶化!而到了崇祯朝,杀了魏忠贤,众正盈朝之后又怎么样呢?这些有钱人一个个身居庙堂,面对国家危局一言不发,只顾闷头敛财,偶尔还不忘骂一骂阉党,给自己博取一下名声!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明熹宗是对满朝文武太过失望却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利用魏忠贤给国库敛财来挽救危局,虽然饮鸩止渴,但至少他起作用!因此说明熹宗绝不是我们单纯看到的昏君而已!他已经看透了帝国朝堂!


古楼残卷


朱由校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不喜欢当皇帝却偏偏喜欢干木匠,怎么评价他那?


朱由校当政时候,信任自己魏忠贤和自己的乳母客氏,给予专权,不断迫害当时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国内的矛盾不断激化。外面后金虎视眈眈,这朱由校还偏偏把最有能力的辽东经略熊延粥给撤了,导致辽宁、沈阳、辽东全部被后金给攻陷了,后来有重新把熊延粥给启用了,重任辽东经略,可不让人家掌兵权,那谁拿着兵权呢?掌着兵权的是巡府王华贞。结果辽东大败,熊延粥被杀,辽东战局陷入重重危机。

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天启八月十一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又吃“仙丹”死掉了,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

谥号倒是不短,但当皇帝是一无是处,实乃无为啊!


朱由校当木匠可是一把好手,上到房屋建造,下到床椅桌凳,这朱由校是样样精通,做出来的是美轮美奂,如果当时有鲁班奖的话,朱由校应该是拿到手软了。

明熹宗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

偏偏这样一个喜爱木工的皇帝却偏偏被推上了皇位,不知是时代的不幸还是个人的不幸。

我们最后来放一张朱由校的手工制物


历史伶俜者


朱由校,汉族,出生于北京(1605一1627),明朝皇帝,庙号熹宗、年号天启,明、第十五代皇帝。

说起这个朱由校,还真是中国史上最奇芭的皇帝。十六岁登基,取大自己十八岁的奶妈,原想封做皇后,径大臣们极力反对,最只好封作:奉圣夫人(客印月、河北人)。

天启皇帝没上过学,但很聪明,非常爱好木工。并能精心专研,做工精细。叫太监偷拿到宫外去卖,竞然轰动市井,并卖得高价。

这样的皇帝,放到今天,绝对是:大工匠。他作木工竞痴迷到不理政,将朝政统交给太监魏贤(魏忠贤,原一市井无赖,善专营,先搭上太监王安,后结识皇太孙朱由校)。

对于国家拥有这样一位统治者,可想而知,不只是朝中大乱,而是国家必乱。魏忠贤、客氏把持朝政,排挤打压东林党人(东林党: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是朋党而非近政党。主张: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等等。标志:东林书院,主要人物:李三元、左光斗、邹元标、赵南星等)。

两党相争必有一伤,于是:阉党便残酷迫害、排挤东林党。其手段,残忍到难以想象。

无能的皇帝,必然会使国家纷乱,因为他没有统治能,也负不起做皇帝的则任。这也是中国传统的世袭制度的痹病,找了一个木匠袭皇位。好在其寿命不长,否则……

天意如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国之将灭,天下必乱。古往今来,玩物丧志、骄奢淫欲、贪污腐化、奸人挡道,都是灭国之根源。


眸子8552


小平同志很喜欢打桥牌。影响工作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业余的调适。朱由校有没有做木匠?正史从未记载。说他做木匠的都是野史。退一步说,就算玩玩木工,又如何?谁没个业余爱好。



1620年,朱由校登基,时年15周岁。他的父皇朱常洛只当了29天皇帝,而他的爷爷万历皇帝朱翊钧则当了48年皇帝。这48年的前10年,有张居正党内阁首辅,帮助万历皇帝治国理政,所以国家安稳,朝政有序。张居正去世后,被张居正打压过的大臣上疏要求打倒张居正。失去强势内阁首辅庇护的万历皇帝直接暴露在两万文官面前,从此被口水淹没,不能振作,走了祖父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老路,躲起来,不上朝,也很少见大臣。



万历皇帝躲猫猫躲了30余年,国事真的不成样子。东北的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已经建国号金,拥有6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骑兵,1619年他们在萨尔浒击败11万明军,消灭其中5万人。国内的财政亏空越来越严重,光是军费就拖欠了600万两银子。面对日益败坏的朝廷纲纪和亏空的国库,万历皇帝找不到很好的办法,去世的时候,国家到了崩溃的边缘。朱由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上皇帝的。



当上皇帝后的朱由校,焦头烂额,但是他逐渐冷静了下来:1.对东北地区,采取以守为主的办法,据城而守,避免和后金军队打野战,成功构筑了宁锦防线。2.对西南的少数民族叛乱,采取坚决打击的办法予以消灭。3.打压皇室子弟,削减他们的俸禄,精兵简政,淘汰冗员,减少开支。4.想富人要钱。通过魏忠贤向东南富人要钱打战,并且加强反腐败力度,追没他们的家产充公,用作经费。



通过7年的努力,朱由校基本扭转了国家的颓势,重建了朝廷权威,稳住了东北局势,基本消灭了西南土司叛乱,正当形势向好的时候,年仅22岁的朱由校因病去世,皇位交到弟弟朱由检手里,朱由检是个心高气傲的人,看不起哥哥朱由校,推翻朱由校的做法,把明朝最终葬送。


坐看东南了


大明王朝共十六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627年),16为继位,在位七年,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朱由校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的异母兄。 朝廷处于空转状态。而且万历也不喜欢当时的长子朱常洛,所以放任其自流,甚至不给他读书的机会。父亲朱常洛都没机会读书,孙子也如此。



由于万历无暇顾皇太子及皇太孙的读书问题,故朱由校文化程度很低,堪称"文盲皇帝"。再加上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太短,短到差两天一个月的时间,就因病去世。

一、文盲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没有文化底子,身边的太监们也是文盲状态,常常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常多次涂改,颁发出去就是文理不通。

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原意是说他们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太监把"追奔逐北"读成"逐奔追比"。解释成追赶逃走,追求赃物。天启帝听了大发雷霆。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


还有一年,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一些珍品,魏忠贤由于也不认识字,就递给了朱由校。 朱由校也是两眼一抹黑,实在看不懂。于是自己臆断为恃这些人来 交涉什么问题,提出的条件,就装作非常愤怒的样子,随手将奏章往地下一掷,说: “外邦小国好没道理!” 说罢,竟然走了。

二、痴迷做手工的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明熹宗所做的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

朱由校亲手制作的娱乐工具也颇为精巧。他用大缸盛满水,水画盖上圆桶,在缸下钻孔,通于桶底形成水喷,再放置许多小木球于喷水处,启闭灌输,水打木球,木球盘旋,久而不息,朱由校与妃嫔在一起观赏喝彩。



有一次他做了个花园,里面的可以走路,鸟可以唱歌,水能流动。 朱由校有时候做好了一件精致的物品,高兴的手舞足蹈,欣赏够了就拆了,重新做。

三、被架空的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手工活上。并且沉浸在作品中的时候,朱由校很难自拔,更怕别人去打扰。

所以就被魏忠贤利用上了这一点。 朱由校忙手工时,常对魏忠贤就说你看着办吧。魏忠贤权利大了,就大肆的利用朱由校放权的机会,去迫害一些和他政见不合的东林党人,制造了一些冤案,搞得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与魏忠贤二人一起联手,共同打压朝廷中的忠臣,并且迫害怀孕的妃子,甚至皇后怀孕,客氏利用手段都让其堕了胎,还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死胎,有的长到一两岁就死了。

因为客氏,魏忠贤在湖中划船作乐,结果船翻了。朱由校被救上来不久就撒手人寰。临终之情,朱孝把帝位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四、不作为的皇帝朱由校。

首先,不识字,不懂装懂。而且朱由校也需要有个人帮他处理朝政之事,那就是他从小的老仆人魏忠贤。

其次,朝中东林党人和阉党一直闹个不停,而且还对皇上进行指手画脚。为了制衡东林等人,万历需要一个代言人,魏忠贤虽然也目不识丁,但是善于逢迎巴结,颇得朱由校的信任。

最后,朱由校不是一个好皇帝,由于做木工而荒废了朝政,不知道孰重孰轻。

综上,朱由校的一生,由于爷爷的不作为,父亲的早逝而接过了做皇上的接力棒。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他更愿意做一个木匠,而不是去做一个皇上。做皇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做工匠想却是他的一生的追求。

有人说,朱由校明知道乳母客氏和魏忠贤一起联手胡作非为,那么为什么不去制止呢?

可能朱由校把他们看作自己的长辈,偶尔犯点错误也可以容忍的那种,他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而且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魏忠贤是他的左膀右臂,是朱由校的拐杖,朱由校离不开他,所以就不去制裁。


历史漫谈君


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车轮中,出现了许多性格迥异的皇帝。总之,这些皇帝们表现的都非常的任性、洒脱。今天我们来讲一下这位奇葩皇帝明熹宗朱由校,这哥们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木匠活,被后人笑称为木匠皇帝;要是放到现在,肯定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技术人员。可是,历史对他开了一个神奇的玩笑。

万历皇帝

公元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就是我们常说的万历皇帝驾崩于北京,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明光宗,明光宗仅仅在位一个月,就因为乱吃补药春药而猝死。大明王朝短短一个月之内就有两位皇帝崩殂,对当时的臣民们来说,绝对是莫大的打击。接着我们今天的主角木匠皇帝朱由校隆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明熹宗朱由校——白白胖胖

由于这哥们从小备受冷落,从小他爹娘一直都不怎么管他,(哦,对了,他爹当年也是备受冷落)不教他读书识字,不培养他正确的价值观。常常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奶妈客氏,从而导致他对客氏非常依恋,后来更是爱上了客氏,以至于到变态的程度。人在空虚寂寞的时候总喜欢找点感情寄托,这哥们也不例外,就将自己情感寄托到了做木匠活身上。当他老爹即将挂的时候,遗嘱指示他成为下一任皇帝,这哥们当年十六岁,吓得是鬼哭狼嚎,丝毫对皇帝这份工作不感兴趣。

奶妈客氏

当被赶鸭子上架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自己的奶妈客氏为奉圣夫人,颇为壮观。而朝堂上的东林党人担心客氏干预政事,建议将客氏赶出皇宫。而客氏与魏忠贤(自称九千岁的太监)这两个家伙以前就对食,从而狼狈为奸,反击东林党人,致使这帮文人见了客氏与魏忠贤都怕的要死。由于他极度宠爱客氏(到什么程度了,据说当时他的皇后死的时候还是处女之身,从未被人碰过),而导致客氏在后宫的地位非常的高,以至于连皇后都不放眼里,由于客氏自身无法生育,所以妒忌心极强,后宫稍微有得宠的妃子都难逃她毒手,而我们的木匠皇帝对此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魏忠贤——九千岁

而魏忠贤这死太监,由于和客氏关系不一般(很不一般哦),而且还经常陪着皇帝一起玩,陪着皇帝一起做木匠活,得到皇帝极大的信任。从而把持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我们的木匠皇帝干嘛呢?据史料记载:熹宗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在他的寝宫里,堆满了各种木匠工具与各种木料。而且他还喜欢与宫内的木匠一起切磋技术,亲自动手刨削打磨。他经常让小太监把他做好的木工家具拿出宫去售卖,而他装作游客,当人们评论到这家具如何如何精美的时候,这哥们心里总是乐开了花儿。据说,折叠床就是这哥们发明的,要是在现代,这哥们也能赚取一大笔专利费。

明熹宗做家具

这哥们除了对木匠活格外上心外,而且对外也比较强硬。在澳门问题上态度坚决,与葡萄牙殖民者两次在澎湖交战,并且获胜。使得骄横的外来殖民者也对我们天朝恭恭敬敬(一点也不像满清鞑子建立的丧权辱国的清朝)。

皇后张焉

此外,他对待自己的亲人也是不错的。他虽然对张皇后没有感情,但是也很爱惜,使得权势熏天的魏忠贤及客氏始终不能动摇皇后,可谓是有情有义。

公元1627年,明熹宗泛舟湖上,船被风浪掀翻,他落水受惊,随后卧病在床。久治不愈,由于没有子嗣,临终之际,他毅然传位给弟弟朱由检,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能对魏忠贤给予极高的评价,虽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清楚的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清醒果断的能力,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决定立场上,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

魏忠贤

可是,我们的崇祯皇帝,没有听从他哥哥的遗嘱,刚上位就将魏忠贤处死,致使东林党人朝堂争斗,而无法挽回明朝日渐衰微的局势。最后大明江山被满清占去,崇祯皇帝自缢煤山上的一颗歪脖子树上。


沉默141703567


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溥仪结束,前后一共出现了500多位皇帝,这些皇帝中既有勤政爱民的英主明君,也有残暴荒淫的昏君暴君。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奇葩,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皇帝毕竟也是人,阻挡不住他们有一些小爱好

大家可能都知道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皇帝,可是他并不是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的江山,而是从他的哥哥手中朱由校手中接过这个风雨飘摇的江山。虽始终勤勤恳恳,但是终于无力回天,明朝灭亡,落得了个煤山自缢的下场。而这和他的哥哥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后期繁镇割据,党派林立,朱由校从他的老爹手中接过江山,可是他却不务正业,在位七年,痴迷木工活,重用大太监魏忠贤和奶娘客氏,两人狼狈为奸,把持朝政,祸害忠良,致使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魏忠贤投其所好,将皇帝的木工作品拿到集市上去卖,因为皇帝的木工活的确好,往往都是大卖,回来之后魏忠贤再大加渲染一番,皇帝对木工活就更加痴迷了,七年时间,木工技艺是越来越精湛,可是作为皇帝不顾朝政,国家会变成什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的爷爷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在历史上也是少有,可是人家朝政没落下呀!怎么到了他这里就变成这副模样了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他的老爹朱常洛,这位皇帝也是倒霉,刚上位一个多月,就被害死了,于是作为皇长子的朱由校就登上了大位,可是这位老哥,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皇子教育,大字都不识几个,连奏章都是别人代读的,试想一下这样的人如果当皇帝会怎样?

如果让他当一个逍遥王爷,没事逛逛街,听听曲,做做木工活,他完全可以算的上“称职”,可是由于历史的错位,他登上了大位,可是他根本没有作为一个皇帝的能力。

再加上,他接手的也并不是一个,富强鼎盛,国泰民安的帝国,而是一个伤痕累累,苟延残喘的国家,他的所作所为也只不过是在这个国家心头插上致命一刀罢了


历史随谈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迎来了第15任皇帝,也就是明光宗的长子天启帝明熹宗朱由校。俗话说:“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却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

光宗是宫女所生,子因母贱,非常不受他爹神宗的待见,连带着朱由校也是爷爷不疼奶奶不爱。 神宗临归天前,在大臣们的屡次强力干预下,朱由校才勉强被封为皇太孙,算是有了读书受教育的机会。

只是,让他做梦都没想的是,这机会来得快去得也疾,老爹光宗上任仅29天便驾鹤西去。一个月内连死了两到任皇帝,大明帝国一片慌乱,哪还管得上朱由校读书的事情。 命运如此安排,总叫人无奈。

才草草被培训一个月的朱由校,就这样匆忙接过了大明帝国元首的指挥棒,正式登基上岗了,就此展开了属于他的一片历史的天空。从帝国三把手到一把手的角色轮转,朱由校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对于一个仅仅十六岁的少年,尤其是对一个几乎是文盲的懵懂少年来说,未免太过仓促,实在有点不能承受之重。

当时,大明王朝内有农民闹革命,外有后金搞吞并,犹如一艘狂风暴雨中飘摇欲沉的破旧大船。

掌舵的朱由校却是个不务正业的主儿,不爱权柄爱斧柄,对上班办公不感兴趣,反而对木匠活有着与生俱来的狂热,而他也确有这个天分,一般能工巧匠都不如他技艺高超,史载其“天性极巧”“虽巧匠,不能过焉”,说是天纵英才一点儿都不为过。

举例说,明朝木匠制造的大床相当笨重,得十几个人才能搬动,而且用料多,款式也不新颖。朱木匠一琢磨,这不行,要革新。于是他亲自设计图纸,锯木头,钉板子,成功打造出一张时髦的新式折叠床,携带、移动都很方便,木匠们看了,神器啊!都发帖顶他是鲁班再世。

此外,他设计制造小玩具也很在行,漆器、砚床、梳匣等器具,不但外形小巧玲珑,还很具实用性。做得多了,就派太监拿到宫外市面上去卖,结果大受顾客欢迎,一度卖断市,甚至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

看着作品如此受欢迎,朱木匠大受鼓舞,劲头更足了,往往废寝忘食干到半夜也顾不上休息,那种对木匠艺术的狂热追求,简直让人感动。 当然了,木匠活对于朱由校来说只是再容易不过的小事情,他还是个极为出色的建筑师,曾在后宫盖了座小宫殿,高仅四尺上下,但却非常逼真。

有时他心血来潮,就会建造一些惟妙惟肖的缩微型房屋,还在里面设计一些精密巧妙的机关。建筑完工后,他会呼朋引伴前来欣赏把玩,玩腻了就拆,然后再建,在拆与建的反复切换中仔细打磨自己的手艺。

封建社会旧例,凡是政府官员的报告,必须由皇帝亲自用朱笔批红。但朱由校把他的所有精力、时间都放到木匠活上了,把自己的分内事都抛到脑后,根本没空理会。对于一个泱泱大国的政府首脑来说,不处理政事,而是醉心木匠技术,这种行为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朱由校很潇洒地撂了挑子,淡泊权力地位,他是不在乎了,可有人在乎。太监魏忠贤抓住机会,单等着朱木匠引绳削墨瘾头最大时,拿着公文请他批红。开始时,朱木匠还有点敬业意识,肯放下手中的活儿随便划拉两笔,涂抹个“阅”字。几次下来,他就不耐烦了,觉着这个人太不识趣了,那么多技术活儿等着自己干,哪有闲空办公呢!

朱由校把刨子一扔,大发脾气:“没看到爷正忙着创作呢?你是爷的贴身秘书,这些事你自己看着办吧!”魏忠贤要的就是这句话。 那以后,朱由校拒绝再上“新闻联播”,一不上班,二不批红,他把公务都交给魏忠贤与奶娘客氏,自己做起了甩手皇帝,从此两耳不闻帝国事,一心只干木匠活。

朱由校一门心思钻研木匠技艺,奸佞们却在偷偷地挖着他这个帝国掌门人的墙脚。以既不“忠”又不“贤”的魏忠贤为首的那帮蠹虫,把本就腐朽欲烂的大明帝国蛀得越发千疮百孔。朱由校死后仅十多年,大明帝国就“破产倒闭”了。

可叹朱由校本是一个天才的木匠,却让大明帝国在他这双巧手上摇摇欲坠。 悲剧的根源,在于朱由校屁股坐错了位子,命运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朱由校原本应该是个极为难得的能工巧匠,却偏偏生在帝王之家,还坐上了至高无上的龙椅。

这一坐错位不要紧,把个大好江山坐得支离破碎。 假使朱由校不当皇帝,而是按个人爱好搞艺术,那他的人生就是另一番境遇,成为鲁班级别的木匠大师也不是没有可能。

人生出现错位,是朱由校个人的悲剧,更是当时天下百姓的悲剧。推古及今,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做该做的事情,何其重要!


新锐历史


明朝自嘉靖以来日渐衰退,逐渐埋下了灭亡的祸根。特别是到了天启时,阉党专权,更是腐朽不堪。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加上来自辽东后金对明王朝的威胁,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而阉党专权的根源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年轻贪玩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明熹宗朱由校,明代第十五位皇帝,在位七年(公元1620-1627),年号天启。1620年,不满16岁的朱由校因父亲朱常洛当上皇帝一个月就驾崩而继承帝位。这位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懂治国之术,以“倡优声伎,狗马射猎”为乐,特别喜好油漆木工,房屋营造的木匠皇帝。

话说这明朝的宫廷,真是什么怪事都有。大肆杀戮功臣的,叔叔逼宫夺侄子宝座的,怕老婆的,躲在后宫几十年不出门的,喜欢当将军的,喜欢当木匠的……总之,这明代宫廷简直是烂到骨子里去了,什么奇奇怪怪事都能出。可话又说回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明朝皇家根不行,血统有问题。怎么说呢,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乞丐出身,缺乏了那么些贵族气质,难免有些这样那样的臭毛病遗传下来。

明朝太子朱笑天偏好木艺,一心想成为鲁班那样的顶级木匠。为达成此愿,他偷偷出宫寻找鲁班留下的木艺绝学《鲁班书》,传说拥有此书者轻则缺德、缺心眼,重则缺胳膊断腿甚至丢了性命;总之不是自己倒霉,就是亲人遭殃。所以此书又叫《缺一门》。朱笑天在寻书途中巧遇祖师鲁班的传人唐小蝶,机缘巧合之下两人在一幕幕搞笑闹剧中上演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

这个喜欢木匠活的皇太子朱笑天是谁呢?其实他的历史原型就是明朝皇帝中最有特色的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从少年时就不喜欢读书写字,而是喜欢骑着马到处游玩射猎,或者同宫里的小太监们一块玩各种奇奇怪怪的小玩意。结果,都十六岁了,心智还都像小孩子一样。文化水平都比不上一个刚刚入学的蒙童。当了皇帝以后,明熹宗对木匠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显示出他杰出的工艺天赋。

熹宗十六岁登上天子宝座,二十三岁就因病去世,做了七年的皇帝。七年之中他很少踏出宫门,而是天天呆在皇宫之中做他喜欢的事情。从不过问朝中政事和黎民百姓的疾苦。从年龄上来看,熹宗还是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天真好玩当然没有错。但是他生在皇宫大院,是一位执掌天下大权的天子,天子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像平民百姓们一样,无拘无束地享受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如果熹宗不是皇帝,而是生在民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黎民百姓。那么他肯定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木匠。他虽然不会做皇帝,不会治理国家,但做起木匠活来可是样样精通。桌子、椅子、大柜子,各种有名没名的家具木器,都能做得精美别致、巧夺天工。熹宗从小就心灵手巧,当了皇帝以后,他的木工手艺可以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无论是使用刀锯斧凿锯刨木料,还在家具上雕刻花纹涂漆上色,样样都能做的得心应手。熹宗不仅会做流行的一般式样,偶尔来了灵感,还会创造设计出许多新的式样。他亲手制造的漆器、桌椅、梳匣等,涂着五色彩漆,再装饰上精美的宝石玉器,十分的精巧美观。熹宗做起木匠活来常常会废寝忘食,有时玩到半夜也不休息。身边的太监、宫女们为了讨好主子,也都尽心的学习木匠手艺,争着做皇帝的助手。时间久了,一个个也都成了能工巧匠,这可以说是熹宗一朝所独有的现象了。许多太监们也因此得宠,成为熹宗一朝的权贵。

熹宗心灵手巧,做了皇帝后,对制造木器更加重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制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史书上记载:明代天启年间,见宫中的龙床粗大笨重,样式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不高兴。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决心要制造出一个新式的床来。他用了一年多的工夫,几经更改终于制造出一张式样精致使用方便的龙床来。这张床体积不大而且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十分的方便;此外,床的装饰也十分的华丽,床体上雕刻了许多花纹。中间是一个双龙戏珠图,用红宝石做得龙眼,看起来如同真得一般。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但这个还不是熹宗最为得意的作品。他认为做的最好的是那套护灯屏风,熹宗用细密结实的紫檀木做为材料,在长不盈尺的屏风上镂刻出生动逼真的花鸟虫鱼,亭台楼榭,御名之《寒雀争梅图》。他让身边的太监拿到市场上去卖,要价十几万两白银,仍有市人争相购买。时人有诗曰:“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沉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

熹宗除了喜欢做家具,还喜欢雕刻木制的小玩具,他亲手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颇有神态,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亦惟妙惟肖。小动物,看起来惟妙惟肖、神态各异。他做的小玩偶,五官俱全,四肢具备,穿上五色油彩做的衣服,如同真人一般。喜宗还派内监拿到市面上去出售,市人都以重价购买。熹宗更加高兴,往往制作到半夜也不休息,常令身边太监做他的助手。熹宗的漆工活也很在行,从配料到上漆,都自己动手,并喜欢炫耀自己的手艺。他做的木像男女不一,约高二尺,有双臂但无腿足,均涂上五色油漆,彩画如生。

熹宗从小就喜欢看傀儡戏,这时更是兴趣不减。不但喜欢看,还喜欢自己亲手来做。他仿照各种真人的样子用木头雕刻出五湖四夷,仙人仙山、将军士卒、市井小民等形象。然后,在每个小木人脚下面的安上一个小小的机关,用大约三尺多长的竹板控制着。制造好以后,再把这些小木人全部都放到一个大水缸中,缸里添满水,水里放上一些活鱼、蟹虾、萍藻之类的东西。然后用彩色的绫罗绸缎把水缸围起来,要身手灵活得太监们藏在帷幕得后面,拖着小竹板来控制小木人的移动。随着小木人的移动还要配上同剧情相适合的鼓乐,这样一台精彩绝伦的好戏便形成了。那时,熹宗最喜欢看的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剧目,这些剧目人物众多,装束新奇,扮演巧妙,表演起来活灵活现的。熹宗做得是如醉如痴,看得也是如醉如痴。只是不知不觉中似乎也成了别人手中的一个傀儡。梦里梦外,大明王朝在这些木人的游动中一步步地走向灭亡。

熹宗好盖房屋,喜弄机巧,常常是房屋造成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反复欣赏,等高兴劲过后,又立即毁掉,重新制作,从不感到厌倦,兴致高时,往往脱掉外衣裸作,把治国平天下的事,早就抛到脑后,无暇过问。熹宗不但喜欢玩一些小玩意儿,他还渴望成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天启五年,宫中改造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熹宗皇帝看着工匠们干活自己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冲动,他也想同工匠们一块大显身手,在泥瓦土木中展示自己。三大殿的工程从砌筑到上梁,再到廊柱花纹的雕刻装饰,样样活计熹宗皇帝都亲自参加。有时心血来潮,还会脱掉龙袍,亲自上阵大干一场,弄得龙袍上满是泥浆灰土。丝毫不像一位统摄天下的万乘之君。

冬季的北京冰天雪地,此时的熹宗也最为兴奋。因为这时西苑借了一层厚厚的冰。他又可以玩一些新花样了。为了可以在冰上玩耍,他亲自设计了一种小拖车,大小如同一张小床。刚好能坐上一人,下面装上光滑的翘板,周围用红绸缎做的帷子围起来。熹宗坐在里面,前面由一帮宫女、太监们在前面拉着,在冰面上飞驰……

熹宗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他的心智却没有随着角色的变化而转变。他还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忙碌着做木匠活、看傀儡戏。把君国大事统统抛到脑后,不予过问。奸臣魏忠贤当然不会错过这个良机,趁机篡夺了控制国家的权力。他常常趁着熹宗引绳削墨,玩兴最酣的时候,拿上公文请熹宗批示。熹宗无心过问,便会随口吩咐道:“知道了,你们尽心去办吧!”这句话成了魏忠贤排斥异己,专权误国的最好的工具。明朝旧例,凡廷臣奏本,必由皇帝御笔亲批;若是例行文书,由司礼监代拟批问,也必须写上遵阁票字样,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号为批红。可怜明熹宗可以成为一个天才般的木匠,却没有天才般的治国大略。使大明王朝在他的这双手上摇摇欲坠。七年的玩乐生活,把整个国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传承了二百余年的大明江山到了此刻,也只好在风雨中飘摇。


分享到:


相關文章: